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发布 | 《2023 年离岸中资资产管理行业报告》
随着新冠疫情封控的解除调动了中国内地及其他地区的市场情绪,中国离岸资产管理行业占有先机,料将从中受益。
回看新冠疫情高峰期,中国数百万储户将近 18 万亿元存入了银行账户。这是一笔潜在的宝藏,投资专业人士可以通过创新产品把握这一机遇。业界也跃跃欲试,准备探索全球经济再度走弱带来的机遇。全球经济的变化对各地区影响不一,这为投资者的资本配置提供了新选项。
至关重要的是,今年,中国的重新开放使得中国香港能够继续发挥其连接大中华地区与全球跨境投资的作用。在香港政府部门的支持下,资产管理机构已在设法借助跨境理财通以及与亚太邻国市场建立金融合作等方式以加强交易。
在 2023 年版的《离岸中资资产管理行业报告》中,彭博深入探究上述动态,并展望在未来一年有望推动跨境投资的各个趋势。
报告精彩内容节选
离岸中资基金大奖颁奖典礼回顾
在彭博与香港中资基金业协会于香港联合举办的第八届离岸中资基金大奖颁奖典礼上,政商领袖对香港基金业界表示,中国居民过去几年储蓄了大量资金,同时随着海外利率攀升,本地资产的相对估值也在上升,在此背景下,大湾区基金业有望迎来积极前景。
让我们一起回顾政商领袖们的精彩发言!
CEO 分组讨论观点与洞见
高波动新格局下的总体投资策略
部分讨论嘉宾认为,紧缩态势可能已经见顶。根据美联储近期 FOMC 会议的点阵图预测,只需再加息一次,就会迎来市场期待已久的政策转向,这可能使资产价格和经济增长出现复苏。然而,我们预计 2023 年市场波动仍将维持在高位,因此将出现更加注重选股和动态调整的投资组合,以抵御更加频繁的变化和尾部风险。
权益类资产
由于通胀持续高企和融资市场不断收紧,企业利润率正在恶化。市场信心受挫和科技巨头轮番裁员,预示着支出和资本投资将面临大幅削减。利率走高和近期的银行倒闭事件料将令信贷条件进一步收紧,再度拖累经济活动。在此背景下,全球股市 2022 年再度遭遇亏损。
固定收益类资产
持续通胀迫使各国央行在 2022 年推高政策利率,此举极大冲击了权益类资产和固定收益市场。虽然收益率攀升利好投资者,但不利于经济增长,并会影响债券市场和长期在低利率环境下运行的银行体系。收益率曲线倒挂和近期银行业动荡将导致信贷条件进一步收紧,引发对经济下行的担忧。多名参与讨论的嘉宾表示,各国央行可能被迫停止收紧政策,以避免出现更多的金融问题。然而,在持续通胀的格局下,投资者应当建立灵活的债券投资组合,选择资产负债表稳健、信用评级高的公司,同时在全球范围分散债券投资。
彭博行业研究分析
中国复苏促进财富增长
彭博行业研究分析师表示,新冠疫情期间大湾区居民储蓄激增,加之跨境理财通于 2021 年开通,可能为通过该渠道销售投资产品提供“弹药”。
中国内地投资者的多元化需求和对收益率的追求,可能会推高对香港市场外币存款、债券和低风险共同基金的需求。此外,香港与中国内地恢复通关,以及美联储加息背景下香港市场低风险投资产品的收益率不断上升,可能会增加香港对南向投资者的吸引力。
挑战狮城
新冠疫情导致香港的财富管理业务向新加坡流失。但随着香港的重新开放以及与内地恢复互通,这一趋势可能会逆转。
由于地理位置接近、文化相似、税率低、营商法规友好、连接全球和产品多样性,香港一直是中国内地投资者理财的优选目的地。今年以来,跨境理财通相关活动大幅增加,仅在 1 月份,通过该渠道实现的销售额就增长了三倍。
新加坡被部分中国富裕人士视为存放资产的避风港,而且长期以来一直是东南亚富裕人士的首选市场,但其仍存在结构性劣势。2021 年,新加坡的财富池规模约为香港的一半,成年人口人均财富为 358,204 美元,比香港低 35%。即使新加坡保持 9.6% 的 5 年平均增长率,而香港保持在 5.2%,新加坡可能也需要逾17 年的时间才能达到香港的财富池规模。
中国增长引擎
香港特区的潜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人口的日益富裕、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和经济加速增长,这些因素亦可推动全球财富在经受新冠疫情冲击之后实现增长。
瑞信的研究显示,中国家庭财富总计 85 万亿美元,仅次于美国的 146 万亿美元,居世界第二。但在全球前 10% 的财富分配中,中国人占比更高。全球前 10% 富豪的门槛为净资产达到 138,346 美元,前 1% 为 115 万美元。中国内地百万美元富豪的数量可能会在五年内翻番,到 2026 年达到 1220 万人,仅次于美国的 2780 万人。
为把握中国的经济增长机遇,2 月份港府财政预算案强调了扩大和优化跨境理财通相关财富管理产品的计划。目前,该项目仅面向金融净资产不低于 100 万元人民币或总资产不低于 200 万元人民币的家庭,符合条件的产品仅限于中低风险基金、债券和存款。如果港府放宽标准,涵盖大湾区所有居民和风险较高的投资产品,香港市场可能会获益更多。
彭博Bloomberg享有对本文的独家版权,未经许可,请勿直接转载或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您可点击 “阅读原文” 预约彭博终端产品演示。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