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儿童与狗不得入内”?爆火的“厌童症”,真的够了!

“儿童与狗不得入内”?爆火的“厌童症”,真的够了!

其他

 慢时光 
小众设计师品牌专场

7月22日(周六)10:00/14:00

百元入手千元大牌品质服饰

点击下方预约卡片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不当请联系删除)

Slowtime | 慢时光

文/时光君-双木
慢时光原创,转载请联系


“厌童”,已从韩国蔓延到中国?


实在是没想到——

讨厌小孩,竟然成了现在网络上的一股风潮。

最近,韩国的“儿童禁入区”引发了网友的热议。

“儿童禁入区”:顾名思义,就是禁止儿童进入的区域。

但这些挂着“NO KIDS”牌子的,并不是酒吧、夜总会等儿童不宜进入的场所,仅仅只是餐厅、咖啡厅等面向大众的营业场所。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不当请联系删除)


从2012年韩国第一家“禁止儿童进入”的餐厅诞生起,11年时间里,500多家餐厅、咖啡馆立起了“no kids“的标志牌,拒绝孩子及其家长进入。

随手一搜,就能搜到密密麻麻的一片,济州岛最壮观,遍地都是......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不当请联系删除)


更极端的是,甚至某些咖啡馆还写着:

“DOG YES,KIDS NO(狗可以进,儿童不能进)。”


而这种标识,似乎已经蔓延到了我国。

今年许多游客就发现,在云南、青岛等地也出现了禁止儿童进入的标识。

有些酒店的家庭套房,注意事项中却强调“该房型不可携带儿童入住”。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不当请联系删除)


每次出现这样的新闻,我们网上的弹幕也是一片叫好之声。

“建议推广”、“太支持了”、“什么时候引进”……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不当请联系删除)


诚然,“公共场合里大声吵闹的儿童”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也经常是社交媒体的讨论热点。


但种种迹象似乎表明:


话题从一开始对“熊孩子”、“熊家长”的批判,已经逐渐演变为了一种“仇孩情绪”。


上个月才刚在愉快的氛围里庆祝了儿童节,这个月“厌童”却突然挤上热搜。

这样有些魔幻的现实,实在让人五味杂陈。


厌童的年轻人,与寸步难行的父母


前几日,作家苏小懒发了一条微博,记录了带孩子坐高铁遭遇苛刻对待的经历:


“只要有哼唧声,甚至没有大声哭闹、尖叫,马上被乘务员要求去车厢连接处。10个小时的旅程,绝大多数时间家长抱着孩子在车厢连接处度过。”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不当请联系删除)


这一分享也引起很多家长共鸣。

有网友评论:

“两年前带一岁的女儿坐车,车上的乘客都很友善,怎么才2年过去了就变成现在这样。”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不当请联系删除)


也有网友反馈:

“五大三粗的大汉在高铁上高声打电话无人过问,正常说话的小孩却被反复提醒。”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不当请联系删除)


可另一些网友的评论,又完全与之相反。


“你孩子太吵了为什么要求所有人包容?”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不当请联系删除)


整个评论区整齐鲜明的一分为二。

有孩子的人和没孩子的人之间,仿佛出现了一道天堑,两拨人不同观点互不理解,在各自的立场上水火不容。

有的家长说,已经尽量让孩子安静了,但那种无处不在的歧视,依然令人难受。

可接着就有网友说,上班已经很累了,好不容易想休息下,却被吵得头都要炸了。

有的家长又说,有些大人打电话、手机外放声音更大,怎么没见你们去阻止。只敢欺负妇孺吗。

可网友回答,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只要制造噪音,都一视同仁的鄙视……

以上对话,我觉得尚在讨论范围之内。

毕竟,现在人们的边界意识越来越强烈了,不被打扰已经成了很多人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的共识。

但有些网友的声音,是真的过分了。

比如这位网友说:“高铁上的小孩能声带全部被切吗?”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不当请联系删除)


对于这种极端言论,我只想说,不管你有没有孩子,你至少应该当过孩子。

有一些基本常识,我想大家都应该知道。

让一个3岁以下甚至6岁以下的孩子情绪稳定、让闭嘴就闭嘴、不让动绝对不动,这种可能性几乎没有。

看到带小孩的人,尤其是当他们添了麻烦的时候,是站在道德制高点冷漠说教,甚至掏出手机拍视频带头霸凌,还是伸出援手?


为恶为善,都在一念之间。


“厌童”,只是短视频时代的流量密码


为什么现在网络上,“厌童”的声音越来越强烈呢,我想有几方面的原因。

首先,现在人们的生活压力确实更大了。

这代年轻人虽然没有以前那样不干活就没饭吃的生存压力,但来自工作、家庭、同龄人、社会的压力,绝对比以前更大。

而压力一大,戾气就大,包容心就差了。

压力小的时候,让渡一点公共权力,可以完全不在乎。

在车上被吵了也无所谓,毕竟回家还可以休息。

但如果每天为了工作和生活已经很累了,人人都会变得锱铢必较。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不当请联系删除)


而第二个原因,我认为是在于现在的媒体。

“厌孩”情绪在现实生活中真的普遍存在吗?

我认为并不是的。

实际上在生活中,真正的“熊家长”、“熊孩子”只是极少的一部分,大多数“萌娃”依然是人群中的焦点。


小孩天真无邪的动作和表情,总能吸引不少人与之互动、拍照。


网络上总让人感觉“厌童”无处不在,主要是“归功”于现在越来越多的媒体,习惯放大问题,扩大矛盾。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不当请联系删除)


如今社交媒体的算法精密复杂,尤其深谙人们最容易被撩拨的情绪点。


“一个成年人大声打电话”与“熊孩子大声吵闹”,哪个更有吸睛,更有流量?


毫无疑问是后者。


这也是为什么,网络上到处都是被打上熊孩子标签的视频。


再经过某些媒体的加工,做成一个公共场合整治熊孩子的视频,就成了当代互联网爽文,常常能拿到大批流量。


只要一搜“熊孩子”,出来的大多都是“熊孩子作恶然后被自食其果”的爽剧,点赞都上万。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不当请联系删除)


自媒体、机构媒体屈从于流量KPI,精心投喂出了一个“熊孩子新闻”的消费群体。


长此以往,“厌童”情绪便华丽丽地登上了舆论场。


但“儿童”并不都是“熊孩子”,真正的“熊孩子+熊家长”组合在现实生活中,只是很少一部分。


比吵架更重要的,
是建立“儿童友好空间”

事到如今,争议双方的情绪都有其合理性。

没孩子的年轻人认为,既然选择当父母,就应该管好自己的孩子;

为人父母者则认为,不婚不育的年轻人患上了“厌童症”,自己选择结婚生育,却受到了反向歧视。

而在网络上再怎么吵翻天,也不能改变什么。

更重要的是,需要具体做一些措施,减淡这种在儿童上的对立。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不当请联系删除)


第一个途径,在公共场合提供足够的“家庭/儿童”设施。

就像母婴室、哺乳室等,如有需要,餐厅可以设立专门的“家庭区”,在高铁上也可以设立专门的“儿童车厢”等。

比如瑞士的高铁网上,就设置了家长以及儿童友好的“家庭车厢”。

这种“家庭车厢”装修的像儿童乐园,有滑滑梯、攀爬架、小船和山洞等儿童游玩设施,地面上是防摔面板。

在这里,孩子可以玩得很开心,家长也不用担心孩子吵闹影响别人。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不当请联系删除)



第二个途径,建立健全的“熊孩子家长惩罚制度”,并确保完善实施。

很多人讨厌熊孩子,其实是讨厌背后的“熊家长”。

其实绝大多数人都是可以容忍幼童偶尔吵闹的,前提是父母真心去哄了,而不是放任不管。

但就是有太多“熊家长”太不作为了,而某些执法人员更是只会“和稀泥”。

这样的后果便是,“熊家长”丝毫意识不到自己的失责,一如既往放任孩子吵闹。

如果有完善的惩罚制度,并坚定地实施,我想“熊家长”绝对会少很多。

第三个途径,需要各个群体的相互理解。

作为媒体或自媒体,报道都应该更加全面,一不要拱火,二更不要煽风点火。

作为家长也应该做到:

自觉,教育孩子公共场合应该怎么做。

主动,带小孩子出门要先考虑到各种情况,并做好相对应的应对措施。

换位思考。如果孩子影响了别,应当理解别人的情绪。态度谦和一点,避免冲突升级。


作为被孩子影响的人们,也要更包容一些。

只要家长尽力得去哄孩子了,不管结果如何都不应该再去苛责,还请给他们一些时间。

因为孩子这种生物,尤其是3岁以下的幼童,天性就是如此。

他们不是机器,不可能按哥暂停按钮,就能立即停止哭闹。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不当请联系删除)


最后,还是想说再说一句——

如今这个社会,不管你生了小孩还是没生小孩,其实都承受着像高压锅一样难以言说的压力。

所以,更需要双方的互相理解。

毕竟,我们都是从小孩子过来的。

*作者:时光君-双木,来源:慢时光(ID:manshiguang3)。这里是100万知性人都在看的治愈系公众号,分享最温情的故事,探索最理想的慢生活方式。关注我,帮助你治愈焦虑,成长为自己最喜欢的样子。



 慢时光 
小众设计师品牌专场

7月22日(周六)10:00/14:00

百元入手千元大牌品质服饰

点击下方预约卡片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小白鞋失宠了?爆火飞织德训鞋,防水防污又耐脏,舒爽透气,上脚美爆了!一个得了“厌童症”的社会,还会好吗? | 编辑部聊天室为了你走遍草原 第十八章儿童和狗不得入内!商铺设立禁童区,网友纷纷支持:看见小孩就烦......关于“厌童症”,我今天想说点不一样的带俩娃出游,我所经历的“厌童”和“出行羞耻”我们为什么会“厌童又恐育”?得“厌童症”的大人们,请宽容曾经的自己。不生孩子的年轻人,越来越“厌童”了我们的社会越来越“厌童”了?离谱!旧金山一餐厅“警察不准入内”!网友气炸:怪不得治安越来越差!“特斯拉禁止入内”,机场回应:属实!曾在多国引发争议该怼一怼“厌童”这股歪风邪气了!感恩设计师!!今年爆火的「芭蕾云朵鞋」,真的太美美美了!从“厌女”到“厌男”:不断被创造和被阐释的性别主义词汇G7, immigrants冷得的不止季节(67)— 晕厥多少岁以下的人算是“儿童”?即将爆发式增长的“儿童颜面管理”市场,谁会胜出?被刷屏的“厌童” 到底厌的是什么?厌童症到底是谁的问题?这部令人惊艳的手绘动画电影,才是真正的“儿童科教片”“禁止特斯拉入内”热传!机场回应:属实长篇小说连载《此世,此生》第五十章六周末随笔BC轮渡真的够了!无限期拖延!假消息哄骗!现在连退款都...央媒:形式主义的安全检查,真的够了!“厌童症”这顶帽子,年轻人不认厌童症的背后,东亚父母为什么总在走极端?我们都曾经“儿童”过: 不同年代的儿童,相同的童真和童趣,快乐是共同的主题“机场停车场禁止特斯拉入内”引热议,特斯拉回应:已在中国建立数据中心!“每年几十万补习我真的够了!”魔都妈果断去英国读私校,孩子录取牛剑、哈佛、斯坦福……“厌童”的年轻人,与寸步难行的父母父母如何守好儿童与互联网的第一道防线与其说他们“厌童”,倒不如说是“厌弱”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