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总在洗澡时灵光乍现?!
你是否常常在洗澡时灵光乍现?
白天冥思苦想不得其解,在身体与热水充分接触的过程中顿悟——“原来如此”!原来白天的 bug 一直改不好,是我压根找错了方向!原来解谜游戏一直通不了的一关,是漏掉了一条关键线索……
这种例子不仅发生在我们身上,历史上的名人也早早参悟了洗澡的妙用。据说阿基米德也常常在洗澡中获得灵感,浴室是他寻找问题解决方案的重要场所。他的重大发现——测量皇冠体积的方法,正是洗澡时得出的。
为什么我们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绞尽脑汁无法解决的问题,在洗澡中却能获得灵感,甚至产出突破性的问题解决方案呢?这种通过“休息一下”来促进创造力的方式,在心理学中由来已久,这个效应也被称为“沐浴效应”(the shower effect)。
今天我们就跟大家好好唠一唠“沐浴效应”产生的原因及对我们的启示。
为什么会产生“沐浴效应”?
1
沐浴能带来放松的状态和愉悦的心情
研究指出,沐浴可以帮助放松身心,减少压力和紧张情绪,这可以为思考和创造提供一个更加开放和放松的状态,更容易产生好的想法。
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在睡着、淋浴或其他精神放松时会产生顿悟(insight)。顿悟就是一种“啊,原来如此”的体验。
我们常常将“放松就会有灵感”当作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那么为什么淋浴等活动所带来的放松,是促进顿悟的关键呢?这是因为我们睡眠或放松的时候,大脑的右半球相比左半球更加活跃。
我们大脑的右半球参与了粗略的语义编码(即,我们的大脑将所听到的或阅读到的单词或概念进行相应的编码,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它们的意义),当它活跃时,会激活对平时不容易直接想到的抽象解决方案的搜索,而这种搜索有利于解决复杂的问题,特别是需要顿悟的创造性任务。
许多研究报告指出,在顿悟发生之前,我们大脑的右半球的区域会有活动。也就是说,放松时大脑右半球更活跃,这个过程可以说是顿悟发生的前期准备工作,进而在这种轻松的状态下,我们产生了许多富有创造力的想法。
2
沐浴能促进思维的漫游
相信大家都会有这样的生活体验:我们在一个问题上钻牛角尖时,有的时候先做别的事情,分散一下注意力,反而会利于问题的解决。其实洗澡也算是起到了“换换脑子”的作用。
1926年,心理学家格雷厄姆·华莱斯(Graham Wallas)提出,我们对问题的创造性地解决往往需要“孵化期”。适度地参与到一些无关的活动例如洗澡或散步,有利于解决方案的成功孵化。
进一步来说,来自《审美,创作与艺术心理学》(Psychology of Aesthetics, Creativity, and the Arts)杂志于 2022 年刊出的最新研究,对沐浴效应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
作者指出,洗澡的过程让我们能够在有限的环境中进行“思维漫游”(Mind-wandering),这种思维漫游的过程,能够让我们处于一个集中的线性思考和无限制的随机联想之间的平衡状态,而有利于创造性想法的生成。简单说来,这种平衡状态就是处于“完全集中在单一问题的思考上”与“完全发散思维”的中间态,在这个状态之中,我们会产生许多还未被思维定式束缚的想法,又不至于太过天马行空。
所以说,洗澡的过程可以通过帮助我们提取相关联想信息、同时抑制一些不相关的想法,增强思维的漫游,促进想法的成功孵化,提升创造力。
3
沐浴带来的感觉刺激的正向作用
也有研究者发现,淋浴这个过程带来的视听体验,与下雨的白噪声、公共汽车或火车的嗡嗡声一样,都可能让我们减少对周边刺激的关注,进而轻松地进入一个更有创造力的、无拘无束的思考状态中。也就是说,水的声音和触感等感官刺激,也可能有助于促进人的创造力和灵感。
此外,除了沐浴,研究者们也指出,驾驶、乘坐公共汽车或火车时,也可能一定程度上出现上面“啊,原来如此”的体验。例如,穆利斯在开车时想到了聚合酶链式反应;J.K.罗琳在火车上突然想到了《哈利波特》系列的点子。心理学家指出,旅行的过程也能促进思维漫游,因而促进了创造性想法的成功孵化。
4
沐浴给我们带来一个独立思考的空间
沐浴时,我们通常会独自享受水的温暖与柔和,这也是一个独立思考和自我反思的好环境,可以激发创造性思维和灵感。
沐浴作为一个相对私人的活动,使得人们可以获得相对安静和独立的环境,有助于人们独立思考和深入思考问题。
而且,沐浴还为我们带来了一个集中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使得我们可以专注于自己的感觉和体验。这可以提高注意力和集中力,从而更容易产生好的想法。
如何利用“沐浴效应”
为我们的生活服务?
1
今天晚上就去泡个澡或泡个脚
2
让自己的思维自由漫游
3
随时记录,不要错过灵感的乍现
4
让自己尽量保持放松
5
散步、瑜伽、旅行,通过尝试找到更适合你的方法
最后,也想告诉你,“沐浴效应”并不是创造性思维或解决问题的“灵丹妙药”,不是每一次去淋浴就一定会有新想法。有时休息一下,让自己放松一下,让自己的思想游荡一下,也可以带来意想不到的见解和解决方案!
参考资料
策划制作
出品 | 科普中国
作者丨齐舒婷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监制 | 中国科普博览
责编丨一诺
本文来自科普中国(ID:Science_China),未经授权不得二次转载,如有转载需求请联系原公众号。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