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厌童症的背后,东亚父母为什么总在走极端?

厌童症的背后,东亚父母为什么总在走极端?

公众号新闻
本文来源于公众号:阅读第一(ID:Readfirst)

在韩国,儿童已经“消失”。


韩国的生育率为0.78,为全世界最低,被预言将成为全世界第一个消失的国家。


在出生人数变少的同时,儿童也在社会层面上“消失”


韩国越来越多场所宣布“禁止儿童进入”,从咖啡馆,到本应属于孩子的图书馆、美术馆。


韩国金浦一家咖啡馆的玻璃门上,挂着“禁止儿童入内”

图源:法新社


为什么“儿童禁入”?这些地方给出的理由是,儿童会制造大量噪音,而他们的父母往往不加管束、无动于衷。


被拒绝的除了儿童,还有母亲们。


年轻的父母,尤其是妈妈们,在韩国似乎被社会排斥。在餐厅、咖啡馆、酒吧或电影院,带着孩子的年轻母亲常常被拒之门外,遭遇着一种全新的歧视。


对孩子和母亲的不友好,加剧了青年男女对生育这件事的排斥和恐惧。


经济层面和精神层面的双重巨大抚养压力,导致很多人即便意外怀孕生下孩子,也无力抚养,最终引爆为近日轰动全球的韩国“幽灵儿童”案件,甚至还有亲生父母杀死自己孩子的悲剧。


据韩国媒体报道,截至当地时间7日,韩国各地共接到1069起“幽灵婴儿”事件举报,正在对其中的939起进行侦办,确认34人已经身亡,还有782个孩子生死不明。



“幽灵婴儿”是指仅有医院出生记录,但未被登记出生的孩子。据韩媒此前报道,最初,韩国警方在一间公寓的冰箱中发现了两名婴儿遗体。随着调查不断深入,越来越多涉及“幽灵儿童”的事件浮出水面……


厌童,恐育,生育率下滑……这无疑是种恶性循环。


从韩国开始的这场社会性“流行病”——厌童症,正迅速在东亚社会蔓延。


厌童的背后,

厌的是“不懂事”的父母


在国内,尤其是密闭的公共空间内,大家“苦熊孩子久矣”。厌童症的话题刚由韩国引爆,就在国内引发了热烈的讨论和共鸣。


仅仅今年上半年,就发生多起因熊孩子而起的高铁争执事件。


吵闹不休、四处奔跑的熊孩子,无动于衷、放任不管的家长,带上耳机仍然不堪其扰的无辜乘客……


勇于站出来发声,替家长制止孩子的陌生人,一下子就成了英雄“发声侠”:



有些家长会辩解,孩子才那么大,为什么不能包容一下?孩子太小,说了也不听,自己也无能为力。



然而,为什么只要陌生人站出来发声,熊孩子就能马上老实本分下来呢?




勇于发声的人,甚至会迎来广大乘客的一片叫好声,可见熊孩子引发的是“众怒”!


大家讨厌的不是熊孩子,而是“熊父母”!

这与韩国店铺禁止儿童进入是一个道理,本来孩子就爱闹,爹妈还不管,无奈之下只能一刀切了。

这些“熊父母”们,有几种经典话术:
道德绑架型:“ta只是个小孩,你就不能让让ta吗?”
甩手掌柜型:“孩子太小了,我管了ta不听呀,那我能怎么办。”
倒打一耙型:“这是公共场合,我家孩子怎么样管你啥事,受不了就去买商务座。”
以己度人型:“等你们以后有孩子就知道了!”
看到这些话,是不是感觉火气噌的一下就上来了?

在类似新闻的评论区里,很少有人会指责孩子本身。大家都知道孩子年纪小,问题还是出在家长的教育身上。


也不排除孩子小确实难管教的情况,但大家还是很宽容的,基本都表示,“只要家长有管教的态度,也表示了抱歉,就不会那么反感了。”

说到底,大家要的是一个态度。


为什么以前很少听说“厌童”事件,现在却越来越多,真的是现代社会对孩子的包容度变低了吗?

一方面是因为现代社会节奏加快,大家压力都很大,很容易“一点就爆”。

更重要的是,以前大家庭的形式很普遍,而现在的家庭形式越来越“原子化”,生娃带娃这件事越来越“私人”。

以前大院里、隔壁邻居帮忙带个孩子啥的,太正常不过了,社区内有一种“共同带娃”的隐形共识;


而现在带孩子这件事越发成为小家庭内部、甚至是母亲一个人的责任,大家的容忍度自然更低。

韩国政府一方面想要提高生育率,一方面却希望生育伤害、抚养责任、养育压力都由家长个人承担……厌童和恐育,便成为结伴而生的社会现象。

东亚父母,
为什么总在走极端

引起公愤的 “熊父母”们,终归是教育出了问题。

儒家传统文化中的“父为子纲”,可以说是东亚亲子关系的根本由来和写照。

孩子,永远是父母的所有物。

我们所见的东亚家庭,很容易走向两个极端:过分严苛,过度溺爱。

这两种极端还可能扭曲且矛盾地同时存在在一个家庭中。

你一定见过这样的场景:


















👉🏻在公共场合,父母当着许多陌生人的面,为了一些小事,严厉斥责自家孩子
👉🏻总是数落孩子的不是,拿去和他人比较
👉🏻与陌生人起了小摩擦时,家长却不管对错,都不由分说护着自家孩子,甚至对陌生人破口大骂
👉🏻总觉得孩子还小,放任孩子去拉陌生人的衣服、抢陌生人的东西,侵犯他人的公共利益,还要夸自家宝宝真厉害

就笔者本人,便不止一次见到爷爷奶奶,带着小孙子小孙女旁若无人地在马路边、甚至游乐园中随地大小便……

实在是辣眼睛!

这些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的情景,根本上都源于东亚父母把孩子当做自己所有物,要么视如珍宝般溺爱,要么肆意责骂极不尊重,但都不把孩子当成独立人格的个体。

在一个主题为“有一个不扫兴的父母是什么体验”的视频下,许多人都表示,有个尊重自己、情绪稳定的父母,实在太难得了。


也有人表示,父母的奉献式付出,让自己太窒息。

带好孩子,的确是件不容易的事。太凶不行、太温和管不住……

一位网友一针见血地指出:还是要把父母从负责抚养孩子的压力中解放出来,全社会都要打好配合。

反向带娃法
你好我也好

尊重孩子的人格,也尊重自己除了父母以外的身份,教育才会更加轻松。

有一群年轻的父母,选择用“反向带娃”解放自己,竟然产生了奇效。

上个月在商场里,我又一次看到小孩躺在地上撒泼打滚的场景。

小男孩看起来不过学龄前大小,哭得满脸涨红、叫声尖利,躺在地上不走,两条圆滚滚的小粗腿上下飞舞着,好像是想要买什么东西,父母没有满足他。

我当时便心下一紧——又是一个娃“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戏码:“爸爸妈妈才不会丢下我一个人,他们不让我买这个,我就不走了。”


孩子可以肆无忌惮,家长却“要脸面”,哭几分钟哄不起来,家长估计就得妥协。

想到哭闹声还要持续一阵,我赶紧准备快速走开,结果这对年轻父母的做法却让我惊掉下巴。

爸爸和妈妈眼神一碰撞——我甚至看见爸爸金丝眼镜片上折射出狡黠的光芒来——爸爸直接在小孩身边躺下,直接给孩子弄懵了。

我也懵了。

妈妈站在不远处看着父子俩,好像局外人看热闹一样抱臂笑着。

自己的威胁根本不起作用,没几分钟,孩子也不哭了,自己从地上灰溜溜地爬了起来。


而旁观的我,心中只剩“佩服”二字。

原来,这届年轻的父母早就开始偷偷转换带娃思路了!

不喜欢这个玩具,任性扔掉?行,那我把其他玩具也给你扔了;

非要吃冰淇淋,不给买不走?行,我也不顾脸面了,跟你一块躺地上打滚;

规定了看一小时动画片,吵着闹着要看更多?行,循环这一集播一晚上,不天亮不给睡,睡着了也叫起来让你继续看……



看似奇特的教育方式,却是在告诉孩子:

我们是平等的,我负责照顾和教育你,却不等于我要满足你一切的无理要求。我尊重你,你也要尊重我。

这种育儿方式称为“反向育儿”,在国内90后父母群体中迅速走红。

这批90后父母多为独生子女,成长的物质条件比他们的父辈更为优渥,也自己探索着一种全新的育儿方式。

一方面,他们渴望纠正自己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原生家庭问题,但另一方面,他们又对面临新的挑战心怀忧虑。

对于前几代父母来说,孩子教育的同一目标是:努力学习,考上更好的学校。

现在你可以选择各种各样的学校和路径,你不用担心走错一步孩子就居于人后,有机会去尝试新的带娃方式。

这批90后父母,毋庸置疑比前一代人更懂得尊重孩子,以及放过自己。


“反向育儿”往往能收获奇效:

👉🏻孩子被当做平等的一方获得尊重,也更懂得在公共场合尊重他人,更不容易出现公共场合“扰民”的情况

👉🏻父母解放了自己,不用再絮絮叨叨教育孩子、还弄得自己精疲力竭

这种新型的反向育儿,也可能是解决厌童症的一大良药——

毕竟,如果你看到孩子躺地上打滚时,爸妈也破釜沉舟躺下陪着丢人,你会责怪他们,还是会心一笑,心想,“做父母的都不容易”?

教育的难题,连鲁迅这样的名人大家也难以解决,颇为头疼。他喜爱幼子海婴,却也为孩子的调皮而烦心。



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鲁迅写道:
开宗第一,便是理解。……一切设施,都应该以孩子为本位,日本近来,觉悟的也很不少;对于儿童的设施,研究儿童的事业,都非常兴盛了。
第二,便是指导。……长者须是指导者协商者,却不该是命令者。不但不该责幼者供奉自己;而且还须用全副精神,专为他们自己,养成他们有耐劳作的体力,纯洁高尚的道德,广博自由能容纳新潮流的精神,也就是能在世界新潮流中游泳,不被淹没的力量。
第三,便是解放。子女是即我非我的人,但既已分立,也便是人类中的人。因为即我,所以更应该尽教育的义务,交给他们自立的能力;因为非我,所以也应同时解放,全部为他们自己所有,成一个独立的人。
这样,便是父母对于子女,应该健全的产生,尽力的教育,完全的解放。
社会层面上布置儿童友好的设施;
成人层面指导而非控制孩子;
亲子方面尊重儿童、把孩子当做独立的人。

鲁迅早已经指明了“儿童友好社会”的几大要点,相信如果我们真能做到这些,厌童症也就不会再是疑难杂症。


ref:
https://www.sixthtone.com/news/1013280
https://www.japantimes.co.jp/news/2023/07/24/asia-pacific/south-korea-no-kids-zone-lawmaker-crusade/


“阅读第一”,50万中国精英家庭成长聚集地。由崇尚“终身学习”,爱阅读爱分享的妈妈Bonnie创办,专注于英文学习、阅读以及思维素养。一家不端、不装、有趣、有料、有观点的教育新媒体。


▼精英说今日视频推荐
“在看”我吗↓↓↓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得“厌童症”的大人们,请宽容曾经的自己。上海中产天天city walk的松弛感人生,东亚人不配聊一款“走极端”的游戏本厌童症到底是谁的问题?被刷屏的“厌童” 到底厌的是什么?半年净利增长46.8%,东鹏饮料狂飙的背后扫兴的东亚父母,还不完债的孩子如何能够战无不胜?“儿童与狗不得入内”?爆火的“厌童症”,真的够了!东亚三国怎么总是“互相嫌弃”?“厌童”的年轻人,与寸步难行的父母最高48度!欧洲这波热浪有多极端?看专家起的名字就怕了……东亚是东亚人的东亚#闫丽梦#郭文贵#美国外交家杂志揭骗闫丽梦和郭文贵一样是反共骗子人伦惨剧!加国华人少年残忍杀死亲妈!华人父母为娃移民 辛苦打拼,做错了吗?!越是老实人越容易走极端? 华人博士枪杀导师案, 动机没那么简单……扫兴的东亚父母名流||前妻是总统千金,外室是清新美女,东亚财阀的老房子着火记恐童症,一种精神疾病,一种社会问题科学在不断发展,今天对的东西明天也可能被推翻,循证是不是有点极端?三十一 插秧为什么同样拥有基因彩票,韩素希和亲妹妹长成了两个极端?我们为什么会“厌童又恐育”?有了二胎女儿后,我更想不明白了,为什么总有父母非要在钱上为难孩子……Snowandlotus说到童子功关于“厌童症”,我今天想说点不一样的职场人的精力管理,为什么总在恶性循环?#Accelerationism央视怒批的成人礼:为什么总让孩子觉得对不起父母?10万上补习、100万请中介、1000万爬藤...这届父母为孩子能拼到什么程度?12 维度能力画像、1+3 认证体系,东亚银行如何搭建数字人才体系忍耐一切,东亚人中年危机的开始这届年轻人,为什么总爱对父母“发疯”?“厌童症”这顶帽子,年轻人不认一个得了“厌童症”的社会,还会好吗? | 编辑部聊天室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