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我们为什么会“厌童又恐育”?

我们为什么会“厌童又恐育”?

公众号新闻

出品 | 虎嗅青年文化组

作者 | 黄瓜汽水

编辑、制图 | 渣渣郡

本文首发于虎嗅年轻内容公众号“那個NG”(ID:huxiu4youth)。在这里,我们呈现当下年轻人的面貌、故事和态度。

如果你在北上广的街头随机抽取一名年轻路人,问他/她考不考虑生孩子?

那他/她大概率会摇摇头:活着都够呛,暂时还不考虑入手奢侈品。

这是不愿生育的一代人,也是被称作患有“厌童症”的一代人。

并非只有中国如此。全世界年轻人面对生育这件事,似乎都按下了暂停键。

厌童症变成了目前最火热的大众病。

在新周刊发布的文章《“厌童症”这顶帽子,年轻人不认》下面,最高赞的评论反而是:别,我认。

这样诙谐的画面,或许能够最直观体现年轻人对生育和儿童的态度。不是“想生而不得”,而是“压根就没想过要生”。

年轻人对动物的爱意远远超过人类幼崽。

在抖音,他们流行晒出自己的“孕期CT”,CT上的婴儿是年轻人p上去的宠物小猫小狗。这些动物被他们称作“哈基米”,代替了人类婴儿,成为全体年轻人的生育平替。

“我再强调一下,男人/女人一到20岁,就可以生哈基米了,如果你生不了,建议去宠物医院挂个妇科看看。每个人体质不一样,我也是快30岁才生的头胎。”

图源:抖音

在另一个话题“你不生孩子老了谁照顾你?”下面,年轻人晒出了自己和宠物的晚年合影。

主打一个无所谓:“我自己还不清楚孩子靠不靠得住吗?”力破养儿防老的千古谣言。

比起曾经的负隅顽抗,年轻人对催生的态度正在悄悄转变。他们懒得再声辩自己为什么不婚不育,直接用戏谑的态度消解了一切催促的声音。

这不是年轻人第一次“双标”了。

面对不同物种的幼崽,他们的态度完全不同。别说猫猫狗狗,甚至是一只水豚,都比人类的幼崽可爱。

“遇到猫狗我疯狂吸入,遇到婴儿我退避三舍。”

生育和繁衍丧失了最基本的诱惑,甚至对年轻人而言,已经变成了一件有些“晦气”的事。

未婚未育的年轻人打开手机,平均每天要被吓死三次。生育已经变成了最新的“中式恐怖片”。

图源:小红书

戏剧化的画面出现了,曾经“接男宝”的群体,现在被“接不孕不育”的年轻人激情对冲。

在晒娃晒怀孕的内容下面,年轻人集体祈祷生育别轮到自己:无意刷到,厄运退散,这福气反正我不想要。

在一张“无娃菜”的外卖照片下面,年轻人表示“无娃”就是当今最美好的祝愿,并且开始无厘头地“接不孕不育”“接老公弱精症”。

图源:小红书

当舆论环境中的大部分年轻人拒斥婚育的时候,同龄人养育一个儿童的琐碎与疲惫,便不再能获得他们一丝一毫的共情。

取而代之的,是他们早已逼仄的空间,还要退让给与自己无关的孩童。

你一定看到过这样的新闻内容:

熊孩子推倒四个月大孕妇,只为了验证推倒孕妇会不会流产。

熊孩子在火锅店乱窜,撞翻热汤后被烫伤。

熊孩子在高铁上猛蹬椅子背三个小时。

熊孩子在女厕所里偷看门缝。

你一定也刷到过相似的视频:

暑假的高铁车厢上,一个倒霉成年人拖着加班后疲惫的身躯,坐在了周围环绕5-8岁的熊孩子的车厢上,他们时而上蹿下跳、时而发出无来由的尖叫、在车厢中攀爬、大声播放小猪佩奇的动画片。

这时候家长们再和年轻人谈什么“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只会让他们更加逆反:我都累成这样了,凭什么要忍让要宽容?这又不是我的孩子。

大多数年轻人在公共场合中的“厌童”,背后指向的都是“厌恶没有管教好孩子的、将忍受儿童视为公共道德的家长”,孩童只是过程中点燃怒火的介质。而大部分家长,在长时间被幼兽阶段的孩童折磨的过程中,早已疲于应付,开始对噪音麻痹。

两拨无法互相理解的成年人的矛盾一触即发。一个觉得另一个缺乏同理心,一个觉得另一个缺乏公德心。

于是,在熊孩子“霸凌”成年人许多年之后,替天行道、重拳出击的爽文叙事让年轻人终于“出了口恶气”。年轻人“你发疯我就比你还疯”的方式,成功吓退了最顽皮的小孩。

“你不教育孩子,我就出手替你教育孩子。”

“他还只是个孩子,千万不要放过他。”

“对着熊孩子大吼‘别吵了’之后,整个车厢安静了5个小时。”


图源:小红书

中国年轻人的“厌童”目前只是停留在情绪层面,要说行动力,还得看外国人。

韩国作为厌童症的东亚地区种子选手,就是一个最典型的范例。

起初大众只是反感孩童在公共场合大吵大闹,直到2012年的一起舆论反转事件,才让全体韩国年轻人开始拥抱厌童症。

有位年轻母亲在社交网站上发帖,称自己带孩子用餐的时候,孩子被陌生顾客手中的热汤烫伤,她发布了一系列攻击餐厅管理不善的帖子。

一开始,大众站在年轻母亲这边一同声讨餐厅,但根据监控显示,事故发生前,正是因为那个被烫伤的孩子在餐厅内四处乱窜,才导致顾客没拿稳手里的热汤。这个孩子甚至几次撞到别人,始终没有道歉。

于是我们看到了,如今韩国的“无儿童区”(NO KIDS ZONE)遍地开花,尤其是年轻顾客为主的咖啡馆和餐馆。

根据智库济州研究院的估计,韩国大约有500个禁止儿童区域。民意调查公司韩泰研究去年的一项调查显示,73%的受访者支持企业设立“无孩童区”,投出反对票的也就仅有18%。

越是禁止儿童入内的地方,生意反而越好。为了获取占大多数的年轻消费群体,门店宁可放弃拖家带口的“小众人群”。

猫狗都能进,小孩不能进。

不仅是对儿童的歧视,连带着家长也变成了舆论攻击的对象。然而,承担育儿责任的往往是女性,这也是贬低词“妈虫”称呼的由来。

这种做法当然引起了有娃家庭的愤怒,在越来越多的禁入区面前,带孩子的父母该去哪里变成问题。韩国议员容惠仁曾经就讲述过自己的经历,当时产后抑郁的她,被NO KIDS ZONE咖啡馆拒绝入内,“感觉社会不想要像我这样的人。”有趣的是,中国也有与“妈虫”对应的贬低词:太子妈,形容的正是在高铁、餐厅、卫生间等公共场合,一味纵容孩子的母亲,多以溺爱儿子的妈为主。)

在韩国这个生育率触底的国家,生育孩子没有变成英雄母亲,反而更像携带了某种原罪。当大部队都选择规避生育带来的一切风险时,选择生育的人反而变成了另类的一边。

博主 @乒乓尼 走在首尔大街上,本想给侄子买个礼物,却发现韩国的小孩像是被清零了。明明是放暑假的日子,乐高店、书店、公园,这些儿童高频聚集的地方,一个孩子都见不到。婴儿车里的都是宠物狗,地铁上的孕妇专座都是空的。

图源:抖音

一旦一个社会的厌童症候达成共识,生育率跌破最低是一方面的表现,发展到另一个极端,或许就是虐童与杀童。

韩国“幽灵婴儿”(出生后没有进行人口登记的儿童)的新闻一出,全世界都沉默了:知道你们讨厌小孩,但不知道你们厌到了这种地步。

今年6月,“水原冰箱案”震撼全韩国。一名三十多岁的女性被指控谋杀了自己生下的两名婴儿,并将他们的尸体分别在冰箱存放四年零七个月和三年零七个月。荒唐的是,同一屋檐下的丈夫一问三不知,并不知道妻子几次怀孕、堕胎、杀婴的过程。

当嫌疑母亲被问到为什么要将孩子的尸体放在冰箱时,她回答:“没什么特殊原因”。

截止到7月10日,韩国各地方政府共接到1069起“幽灵婴儿”事件举报,其中34人已确认死亡,还有782个孩子生死不明。经济困难、没钱堕胎、没钱赡养小孩都是父母杀婴的理由。

厌童不只是东亚的问题。

欧美已经掀起了一场小范围内的“无孩运动”,也叫做“Childfree by choise”:我自主选择不生育。

在Instagram上,#childfree主题标签包含了超过311000个帖子。在短视频平台TikTok上,#child-free和#childfreebychoice标签在过去几年中流量飙升,浏览量分别为5.7亿次和3.91亿次。

在我们的刻板印象中,西方世界具备更松弛舒适的社会环境,人们似乎更愿意繁衍后代,也总是对孕妇和儿童充满粉红色滤镜。

幻想中的美国中产别墅草坪上,总是有三五成群的孩子在嬉笑打闹,好一副天伦之乐的场景。

事实上,越来越多的欧美女性也开始选择不生育。

在美国,皮尤研究中心2021年的一项研究显示,18岁至49岁的未育夫妻中,约44%的人认为自己不会生孩子,而2018年这一比例为37%。超过一半的人给出的原因就是单纯的“不想生孩子”,不是医疗问题,也不是抚养孩子的条件问题。2020年,在英格兰和威尔士,YouGov的一项研究表明,超过一半的35至44岁英国人,没有生育过孩子,未来也不打算生孩子。(BBC)

他们担忧的原因很多,首先也是经济问题。

一位爱尔兰女性表示,千禧一代生活在不稳定的出租房中,在全球零工经济中谋生,获得医疗保障的机会有限,这些实际的生存问题越来越棘手,年轻人哪有胆子生出来一个吞金兽?

即便经济问题解决,有钱、有时间、有福利支持——外在条件都到位了,不想生的人依然不想生。

因为生育与否是“人生选择”的问题。说白了,一个人想度过无子无女的独立生活,这就像他/他的性取向一样,没有人有权力评判对错。

在西方世界也存在催婚催育,尤其是基督教色彩浓厚的社区。儿孙满堂的七大姑八大姨一到圣诞节也会拉住家里的年轻人:

“现在丁克,等到了四十岁你后悔都来不及,到时候老了没人照顾你,养老院里等着被护工欺负”。

没想到吧,这套欧美家长的话术,和远在东方的中国家长没太大区别。

这场运动逼得那些40-50岁仍然保持丁克状态的中年人现身说法:别听他们的,没有小孩活得不要太爽,50岁看着就像30出头。

30岁的年轻人也申请出战。

没有孩子,我的清净、自由、以及最重要的钱,都牢牢攥在手里。

博主随手就给出了几个不生孩子的优点:

家里永远保持整洁;想睡到几点睡到几点;想安安静静喝咖啡就喝咖啡;想随便乱花钱也不用束手束脚;周围永远是安静的;永远不会错过朋友的早午餐约会,因为我的时间全都是我自己的。

更直观的版本是,如果你不生孩子,省下来的钱可以怎么花。

那花样可就太多了——

先去巴黎花,巴黎花完意大利花,意大利花完夏威夷花,夏威夷花完迪拜花。

“老了就用我的钞票和香奈儿擦眼泪呗”

就连街头采访的60岁老人也表示:虽然我很爱我的儿女,但奉劝大家还是别生孩子。生育对女性来说是一项艰难的tough work,并不能用什么“为母则刚”糊弄过去,母职本质上就是一份工作。

如果能回到20岁给自己传个话,那就是:一定要让老公戴好避孕套。

在TikTok上,还有年轻人用调侃的方式表达“厌童恐育”。

“我连死都不怕,但你知道我怕什么吗?”

“Tinder(交友软件)资料里备注的信息:我有孩子,以后还想再生几个。”

当一位2023年的女性打开婚育的大门,里面迎接她的,是无穷无尽的家务活,以及在维持一份全职工作的同时丧偶式育儿。

吓得她立刻钻进了“不育”的大门里。

一位博主还展示了她自己的清单。

生孩子的坏处总共列出了密密麻麻的163条。

生孩子的好处只有一条:我父母想当爷爷奶奶了,生了他们就满意了。

就连最偏爱孕妇小孩的美国人,现在画风也悄悄转变了。

一位美国知名棒球球员,发了一条推特控诉美联航的空姐,原因是他五岁和两岁的孩子在飞机座位上打翻了爆米花,空姐竟然让怀有身孕的孩子妈把爆米花捡起来,以免影响其他乘客。

本以为自己会受到美国老百姓的大力支持,结果却是完全相反。大家纷纷表示:空姐又不是你家保姆,自己的小孩自己负责。

在美国新泽西州,也有一家禁止儿童入内的餐厅,虽然当地的有娃家庭严厉谴责,还是挡不住这家餐厅的生意更好了。

Nettie's餐厅是新泽西州第一家实施年龄禁令的餐厅,但此举在全美范围内并非首例。杰克逊维尔的一家餐厅于2017年禁止五岁以下儿童入内,预订量大幅增加。2021年,加州一家汉堡店在青少年出现不良行为后,禁止18岁以下的顾客在没有成人陪同的情况下就餐。

许多女性表示自己越来越无法忍受儿童,并不像俗话说的那样,随着年纪的增长,就能激发出任何母性。

“我在店里听到婴儿的哭声,我一下就恼火起来了,根本无法想象如何和一个婴儿生活。”

就像国内小红书平台上的“接不孕不育”,TikTok上也有“接我的卵子全部消失”的年轻女性。

和国内年轻人一样,他们也把自己的老年照片和宠物p在一起:“你问我老了谁照顾我?当然是我的猫狗儿女啊。”

还有人说:“不好意思,我的猫对小孩过敏,我就不生了哈。”

在社交平台,一位年轻女性晒出自己完成绝育手术的消息,也会得到大部分网友的支持。

甚至许多网友还在评论区“求姐妹大方介绍靠谱医生,我也要做绝育”。

一边是无孩一族的狂欢,另一边是新手妈妈的哭诉。

在社交平台,越来越多人需要一个树洞倾诉自己的育儿之苦。产后抑郁、产后愤怒等症状,也穿过新手妈妈的眼泪向屏幕外的大众科普。

“不生孩子老了或许会后悔。可是生了孩子后悔了,你还能把他/她再塞回肚子里吗?”

“我后悔生孩子”社群

有趣的是,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东方还是西方。

生育与不生育的人,总是陷入鸡同鸭讲的语境,无法真正展开对话。

一个无法理解另一个所说的孕育之美好;一个无法理解另一个对儿童的无差别厌恶。

逐渐地,在有孩群体与无孩群体之间,形成了一道隐形的壁垒。

从前,大部队都选择生儿育女,丁克是不占优势的少数群体。

随着全球生育率不同幅度的下降,不生育与Childfree变成了新风潮。

原因显而易见。

“恐婚恐育”从来都不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它是由每一个具体的恐惧时刻积累而成的。

首先摆在面前的,是意想不到的高昂生育成本。

曾经我们都以为“挣奶粉钱”是一个比喻,直到新手妈妈们晒出账单,局外人才知道奶粉钱是一个多么庞大的数字。没有生育经验的年轻人以为一桶奶粉能吃一个月,看到真实花销之后,倒吸一口冷气:不敢想象这些钱花到自己身上会有多爽。

这还不包括孕期的花销、月子中心的花销、各式婴儿用品食品的花销。一不留神,这些花销加起来就会让辛苦打工攒下来的工资存款烟消云散。

我曾经刷到了一位新手妈妈的求助视频,她为孩子购买的已经是市面上相对非常便宜的婴儿用品,但仍然入不敷出,本就稀薄的存款像是被卷入了碎钞机。评论区的回应一边是安慰她的其他妈妈,一边是“穷人就不要生孩子”的冷眼旁观。

而经济上的折损,比起对女性身体的折磨来说,已经算不值一提。

当女性集体提升了对生育的认知之后,她们变得“不好骗”了。长辈们一味催生,但关于生育的真相却闭口不提——因为此前也没有人告诉过她们,生育的代价可能会是盆底肌松弛、子宫脱垂和会阴撕裂。

小红书最近发生了一场由一颗芒果引发的生育讨论。

起先是一位博主晒出了一块让人密集恐惧症的网状芒果,结果评论区里的女性纷纷现身说法:顺产无侧切撕裂后的会阴处就像这颗芒果一样。

而隐私部位遍地鳞伤,通常会对她们的心理造成二次伤害。一位新手妈妈只能避开所有人,躲到厕所里忍着眼泪给自己撕裂的伤口擦碘酒。

除了撕裂的下体、侧切的伤口、还有因哺乳导致的乳头炎、日夜喂奶被肢解成碎片的睡眠——这些伤害像是把刚刚经历了一场大型手术的女性,又放在一把钝刀上缓慢搓磨。

而讽刺的是,网友晒出的“爱婴医院”标语,禁止产妇携带奶粉、奶瓶、奶嘴入院,提倡母乳喂养。

网友不解,既然有“爱婴医院”,为什么没有“爱母医院”?难道母亲只是婴儿的容器吗?

当女性认知提升,传播渠道越来越宽广的时候,曾经那些流在产床上残酷的血迹,如今被拿到台面上剖析。

当一个人已经明确了解自己会面对那些具体的生理伤害时,她就会本能地规避痛苦,在切肤恐惧面前,那份长久以来被塑造、被夸大的所谓的“母性”,也逐渐丧失了说服力。

高房价、高内卷、就业环境、应试教育、原生家庭、性别矛盾——这些都是年轻人暂停繁衍的理由。

除了客观条件严峻,年轻人还需要和代际相传的世代创伤和解。

当我们自己都没有经历过温暖的童年时,又如何能够保证自己的精神状态,能够给一个儿童带来温暖的童年?

他们要先抚养好自己内心的儿童,再谈繁衍下一代的可能。

对于他们而言,就算给了再多的外在补贴,也无法保证自己具备养育一个小孩的内在精神条件。

不生育,是他们在抚慰那个“随随便便就被生下来养大了”的自己,这是另一种“担当”。

多子多福的传统信仰体系土崩瓦解,人们面对的是一个“越生越穷,越穷越生”的世界。

这就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对生育的污名化:一方面,我们鄙夷生育,仿佛这是一种原始的、落后的、不够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我们又默认生育是上层阶级的游戏,是奢侈品,有钱人想生个足球队都无所谓,但穷人生出来一定都是待割的韭菜。

生育的痛苦是具体的,生育的收益却是虚无的。

当你告诉一个人,国家的宏观经济发展和他们的无安全措施性行为息息相关,他们的感受恐怕不会太深。但如果真的把一个婴儿递到了他们的手里,花钱的齿轮便开始缓缓转动。生育的好处无法即刻感知,但生育的成本却每分每秒真实地在扣费。

人人都知道,今天在公共空间哭闹的小孩,未来是为你缴纳养老金的支柱。但社会共同养育儿童的共识,却在舆论环境下越来越难以达成。

我们总说,孩子就是希望。然而,当你在人间的体验并不友好,甚至是分外艰难、丧失希望的时候,你便不再会有邀请下一代来人间看看的意愿。

这时候,你还会问他们为什么恐育厌童吗?

人类只不过会做出顺从本能的反应罢了。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End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厌童,韩国社会的死结厌童症到底是谁的问题?带俩娃出游,我所经历的“厌童”和“出行羞耻”【小居科普】百忧解之波士顿租房为什么会有中介费?租房为什么会没有中介费?被刷屏的“厌童” 到底厌的是什么?大话三国314:为什么桃园结义彪炳千古,曹操为什么会头疼?我们为什么会对父母“发疯”?得“厌童症”的大人们,请宽容曾经的自己。喜欢女性力量,为什么会被骂“厌女”?关于“厌童症”,我今天想说点不一样的千金爱上坏男孩,竟是因为“厌女”?从“厌女”到“厌男”:不断被创造和被阐释的性别主义词汇一个得了“厌童症”的社会,还会好吗? | 编辑部聊天室匪帮说唱版法国儿歌:又甜又恐,真怪再看一眼?一个恐婚恐育的年轻人,激辩梁建章5077 血壮山河之武汉会战 黄广战役 9这个世界上就有一些心眼儿特别不好的人!既向往又恐惧,我们对阿斯巴甜与糖为何感受复杂?| 专访当韩国人的厌童邪风吹到国内,只能听之任之?广州地铁“偷拍门”,这次我们为什么支持“猥琐男”?月潜,愿意聊聊吗?厌童症的背后,东亚父母为什么总在走极端?“厌童症”这顶帽子,年轻人不认该怼一怼“厌童”这股歪风邪气了!“儿童与狗不得入内”?爆火的“厌童症”,真的够了!与其说他们“厌童”,倒不如说是“厌弱”濒死时为什么会“走马灯” “灵魂出窍”?喜欢在乡下生活“厌童”的年轻人,与寸步难行的父母我们的社会越来越“厌童”了?不生孩子的年轻人,越来越“厌童”了大话三国348:诸葛亮为什么派马谡守街亭,马谡为什么会丢街亭?《那就是我》俩裸女啃食尸体?BC省居民在家放置摄像机,拍到恶心又恐怖我喜欢女性力量,为什么会被批评“厌女”?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