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了二十多年学,我却越来越不会读书了
眼看着要开学,不管是老师布置的书单,还是自己想趁暑假看的“大部头”,学生们假期进度条都“撑不住了”。
回想起以前在外留学的时候,我一度患上了“阅读恐惧症”。不像中文能一目十行,全英的资料大大降低了我的阅读效率,而每门课都有巨长的阅读清单等着我。每周上课前,老师布置的任务我能读完一半就谢天谢地了。
但书必须要读完,flag也立起来了,总不能真摆烂吧?
Take it easy
读书没有那么可怕
恐惧读书实在不是一个好现象,我也一直试图剖析我的“阅读恐惧症”到底从何而来,好根治它。我发现,我总会把读书预设成一个艰巨的任务,潜意识里觉得一定要完全读懂全部内容,并且内容要深度、有质量,才能算完成了阅读。这实在是一个太苛刻的条件了。
我与正在国外读博的朋友聊起这个话题,原来大学霸也有类似的困扰——低效但巨量的阅读让她信心受挫,每每读不下去的时候,她总会打开TikTok刷视频逃避一会儿。结果,无心插柳柳成荫,朋友无意中刷到了一个叫做#BookTok的话题,其中一位印尼小哥分享了自己阅读畅销小说《蝲蛄吟唱的地方》的感受,引发了朋友的好奇心,便也买来去看。在跌宕起伏的剧情下,朋友也不再苦恼于英文,而是沉浸到故事本身。
一本读完,似乎给了朋友一些英文阅读的启发。她安利我,如果想提高英文阅读的能力,不妨刷刷BookTok,没准就能找到自己的“钥匙”。
临近开学,TikTok上也有很多年轻人在分享自己要带到学校去读的书
一个社媒上小小的话题能有如此大的影响力?目前,BookTok的话题浏览量已经高达1700亿。而在8月的TikTok话题增长趋势中,BookTok名列前茅。在这个话题下随便一刷,你可以看到各类与阅读有关的生活——发书评、秀书单、逛书店、看书展、就某一书籍的开放讨论等等。比如在其中一个名为“books that left my jaw on the floor”(那些我看跪了的书)的话题下,大家纷纷晒出一系列自己最喜欢的书籍,经常可以看见评论区里有人因为博主的推荐而入手其中几本。
BookTok上不止是大家发来的书评和感想,也有不少人在吐槽一本书咋这么厚,我得读到哪辈子去?
我不禁好奇,也去BookTok上刷了一下,里面的书五花八门——浪漫小说、专业教材、世界名著等等。阅读在这里没有高低贵贱,只要是喜欢的,都可以被分享。阅读本就不是一件复杂的事,不必局限于高深晦涩的文本,也不用全部非要读懂。
在TikTok上,你可以分享关于阅读的一切
只要是自己喜欢的就去读,总会碰见具有相同兴趣的同好——这其实也是文学的意义。电影《麦田里的反叛者》里就有这样一个桥段:刚刚声名鹊起的J.D.塞林格走在纽约街头,一个陌生男孩叫住了他。塞林格本以为这是什么恶作剧,一脸生无可恋的表情,没想到那个男孩说:“您知道吗,虽然我们从未相见,但我读了《麦田里的守望者》,霍尔顿就是我,我就是您笔下的霍尔顿。”
《麦田里的反叛者》电影剧照
能在街头瞥到一个正在读一本自己最爱小说的陌生人,甚至撞到“梦中情书”的作者,这是多么可遇不可求的事情啊,也是只有阅读才能带来的美妙时刻。
幸好,现在那些以阅读为名的聚会越来越多了。年轻人可以追星般前往另一座城市,只为听自己喜爱的作家的座谈会,也可以在BookTok上看见、感受和分享自己的所闻所想——哪怕只有短短的10秒——轻松简单地晒出自己喜欢的书的封面加一句精炼的评论。
BookTok上的年轻人们会讨论各种话题,比如更喜欢电子书还是纸质书,又或是一座城市最老的书店长什么样?
类似的阅读短视频在BookTok上都很火,大家也很乐于在评论区里找到志趣相投的阅读伙伴,一块儿聊得热火朝天。正如尼尔森2022年报告看到的那样,英国14-25岁的年轻人中有32%的人在 TikTok/BookTok上发现书籍。阅读,也可以不是一件孤独的事。
说到底,去感受、去交流,才是阅读本身的魅力,而不是执着于完成。不是吗?
茫茫书海
谁都有自己的“难言之隐”
如果真要统计一年我读了多少书,除了工具书以外,恐怕剩不下几本。比如摆在床头的《尤利西斯》,读过两页序言,但也只能如此了。难有进展的艰深阅读,可以说是我在阅读上的“难言之隐”,但是在BookTok上转了几圈,才发现这是太多人的“难言之隐”——原来不止我这个中国人读不下去《尤利西斯》,那些说从小说英语的外国人也读不懂!
不过问题不大,美国作家安·帕切特热心地在BookTok上分享了阅读乔伊斯作品的方法——读不懂《尤利西斯》,就去读《都柏林人》吧!这本易读又精巧的短篇小说集可以让我们置身于二三十年代都柏林的市井街头,也可以作为了解乔伊斯这位传世作家的入门之作。
安·帕切特经常在她自己的独立书店向TikTok上的年轻人推荐书籍
也许这个建议看上去有点太简单,但合理规划阅读顺序,的确是开展艰深阅读的必要“热身运动”。于是我转头就从书柜里掏出落灰的《都柏林人》,这本曾因《尤利西斯》太难而一同被放弃的遗珠,读起来的确顺畅许多。我看见艾林岛(爱尔兰古称)的黑夜下起漫天大雪,篝火旁东歪西倒的酒瓶,低语这积蓄许久的压抑。
位于苏黎世弗伦敦公墓里的乔伊斯雕像
难读的书,也不意味着我们就只能放弃。“阅读羞耻”才不是什么大事,众人拾柴火焰高,也许你缺的只是一个能陪你跑完这场阅读马拉松的伙伴。
比如,企鹅出版社的自由编辑亨利·艾略特就在BookTok上组织了阅读《克拉丽莎》的小组。这是一本由英国作家塞缪尔·理查森于1748年出版的百万字书信体悲剧式小说,由不同角色之间来往的信件组成。从1月10号的第一封信,到12月18号的最后一封信,共计537封。近1500页的体量中,大段的长句让不少读者望而却步。过于遥远的写作时间带来的陌生写作风格,也是一个重要的阅读难点。
艾略特在视频里一直告诉年轻人:读完《克拉丽莎》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但我们可以一起完成
艾略特的视频将信件按照时间顺序梳理,带领读者回顾书中最新发生的事件,并回答读者的问题和评论。我没有读过《克拉丽莎》,在BookTok刷到之前连这本书的名字都没听说过。但看了几条视频,我不禁好奇到底什么样的书需要如此细致且长期地整理。我又继续刷了一些相关视频——
原来,《克拉丽莎》的读者之间也会分享自己的阅读技巧。有人会一边听有声读物版本,一边阅读,用声音表演出人物的情绪辅助文本理解;还有人会把厚重的书切开,分成几卷,随身携带,随时随地阅读,以免因为阅读的不便而耽误阅读进度。
其实,读不完一本书是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除了《尤利西斯》,我还有一个“难言之隐”叫做《老人与海》。即使知道这本书并不难读,也很值得读,但就是读不下去。一次偶然在BookTok上闲逛时,我刷到了一个在湖畔边走边为《老人与海》做书评的小哥,他声情并茂,插科打诨,其中有一句话很触动我:“虽然只有127页,但好像是你一生中读过最长的小说。”到底是什么样的文字可以让人有这样的感受,我又拿起了《老人与海》,再一次试图进入海明威的世界。
别把读书“太当回事”
才能真正阅读
谁能想到,现在的年轻人看书的理由,是因为刷了一个短视频。在BookTok轻松的氛围里,我的“阅读恐惧症”似乎有所缓解。它消解了阅读在我心中的繁复感,我开始给自己的阅读“松绑”。阅读一本书不再需要设立什么目标,带着什么任务,或者要求自己一天一定要读够多少。这些看似认真奋进的规定只不过是给自己平添负担,一旦完不成,反而焦虑,从而愈发读不下去。
相信大多数人都会和我有类似的经历,因为把阅读想得太重要,反而开始“阅读恐惧”。当我尝试改变思路,看到感兴趣的类目就去看,看到艰深处就放一放,换换脑子,刷刷BookTok一定会遇到和自己同病相怜的人,反而可以激发继续阅读的勇气。是的,其实阅读也可以像刷视频一样简单。
如今,阅读早已变成了一件触手可得的事,你可以在TikTok上刷到在纽约地铁上读书的年轻人,也可以在北京的地铁上遇到捧着手机看小说的大学生。越来越多功能丰富的读书APP、或严肃或逗比的读书博主、汇聚各类同好的五花八门的读书社群等等,让曾经看似对立的“碎片化”“肤浅”的网络,与看似需要“严肃对待”的阅读,融合得越来越好。
在短视频时代,阅读有千百种姿势。不在于你是泡了一杯茶捧了一本书享受一个悠闲的午后,还是为备考拿着专业书挑灯夜战,还是随时随地打开手机刷刷书评……不管是散发的墨香还是闪现的荧光,那都是知识照亮人生的时刻,都是阅读给人带来的无尽快乐。
或许,我恐惧的不是阅读本身,而是心里为阅读增添的使命感、阶层感。当我把目光真正放在书籍本上,而不是那些萦绕着它的光芒时,这些附加价值也自然而然被遗忘了,我也不再恐惧了。于是,我真正的开始阅读了。
策划丨三联.CREATIVE
微信编辑、设计排版丨王昊天
作者丨高令
图片来源丨Unsplash、TikTok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