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得“厌童症”的大人们,请宽容曾经的自己。

得“厌童症”的大人们,请宽容曾经的自己。

其他

文|Poem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最近人们越来越“厌童”了,

 

而这股风潮,大多是孩子在公共场合的一些越矩行为所导致的,

 

如果你曾跟一群孩子坐过一辆列车,想必深有体会,

 

不绝于耳的哭闹声、尖叫声、嬉笑声、外放动画片的电子声、玩具撞击的声音……


 

各种各样的噪音让想安安静静乘车的你连假寐都做不到,

 

如果恰巧是孩子坐在后排,那你会更直观地体会到孩子的脚踹座位的“动感”,还有小桌板此起彼伏的开开合合,

 

坐动车是如此,咖啡馆也是如此,电影院就更是如此……

 


每次看见某个场所有小孩子,都会后颈一凉,又是一个无法消停、无法安静的场所,

 

于是“厌童现象”弥漫开来,声称拥有“厌童症”的人不绝如缕,

 

在韩国,一个咖啡馆明晃晃地挂上了“no kids“的标志牌,拒绝孩子及其家长进入,

 

这不是个例,从2012年开始11年时间里,500多家餐厅、咖啡馆立起了“no kids“的标志牌,


 

在我国云南的一家咖啡馆,在门口立了一个“3~13岁儿童谢绝入内”的标识牌,更是在下面写了原因:“店主厌童”,

 

此外,某些旅游地的酒店中,明明标注了家庭套房,注意事项中却强调“该房型不可携带儿童入住”,


 

对儿童如此明显的恶意,甚至是某种程度上的歧视,已经成了信息洪流中不可忽视的浪潮,

 

我们看见,明明六一儿童节人人都想要当儿童,

 

可当儿童节已过,人们突然又站在了对立面,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高铁熊孩子频出,家长放言:

“那我把他弄死掉?”

 

源头还是要从动车上说起,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有这不快的记忆,

 

前不久在高铁上闹得沸沸扬扬的“掌掴门”

 

3个小孩在高铁上玩游戏,多次撞击乘客黄女士的椅背,黄女士不堪其扰,回头制止道:

 

“不要撞椅背了,要有礼貌一点哦,家长也不管一下。”

 

孩子母亲听了,不但没有制止孩子的行为,反而愤怒回击:

 

“怎么啦?他们是小孩子,至于吗……”

 

然后他们越吵越凶,竟然发展到了直接扇别人巴掌,

 


另外,在一列高铁上小男孩全程哭闹,吵的人心烦意乱,有乘客和孩子的家长说:

 

“管管孩子别再闹了,已经影响到他人了。


然而家长理直气壮地说:“我告诉他了,他不听话,关我什么事!

 

“那你告诉他,又不是所有的小孩都吵,他吵说明你没有正确引导他。”一名小伙子忍不住说道。

 

“那你跟他讲讲?”

 

“我为什么跟他讲,你是他的监护人,你有义务啊!他没做好是你的责任,不是我的责任,你不要在这跟我犟啊!小孩子不懂事,你不懂事吗?”

 

结果家长来了一句:“那我把他弄死掉?

 


看到这两起争端的你,或许也会气不打一处来,这都是些什么家长,都是些什么孩子?!

 

这样的“厌童情绪”在新闻、自媒体的传播下,也在不断地蔓延,

 

毕竟,小孩子某些不受控制的行为和个性,符合了大众的刻板印象,人人都有的糟糕回忆,似乎在这一刻被汇聚,甚至被放大,

 

到了一个程度,只要去公众场合,看见小孩子就会下意识开始心烦意乱,


 

刻板印象累积到一个程度,甚至出现了一篇名为「特别憎恨厌恶小孩」的帖子。

 

有人讨厌小孩到了恐惧状态,路上有人抱小孩都不敢多看一眼,甚至多次产生伤害小孩的想法;

 

有人成为小学老师,但路上遇到小孩都绕道走,甚至看班里学生也会生理性想吐;

 

有人会喂养流浪的猫猫狗狗,会出手制止校园霸凌,但是对小孩却眉头紧皱……

 

 

这列文明”的列车

容不下一个吵闹的孩子

 

“厌童”就像一支箭,不断地射向那些最无常识、无道德、无理智的孩子身上,

 

我们习惯性用成人来思考他们的行为,但却忽视了他们的背后,是未经规训的行为,是发散性的思维,是正在成长的身体,

 

你说:家长不管吗?家长说:我管得了吗?

 

谁也无法理解谁,是造成一次又一次冲突的原因之一,

 


在一辆高铁上,遇到一群孩子,如果站在乘客的立场,我们肯定会觉得很委屈,

 

家长为什么不管好自己的孩子,在公共场合,我们都要遵守的某些界限和道德,

 

小孩子似乎就是天生的界限和道德的破坏者,他们不用考虑对他人的影响,不会忌讳他人的目光,

 

这样的人对于边界感明确的人们来说,简直就是闯进自己的世界的、怪兽一样的存在,

 


然而,如果站在家长的角度,你或许不能认同这些家长的所作所为,但是你能理解他们,

 

小孩子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并不是跟成人一样讲道理能讲的通的,

 

如果说婴幼儿的哭闹,只是生理上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的话,那么再大一点的阶段,就是想满足也满足不了,想管也管不了的全新个体,

 

举一个“terrible two”(可怕的2岁)的例子来说,

 

2岁的小朋友已经开始有一定的自我意识,但又无法准确表达自我,频繁地发脾气、哭闹,是他们常用的一种沟通方式,


而3岁以上的孩子,则有自己独特的脑回路,时不时就会做出出格举动,


与这个年纪的孩子沟通,需要耐心和技巧,而且并不总能成功,

 

即便是根据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普遍拥有的特质,设计出的一些教育方式,


也不总对每个孩子奏效,因为不同的个体差异需要不同的教育方式,

 

然而父母并不是理论性的教育家,他们是24小时全天候的操练师,作为人,会累、会烦、会怒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如果从这个角度去看,前两个事件中父母的行为,虽然有些极端,但却并不难以理解,

 

更好的实验是,当你亲自当过父母以后,你就更能对他们产生同理心,

 

立场的不同,很多时候会给两派人造成无法横越的鸿沟,并且这鸿沟会因为双方无法妥协变得越来越深,

 

在这其中在加上某些不怀好意的人,故意为了切中某波人的喜好,断章取义、强化冲突,让人们,更加苛责孩子的行为,

 


而这种倾向确实在出现,博主苏小懒曾发文称,

 

因为带孩子乘火车,结果被苛刻对待了的实事:

 

四川一列火车车厢里一名只有八个月大的小宝宝,因为发出了咿咿呀呀的声音,

 

就被乘客质疑“太吵”,在被投诉之后,被乘务员“邀请”到餐车车厢。

 


许多家长也在下面表示认同:

 

“五月份带孩子去北京,一岁半,途中孩子哼唧有点哭闹,乘务员也一直来提醒我安抚好孩子,不让孩子大声。”

 

“两周前带我孩子坐高铁。孩子刚刚哭了两声就被乘务员过来提醒带到车厢连接处了。”

 

“我遇到过两次了,可能太热了,小孩子1岁多,哭了。正在哄,乘务员就让去连接处了。”


 

在火车车厢的连接处,你可以看见许多神情疲惫的家长——

 

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虽然买票上车,但是车上并没有属于他们的空间,

 

然而某些外放抖音短视频的、大声讲电话的、吃有刺鼻味道食物的成人,却得不到相应的“制裁”,

 

而恰恰是这些本就是“弱者”的人们,被苛责、被请出这节名为“文明”的车厢……

 

 

我们都曾是孩子
不要仇视自己

 

如果是肤色不同、国家不同、信仰不同所带来的割裂,我们没办法感同身受,

 

然而仅仅是因为年龄不同就开始冷眼相对的话,那么我想说的是:

 

我们都曾是孩子。



 

我们曾受到过“尊老爱幼”的特殊对待,我们不仅是在父母的襁褓中成长的,更少不了社会的包容、接纳和宽容,

 

然而社会对孩子确实不太友好,不太友好到一个程度,

 

家长觉得带孩子出门是一件极其麻烦的事,甚至带孩子出门就是家长的一种原罪,


 

之前有家长为了避免遭受飞机上其他乘客的指责和白眼,专门准备了礼物、耳塞等东西送给邻座的乘客,

 

虽然这个行为非常体贴入微,但却暗示了家长带孩子坐交通工具,就是一件“对不起他人”的事情,

 

甚至上升到一个地步:你居然需要为你有一个孩子而道歉……

 


当然,我们在这里是要遵守公序良俗,家长需要尽到自己的本分,让孩子尽量不要打扰到别人,

 

但如果家长已经尽全力了,那么我们还能苛责他们什么呢?

 

几个小时的路程,我们是否能包容、忍耐并且宽容一下这些“祖国的未来”?

 


有时候我们的烦躁,来源于界限被打破的不安,


也来源于我们本就自私自利的本性,下意识地逃避自己的责任,

 

也可能如科普作家河森堡给出了一段“暴论”说:

 

如今公共场合下对幼儿的责难和苛求,其实也是社会上“有今没明”气氛的体现,毕竟生养孩子是一个超长线的投资……

 

一个只在乎当下的人,自己不会做生养孩子的选择,也一样难以容忍别人的孩子给自己带来的麻烦,这在生育率普遍暴跌的中国和韩国,逻辑是一样的。


无论如此,结不结婚、生不生孩子都是我们自己的选择,不分对错,无法强迫,

 

这是现代人守护的关于自己的权利,然而孩童也拥有的权利就是:

 

我需要被爱护,需要被忍耐、接纳和包容。

 

这甚至是《未成年人保护法》所规定的,在德国,由于经常收到儿童噪音的投诉,

 

他们甚至出台了一项议案,以法律的形式保护6岁以下儿童制造噪音的权利。

 

为什么要做到这种地步?正如韩国国家儿童权利中心主任所言:

 

“与孩子或老人在一起可能会感到不舒服,但每个人曾经是孩子,并且在他们生命中的某个时刻将成为老年人。

 

如果一个人能够理解他或她也可能受到歧视,他们在与他人打交道时自然会表现得很谨慎。”


所以,正如标题所言:得了“厌童症”的大人们,请宽容曾经的自己,

 

穿越时空,我们见到过去的自己,又哭又闹,又撒泼又打滚,想必我们自己也喜欢不起来,

 

但是由于父母的包容的爱,学校的教育和社会的爱护,

 

我们才能健康长大,而不会惧怕被某个“厌童”的大人给“掐死”,

 

而这个“厌童”的大人,恰恰是现今的我们自己,

 

所以,不要讨厌自己,不要仇视自己,不要割裂自己,

 

让我们做回孩童那样的心思纯正,让小孩到我们这里来……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从“厌女”到“厌男”:不断被创造和被阐释的性别主义词汇厌童症的背后,东亚父母为什么总在走极端?冲上热搜!女演员紧急道歉,竟是因为“厌女”言论?娱乐圈女星“爷们化”的背后到底是什么……我们为什么会“厌童又恐育”?宽容年轻人疯狂追星,就是宽容经济、宽容自己18 岁,我切除了乳房,找回了自己。Arial, Roboto, Georgia, Verdana Pro曾经的12+老牌期刊,2022年IF降至3+,竟然玩了“低发文量”的手段!男人们,请像个男孩一样去做包皮手术吧!与其说他们“厌童”,倒不如说是“厌弱”月光下,我遇见了自己。恐童症,一种精神疾病,一种社会问题连续11个跌停板,曾经的2000亿房企退市危机步步紧逼李佳琦,早已不是他自己。《魅羽活佛》第325章 盲公盲婆“儿童与狗不得入内”?爆火的“厌童症”,真的够了!该怼一怼“厌童”这股歪风邪气了!关于“厌童症”,我今天想说点不一样的“厌童”的年轻人,与寸步难行的父母一个得了“厌童症”的社会,还会好吗? | 编辑部聊天室我们的社会越来越“厌童”了?“厌童症”这顶帽子,年轻人不认被刷屏的“厌童” 到底厌的是什么?活在当下,体验人生,与自己的内心平静地交流做喜欢的自己,而不是讨人喜欢的自己走出去,才能找到自己。美国这次收割为什么失败了?为进豪门嫁给“强暴犯”、继承70亿遗产后放飞自我五次离婚,曾经的大美人毁容式近况曝光…厌童症到底是谁的问题?不生孩子的年轻人,越来越“厌童”了带俩娃出游,我所经历的“厌童”和“出行羞耻”卷王里,京东只卷自己。雨中的blue, forget me not(勿忘我)曾经的垃圾分类为何没有坚持?大量优雅气质清纯女神为钱出卖自己。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