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见(DJ00123987)——不一样的观点,不一样的故事,2000万人订阅的微信大号。点击标题下蓝字“洞见”关注,我们将为您提供有价值、有意思的延伸阅读。
该片以苏轼的人生经历为主线,完整地再现了苏轼从少年时期到垂垂老矣,所经历的坎坷与荣辱。他20岁丧母,28岁丧妻,29岁丧父,43岁自己也被贬黄州,此后一直奔波在被贬的路上,直到生命的尽头。可苏轼奇就奇在,无论跌至何种境地,他总能以最好的心态,去享受生活,承受命运。也正是这副豁达的心胸,让苏轼超越自我,活成了世人眼里的苏东坡。苏东坡最大的魅力,不是让内心被环境吞噬,而是超出环境,以内心的光亮去照亮生活的路。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穿越千年,去《定风波》里遇见苏东坡,读懂苏东坡。纪录片中讲到,苏轼一生经历的孤独,主要来源于两方面:苏轼踏上仕途前,曾拥有过一段父母在旁、爱人在侧的幸福时光。好景不长的是,苏轼考取进士后不久,就经历了母亲离世的悲苦。所幸那个时候,还有妻子王弗从旁安慰劝解,他才慢慢从悲痛中走了出来。一系列的变故,让苏轼的小家,从原本的其乐融融,变成了后来的冷冷清清。人至中年,苏轼发现,他曾珍视的一切:故乡,母亲,发妻,父亲,都在不断离他远去。陪他一起出川的弟弟苏辙,如今也天各一方,各自奔忙。除了尝遍这些生老病死的痛苦,苏轼在政治上也饱受打击。一直以来,苏轼想的都是如何为国为民,可他这些想法,总是得不到当权者的理解。同僚们忽视他,打击他,甚至将他一贬再贬,只为让他屈服。可就算被贬至荒无人烟的海南,就算要承受无人理解的苦楚。因为承受了无人理解的落寞,他修炼出了一颗八风不动的心。越是苦闷,越要自我和解;越是无人问津,越要坚守本心。《百年孤独》里说:孤独之前是迷茫,孤独之后是成长。熬过所有无人问津的孤独,即便一个人,你也能活成一支队伍。他为官四十余载,做过的善事不计其数,到一方便要造福一方百姓。可看到狱中那些因还不起“青苗贷款”而锒铛入狱的穷苦百姓,苏轼又心生不忍。于是,他立即找到太守沈立商议,释放了370多名轻犯回家过年。对于那些重刑犯,苏轼也下令从初一到初五都给他们供给肉食,并严令狱卒不准打骂他们。做完这些后,苏轼仍觉对百姓亏欠不已,在狱中含泪写下了一句:执笔对之泣,哀此系中囚。那时的密州,正遭受严重的旱灾和蝗灾,百姓食不果腹,饿殍遍野,弃婴也随处可见。目睹这等惨状的苏轼心急如焚,一到任便向朝廷上书,请求调拨赈灾粮、减免赋税。随后,他又亲自带领当地百姓,想尽一切办法消灭蝗虫。除此之外,苏轼还将城外所有的弃婴都带回了太守府邸,自掏腰包请人帮忙照看。对于那些愿意领养弃婴的家庭,苏轼还承诺他们,朝廷会按月给抚养费,嘱咐他们将孩子抚养成人。就这样过了两年,密州也在苏轼的治理下,从原来的民不聊生之地,变成了百姓的安居乐业之所。纪录片中曾这样评价苏轼:“他眼里见不得百姓疾苦,他一直是一个眼睛向下看的人。”所以苏轼每到一处,每至一城,都会想方设法地帮助有需要的人。也正是他这种慈悲心肠,让他在以后被贬的岁月里,得到了百姓的真心爱护。苏轼用一生教会我们,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葆有一颗慈悲心。人有了慈悲心,见草木犹生怜,见万物有悲悯,自然而然就会善待遇见的一切。善意会流转,总有一天,你付出的慈悲,都会化成一束光,照亮自己生命里那些漆黑独行的路。金庸先生说:“你瞧这些白云聚了又散,散了又聚,人生离合,亦复如斯。”在这人世间,没有谁能左右遇见,也没有人能阻止离开。纪录片中讲到,苏轼在黄州时,先后结交了三个志趣相投的朋友:潘丙、郭遘、古耕道。潘丙是一个卖酒的市井小民,但他的酿酒技术远近闻名。好酒的苏轼经常去他店里沽酒,一来二去间,两人很快就热络起来。在潘丙的介绍下,苏轼又认识了卖药的郭遘和乐于做慈善的古耕道。几人闲暇时经常聚在一起,聊诗文,谈坊间趣事,度过了一段十分快意的时光。后来,苏轼跟官府申请了一块荒地耕种,潘丙几人又天天过来,帮着苏轼干了很多农活。在苏轼被贬黄州的那段艰难日子里,潘丙几人的出现,给了他很大的慰藉。可随着朝廷的一纸调令,苏轼不得不离开黄州,奔赴汝州。临行之前,苏轼又特意跑到潘丙的酒肆,与他们几人话别,并安慰他们不要过分伤感。此后哪怕相隔再远,苏轼与潘丙几人的书信却从未断过。有人说:“人生不过是一场旅行,你路过我,我路过你,然后,各自修行,各自向前。”当一段缘分尽了的时候,除了伤怀,我们更应该做的,是学学苏轼面对离别时的通透。在这茫茫天地间,你我都是过客,既如此,又何必为了一时的离散而伤感。看淡结局的离散,珍惜相聚的美好,才是对一段感情最大的重视。纪录片开头讲到,苏轼年少成名,后又在科举考试中大放异彩。他的才华,让文坛领袖欧阳修都直呼: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经众人营救后,苏轼好不容易从牢狱中走了出来,此后又半生走在被贬的路上。然而无论被贬至何地,苏轼都有本事,将一段苦不堪言的日子,过得津津有味。那些所有失意的岁月,没有击垮他,反倒练就了他一腔“此心安处是吾乡”的从容与豁达。身处这种境地,苏轼没有怨天怨地,而是主动放下笔杆子,一门心思当起了农夫。闲暇之时,他又会泛舟于赤壁之上,看月洒大江,听潮起潮落。后来到了更偏远的惠州,苏轼亦没有被遍地的瘴疠所吓倒。他反而觉得,那里的乡民可亲,荔枝可口,是个适宜养老的安乐之地。被贬到孤悬海外的儋州,苏轼也是带好棺材,从容以赴。那里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可苏轼也能暗自庆幸,没有瘴疠。苏轼一生风波不断,可无论经历了什么,他都懂得用一颗强大的内心,去治愈所有不幸。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了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但哪怕被生活捶入谷底,我们也要千次万次地救赎自己。只要心中的热忱不灭,终有一日,你所经历的苦难,也能被你笑着说出来。公元1083年,苏轼与友人在往返沙湖的途中,突遇大雨。同行的人皆狼狈躲雨,苏轼却在雨中泰然自若,缓步而行。雨停后,苏轼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激励无数人的《定风波》。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人生的风雨再大,也别害怕,从容走下去,自然会走至风消雨停。苏轼写这首《定风波》,想要平定的,不只是那一场自然界的风雨,更是他一生的风波。《定风波》之后,官场的失意也好,半生的流离也罢,苏轼都一笑释然。我们无法改变这些命定的坎坷,但至少我们能决定自己的心态。当命运的风雨袭来时,愿你也能从容告诉自己: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经历人生风雨后,愿你我都能用一句“也无风雨也无晴”,化解遇到的所有苦难。点个在看,读懂苏东坡,纵然生活诸多变故,愿你我也能一路高歌,悠然前行。请长按下方图片
识别二维码 关注洞见
3秒加星标,再也不担心找不到洞见君↓↓
你若喜欢,为洞见点个在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