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经济学诱饵,我们未必知道社会2023-08-14 12:08作者:刘以栋【写在开头】最近微信推荐机制调整了,可能有些朋友会收不到我们的推送,大家别忘了给视角学社加上星标,以免错过更多精彩!预防失联,请关注视角备用号:正文我们都是社会的棋子。大多数时候我们不明白到底发生了什么。 我们认为我们坐在驾驶座上,掌控着我们的生活,但事实并非如此。 事实上,我们是自己本能和冲动的受害者。 我们拖延、低估周围的事情,结果我们经常让恐惧来为我们做决定。我最近听了一本行为经济学的书,《可预见的非理性:塑造我们决策的隐藏力量》(Predictably Irrational: The Hidden Forces That Shape Our Decisions, Dr. Dan Ariely)。作者丹·艾瑞里 是行为心理学家,曾经在MIT和杜克大学任教授。丹·艾瑞里在书中探讨了自欺欺人的行为、暗示的力量、拖延的力量、安慰剂的影响以及生活中许多我们常常不知道的其它方面。我们的许多行为背后潜藏着妄想和自我合理化,巧妙地损害了我们的最佳利益。只有当我们获悉并理解自己的原始激情如何引导我们的生活时,我们才能重新获得控制权。如果没有这种意识,我们常常会受到广告商,和其它知道如何运用这些隐藏机制的人,来操纵和摆布我们的行为。标准经济理论假设我们是理性的,但事实并非如此。大多数时候,我们都是非常不理性的。 然而,仅仅因为我们是非理性的,并不意味着我们就是混乱的。 我们的行为不是随机的。 事实上,我们一次又一次地犯同样的错误,这并不是偶然的。 我们的行为有可预测的模式。 我们的本能,可以帮助我们应对复杂的世界,而这些本能往往会引导我们进行重复性的行为,这样我们就不必花费大量时间,来做出对我们生存无关紧要的事情的决定。传统经济学设想了一个人们理性行动,并根据自己的最大利益做出经济决策的世界。但这种不切实际,过于简单化的世界观,并不能增进我们对经济的理解。 经济学应该更多地基于人们的真实行为方式。 这是行为经济学的目标,行为经济学是一个利用心理洞察力来理解经济决策的领域。《可预见的非理性:塑造我们决策的隐藏力量》书中包涵了丰富的内容和故事,这里仅介绍几个主要行为经济学理念。有兴趣的读者最好去读原著。参照物生活中,因为许多东西的真正价格我们是不知道的,所以我们需要参照物品来比较价格,这样就给商家留下了操作空间。很多时候,这种操作我们是意识不到的,这就是行为经济学,或者经济心理学的效果。书中讲了这样一个例子。艾瑞里以订阅《经济学人》杂志的广告开始。广告包括三种选择:网站阅读订阅价格为 59 美元一年,印刷版订阅价格为 125 美元一年 (杂志邮寄到家中),网络阅读加印刷版订阅价格也为 125 美元一年。他向麻省理工学院的学生,完整展示了这则广告,并在三个选项中,对他们的选择进行了民意调查。网络加印刷订阅是压倒性的赢家(获得 84 名学生选票),而纯网络订阅远远落后于第二位(有 16 票) - 纯印刷订阅没有一个学生选。随后,艾瑞里只提出了两个选项:网络订阅,和网络加印刷订阅,结果分别获得了 68 票和 32 票。这个实验表明,纯印刷版订阅(“价格与网络加印刷版订阅相同”)是一个诱饵,旨在让人们认为他们得到了某种优惠。现在让我们分析一下这个例子。当读者被提供三种选择的时候,很多人以纯印刷订阅做参照,那么 网络阅读加印刷订阅就赚了,相当于白得网络订阅,省了 59 元。这个时候,自然不会有人去订阅纯印刷选择。但是,当读者被提供网络订阅,和网络加印刷订阅两者选择的时候,大家会考虑值不值得订阅印刷版部分,结果网络加印刷订阅就从 84票 降到 32 票。在这两种选择的例子中,纯印刷订阅本来就没有一个人选择,但是它改变了我们的选择结果。这就是行为心理学的技巧在起作用,它给我们设了一个参照物,也就是诱饵。这种诱饵的例子在生活中比比皆是,但是我们一般不会去关注。譬如,餐馆中的菜单价格。餐馆里最贵的那个菜,选的人很少。餐馆本来也不打算卖那个菜,但是它诱导大家买了第二贵的菜。最贵的那个菜起了参照物的作用。商店里卖烤面包机,笨重的那一款贵,也没有多少人买,但是它增加了普通烤面包机的销量。厂家的盈利,主要靠普通烤面包机的价格决定。房屋经纪人带我们去看房子,刚开始看的几个房子,一般都是不合适的房子,譬如位置不好,价格高,或者房子本身状态不好等。经纪人的目的,是先降低我们的期望值,然后才有利于后面的买卖成交。单身男女去相亲,可以带一个情况跟自己差不多,但是条件稍微差一点的同伴一起去,这样可以增加自己的吸引力。作者建议,绝对不能让同伴知道这个目的,否则会造成终生的记恨。社会规则和市场规则我们的生活中,有两种正常的规则,社会规则和市场规则。书中讲了一个故事,一个人让他的几个亲属搬一下沙发,并提出付300美元,结果大家都不高兴。他以为大家嫌他给得少,又提出给400美元,大家仍然不高兴。这里他把社会规则和市场规则混淆了。亲属之间是社会规则,不是市场规则。我们孩子小的时候,需要送孩子去幼儿园。幼儿园下午有关门时间,关门的时候,如果有的孩子没有被接走,幼儿园老师就不能离开。为了能够让幼儿园老师按时回家,有的幼儿园就引入罚款规则,让迟到的家长交罚款,结果家长迟到的现象变得更严重。因为有了罚款规则以后,幼儿园变成了市场规则,而不再是社会规则。社会规则的时候,迟到家长有一种负罪感,他们会尽可能早接孩子,让老师们回家。市场规则的时候,迟到家长认为,自己迟到受罚,出钱就好了,迟到就没有了负罪感。警察抓捕毒贩,如果按市场规则,警察肯定不愿意冒生命危险去抓毒贩,这样他们可能就会跟毒贩达成协议,两边都不开枪,毕竟没有工作值得冒生命危险,这个时候就需要使用社会规则,而非市场规则。我最近听奥本海默的书,他当时主持发展美国核武器。书中提到,有大学毕业生跟他说,在核基地工作,普通水管工的收入是大学毕业生的三倍,这不公平。奥本海默给大学生解释说,水管工不知道我们在做什么,就是挣钱。我们知道我们在做什么,这是历史使命。奥本海默对水管工用的是市场规则,而对大学毕业生则使用了社会规则。我有一次坐飞机,跟一个台湾人坐在一起。他在苏州边上开厂。他说,搬到工厂附近住着的人,都是外地人,本地人不在乎那点工资,来工作完全是为了社交活动和一起出去吃饭。他说,对本地人,不能用工资来说事,因为他们家里都有几套房子,不缺这点工资,所以要对他们晓以民族大义,为了民族振兴工作,他们才有热情。书中提到,让律师们给退休老人做免费理财服务,并且每个小时付10 美元补贴,比完全免费效果更糟糕。给律师们付10美元的时候,律师产生了市场规则,他们的服务远远高于每小时10美元。完全免费服务,律师们使用了社会规则,是服务社会。请律师邻居遛狗,是社会规则;请律师邻居审阅租房协议,则是市场规则,因为使用了他们的专业知识。当免费提供糖果时,人们会拿走一到两颗。当有价格时,无论多便宜,他们都不会考虑留一些给其他人——他们会拿走很多,甚至可能全部。当金钱成为交易的一部分时,我们的社会倾向就会受到抑制。但没有人愿意拿走最后一块蛋糕。 一旦某种东西的价格降到零,市场交易就会转移到社会交易。免费效应人们会追求免费的东西,即使这些免费的东西不是他们想要的东西,而免费这种强烈的情感影响被称为零价格效应。我们喜欢免费,因为我们害怕陷阱。当某样东西是免费时,它看起来就没有风险; 似乎没有丢失的危险。 人们甚至会选择免费而不是更优惠的价格。譬如,你让大家选择:领取一个免费五元购物券,和花2元购买一个10元的购物券,大部分人会选择那个免费的5元购物券,而不是花2元买一个10元的购物券,虽然后者值8元钱。这就是人性,当然也不是没有道理,谁知道你那个10元的购物券是不是假的。 举一个例子:当亚马逊为购买两本书或更多书籍提供免费送货时,一些不一定想要买两本书的人,无论如何都会购买两本书,只是为了获得免费送货。当亚马逊引入这一政策时,它在世界各地的销售额都在增长——除了法国。为什么不是法国?事实证明,法国当时对购买两本以上书的人,仍然收取一法郎的运费。虽然这一法郎只值 0.20 美元左右,但这足以影响客户的行为。当法国取消这一法郎的运费后,法国的亚马逊销售额就像其它地方一样迅速增长。因此,当有两种选择时,我们通常会对免费的反应过度。我们不会考虑为免费的东西付出的代价。 例如,我们会排队等待免费样品,而不考虑我们的时间作为成本。 免费在推动人类行为方面具有难以置信的强大力量,有时我们在此基础上做出的决定并不符合我们的最佳利益。 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利用免费的力量来推动社会政策。 如果你想让人们驾驶电动汽车,就想办法让它们免费。 如果你想让人们定期接受检查和诊断性健康测试,就想办法让它们免费。 免费的效应非常强大。好市多(Costco) 卖轮胎,说可以免费转换轮胎,所以它的轮胎销售非常好。我自己也在那里买轮胎。艾瑞里要买车,看到一款车可以帮助免费换机油,结果就买了那款车,虽然他比预算多花了一万多美元。他算了一下,就算一年换一次机油,一次换机油50 美元,十年也就 500 美元。一年就是换两次机油,十年也就 1000 美元。为了这个免费服务,他多花了 一万美元。当然,我们可以说他买了更高档的车。艾瑞里为那些经常与同一群人外出就餐,并抱怨分摊账单麻烦的人提供了一个有趣的见解:轮流支付全部账单。人们会更喜欢这样外出就餐,因为大多数时候外出就餐对他们来说是免费的。 当他们付钱时,他们必须支付更大的账单 ——但这没关系,这是一次性痛苦。自律性我们每个人都认为自己很自律,其实未必正确。一个教授,同时教三个班同一个内容。这在美国大学很普遍,因为不同的学生选不同时间的课。第一个班,他规定每个学生必须在规定时间完成每一个论文。到学期末,一共完成十篇论文。第二班,他让学生自己选定每一个论文完成时间,然后到期交论文。第三个班,他让学生完全自由选择交论文时间,只要在学期结束前把所有十篇论文交齐就行。教授在学期结束的时候,一起审阅学生的论文,结果他发现,总体来说,第一班成绩最好,第二班次之,第三班最差。这是在美国著名大学的实验,学生素质都不错,但是完全靠学生自觉,效果并不好。作弊和贪腐我们都反对零元购,但是美国公司因为作弊的损失,远超过零元购造成的损失。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不诚实和盗窃的事情。有明显的罪魁祸首,比如窃贼,但与白领犯罪和员工盗窃相比,它们只是九牛一毛。 从本质上讲,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不诚实行为:一种是标准的犯罪行为,例如抢劫银行,另一种是违反规则。 这种日常小恶行为(例如,从银行偷笔或夸大业务开支)的冲动成为研究的素材。 结果表明,当考试作弊有利可图时,几乎每个人都会作弊一点。 然而,当作弊变得更加容易时,人们的作弊行为会稍微多一些,但仍然是一个相当小的数量。亚当·斯密说,人们通常会保持诚实,因为这样做对他们有利。作为社会性动物,人们需要人类同胞。诚实的政策不会给我们树敌。这种方法假设人们进行某种成本效益分析,权衡不诚实行为的奖励和惩罚。艾瑞里不同意这种做法,并表示道德比这类社会经济学更重要。由于诚实对我们很重要,因此我们经常不诚实,这很奇怪。问题是我们通常不会对道德违规行为保持警惕。 当然,当发生大事时,我们会努力解决,并且可能会做正确的事情。 但如果没有超我的警惕,我们就会不断地对小事进行成本效益分析,但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制定法律和法规等外部控制措施是为了减少不诚实行为。但人们却想方设法规避法律。 这些法律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如果人们违反法律,为什么还要制定法律呢?有没有更好的方法来消除不诚实行为?在一项参与者可以在测试中作弊的实验中,一些受试者被提前要求记住并列出十诫。 这群人根本就没有作弊。 十诫唤醒了他们沉睡的超我。 在一个类似的实验中,一组受试者首先签署了一份荣誉准则声明。 这些人也没有一个作弊的。 当然,在世俗社会中,我们希望避免公开的宗教符号,但也许我们可以有某种誓言或其他东西来提醒人们要冷静。专业组织需要加强其道德准则。道德是社会规范。 如果让它们被市场规范所取代,我们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将其改回来。 我们应该努力坚持社会规范。恋爱脑伯克利大学进行的一项研究,试图了解人们在情绪状态(特别是性唤起)下预测自己行为的能力。参与者都是男性(我们认为男性性欲是一个更容易控制的变量)。 研究人员向参与者询问了一系列问题:他们的性倾向,是否会做出各种不道德的行为,比如强奸; 以及有关安全性行为的信息。 随后,这些男子被提出了类似的问题,但是要求在性唤起的状态下回答这些问题。同一个人前后答案之间存在巨大差异。就好像参与者在被性唤醒时,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人。 当被激发时,他们愿意打破各种规则并做出疯狂的行为。善良的人,在激情的炙热下,变成了怪物,做出了难以言状的行为。他们似乎都不知道自己的这一点,或者能够提前预测这一点。 似乎再多的经验也教不了他们。 这表明宣扬禁欲是非常愚蠢的。 当人们处于激情的阵痛中时,他们不擅长“只是说不”。不了解自己的激情的人,将无法控制这些激情(安全套应该免费提供给那些无法控制自己激情的人)。因此,应该教导青少年在诱惑成为问题之前远离诱惑。这有别于“直接说不”。通过“直接说不”,人们应该随意关闭自己的热情。那是行不通的。相反,应该教导青少年在情况失控之前,就应该避免这种情况。当我们谈论“现在的孩子”时,他们必须学会在开车时更加认真。他们就在那里,一辆车里挤满了聊天的朋友、震耳欲聋的音乐、漂亮的女孩……还有炸薯条。所有这些干扰使他们更容易发生事故。我们需要制定出在孩子过于愤怒时进行干预的方法。例如,导航系统可以设置为,在汽车速度超过一定水平时通知家长。这可能会立即产生令人不快的后果,例如导航系统可能会用空调吹人,或者打电话给他们的妈妈。不惜一切代价使人们的行为恢复平静状态。研究表明,孩子们的开车水平并不比成人差,但是孩子们开车时更容易受到干扰。我们需要了解自己的情绪,才能做出明智的决定。我们需要探索自己的两面。 但人们可能并不真正像他们认为的那样融合。 个人实际上可能是由几个不同的自我组成的。最后,我们要明白,非理性行为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譬如,找有名的医生看病,或者买贵重的药,结果往往是患者恢复得更好,这里不是医生或者药的效果,而是我们的心理效应。我们心里认为,知名医生,或者贵的药会产生好的结果,这是心理暗示产生的良性效果。作为非理性生物,我们是幻觉的受害者,但我们并非无助。我们可以学习以不同的方式行事, 利用艾瑞里的理念帮助我们克服缺点。 我们也可以提高自己的认知来减少可预测的系统性错误。更多精彩:相关阅读:闲论老留学生和小留学生面临的挑战诺奖得主提示您:无意识决策中的偏见生活中的智慧和理念本文作者:刘以栋,系美国资深金融分析师,笔耕不辍的他,业余爱好阅读,写作;他撰写的金融类点评,教育类资讯和感悟,常在国内外各类报刊媒体刊发,让多人收益。本文经作者授权发表,版权归属作者和本号联合所有。喜欢本文?欢迎点赞/转发/关注/加入留学家长公益交流社群: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来源: qq点击查看作者最近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