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时候,我们会在英语中读到Feature Film这个词组,也都翻译为故事片,这个词组包含时间概念,是指影院放映的剧情长片。美国演员工会将75分钟以上的故事片认定为剧情长片,在电影实践活动中,一部剧情长片的时间一般是90分钟到200分钟。我们看到的绝大部分商业电影是类型片。它们属于某种类型,或者属于由几种类型元素组合而形成的融合类型。研究类型电影首先要区分影片的类型与影片的题材,在许多情况下,电影的类型与题材会被混为一谈。在一些西方的电影研究中,这两个概念也会经常不够自觉地被混杂在一起使用。美国电影研究者M.格杜尔德(Harry M. Geduld)在《电影术语图解》中讨论类型概念时明确地区分了题材(Subject)和主题(Theme),这是两个重要的概念,时常在中文翻译和实际讨论中被混淆1。在汉语中,“主题”这个词汇有时指题材,有时指涉的内涵是“主题思想”。斯坦利·梭罗门在《电影的观念》中也强调电影的类型不是由题材来决定:“因此,强调主题未必能产生真正有电影特性的类型。(Thematic emphasis,Therefore,is unlikely to lead to a truly cinematic genre film.)” 在中国和西方的研究著作和文章中,对电影类型概念下的形态、门类归纳是多种多样、难有定论的。在许多大众网站上,对类型电影的归纳和标注更是五花八门,经常将“剧情片”“艺术片”“纪录片”等概念与电影的题材或类型概念诸如“惊险”“犯罪”“间谍”“喜剧”等混杂在一起。“类型”(Genre)和“题材”这两个概念需要加以区分。电影的类型是指一种相对固定、作者和观众耳熟能详的创作观赏模式,每个类型有其较为明显的一套成规、形式和主题的搭配组合。这种模式是在大量的创作、观赏中自然形成的,在许多时候,这种模式是被作者和观众无意识把握的。而题材就是一些社会现象,它更多的是创作的素材,而不是一种电影形态的模型、范式。下文我们将论述到,我们可以将电影类型视为一种心理上的“格式塔”(Gestalt),它是在创作观赏中形成的、存在于作品外部形态的底层,是一种心理上的模型和范式。例如,“犯罪”这个概念在许多西方的电影研究和创作指南、教程中也经常被作为一个类型使用。其实这是一个题材概念而不是一个电影的类型。在处理犯罪这个题材时,电影作者和观众一起在创作和观赏中发展出大相径庭的几种类型,诸如惊险片(又称惊悚片,Thriller Film, Suspense Thriller)、侦探片、强盗片(Gangster Film)、动作片(The Action Film)。熟悉这些类型的研究者和观众都知道,这几个类型虽然都会涉及犯罪的题材,但其艺术趣味、叙事的风格和走向都具有各自的一定之规。例如,惊悚片往往写一个无端受到生命威胁的普通人—可以想想《西北偏北》、《精神病患者》(Psycho)、《危情十日》。侦探片当然就着重塑造一个逻辑推理能力极强,并无武功,用自己的理性和智慧维护社会安全和法制的侦探—我们都熟悉他们,福尔摩斯、“比利时小人”波罗、家庭妇女坦普尔小姐。而强盗片的主角(Protagonist)是法外之徒,这类作品以一种多少带有浪漫的笔调写强盗的事业、强盗的友谊、强盗的爱情,其叙事的结局必然是:强盗的死亡。惊悚片和恐怖片(The Horror Film)这两个类型也经常被混淆,这两个类型都会涉及与犯罪有关的题材,但是其类型模式具有明显差别。惊悚片大多是把背景设置在现实发生的故事中,偏向于处理那种现代人在社会中的不安全感,而恐怖片一般都把背景设置在超现实世界中,其威胁的来源往往设置为鬼魂、僵尸、超自然的灵异之类,其视觉元素也更多地使用残酷的血腥、杀戮场面。看看日本导演北村龙平(Ryuhei Kitamura)在美国创作的《午夜食人列车》(The Midnight Meat Train,2008年)就知道,他在各方面的元素都是明显地使用恐怖片的元素。同样是中国古代的包公、展昭等人的故事,有时会被拍成描写破案的古代侦探故事,有时也完全可以创作为展现武侠打斗非凡身手的动作片,而它们分别属于两个完全不同的电影类型。以侦探这个职业为题材,电影作者发展出侦探片,同时也有相当一部分黑色电影是硬汉侦探片(Hardboiled Detective Film),它们也是以侦探为主角。但这是两个相去甚远、类型特征都非常明显的类型。没有人会把根据柯南·道尔(Arthur Conan Doyle)写的福尔摩斯故事创作的电影称为硬汉侦探片或者黑色电影,而谈到《马耳他之鹰》、《唐人街》(Chinatown,1974年)等作品时,尽管其主角也都是一位私家侦探,但我们一般都将它们称为硬汉侦探片,把它们作为黑色电影的一个品种来分析读解。“间谍片”也是经常被当作电影类型使用的一个词,但是,间谍片不是一个类型而是一个题材。斯皮尔伯格(Steven Allan Spielberg)创作的《间谍之桥》是一部优秀作品,它涉及冷战时期美苏之间的间谍活动,但它并不是一部类型电影。同样是涉及间谍故事,希区柯克(Alfred Hitchcock)1939年拍摄的《三十九级台阶》是很典型的惊险片。如果将这部影片与他后来拍摄的《西北偏北》放在一起比较也许更为明显,故事的主要情境往往都是一个人陷入摆脱不了的濒死险境。在电影研究领域和观众心目中,一般都将它们识别为惊险片。而《007》系列电影、《碟中谍》系列影片呢,看了任何一部这类电影的片头,我们都会意识到,这是一部假定性很强的、描写超级英雄的动作片。任何一个影迷都不会把一部惊险片与一部动作片的类型特征弄混淆。同时我们会看到,剧情、动画、艺术片等等概念也都不时会被与电影的类型放在一起讨论,那些都是电影的分类(Category),而不是一种电影的类型。动画是指电影的制作手段,它与真人出演的电影是并列概念。剧情片,是指虚构的故事,它指涉的是Fiction Film,在电影节和电影展中,剧情片与纪录片、实验电影等放在一起作为并列概念。比较被观众熟悉,经常被研究者作为定型、成熟的电影模式来加以研究的类型有:爱情片、西部片、惊险片(惊悚片)、侦探片、黑色电影、灾难片(Disaster Movies,The Cinema of Catastrophe)、喜剧、音乐歌舞片(The Musical)等。至于科幻片,我愿意将根据儒勒·凡尔纳(Jules Gabriel Verne)小说改编的《月球旅行记》(Le voyage dans la lune)、《海底两万里》这类称为本格科幻片。此外,多数被称为科幻片的都是与其他类型搭配、附属于其他类型的融合类型。例如《阿凡达》(Avatar,2009年),作品的外部形态更多的是在探索动作片的视觉冲击力。它的叙事完全可以看作一个西部片,表现的是本民族与异域文明、陌生土地上自然资源的关系。一个战士被派去开发异域土地上的资源、征服异域土地上的民族,但他爱上了那个被认为是低等文化民族的女子,并反过来帮助其民族反抗自己本来所属的族群。这个故事是不是会让我们想起西部片《小巨人》(Little Big Man,1970年)和《与狼共舞》(Dances with Wolves,1990年)?首先,类型分析是一种归纳方法,即使在经典电影时期,有的作品也会被研究者归属到不同的类型。埃德温·鲍特(Edwin S. Porter)的《火车大劫案》(The Great Train Robbery,1903年)既被看作是强盗片的鼻祖,又被作为西部片的滥觞。希区柯克的大部分作品都是典型的惊悚片(惊险片),但由于他的作品具有极其强大的原创性,又在某种意义上处于类型电影发展的“古典”时期,他有的作品类型分化、变形,启发了后来不同的类型电影。他的《精神病患者》时常被归入恐怖片,《群鸟》(The Birds)又时常被归入灾难片。《阿凡达》可以作为融合类型片的一个优秀范例来研究。大约从20世纪60年代的新好莱坞以后,在类型电影成熟、完善的背景下,电影作者们与观众一起发展出大量的融合类型电影作品。这给观众带来了新的类型电影观赏体验,有时也会给电影的类型分析、电影的类型与题材之间关系的分析带来一些模糊和混淆,而这种创作现象给影迷和研究者带来的迷惑、混淆恰恰是电影研究的新课题。《阿凡达》可以被称为科幻片,它引起我们在观赏中大加赞叹的可能还是其炫目而动感十足的动作设计,其中的视觉奇观当然也包括那些邪恶的机器和幻想世界中的飞翔巨鸟。《魔鬼终结者》(The Terminator)、《黑客帝国》(Matrix,又译为《骇客帝国》)、《变形金刚》都把故事环境设置在一个幻想的空间,但其主要的外部形式吸引力还是来自其具有强大视觉冲击力的动作场景。《泰坦尼克号》具有灾难片的视觉处理,叙事模式上则有一对爱人的悲欢离散故事,又兼有灾难片的群体受难。《谍影重重》的广告宣传当然主打谍战与动作,但是如果分析其叙事模式,可以明显看到它与20世纪政治电影(Political Film)具有相似之处—都是把批判的矛头指向政府内部的异化力量。观看《谍影重重》的某些剧集,我们会想起科斯塔·加夫拉斯(Costa-Gavras)的《Z》(又译《焦点新闻》)和意大利的《一个警察局长对共和国检察官的自白》之类的政治电影。但是我们会注意到,在诸多融合类型的作品中,导演和制片人还是用一到两个主要的类型元素—这往往是其可见的外部形式元素—来加以搭配,以构成主要的类型特征和主要的观赏吸引力。 把影片按照题材划分是中国内地语境中的学者和观众比较熟悉的,电影大多使用“农业题材”“工业题材”“反特片”“教育题材”“战争片”这类划分。类型电影是在一个比较完善发达的商业社会中自然发展起来的现象。所以香港的电影类型化就十分完善,同样是表现主旋律历史叙事的影片,中国电影集团拍摄的《建国大业》就是非类型化的,而香港拍摄的《十月围城》则是类型特征很明显的电影作品。题材和类型的划分在一些学术文章和著作中也时有模糊。郑树森的《电影类型和类型电影》一书将“二战片”“黑名单片”“记者片”都作为电影的一个类型来与得到公认的电影类型“西部片”“黑色电影”“音乐歌舞片”并列。我们可以看到,表现二战历史的影片分属于不同的类型,也有的不是类型片,而二战或者战争只是一个题材领域。法国电影《虎口脱险》只不过用二战的战争环境做背景,它既不是战争片,也不是像《辛德勒的名单》那样去思考法西斯人格和法西斯内在心理秩序的电影,就类型来说,它是一部典型的动作喜剧。而吴宇森导演的《风语者》也取材于“二战”,却是一部典型的动作片。《电影类型和类型电影》用“黑名单片”来指代美国麦卡锡时期的一批电影作品,但那是美国的一个历史时期,这时期拍的《正午》(High Noon) 就是一部典型的西部片,虽然它也极好地表现了麦卡锡时期的政治氛围和人的境遇。中国内地有许多文章将《英雄本色》等一系列影片称为“英雄片”。后面章节中笔者会分析,就其叙事模式来看,该片是一部警匪片,这是由强盗片派生出来的亚类型。大卫·波德威尔(David Bordwell)的著作中将其划分为黑帮片(强盗片):“《英雄本色》的成功,引发连串有‘英雄片’之称的黑帮电影的抢拍潮。”3同样,如果用学术范畴归纳,所有的“古惑仔”都是强盗片,古惑仔片只是一个特定的题材划分。笔者与《罗曼蒂克消亡史》的导演程耳进行访谈时,他将自己的这部影片类型归纳为“黑帮片”,这说明他对强盗片类型很熟悉,看他这部作品的叙事和影像,我们也能看到作者对《教父》(The Godfather)等经典强盗片的形式体系较为熟悉,有的地方,他会将其拿来为己所用。西方学者对类型的划分也有许多各自的侧重点,许多作者都按照自己的标准来划分和定义类型概念。在第二章第三节“类型电影:有趣味的形式与大众心理迷思”中,我们将讨论类型模式的构成,为什么有的电影形成了类型。需要强调一下,许多优秀电影作品都不是很典型的类型片,例如《悲情城市》、《霸王别姬》、《阿甘正传》、《肖申克的救赎》(The Shawshank Redemption)、《间谍之桥》。书名:蛮荒与文明
副标题:类型电影教程
著者:郝建
纯粹pura出品
书号:ISBN 978-7-5598-6149-8
出版时间:2023年8月
入库时间:2023年8月
定价:128.00元
装帧:精装
用纸:60克瑞典轻型
▲▲▲
推广/合作/活动加微信号:directube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