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精准性将进一步提高
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的“毛细血管”,是保市场主体、保就业的主力军,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的关键环节,是解决关键共性技术的重要力量,具有举足轻重、事关全局的重要作用。随着中央和地方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相关的政策支持力度将进一步加大,企业数量将进一步扩大,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将持续提升,专精特新发展之路也逐渐成为我国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规模显著提升
“小巨人”企业的创新引领作用将得到更好的释放,将在更多行业、更多地域对经济发展的提质增效发挥作用。
近年来,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累计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超9.8万家。从产业分布看,“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主要分布在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集成电路、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网联汽车等产业,聚焦于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和关键基础材料等重点领域。从区域分布看,近三年“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实现了全国31个省(区、市)全覆盖。浙江、上海、江苏和山东等产业基础较好省份,培育工作启动早、支持力度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数量多、效果较好。下一步,随着《“十四五”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规划》的深入落实,全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工作会更扎实,培育和认定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数量将进一步提升。
全国已经培育了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2万余家。从领域分布看,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排名前十位的行业中有9个属于制造业,分别为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汽车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金属制品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从经营情况看,据2023年上半年金融统计数据,全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贷款余额为2.72万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4598亿元,增长速度为20.4%,已连续14个月保持在20%以上的增速。据中国证监会统计,截至2023年6月30日,累计1600多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在A股上市,占A股已上市企业的30%,占比呈逐年提升趋势。接下来,入选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自身发展韧性将更强,叠加国家政策红利的带动,“小巨人”企业的创新引领作用将得到更好的释放,将在更多行业、更多地域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提质增效发挥作用。
政策支持力度将进一步加大
未来,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精准性将进一步提高。
从政策体系来看,以《“十四五”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规划》为统领,《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管理暂行办法》《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办实事清单》《关于加快培育发展制造业优质企业的指导意见》《关于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等政策文件相继出台,共同构成了较为全面的支持性政策体系。从政策内容来看,密集推出的多项政策举措重点关注资金支持、创新协同、市场开拓、数字化转型、人才支持、精准服务等方面。例如,中央财政通过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累计安排100亿元以上奖补资金,分三批重点支持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高质量发展。北京、山东、广东、上海等省份也推出了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的奖励性政策。未来,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政策将进一步完善,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精准性将进一步提高。
三点发力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
“专精特新”的灵魂是创新,未来应从培育机制、服务供给和生态建设三个方面重点发力。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以创新铸专长,是中小企业的优秀代表,发挥着示范带动作用。“专精特新”的灵魂是创新,推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落脚点也在创新,未来应从培育机制、服务供给和生态建设三个方面重点发力。
一是健全企业梯度培育机制,扩大创新型企业群体。完善“孵化—培育—扶持—引导”递进式培育机制,科学制定针对性强的分阶段梯度培育计划,推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实现从初创孵化到成长发展,再到成熟壮大的生命周期递进。统筹推进包含创新、财税、金融和人才政策等在内的政策体系建设,强化政策之间的系统衔接和配套互补。加强中央和地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的政策联动,鼓励地方在国家政策指导下深化细化具体措施,提升政策精准性和有效性。定期组织第三方机构,对扶持政策覆盖面、匹配度、落地性等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反馈,动态调整支持政策及支持方式。
二是强化共性技术服务供给,持续提升创新能力。加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关键共性技术供给。聚焦“工业六基”和制造业核心细分领域,布局建设一批重点面向“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产业基础领域的公共技术研发平台和新型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加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研发创新项目支持。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中,单列一定预算资助“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研发活动,引导企业持续加大研发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龙头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向“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开放创新资源,广泛吸纳“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参与组建创新联合体,开展高端和前瞻技术研发,提升细分领域创新能力。
三是完善产业生态体系建设,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构建产业链上下游分工协作的良好生态。鼓励龙头企业向“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开放场景应用、共享生产要素,吸引上游企业全生命周期参与下游企业产品开发。推动龙头企业与“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探索采取战略合作、股权连接、大企业裂变、中小企业聚变以及打造企业生态圈、共享制造平台等模式,促进上下游企业之间的整体配套、有机衔接。联合科研院所、金融机构、行业内龙头企业及专业化服务商等多元主体,共同打造支撑“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的多元化服务生态,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融入本地产业生态。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