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市的绿色修行
▲ 2023年8月15日,首个全国生态日主场活动在浙江湖州举行。
在“两山”理念的指引下,浙江摸索出一整套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互融共生的新方法、新路径。
湖州用一把“金钥匙”打开了生态经济的大门,一个个“绿满生金”的故事遍地开花。
告别污染之痛
踏上生态富民之路
“那个时候的山就是灰蒙蒙的,看不到绿色,水像酱油汤一样。家里就不能开窗,一开窗家里就是一层灰。”村民李志荣依旧记得那段日子。
竹林黄了,竹笋小了,空气差了,各种疾病也纷至沓来。
改革开放初期,浙江经济发展一路高歌猛进的同时,也较早遭遇了产业结构低层次、增长方式粗放等“成长的烦恼”。2003年,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发挥八个方面的优势”“推进八个方面的举措”的决策部署(简称“八八战略”),旗帜鲜明地表示要进一步发挥浙江的生态优势,创建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
2003年至2005年,余村相继关停了矿山、水泥厂等“污染大户”“纳税大户”,村集体的年收入也大幅缩水,不少村民断了收入来源。
一时间,要污染还是要吃饭?这一话题也在村里炸开了锅。
余村又一次艰难地站在了十字路口。2005年8月15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下简称“两山”理念)在余村诞生。余村终于找到了绿色发展的新路子。
在那之后,原本在矿山当拖拉机手的潘春林,率先把他的房子改成了农家乐。
在“两山”理念的指引下,浙江摸索出一整套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互融共生的新方法、新路径。
德清县钟管镇不遗余力地开展“五水共治”攻坚战。清淤清障、连通水系、整治岸坡。这一系列“组合拳”让蠡山漾死水变活水、脏水变清水。随着安济桥、兴隆桥、长生桥等古建筑的异地重建,以及原本残损的西施画桥得以修复,昔日让路人掩鼻而过的蠡山漾已是游人如织。
▲ 蠡山漾俯瞰图
走上生态富民之路,钟管镇副书记陈佳伟注意到,村民们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也悄然变化。
“正像所谓的‘破窗效应’,当看到水是脏的时,村民可能随手就把生活垃圾往里面扔,但水变清澈后,他们就‘下不了手’了。”在他看来,水生态治理是一件需要践行长期主义的事业,治理后形成常态长效的管理机制尤为重要。
在德清县,1211条河道全部实行了河长制。所谓的河长制,即给每一条河流确定一名“河长”,作为治理、保护河流的第一责任人。而全国河长制的发源地正是离德清县不远的长兴县。河长制自2003年在长兴县实施以来,逐步走出湖州、走向浙江,并形成了省、市、县、乡、村五级河长架构。2016年,河长制走向全国。此外,还有“企业家河长”“乡贤河长”“巾帼河长”“养殖户河长”等民间河长通过社会公开招募的方式,加入护水行列。
20年来,除了人工,湖州还运用卫星遥感、无人机巡查、管道机器人、电子眼监控、水质检测等科技手段实时护水。
▲ 七斗漾旁的“电子河长”
2022年,长兴县洪桥镇七斗漾迎来了一名特别的河长——身高近5米,由太阳能光板、风力发电机、摄像头等仪器组成“身躯”的“电子河长”——全天候实时监测水域和水质,并在指标出现异常时快速溯源,为护水治水提供更加精准的数据支撑。
山更美水更清,蠡山沄居等多个文旅项目开始运营,当地独具特色的汉服产业也开始兴盛。大学毕业后,沈燕回到家乡蠡山村创办了汉服工作室,带动了村里退休老裁缝再就业,“现在很多到蠡山沄居的游客会顺道来‘蠡尘轩’带走几件汉服或传统手工饰品作为‘伴手礼’。”
村民也尝到了“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的甜头。据陈佳伟介绍,因为游客量大,村民还能通过开小卖部、小餐馆、卖土特产等方式增加收入。
▲ 蠡山村俯瞰图
2023年,“八八战略”迎来20周年。20年来,浙江历届省委省政府以“八八战略”为总纲领,推动浙江在共同富裕和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示范先行,将浙江打造成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的标杆之地,提交了一份“绿色成绩单”:
良好的生态环境已成为浙江高质量发展的优势、动力与后劲所在。多年来,浙江总体环境质量稳居长三角地区第一名,全省生态环境公众满意度连续11年提升,省控断面优良水质比例从42.9%升至97.6%,设区城市PM2.5平均浓度从61微克/立方米降到24微克/立方米,首个实现生活垃圾“零增长”、原生垃圾“零填埋”。
应对气候变化
加速绿色经济发展
20世纪50年代,长兴县为了改变依赖农业和轻纺小工业的经济格局,决定恢复开采长兴煤矿,重点发展钢铁、能源工业。20世纪90年代,随着煤炭资源枯竭和经济结构转型,成千上万的矿工及其子女陆续离开矿区。
但“向绿而行”的华丽转身,往往需要壮士断腕的勇气。2003年,深受发展困惑的湖州提出要创建生态城市,痛下决心要把矿山等污染企业整改关停。
天能控股集团坐落于长兴县内。该集团董事长张天任回忆,大量粗放小企业被关停,长兴的蓄电池企业瞬间从175家锐减到16家。
“尽管转型痛苦,但我们内心都深知这是一条正确的路子。”他说。
煤矿所用矿灯需要大量蓄电池,当地的蓄电池产业悄然兴起却不温不火。正是20年前的那次“腾笼换鸟”,让长兴县发展出了一种绿色经济新模式。
▲ “和平共储”项目
作为“电池之乡”,长兴开始更新引进百万度电级别的储能电站“和平共储”项目。国家电投集团杭州公司是全球规模最大的铅炭储能电厂。该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和平共储相当于为企业配了一个大的充电宝,可以实现每天充放100万度电,每年为用电企业节省3000万的电费,项目的年产值可达2亿元,上缴税收1500万元。”
几乎同时,一个长达35公里的全封闭、全架空、耐高温、无污染的“全电物流”项目也开工建设,让附近乡村城镇再现绿水青山。
“我们让水泥熟料从‘地上跑’改为‘天上走’,有效减少扬尘、噪音和尾气污染,”国家电网湖州供电公司营销部主任卢峰说,“每年可运输熟料1200万吨,减少往返运输车辆100万次/月,节约碳排放约1万吨,降低运输成本1.35亿元。”
目前,该项目被列入交通运输部绿色示范项目,入选浙江省首批“打赢蓝天保卫战”治气典型案例。
以往,运输水泥熟料的重型货车经过301省道时,不仅噪音大,还带来尾气和扬尘。遇到大雨天,骑行电动车的村民容易被货车碾过路面的水坑时形成的巨大水幕淋成“落汤鸡”,连路边的树叶都长期被一层灰白色的厚尘覆盖着。
▲ “全电物流”项目
作为国内儿童学习座椅的龙头企业,护童科技也在打造“零碳工厂”。不仅在超过10万平方米的厂房顶上安装了太阳能光伏板,还通过对生产线进行节能改造,将注塑机的用电能耗下降了30%。
护童副总经理李卫兵介绍,通过一系列降本增效措施,企业实现了用能的自给自足,全年能够降低成本10%以上,效益增加5%以上。
在“破立”之间,湖州已摸索出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绿色产业发展之路。但生态文明得以长效发展,在于把生态资源优势持续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如今,新能源汽车、半导体及光电、生物医药等八大新兴产业已经成为湖州的主导产业,累计创建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5个,数量居浙江省第1位。
低碳生活已成为湖州人的习惯。2021年,湖州市文明办联合相关研究机构制定全国首个绿色低碳生活指数。2023年8月11日,湖州发布的2023年绿色低碳生活指数为94.2分,较上一年增加3.9分。
为了提高全市公共建筑碳排放测算的精确度,更好地提升公共建筑节能减碳水平,湖州还在全国首创了“零碳指数”,集成每栋公共建筑的用电、用气、用热等能耗数据,转换成碳排放量并适时发布。经初步测算,在湖州推广后预计每年将减少碳排放70万吨以上。
保护生物多样性
“绿满生金”遍地开花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就在湖州市妙西镇的西塞山,唐代诗人张志和一度留下清丽的诗篇。
但当地盛产青冈石料。从20世纪80年代,湖州开始成为长三角地区最重要的建筑石材基地之一。在采石业鼎盛时期,湖州全市有矿企612家,其中西塞山就有25座采石矿,山体裸露、尘土飞扬、鱼鸟绝迹的场景令人不寒而栗。
历史上,浙江一度是朱鹮的重要分布区之一。但因环境恶化和栖息地遭破坏,20世纪50年代末,浙江朱鹮开始绝迹,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列为濒危(EN)保护等级。
2008年,10只朱鹮来到湖州市下渚湖湿地朱鹮抢救保护基地生活。目前,该基地已繁殖出的南方朱鹮种群数达761只,一跃成为全国最大的人工繁育种源基地。
“朱鹮喜欢在高大的树木上栖息和筑巢,喜欢在水田、沼泽里觅食,基地环境幽静,适合它们生长。”该基地工作人员袁李莹认为,朱鹮数量的增加既得益于人工孵化、繁育等技术的突破,更受益于生态环境的显著改善和当地政府的支持。
▲ 飞翔的朱鹮
保护生物多样性已成为浙江各地发展的共识。在长兴,有着“中华鳄”之称的扬子鳄,已从1979年的11条,繁衍到九千余条,成功摆脱了灭绝的命运。
在安吉,2004年曾被列入全球极度濒危物种的安吉小鲵,有望突破人工繁育技术瓶颈,将自然保存率从3%-5%提升至70%以上。
如今,鱼鸟绝迹的西塞山再现“斜风细雨不须归”的盛景。但保护生物多样性既要注重代内平等,更要重视代际传承。生态之美,既是大自然的馈赠,也要将福泽延绵于子孙后代。
依托得天独厚的生物多样性环境,湖州打造“度假+研学”等教育体验,力图通过市场等多种手段发展生态经济、保护生物多样性。据廿舍度假村项目负责人胡敏君介绍,已经举办了195场次的主题活动,参与人数超过3000人。
▲ 在廿舍自然营地里开展探索昆虫的活动
湖州用一把“金钥匙”打开了生态经济的大门,一个个“绿满生金”的故事遍地开花。
距安吉余村近70公里的红庙村,一直是寂寂无名的小山村。如今,这里却凭借着“爱心湖”“工业风”“蓝色水系”等标签成为网红乡村,仅靠68元一杯“深蓝计划”咖啡,当地每天的营业额能够达到3万元。
▲ “深蓝计划”俯瞰图
在南浔区双林古镇,刚刚投入运营的儿童博物馆岛正在尝试一种博物馆教育新模式,成为长三角颇有名气的网红遛娃地。
“绿色生态,正在成为湖州的城市金名片,2022年,湖州因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制度创新成效显著获得国务院督查激励。”据湖州市委生态文明办负责人介绍,当地支持开发了GEP核算辅助决策系统,开展竹林碳汇改革等。
湖州一跃成为《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唯一认定的生态文明国际合作示范区,肩负起为生态文明建设打头阵、立标杆、做示范的重任。
2023年8月15日,首个全国生态日主场活动在湖州市举行,浙江省人民政府发布《全国生态日湖州倡议》,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发源地为名,向全社会发出坚定不移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坚定不移推动经济绿色转型、坚定不移倡导绿色低碳生活、坚定不移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坚定不移建设和美乡村、坚定不移健全生态保护制度、坚定不移弘扬生态文化、坚定不移推进共建共享等八点倡议。
将无限的绿色拥抱入怀,这是一座城市通向高质量发展的持续修行。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