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踪前沿进展,掌握最新动态
一手掌握一周重大科技新闻
撰文 | 姚湧 小学森 庐州月
责编 | 既来知
研究显示,长期的高压工作可能会引起胃肠道功能紊乱。平日我们也会注意到,有些人一紧张就会肚子不舒服。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部张智团队通过动物实验解释了其中的缘由。研究人员发现,小鼠的胃能直接接收来自迷走神经背侧运动核的乙酰胆碱能输入。这一过程受中缝背核5-羟色胺神经元支配。显微内窥镜钙成像和电生理记录数据显示,5-羟色胺神经元→迷走神经背侧运动核→胃神经回路在慢性应激时受到抑制,同时伴有动物胃功能低下。人为激活该回路可逆转雄性和雌性小鼠由慢性应激诱导的胃功能障碍。该研究为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大脑如何调节胃肠功能提供了新视角。相关结果于8月17日发表在《自然·代谢》(Nature metabolism)杂志。►文章链接:
https://doi.org/10.1038/s42255-023-00866-z癌症已成为我国人口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因癌死亡人数占死亡总人数的25.43%。抽烟、饮酒和肥胖是癌症发生的三大诱因。近日,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国家癌症中心Jiansong Ren团队对我国2021年到2050年的人口患癌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如果通过最为有力的健康干预将抽烟、饮酒和肥胖的流行率消除的话,在未来30年,与吸烟相关癌症病例、与饮酒相关的癌症病例和与超重/肥胖相关的癌症病例将分别降低9.17%(男性:13.50%;女性:1.47%)、7.06%(男性:11.49%;女性:1.00%)和8.22%(男性:7.91%;女性:8.52%)。相关研究结果于8月18日发表于eClinicalMedicine杂志。
►文章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eclinm.2023.102163
皮肤是机体和外界环境直接接触的组织屏障,具有多种功能,包括调节温度、控制水分和电解质流失等。同时,皮肤表面也需要一些有益微生物定植,以防止病原体感染。脂质合成对于上皮屏障的形成和微生物的稳态维持相当重要。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Richard L. Gallo团队分析了人类角质形成细胞对皮肤上不同共生细菌的反应。结果显示,痤疮皮肤杆菌(Cutibacterium acnes)可诱导必需脂质(包括甘油三酯、神经酰胺、胆固醇和游离脂肪酸)的大幅增加。在小鼠表皮和受痤疮影响的人类皮肤中也出现了类似的反应。进一步分析表明,这种脂质的增加是由痤疮皮肤杆菌产生的短链脂肪酸介导的,并依赖于几种脂质合成基因的表达增加。角质形成细胞脂质含量的增加改善了皮肤天然屏障功能,包括抗菌活性和经表皮失水等。该研究提示,皮肤常见共生细菌的代谢产物对表皮脂质的合成有着重要影响。相关结果于8月18日发表在《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杂志。
►文章链接: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adv.adg6262衰老是一个复杂的生物过程。免疫力降低、微生态失调和睡眠质量下降是机体衰老最为常见的特征。近日,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医学院Jonathan Kipnis团队发现,一种新型免疫调节分子IM33及其哺乳动物同源物分泌性白细胞蛋白酶抑制剂(SLPI)分别在老年苍蝇和老年小鼠组织中上调。敲除神经胶质细胞的IM33基因后,果蝇肠道活性氧(ROS)水平升高,肠道微生物组成发生改变(例如植物乳杆菌的丰度上调),寿命缩短。此外,微生态失调通过激活大脑中产生胰岛素的细胞引发果蝇睡眠碎片化,质量变差。研究人员认为,IM33在神经胶质-微生物群-神经元轴中发挥作用,将衰老过程中的神经炎症、微生态失调和睡眠下降联系在一起,进一步鉴定这一过程的调控分子可能有助于制定延长寿命的新策略。相关结果于8月14日发表在《神经元》(Neuron)杂志。
►文章链接:
https://doi.org/10.1126/sciadv.adg8163
早产(PTB)是新生儿生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据统计,全球每年早产儿的数量约为1500万。有研究表明,阴道微生物组与PTB有关,但这种关联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近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系统生物学系Tal Korem团队分析了来自40名自然早产妇女和135名足月对照的705份妊娠期阴道样本的宏基因组数据。研究人员发现,早产妊娠的阴道微生物组表现出独特的遗传特征。它在物种水平上更具遗传多样性,并携带有更为丰富和多样的耐药基因。进一步研究发现,加德纳菌属(Gardnerella)细菌促进了这种微生物遗传多样性,尤其是在怀孕的前半段。该研究揭示了阴道微生物组和PTB之间的联系,并表明作用于阴道微生物的进化过程可能在PTB等不良妊娠结局中发挥作用。相关研究于8月17日发表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文章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3-40719-7随着全球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升级,资源开采对环境的影响已成为很多人讨论的焦点。最近,马来西莫纳什大学(Monash University Malaysia)工学院Chow Ming Fai团队在iScience杂志发表文章,探讨了利用植被覆盖率作为生态晴雨表来衡量矿区环境破坏和恢复水平的潜力:植被覆盖率的下降可能意味着激烈采矿活动的有害影响,而植被覆盖率增加可能意味着当地环境管理的有效性。该团队还对2007年以来中国山西塔儿山矿区的采矿破坏和环境管理进行了评估和讨论,计算并可视化了该矿区2007年至2021年植被覆盖率的变化。塔儿山矿区植被覆盖的变化可以反映采矿造成的破坏和当地政府随后成功的环境管理。该研究为评估资源开发中的生态影响提供了一种实用的方法。►文章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isci.2023.107667制版丨吹风的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