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公顷水稻增产近一吨,全靠它!
黑龙江省创新发展大会召开在即
全省将进一步营造
综合创新生态体系
加快培育创新发展新动能
激发创新发展活力
支撑龙江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
在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的示范基地,桦川农民刘运生正在挑选水稻品种,比往年提前了两个月。
作为当地的种粮“老把式”,刘运生在水稻选种上,一直敢闯敢试。十年前,他带头试种“龙粳31”,秋收时每公顷增产一吨粮食;去年,他又尝试了新品种“龙粳3013”,每公顷水稻又增产近一吨。刘运生连年增产增收,靠的是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生物技术育种团队自主选育的以“龙粳31”为主体的高产品种。
“龙粳31”之所以经久不衰,被农民们广泛种植,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它的高产。而取决于高产最核心的因素就在于“龙粳31”的株型,它的长势是符合“理想株型”的标准。
那“理想株型”到底是怎样的一个长势情况?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研究员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刘传雪说:“主要是指水稻茎和叶片的夹角在15度到16度,而且这个叶片是“V”字型叶或者“U”字型叶,这样一个形态结构,单位平方米就能增加、容纳更多的穗数,抗病性、耐寒性、整精米率都得融合到这个理想的株型内。”
将所有的优良性状集合到一个品种上,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格外困难。刘传雪团队每天蹲在田间地头儿播种、观察、记录、选择。经过了上万次实验,搭配了几百个组合,最终培育成功了优良的水稻品种“龙粳31”。
截至目前,“龙粳31”是全国年种植面积最大的粳稻品种,以“龙粳31”为主体的“寒地早粳稻优质高产多抗龙粳新品种”,入选国家“十三五”农业科技十大标志性成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自育品种推广面积占全省适宜区水稻面积的60%以上。
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研究员、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刘传雪说,他们现在育成的“龙粳3013、3010、3049”以及“3055”,比“龙粳31”抗倒伏性进一步提高了,丰产性比“龙粳31”更高了。
不断做强“农业芯”,推动水稻高产、增强抗倒伏性的同时,眼下省农科院的研究人员正在提升水稻的食味品质上下功夫。
“利用‘分子标记技术’,香味基因转导到“龙粳31”具有优良性状的这个品种当中,目的是选育出具有香味、更好吃,熟期早,产量高的新品种”,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生物技术育种研究室副研究员黄晓群表示,目前已经选育出一个新品种“龙粳3059”,这个品种已经在佳木斯附近进行大面积的示范。
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副所长马文东说:“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转化水稻新品种73个,签订成果转化合同101份,服务合作企业34家,‘龙粳系列’水稻品种累计转化金额近两亿元。这些品种的推广,将带动黑龙江省水稻产业的发展,保证中国饭碗装更多的优质的中国粮食。”
来源:龙视新闻联播 记者:陈海洋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
《新闻夜航》热线:0451-82898289 编 辑:张佳丽
主 编:包海多
审 核:徐宏任
统 筹:李健宏
监 制:杨 凯
喜欢就分享 点👍加在看文章更好看↓↓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
编 辑:张佳丽
主 编:包海多
审 核:徐宏任
统 筹:李健宏
监 制:杨 凯
喜欢就分享 点👍加在看文章更好看↓↓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