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提议:我们未必要在工作里找意义生活2023-08-27 14:08Sayings:这是我做编辑的第 2 年。可以说,这是一份需要每天泡在互联网上的工作,观察热点,总结趋势,什么又成了热门话题,要去捕捉。最近的观察和体感是一致的:乏力。有人用“灰烬般的疲惫”形容现在的年轻人:讨厌调休、害怕过劳死、不相信鸡汤,做着重复的工作内容并找不到意义。最近一家新 KTV 开在了公司附近,第一个月免费送券,于是包间里坐满了大声嘶吼的上班族。大家坐在包厢里唱五月天、蔡依林、伍佰,歌声背后的情绪却是同一种:好累啊,人应该怎么生活?上个月,新世相 Live 做了一场线上直播,主题叫 “我们活着,我们挣扎,我们照常活着”。我们邀请到了他们:范雨素,育儿嫂,写作者。王计兵,外卖员,诗人。胡安焉,送过快递,做过保安,换过 19 份工作的写作者。按范雨素的形容就是:“我们都是干活的作家。干的是最下力气的活。”他们与你共享同一种生活:大城市的残酷,生活的动荡。但他们的精神并不疲惫,反而很挺拔,很充实,活得欣欣向荣。他们都使用类似的方式抵御磨损:观察、记录、创作,写诗或小说。他们不太爱追问“意义”。范雨素说,自己和身边的人都不太谈工作的意义和价值,都是在勤劳地赚钱,努力地生活,要让自己的孩子过得比自己好。你可能不相信,我听完他们的谈话之后,真的产生了一种想好好生活的劲头。这是线上直播的精华版视频,直接点击就可以看。还有一点想说的是,他们的故事强有力地证明,原来创作真能救人于水火。我也强烈向你推荐这个方法——写下来。今天发生了什么、你此刻的心情、你最近的快乐和痛苦,你可以统统把它们写下来。你千万别觉得“创作”这个词太大,它其实是一个非常纯粹的动作。所有的迷茫不安都会在创作中浮现。你会知道什么是可以放弃的,什么不可以,你内心的勇气在何时消失,又在何时重新涌动。范雨素曾对“有力量”做过一个形容:在人生“山穷水尽”的时候,还能向着“柳暗花明”使劲。希望我们都能做个使劲往“柳暗花明”走的人。今天这个主题是:我们活着,我们挣扎,我们照常活着。今天这三位嘉宾,我觉得有很多的共同点。他们都从事或者曾经从事体力劳动,同时也在坚持创作。更内在的是,他们都展现出一种韧劲,一种很蓬勃的生命力、力量感。几位老师最近的生活状态是什么?日常怎么安排自己的时间?我还在北京打工,在做小时工。每天有时候做个两小时,有时候做三小时,不干活的时候一个人坐屋里看书,偶尔写点东西。很简单。近段时间由于诗集的发行,参加的活动多了一些,这段时间送外卖仿佛成我的副业了,哈哈。我一直在见缝插针地送外卖,我希望自己保持着一种正常的心态,不会被出书影响到。我的同事们也对王老师做了一个提前采访,我看到很有意思的一个细节。您平时是在昆山送外卖,前段时间来北京做活动,还打开了这个送餐软件,忍不住想抢一抢。是的,我还写了一首诗叫《我在北京打开送餐软件》。不仅在北京,我在各处都喜欢打开送餐软件,去看一看当地的单量和单价。北京的单价差不多都是在 5 块 5 左右以上,我这边的单价正常都是在 4 块钱左右,我平均一天能跑四五十单,要是如果在北京跑的话,可能跑得会更多一些,收益还会多一些。我就想,如果我在北京送外卖,可能一段时间我就可以坐在摇椅上打开诗集读一读,有自己阅读的时间,哈哈。我情况其实跟计兵大哥有点相像,我的书在 3 月底出版了之后,最近是活动比较多的,把我本来的生活的状态暂时打破了。接下来的话,我会回到原来的平常状态。成都有很多图书馆,一个省馆,一个市馆,还有一个天府人文艺术图书馆,然后每个区有一个区的馆,区馆下面还有小型的分馆。有提供这个免费的 Wifi,空调,桌椅,所以我就建立了一个习惯,每天下午到图书馆去写作,比较容易专注地去写东西。范雨素老师,当育儿嫂其实也很忙,睡眠也很少,会影响你的写作吗?还是帮助了你的写作?其实就是因为有这么多的工作经历,我才能写作。如果没有这么多的工作经历,我也写不出来,写出来也是一些很喧哗、很华丽的文字,那种文字是没有读者的。这么多年的经历,从外人的角度上看好像过得很苦,但也就是这么多经历成就了我。前几天我们大家都在谈论昆德拉,我记得昆德拉说了一句话,当我们的生命负担很重的时候,我们就只能贴着地面行走,我们的日子过好的时候,那我们的生命就是轻的了。我就是在贴在地面吧。我们今天聚在一起,契机也是范雨素老师的新书《久别重逢》,包括这句“我们活着,我们挣扎,我们照常活着”也是出自书里的一首诗。能不能请范老师给我们讲一讲这本新书背后有什么故事?2012 年的春节联晚会,我看了一个小品叫《荆轲刺秦》,讲荆轲穿越成了《五鼠闹东京》的御猫展昭。我就在想我也可以模仿这种写法呀,我可以写我的舅舅,我舅舅力气很大,那我把我的舅舅写成项羽穿越过来。当时我有了这个想法,但我每天很忙,我要赚钱。不能说有了想法你就去做,没有钱的话,你就喝西北风,饿死了。到了 2014 年,北京大学的张慧瑜老师来我租房子的村子里教写作,有文学兴趣的人都可以去听课。我就去听课了,交了作文《农民大哥》,被淡豹老师发现了,就约我再写了《我是范雨素》。我很多媒体的朋友,还有作家们对我说,你出名是由于从来没有受到过打击。就是运气太好了。整个过程从《我是范雨素》,到出这本书基本上都还算属于一帆风顺。我写作从来没有受到打击,从来没有人对我说这里要改那里要改,就是你写成什么样就是什么样。这个经历和王计兵老师的经历不一定一样,对吧。王老师写作受到过打击吗?我是一直从打击上走过来。关键还是来自我自己亲人的打击。导火索就是我为了写一个主人公失去双亲,我自己模拟着披麻戴孝,惹怒了父亲,一把火烧掉我所有的手稿。那时候我的一部长篇小说写到 20 万字,被我父亲一把火全部烧掉。他命令我以后不许再写作,他认为我继续写下去肯定就是一个精神病人。后来就结婚,不巧的是我爱人也不喜欢我写作,早期的写作都会发生冲突。因为我们的生活确实就是每天为了一日三餐去努力拼搏,去干一点重体力微收入的工作。当你坐下来去写小说的话,文学的收入不仅是微薄而且来得很慢。一个男人的个人生活能力不是很强的话,对家庭确实是很大困扰的一件事情。我自己也有这种负罪感。为什么我会从小说转型写到诗歌,就是因为我没有大把时间来写小说,每一天的时间都安排得很紧,就是在缝隙里写作。我经常和别人说,我的爱好就是液态的,像水流一样,而我的生活是不规则的固体,不管它多么不规则,它不可能咬合得严丝合缝,所以我的爱好就一直在这种缝隙里流淌着。09 年, 30 岁的时候我开始写作的。当时就是上文学论坛上面跟别人交流。我上的文学论坛是比较精英式的,大家用一种比较精英、比较纯粹,而且比较高的标准去讨论。这个时候写作就会形成心理上的一种障碍,就是无论怎么写都写不出自己满意的作品,就对写作这件事情感到恐惧,丧失信心。而克服这种障碍实际上也没有什么好办法,就是硬着头皮,厚着脸皮,就这样写。而且你停下来一段时间之后,会有一种欲望,慢慢又重新焕发出来,让你觉得又可以写了,又想写了,有一些新的想法,新的想要实践的一些东西,这样会冲淡之前的那种恐惧感。这个问题是蛮多人最近在讨论的,尤其这两年疫情后,青年人的一个共同感受,觉得说工作没有什么意义或者价值。我想听听几位老师怎么看待这个现象。我认识的人,跟我年龄差不多的,从来都没有想过这什么工作的意义和价值,都是要多赚钱,要让自己的孩子过得比自己好,没人谈意义、价值,都非常努力,非常地勤劳。做木工的苑伟(范雨素的朋友),在北京的一个小区里。那个小区养了很多的珍稀动物,苑伟是给那些珍稀动物做那个木栅栏的,是他那小区的木匠。人家就是还有两个孩子,就好好干活好好赚钱。还有郭大哥,郭福来大哥(范雨素的朋友),人家就是要多赚钱,北京的那个展览特别多,那每天晚上都有活干,展览都是晚上干白天展览嘛,每天晚上都要布展,每天晚上收入也不少。还有我认识的和我一块做家政工的朋友,他们没有人谈意义、谈价值,就是要多赚钱。好像我熟悉的年轻人,都跟中年人似的呀,(也)都是在好好赚钱。王计兵老师,就你观察里面,送外卖的这个职业,大家会有精神危机吗?偶尔会,但是这个并不困扰我们的生活。打个比方说我们小哥这句话还没落,然后他抢到一个单,不影响他迅速地跑去接单,完成他手里的单子。这是情绪的一种表述。它并不影响到我们正常生活的一种方向。我的理解所谓的价值,赋予生命给我们,我们有着生命,这就是一种价值。我的感觉就是人生需要信仰。就像我喜欢写作,写作就成为我的一种信仰。文字它能给我带来一种力量。生活中有这种困扰的人,我希望他在生活摸索中建立自己的爱好。比如说一个喜欢钓鱼的人,他一天在流水线上的时候,感觉到这一天过得没有意义,没有价值。当拿起鱼竿到河边的时候,他就会兴趣盎然。这就是生命的价值,他找到了努力的方向,找到自己的兴趣点,这就是价值。人生不要有太长远的目标,把每一天活好,把每一个目标,每件事情做好就可以了。我接触的群体就是从事简单劳动的,他们的诉求或者说愿望或者人生追求相对比较单一,就是挣钱过好日子,然后养儿育女,然后照顾好家人。你会想意义肯定是因为你的路走不通。你有某个诉求,但是绝对无法实现,你绝望了,你才会想意义。如果他的路是通的,一般人他不会很严重地被困扰在这个问题上。网络好像就是把可能在生活中遇到挫折的,或者说就是思维或者观念比较复杂一点的人,筛选出来了。就这样的声音,确实我在豆瓣上或者在其他平台上能看到。好像也都听你们提到过类似的表达,就是工作是一种磨损。工作真的是一种磨损吗?如何抵御这种磨损?我觉得是有磨损,我觉得干什么工作都是有磨损。我做育儿嫂,还有我十多岁的时候在农村做小学老师,我为这些工作都付出了时间,但同时我觉得我做这些工作里面也得到很多收获,也学到很多知识,比如说关于教育的知识,关于书籍的这些知识。有磨损有收获。小说里面都只有一个一个的坎坷,一个一个的故事才能成小说。你只要一想小说的主人公,跟他比吃的苦,我这个算什么呀,就这样一想就没事了,就挺好了。仿佛是一种代价,你不经历了这段事情,生活可能就不会交给你诗歌。从我六年的这种经历算出来的话,它这种不愉快的感觉恰恰能教给我一些创作的模式,也算是生活给予你的一种回报。每个人生活需要有一种态度,我的态度就是选择用写作的方式来排解自己生活中的一些不愉快的境遇,用来调整自己的心情。我觉得我的写作可能跟计兵大哥情况相似,他可能是用一首诗歌的创作去消化一段经历,而我可能是用整体的一个写作去消化整体的一个社会经历。磨损,它其实也是对人的一种锻炼和塑造,就是所有人都是在这种创伤磨损中成长,然后成型,就是成为自己一个最后比较完善的状态。如果你从小到大都是一帆风顺,什么挫折都没遇到过,也没遇到过伤害,人都对他很好,他的这个精神空间可能会比较单一,可能也没有多好。就只能从这样乐观积极的一面去看待。有人在评论区问范雨素老师:如果你的一些雇主看到自己和自己的家庭被写到了文章里,他们有什么反应吗?我这个人和大多数人的关系都很好,那我就一个字不写。除了有一个特别有钱的雇主,他有几个“如夫人”。因为我和他们是一种机器人模式的关系,机器人模式的关系就没关系,什么关系都没有。就是我给你干了活,你给我钱了以后就再也没有来往了。所以就管他无论是高兴还是不高兴,都和我没有关系。如果和他是一种人和人相处的模式,一种人情模式的话,那我一个字都不写的。王计兵老师,你会觉得送外卖的人和收外卖的人之间是个机器人关系吗?我倒是真的没有,因为特别是送外卖以来,我大部分的题材都是在我送外卖期间和顾客相互之间发生一些故事。有的是开心的,有的是不开心的,当然大多数都是一些中性的。不开心的,往往会写出一个很精彩的诗歌来。人家有的时候说苦难出诗歌,我倒不是那样认为的,因为苦难让人记忆深刻,它会让你更有表达的欲望去写作。一个年轻的顾客,他留错了地址,让我爬了 18 楼,才把他的这个外卖才给他送到。送到之后他还对我进行了一段羞辱,他一直在说我蠢,你是个蠢人,找不到地址,然后又说你这么大年龄活该送外卖。然后我就理解他是情绪不好,他情绪不好需要一个出口,而刚好我运气不好就撞到了他的枪口上。后来在回来的路上我就写下了这个《赶时间的人》。也许是因为职业的要求,我尝试去理解别人,尝试把一些恶念或者是一些不好的东西,用好的想法给它化解掉,我会这样去对待生活中遇到的一件事。你们什么时候觉得特别无力吗?然后那个时候自己是怎么过来的?有特别特别无力的时候,怎么过来的?就熬过来的吧。有时候那个小孩生病,我是个母亲,就一夜一夜的睡不着觉。有时候遇到那种家暴的时候,像我根本打架都打不赢的。经过太多困难以后,你就会发觉自己什么样的日子都能过去。你发现自己有生存能力了,遇到什么样的事都不怕了,对自己特别信任,能特别相信自己,就其实也挺幸福的。我曾经开过租书店,但是因为手续的问题,也没有营业执照,也没有任何的合法手续,被收缴掉之后,也算是生活给了我一个教训,一瞬间就是什么都没有了。当所有的货被查掉之后,我和我老婆相视一笑,然后我就说我得出去了。嗯,冷静了一会儿,反正没有超过半个小时,我就骑着那个车就开始出去,捡了一下午的垃圾。我的笔名叫拾荒,我曾经有半年的时间完全是依靠着在翻垃圾桶去捡这些废品来维持生活。那天中午出去到晚上是收获了 40 多块钱,解决了当天晚上和第二天早上的吃饭问题。第二天我又从工地上找来了很多废旧的木头,在一个废弃的河道里面下了木桩,自己建了间小木屋。因为没有钱租房了。我们在那里住了生活两年多,那段时间刮风下雨的时候,小木屋里面有的时候会漏雨,会在水面上摇晃,看上去很危险。左邻右舍的老头老太太,她会用手电去照我家的那个木屋,因为是用塑料篷布盖的房顶,光会照到我们的棚里面去,让你感觉到一种安心,被别人关注着。也是从那一刻起,我就说这个地方好人多,都是好人。他一直在关心互不相识的一个人,会关心你一家人的健康。你能从这些困难之中反而能感觉到一份温暖。我的感觉就是生活中没有特别无助的时候,这是需要你去不停地想办法,去解决你面临的问题。这个环节是每个老师提出来,对另外两位想问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是,范雨素老师问王计兵老师的,对流动儿童的教育有观察吗?是什么样子的?您是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的?其实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虽然说有一字之差,但是他还是不一样的。我感觉这个流动儿童比留守儿童相比较,他还是幸福的,流动儿童跟随着自己的父母。我大女儿曾经跟我出去捡过破烂,她在家的时候做过两年的留守儿童,当时的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她变成了流动儿童,每天随着我一起出去,我骑着三轮车带着她捡破烂的时候,她捡到空瓶子、空纸箱的时候,她表现出来的是一种幸福感,不是说生活对她的一种历练,不是她认为日子过得很苦。我教给我的孩子的一些理念,就是包括到现在一直我要告诉他们,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这个世界的后来者。你不要认为生活给予我们的不够,或者说生活亏欠着我们,其实是我们一直亏欠着生活,我们所得到的一切,包括痛苦都是生活赋予我们的,是我们生命之外额外得到的东西。我会这样去教育我自己的孩子。我会树立他们对这个生活的那种满足感。我希望你把每一天做好,今天老师做的功课你听好了,晚上把作业做好了就可以了。你每天晚上回过来,今天你过得很踏实,每一件事情做得很浓烈,这就足够了。我其实很想问问两位老师,你们对未来的构想是什么?然后你们的幸福感来自什么?假如完全专注投入在一件事情里边的话,这种专注可以让我获得一种充实感。人变成了一件事情,然后全情地投入,然后这样的话可能会让这个生命得到一个充实,一种自我满足。我对未来其实也没有长远的构想,只要有条件的话,我希望能够尽量多写一些东西。我还有一些写作计划要完成。我对未来的感觉就是,如果我有能力的话,我想去贫困山区里为贫困山区的孩子们做点什么。我的幸福感就是,当我情绪很好的时候,当我很自信的时候,那种高兴的情绪传给了我周围的人,他们也对生活充满了信心。我很自信的时候,我和一块的朋友们,聊文学、聊小说,聊怎么写东西的时候,我们聊天的时候就忘记了一切了,这么苦的日子里,我们可以忘记一切,可以在另一个平行空间里呆着,那时候就感觉很幸福了。其实我一直在思考,刚才谈论的一个话题,就是关于这个人生的思考,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我确实是有的时候会听到身边的人说活得没劲,这句话听得很多,所以我就想这个人的幸福感,如果能找到自己的幸福感,这种情绪就没有了。他之所以说感觉到活得没劲,是因为找不到生活的幸福感,这种感觉对人生来说特别地重要,它甚至说代表一个生命的意义。我其实是希望我们降低自己对生活的渴望,我时常就是说包括我自己给自己说的,也包括我给我自己家人说的,就是说做最努力的自己,它一切都是最好的结果,你努力做到了,不管它的结果是什么样的,你回头的时候不后悔的话仿佛也算是一种幸福感。人要容易找到自己的满足点,我感觉这一点特别重要。一定要抓住生活的那种劲儿,不要松了劲儿。写在最后:最后想分享给你的,是范雨素在新书《久别重逢》里的一首诗歌:“梦想是只有年轻人才能高擎的火把火把会随着年龄的原因慢慢熄灭灰烬也随着时间的流冻成冰块什么虚名浮利都是虚幻太阳升起,太阳落下太阳照常升起我们活着,我们挣扎我们照常活着”当生活轰轰烈烈碾压而来,希望你有力气记录下生命里的眼泪、尘埃和泥土,也记录下阳光、好心人和摩天大楼。前者让你更有信心面对自己,后者让你更有信心面对这个世界。在这期间,“我们活着,我们挣扎,我们照常活着。”撰稿、整理:A姐责编:皮卡 晚祷时刻:“人人都是世界工厂里的一颗螺丝钉,而文学的意义,就是给螺丝钉镶钻。”——范雨素 憋闷时,就拿起笔吧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来源: qq点击查看作者最近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