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观察 | 国家统计局首次发布服务零售额,服务零售缘何成为发展新动力?
服务零售增速远高于商品销售收入,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日益显现。企业利用自身的数据、技术、平台等优势也可进一步激发服务零售的潜力
文 | 刘攀
2023年8月15日,国家统计局首度公布了“服务零售”的相关数据,也让人们注意到了服务业当下对促进消费和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
此前提到“消费”“零售”,人们的第一反应都是“社会零售总额”,从此番公布的数据结果来看,1月-7月我国服务零售额同比增长20.3%,比社会零售总额的增速高出13个百分点。
这是国家统计局贸易经济统计方法制度的改革。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表示,从统计口径来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侧重于反映实物商品的消费,包括商品零售和餐饮收入,但是没有包括餐饮服务以外的其他服务消费,难以全面反映消费市场的发展情况。
如何界定服务零售?付凌晖介绍,从统计口径看,服务零售额主要是指企业(产业活动单位、个体户)以交易形式直接提供给个人和其他单位非生产、非经营用的服务价值的总和。旨在反映服务提供方以货币形式销售的属于消费的服务价值,包括交通、住宿、餐饮、教育、卫生、体育、娱乐等领域服务活动的零售额。
目前,社会零售总额和服务零售额两个指标之间仍存在交叉,主要是餐饮收入。
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服务零售的重要性体现在哪里,其数据为何获得单独披露?消费平台和服务型企业如何借助自身的数据、技术和平台优势,挖掘服务消费的潜力?
从公开数据来看,中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持续上升。2012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PD比重45.5%,首次超过工业。2023年上半年,该比重已经上涨到56%。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在2023年5月18日发布的《平台社会经济价值研究报告》中预测,到2025年,这一比重将接近60%。
与此同时,服务消费正在消费市场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从2023年的经济半年报来看,全国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同比增长12.7%,快于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增速4.3个百分点;其占居民消费支出的比重达到44.5%,比上年同期上升1.7个百分点,比2013年则提升了4.8个百分点。
德邦证券报告认为,近两年代表服务消费的餐饮收入增速从5.6%增至6.8%,仍在提速,但商品零售增速出现减缓,从2.8%降至2.1%。两者从原本相互促进,变成替代关系。
从发达国家消费结构升级的经验看,居民消费一般会沿着“衣食—住行—康乐”的路径演进。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升,服务消费占比提升是大势所趋。
摩根士丹利在《中国消费2030展望》报告中预计,下一个十年里,中国消费市场变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将是服务类消费超过实物类消费。预计服务类消费的占比将提升至52%,年化增长率为9.2%,超过同期实物类消费6.7%的增长率。
从上半年的经济数据来看,服务消费对内需的作用明显。餐饮、出行、旅游、文化娱乐等接触型、聚集型服务消费场景快速恢复。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5%;教育文化娱乐支出增长16.2%,其中文化娱乐支出增长38.5%;交通支出增长12.9%。
进入暑期之后,服务性消费市场愈发火爆。7月份,全国餐饮收入同比增长15.8%;电影票房收入87.2亿元,为历史同期票房新高;全国城市轨道交通客运量26.6亿人次,同比增长36.4%。从大数据观测情况看,旅游消费有望持续回暖。
《人民日报》撰文称,从国内发展看,经济持续稳定恢复面临新的挑战,需求不足的矛盾仍然突出,消费需求恢复仍需加力。由此来看,要增强消费对经济循环的牵引带动作用,必须顺应消费结构升级新趋势,发挥服务消费对拉动内需的积极作用。
2023年7月底,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关于恢复和扩大消费的措施》,其中扩大服务消费是重点之一。具体措施包括扩大餐饮服务消费、丰富文旅消费、促进文娱体育会展消费、提升健康服务消费等内容。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分析,加快服务消费、扩容提质,不仅是扩大内需的重要途径,也将为消费结构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今后一个时期,要在供给、需求和制度层面发力,鼓励服务消费新模式新业态发展,助力消费结构升级。
企业如何挖掘服务零售的潜力
尽管当下全国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所占消费支出的比重已接近45%,但这一数据与欧美日等发达经济体50%多甚至60%以上的比重相比,还有很大扩容升级空间。
服务零售正在成为经济发展的引擎。对消费类企业而言,这是一个机会。同时,企业自身在平台服务、数据和技术等方面的不断优化和创新,也可以为消费者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从而为服务零售的增长做出自己的贡献。这是一个双赢的过程。
首先,企业需要匹配新消费需求、新供给业态。
例如近几年兴起的“定制消费”就是服务新消费代表。从旅行、家装等业态较为完善的服务型定制发展到鞋服、箱包、食品等产品型定制,精准匹配供需,满足消费者多元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
以定制运动鞋为例,莆田已经有不少商家开始接受消费者“来图定制”“一件起订”的需求,根据消费者提供的图样、脚型信息进行生产。原则上,消费者下单一周左右,便可以得到一双专属于自己的运动鞋。
这种服务需要商家通过大数据等手段“读”出消费者的偏好,实现按需生产;工厂端实现柔性化生产,精准调整产能,避免产能不足或产能过剩。
其次,在匹配新需求的过程中,企业要做的是提高服务质量、提升服务效率。很多时候,一个微小的改变就可以提供巨大的便利。例如优衣库、迪卡侬等品牌门店纷纷设置智能化的自助结账系统,消费者将所有待买物品放入篮中,系统马上给出商品单价和总价,消费者只需线上支付即可,省却了长时间排队结账的苦恼。
在扩容提质的过程中往往要借助数字化、智能化手段。例如美团研发的无人机配送技术:消费者可以享受下单后15分钟配送到家的服务。截止2023年7月,美团外卖无人机已配送17万单。
此外,在上述两者的基础上,企业还应该积极创造新需求、新业态。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创新,“互联网+传统行业”的发展模式在各领域持续发酵,以平台经济等为代表的新兴服务业态不断涌现。这些新经济、新服务的出现,不仅满足了居民多样化消费需求,还开拓了就业新领域,创造了许多就业岗位,缓解了就业压力。
总体来看,国家统计局将“服务零售额”按月公布,既是对服务零售的重视,也对消费企业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经济恢复、居民就业改善、收入增加以及促消费政策显效,消费有望持续扩大。服务零售作为与消费者直接接触的商业模式,或将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