芭比和女性身体形象,研究视角下的粉色浪潮
原文作者:Emma Marris
一位临床卫生心理学家向《自然》讲述了芭比如何影响未成年和成年女性对自己身体的看法。
电影《芭比》(Barbie)掀起了一场粉色风暴,首映周末全球票房达3.37亿美元,打破了女性执导电影的票房纪录。导演Greta Gerwig的这部电影讲述了这个经典娃娃的“传说”,芭比既被视为女性主义标志,也因作为被动的性对象而受到批评。
几十年来,芭比坚持把瘦当作女性的社会标准——以至于长期以来,芭比一直因为打击未成年和成年女性的自尊心而饱受批评。为了了解学术人员如何看待芭比的影响力,《自然》对话了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的临床卫生心理学家Jennifer Webb,Webb今年早些时候与学生Nataya Ford以及合作者共同发表了一篇关于芭比与身体形象的研究[1]。
该研究回顾了芭比几十年来一次又一次的“改头换面”以及相应影响。2015年开始,芭比制造商美泰公司(Mattel)推出了一系列有灵活关节的玩偶,可以摆出各种姿势,让它们更像“人”而不是“物品”。到了2016年,美泰公司丰富了这个经典娃娃的体形。如今,你可以买到一个穿着平底鞋的“曲线美”医生芭比。
在电影《芭比》中可以看到,美泰公司正在尝试让芭比更像拥有它的小女孩们:如何在一个充满冲突、性别化预期的世界里做真实的自己。然而,扮演芭比的女演员Margot Robbie还是金发苗条的白人女性。《自然》询问Webb芭比是否能为未成年和成年女性带来正能量。不过首先,我们要先问她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Q
您小时候玩过芭比吗?
我有两个妹妹。我们的父母鼓励我们玩各式各样的玩具。我们有很多科学玩具,有摔跤选手和人形玩偶,当然也有芭比。我小时候肯定玩过芭比。
Q
1973年就有医生芭比了,但即使穿着手术衣的芭比也瘦得过分,脚踩高跟鞋。您认为芭比整体上对未成年和成年女性是好是坏?
哇,这是个很复杂的问题。如果只看心理学文献,过去20年里大概有十来个研究探讨过这些问题。结果并不一致。究其原因是这些研究在设计上很不统一。大部分研究——如果不是全部研究——都是在美国、澳洲、英国这些西方国家开展的。样本也主要是白人女孩。
在一些研究中,我们确实发现有证据表明,接触过芭比或身材类似的娃娃会影响小女孩对身材的认识。比如,现在的人对身体的自信心更低,还有一味追求瘦的内卷运动。
我们还从这些研究了解到,体重偏见其实从很小就有了,一些研究把不同身材的娃娃给3到10岁的小女孩看,包括胖一些的类似芭比的娃娃或是新一代的曲线形芭比娃娃。通常来说,更大只的娃娃或曲线芭比更容易被认为与消极性格有关。
Q
一项类似研究显示,即使非常小的女孩也能察觉到对胖身材的羞耻感,但确实是芭比带来了这种羞耻感吗?
我们在这些研究中缺失了很多背景信息。我们不了解这些孩子所处的其他社会环境,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或其他活动场合。比如,一项很有意思的研究发现,很小开始玩芭比与成年后更向往变瘦显著相关。当然,我们还是不清楚导致这种现象的所有因素,但你可以推断,小时候玩芭比可能与受到节食文化影响的大人或父母的关系更大?这些大人如何看待自己的身材?我们看到的其实只是冰山一角。
Q
这些影响能拆开吗?
这很难。许多研究用的都是“三重影响模型”,这些模型综合了媒体、家人和同龄人的影响。但我们现在意识到,媒体影响也需要考虑社交媒体。我们还发现了第四重影响:医疗健康和公共卫生宣传。
Q
您的研究还关注了有活动关节的芭比,这些芭比在玩的时候能有更多的身体活动。参与研究的女大学生对此怎么看?
虽然这些Made to Move系列芭比更灵活,更能配合你玩,但第一代仍固守刻板身材:非常瘦。有意思的是,这些年轻女性确实把这些娃娃看作是她们自我比较的一个可靠参考。
我们的研究与该领域的其他心理学研究不太一样,因为我们关注的是Z世代(Gen Z)和千禧一代的消费者,这个群体可能更多受到芭比数字营销的影响。
Q
您如何评价这部电影?
我发现这部电影很有意思!电影在努力传达美泰公司希望能重新打造更具代表性和多样性的芭比。它们采取了一些积极行动让芭比娃娃更加丰富。所以这部电影令人很受鼓舞。我记得它们的最新一款是一个有唐氏综合征的芭比娃娃。
身为家长,我对电影里的母女关系也感同身受。我最喜欢的一段是妈妈和女孩如何回到一起。我认为它完美结合了幽默感和令人心酸的社会现状。
电影结束后,我的心里对我们所有人都产生了深深的怜悯之心——无论你站在哪个立场。我认为我们所有人都在这里面。
原文以Barbie and body image: a scholar’s take on the research — and the blockbuster film为标题发表在2023年7月27日《自然》的NEWS Q&A版块上
© nature
doi: 10.1038/d41586-023-02433-8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英文原文
版权声明:
本文由施普林格·自然上海办公室负责翻译。中文内容仅供参考,一切内容以英文原版为准。欢迎转发至朋友圈,如需转载,请邮件[email protected]。未经授权的翻译是侵权行为,版权方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 2023 Springer Nature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Nature Portfolio”(ID: nature-portfolio)
凡本公众号转载、引用的文章 、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因此产生相关后果,由版权所有人、原始发布者和内容提供者承担,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