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最大的清醒:不指点别人
王勉曰:
“学问有余,人资于己,以不得已而应之可也。
若好为人师,则自足而不复有进矣,此人之大患也。”
学习本是为了丰富自己,但生活中总有人习惯性地持着过来人的心态,去说教指点一二。
自以为是在帮助别人,最终不是惹人厌烦,就是招来祸端。
漫漫人生,一个人最大的清醒,就是不要指点别人。
你的经验,或许是自以为是
孟子有言:“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生活中许多人总以为自己经历了很多,经验丰富。
而且若不能把自己的经验用来教诲别人,就觉得浑身不自在,心中颇为难受。
鲁国有个的青年,头脑极为机灵,一心想过上好日子,故外出闯荡。
几年后,他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将生意做的风生水起,发了一大笔财,荣归故里。
他的邻居是一个榆木脑袋,日子虽然过的紧巴巴,但也身体健康,家庭美满。
年轻人看到邻居如此贫困,每次与邻居相逢,都会指责他不思进取,多番要求下邻居离开了家,之后却许久都了无音讯。
后来年轻人去城里找他,才知道邻居因赚不到钱压力过大,不久便染上重疾病发身亡了。
孟子曰:“人之易其言也,无责耳矣。”
人之所以总是喜欢指点别人,是因为既能享受为人师的优越,又不需要为自己说出的话负责。
人与人的生活不尽相同,你信手拈来手的事,对别人来说可能举步维艰。
“成功”最易害人。
它就如一件光鲜亮丽的衣服,再好看也很好有能适合别人穿的,就连自己再一次穿也不一定合适。
不要强迫别人接受自己的想法,那不是帮助,那是束缚。
只有拿别人的经验来总结自己的,才是真正有智慧的人。
你的认知,或许是坐井观天
曾在网上看到过这样一个分享。
有一对年轻夫妇喜添新丁,请了亲戚朋友来家里吃饭,唠家常时,有一个朋友当着所有人的面瞪着眼睛对女主人说:
“你们婆媳一起住了?婆媳可是天底下最难处的关系,我一年才和婆婆见上两面。
像你们这样天天生活在一个屋檐下,岂不是要闹翻天,你这样会受大罪的,赶紧搬出去吧!”
可她不知道的是,婆婆搬过来帮忙的这段时间,女主人可以重回职场,下班到家也能吃到热乎的晚饭。
甚至连家务的时间婆婆都帮她省出来,让她有精力带孩子。
婆媳间既没有如朋友预判的那般针锋相对,反而更加亲密了。
《淮南子》中有一句话说:至是之是无非,至非之非无是。
很多东西其实都没有对错,只是它超乎了你所理解的范围;有些人选择的生活方式未必好,只不过那是你未曾经历过的人生。
认知越低的人,越会对与自己不同的东西表现得难以自抑,全然不知自己坐井观天。
这个世上从来都不止一种活法,最高级的是,就是没有不是,不存在不正确的存在。
当你真正不再用自己的认知,对错标准,去衡量客观世界的时候,你就让自己站上了更高的维度,拥有了更加开阔的人生。
你的角度,或许是一叶障目
宋国有一个农民,从野外找了一根长长的竹竿想要用来打果子,正要要进城之际却怎样都无法将竹竿带进城门。
他先是竖着拿竹竿,但长度比城门高;顿了顿,又将竹竿横着拿,城门又不够宽。
正在着急之时,来了一位经验丰富的木匠,手上正拿着一把锯子,见此情况,便出主意说:
“不如将竹竿从中间锯断后再拿进城吧。”
这个小伙子听完后,觉得十分有道理,便依计行事,将好端端的一根竹竿锯成两截,高高兴兴进城去了,可是截成两段的竹竿太短再也不能用了。
木匠长年锯木头,思考问题的角度也只剩一个“锯”字。
周易有云:“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
我们虽然身处在同一个世界,看到的,却是不同的世界。
一场大雪,对于卖炭者来说,可能是大发利市的机会;
但对于路边乞丐,却是收割生命的死神。
这世间的大多的伤害,并非出于故意,有时候,你好心的一句话,就可能滋生出偏见和恶意。
未知全貌,不予置评,对他人多一些尊重,也是为自己保有一份善良。
请记住一句话:当你伸出食指指向别人时,别忘了剩下的手指,指向的是自己。
▽
以前有两个人相约一起爬山。
其中一人到了山顶,另外一人却停了山腰。
这时山顶的人大喊:“快看,是海。”
停在山腰的人却道:“胡说,明明全是树!”
层次不同,沟通着实不易。
汪曾祺对饮食有一段见解:“不要以为自己不吃的东西,谁吃,就是岂有此理。”
吃是如此,做人也是如此。
花有各异,人各不同,每个人都有自己要走的路。
不要用你的规矩,去拘束他人的人生。
余生,愿我们都能躬身自省,不过分干涉,不随意指点,带着包容去生活,必将收获精神上的富有和人格上的伟大。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