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往问题的核心
2023 年 2 月 13 日,第三期水手计划启动,至 5 月 31 日,为期三个多月的征集时间内,水手计划一共收到 187 份有效申请。其中,34 份计划通过初选,17 份通过复选。由于今年的申请中出现了许多目光独到、质量较高的创作计划,在激烈的竞争下,我们不仅增加了第三期水手的终选名额,也增设了“特别关注”,单读将提供发表和稿费支持。
最终,考虑到项目可行性、逻辑严谨性和创新程度等评选标准,经过评审委员会审阅,钱佳楠、黎衡、林雪虹、陈晃、丁海笑、陈荣钢、芮兰馨、陈荣辉、吴皓这 9 位申请者入选第三期水手计划。何星辉(索耳)、隗延章、许烨这 3 位申请者入选“特别关注”单元。
今年水手计划的申请者们,
都在关注什么?
他们的问题与方法,
有什么共同之处?
#1
女性的问题,也是世界的问题
创作主题:铁锈城市
创作计划
我想用今年的下半年和明年的上半年,去到美国的铁锈地带,探访这些城市的过往和现在。这几座城市分别是位于密歇根州的底特律,马里兰州的巴尔的摩,俄亥俄州的辛辛那提,纽约州的水牛城,以及宾夕法尼亚州的匹茨堡。国内的读者也听闻过“铁锈地带”(rust belt),也或许从赵婷的纪录片《无依之地》(Nomadland)目睹了美国产业工人的晚景萧疏,但我不想做任何的预判,而是想去到这些城市,住一个月,而后用自己的双脚丈量,用自己的双耳聆听,用自己的肌肤感受。我的眼光会同时兼有中文和英语读者。我的父母,和同时代的很多人一样,也在二十一世纪之交从国企工厂下岗,他们做了很多努力,然而在很长的时间之内,从没有摆脱贫穷以及不稳定的生活。但做孩子的时候不知人生的悲喜,我对他们的工厂,澡堂以及车间里的机器仍然有着鲜活的记忆,这些经历会成为我观察美国铁锈地带的起点以及比较的考量,为中文读者搭建理解的桥梁。
创作主题:洋流(革命与离散三部曲)
创作计划
《洋流》第一部《野人的清晨》中的戢翼翚是最早的 13 名清末官派留日学生之一(1896 年),日本东京是他接触到革命派、立宪改良派和各种新思潮的重要舞台。第二部《广州,一个旅人》的主人公金山(原名张志乐,1905~1938)早年在日据朝鲜的教会学校读书,经历了三一运动的失败,后来先后在日本东京和满洲的朝鲜人学校求学,此后,他的革命生涯主要在中国展开,从 1925 年来到广州,参与黄埔军校工作,到经历广州起义失败、转战海陆丰。第三部分《南国以南》写晚年化名赵廉的郁达夫,他娶了广东台山的妻子,在抗战中流亡南洋,客死他乡。之所以用虚构作品的形式去讲述几个人物的故事,是因为三部分的主要人物,都只留下了残缺的拼图。因此,这是以真实为支点展开想象,靠同理心推理去填补、充实细节和心理描写的新历史小说。
林雪虹
创作主题:学做衣
创作计划
母亲离世后,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沉浸在对她的追忆之中。三年前的某个夜晚,二姐突然在母亲的裁缝铺发现一个装有照片、剪贴簿、手提袋制作指南及一张一九七四年九月二十一日的《南洋商报》的白色塑料袋。那张报纸上刊登了新加坡新慧服装美容女学院十九周年纪念日暨第三十八届毕业典礼的报道。右下角有一张毕业生和教员的集体合照。女学生们穿着时髦的白色洋装。正中央有一个发型别扭的女孩,皮肤黝黑,脸又方又阔。那是我们的母亲,那年她十九岁。我久久凝视那张黑白照,并把它记了下来:这将会是我的回忆散文《林门郑氏》的某一部分。《林门郑氏》是我正在写的关于一个逝去的癌症病人(是我的母亲,也是一个女人)的回忆录。这段旅程将以马六甲为起点。在去新加坡以前,母亲在马六甲住过一段不长的时间。然后我会坐长途巴士南下柔佛和新加坡。就像《林门郑氏》里的其他章节那样,关于此次出行的书写也会是感伤和个人的。
陈晃
23 岁,打零工的自由写作者,家庭勉强健全的县城青年。短暂地上过四个月班,干过书店店员、酒保和群演,写非虚构、文化评论和潦草的诗歌。由于尚且年轻而还未拥有完整的生活,也写不出漂亮的自我简介。
创作主题:西班牙占屋者:后新冠时代的青年社会运动
创作计划
丁海笑
创作计划
我是一个与“异乡和流浪有着深刻溯源的人”,出生于一个移民家庭,从青年开始我便一直对流落异乡的群体感兴趣,且一直关注着亚洲特别是中东地区。我的旅行从追逐个体体验的极致,逐渐转变成对他者的特别是微观个体的观察,而阿富汗的扎赫拉也是我持续十年对单一个体的连续记录。2021 年,澎湃·镜相栏目接连发布了我的《我去伊朗了》《那个逃回阿富汗的女孩,在寻路逃离》《逃离阿富汗的女人:我站在纽约中央听她人歌唱爱情》三篇文章,引起大家关注阿富汗边缘族群女性的生活与命运。我对扎赫拉能否最终融入美国社会感到好奇,而美国对扎赫拉来说是暂时的策略或者最后的归宿,或许还要等待事态的进展,我打算纪录下这一关键时刻,完成一部 5 万字的非虚构中篇,并拍摄一部时长 25 分钟的纪录短片。
创作主题:长江2023
创作计划
我计划启动一个摄影项目,暂时把项目名称定为《长江 2023》,也是为了在时隔四十年后呼应佐田雅志的纪录片《长江》。和佐田雅志一样,我是长江的异乡人,却对长江的自然风貌和它孕育的文化怀有极大兴趣。我出生于 90 年代初的云南山区,如果说云南的人文自然风貌是南北走向的大山褶皱,那么长江带给我的是一种绵延而富有韧性的感觉,我能在每一次拜访长江时收获这种感觉。我今年感到时机成熟了,于是希望通过摄影呼应佐田雅志的《长江》,而不仅仅把他的纪录片当作遥远的回响。这种呼应将体现在相似的问题意识上,它们既搭建起摄影项目的各个章节,也是我从多个维度重构自己与长江、与当代中国的关系。我计划通过民族志式的镜头,走近并记录下长江沿岸不同青年的生活,尝试理解青年的希望、焦虑、关系等日常生活的基础层面。
芮兰馨
创作主题:冷战巨物的“幽灵”——成昆铁路的幻想与噪音
过去几年,我在西南山区找寻一些于上世纪 60 年代冷战时期修建的工厂遗迹,它们很多都已经成为深山中沉默的废墟。在这些散点田野中,我总会感觉到一种不可见的历史“幽灵”。如今,冷战的“幽灵”重新弥漫,属于历史的“废墟”还在以某种方式生长,沉默地向我们说话,我想重回西南山地,听到更多历史的噪音。我计划沿线重访修建于冷战时期三线建设的交通要道——成昆铁路,这是一条穿过横断地震带和凉山彝族聚居区的铁路线,铁路工人死伤状况惨烈。我的外公在 1964 年参与了这条铁路的修建,在凉山经历了特殊的七年时间。在我记忆中,外公一直隔离于外部世界,他每天都会自言自语,念叨当时的碎片记忆。后来我逐渐意识到,那是修铁路的那几在他身上留下的痕迹(由于工程机械能直接被改造成武器,西南地区的武斗极其激烈)。那些象征着创伤记忆的语言拖拽着外公——他被困在了凉山的那个时空中。外公去世后的这两年,我开始在全国各地找寻他的工友,试图拼凑关于他和凉山,以及这条铁路修建的更多记忆。这几年我寻访的近四十位铁路工人的口述档案,变成了一些具体事件性的坐标,逐渐生长成了一副想象的地图。
创作主题:摩登上海
创作计划
这个项目的灵感来自于李欧梵先生的《上海摩登》,也是对其作品的一种的视觉回应。1999 年,《上海摩登》一书的面世,奠定了李欧梵在都市文化研究领域的地位,也由此引发全世界对近代上海更多的认识和想象。我从 2015 年搬到上海,开始拍摄这个项目,现在依然还在进行中。整个拍摄更多的是一种文化自觉和摄影自觉。项目的拍摄对象主要是我在上海的朋友,他们都是新时代的上海人,代表着这个时代的上海摩登精神。我希望用摄影的视觉语言去构建属于我的《摩登上海》。我曾经工作的媒体《澎湃新闻》和其英文版 Sixth Tone 是上海一种独特的存在。在上海的时候,曾经去拍摄过农民工子弟学校被关停,拍摄过民谣在路上,拍摄过当年的胶州路大火,拍摄过外滩的雪.....我想做的就是把这个城市另一面展现给大家,所谓的另一面并不是负面,也不是正面。而是那些隐藏在我们的日常中被忽略的那一面。
创作主题:格萨尔
创作计划
个人影像项目《格萨尔》是根据格萨尔王史诗传说与藏区社会现实和发展结合的一部作品,我计划通过纪实影像、纪录片和与当地藏族艺术家合作的形式来完成叙事。其中纪实影像部分分为若干虚构章节,以对应格萨尔王的不同时期和不同文化表象,以及现今的变化和变更,2017 年至 2019 年的旅行与拍摄已经完成了前几章,接下来的影像拍摄计划是完成剩余部分章节的拍摄,包括记录位于四川甘孜石渠县的松格玛尼石经城;记录青海玉树州杂多县藏民采集虫草的过程,在格萨尔传说中,虫草是治愈重病中的格萨尔王的重要营养品,现代虫草已经变成一种名贵的药材,也是许多藏民的重要经济来源;青海果洛州阿尼玛卿雪山和年保玉则,传说中这里被称之为“玛域”,也是格萨尔王寄存灵魂的地方;青海果洛州的马背藏戏,藏戏是藏族人传递格萨尔王史诗故事的一种重要形式,现代藏戏随着城市化和旅游业的发展逐渐演变成一种演出形式;青海玉树州称多县的冰沙玛尼传统,冰沙玛尼是每年藏历新年前,当地藏族人在海拔 3600 米、结冰的通天河上用沙子作画,绘制出不同形态的宗教图案,以祈求世界和平和藏地平安。
何星辉(索耳)
创作主题:《番石榴飞艇》长篇虚构项目
鉴于近年来对“南方”概念的重勘,其特殊的地理空间、文化的流动和多元性,以及移民、离散文化研究视角在当代文学的长期缺席,我目前的创作计划将围绕南方近现代史里的几个 icon 展开:1920-1940s 的南洋商人、1950s 的疍民、1970s 的越南女人、1990s 的外省打工者等,他们不是单纯的小说中的人物造型,而是与民族主义和殖民话语下的历史学对抗的个人史,以及由个人史出发的社会学、人类学、物质史和观察华南和海洋社会的坐标系。创作将使用一种新型的文体,打破虚构和非虚构的界限,以求达到一种“绵延”(柏格森),或加入一些超文本、摄影图像来实现信息媒介的联合。创作过程需要诸多文献研究和田野调查,此前我已完成了一部分,接下来打算对东南亚诸国进行探访,沿着两条线索(一是历史人物的边缘和暗面,二是历史暗角的边缘人——苦力、疍家人、女性、海盗、去国者及南来文人新客等)出发,更好地理解南方、海洋、迁徙、物质等在地性的内涵和内在联系,以回应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在《想象的共同体》中对“大写的文化温床”的批判。
隗延章
创作主题:重返 M 镇
创作计划
许烨
创作主题:嘎原
创作计划
2018 年,嘎原所在的永泰县不再是贫困县,这被官方描述为“脱贫摘帽”,但人们已纷纷离开。返乡期间,村民们看到我在田间地头学习农作,告诫我“千万别做这些,书白读了竟想着务农”,仿佛知识和农作水火不容。人们不仅否定非功利的知识,也否定作为知识的自然。年轻人们奔向远方,老厝空置、倒塌。在梳理个人历史的过程中,我逐渐意识到故事本身就是最有力的。这些纠缠的菌丝需要被细腻地拆解、诚实地记录。近在身边的奇迹般的自然、我们在自然中劳作时挥洒的汗水、为解读自然而诞生的生动鲜活的神明信俗、宗族系统中对开垦自然的祖先的强烈崇拜、遗忘自然的人们离开而留下的座座空巢,还有像自然般顽强的乡村女性的真实境遇,这些我统统都要用故事讲出来。漫画是我选择的主要媒介,它介于文学和影像之间,不仅有类似散文和小说般的文学性,又因为作者性的绘画有着极强的表现力和镜头感,同时保留了读者的想象空间。嘎原漫画故事的主角会是我那个没能出生的姐姐,我将用漫画描绘一个她所在的平行时空里的嘎原。我会以个人经历和调研为基础、从外婆家的山寨生活展开,由她带我们在这个世界中漫漫旅行。
关于水手计划
许楠
单向街基金会创办人。
联合发起人
关于北京单向街公益基金会
▼
《单读 24 · 走出孤岛:水手计划特辑》
当世界的水手,走出思维的孤岛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