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游戏论·青年习作|藉由哲学走向无限的游戏

游戏论·青年习作|藉由哲学走向无限的游戏

文化


有竞争的思想,有底蕴的政治


文|邵逸峰 清华大学未央书院


一、引言

自泰勒斯(Θαλής)将水作为万物起源以降,哲学正式进入了人类的世界。早在文明的童年时期,古希腊人已利用精神上的闲暇去探索哲学问题,对“有限”与“无限”进行思考。经历了印刷媒介和影像媒介的世代后,我们遭遇的是电子游戏的世代——其基本特征是在电子游戏的动作和经历中进行对世界和自我的建构。[①]早期的电子游戏(后文简称“游戏”)以技术进步为主要发展目标,游戏领域里的技术中心主义思潮从此滥觞。《英雄联盟》(League of Legends)、《APEX英雄》(Apex Legends)等紧张刺激的即时对战游戏越来越吸引玩家的关注与参与,用一局即时对抗来释放压力正成为人们在短暂的闲暇里打发现代时间的广泛选择。与此同时,却也有人选择了截然相反的道路,用一种坐禅般的内心体验来完成压抑的释放——哲学游戏。

我们往往难以区分哲学游戏与“游戏中的哲学”,后者指融入了哲学元素的游戏,前者则更类似于游戏化的哲学(至少在狭义上如此)。事实上,在此处进行概念界定并非必要。这是因为哲学游戏的目的本在于通过游戏,向玩家传递哲学思想,亦即将游戏作为一种媒介来承载哲学——无论是“游戏中的哲学”还是狭义上的“哲学游戏”,就结果而言皆符合这一要求。另一方面,我们希望哲学游戏更具生命力,而不是被限制于某种具体而小众的游戏类型。不妨将此二者合并为“哲学游戏”这一整体,进而对整体进行讨论,将注意力集中在更需要关注的问题之上——游戏对于哲学的表达。

目前,关于哲学游戏的研究总量较少。何以如此?部分缘于哲学游戏在以往得到的关注相对较少。另一方面,研究者往往从自己所在的领域出发,多只分析游戏的应用与效果。同时,研究者更多地出身于计算机、社会学、心理学、哲学等其他领域,专职的游戏研究者并非占据多数。[②]这使得不同文献指向的工作重心区别较大,并且对于游戏研究本身的作用亦难免有所欠缺。将讨论范围集中于游戏和哲学或许有助于本研究更具针对性。考虑到哲学游戏数量较少,且相对小众的特点,本文将经由对一类具有代表性的哲学游戏的讨论,即哲学游戏之于人的自我认知,尝试阐明游戏与哲学表达之间的关系,并对其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进行初步展望。值得注意的是,游戏越来越成为一种被用作于哲学的表达方式的媒介。不过在此过程中,我们所取得的进步究竟是更多地来自于游戏设计、游戏理念的进步,抑或是主要缘于技术的红利,仍然有待商榷。

二、哲学游戏:游戏对于哲学的表达


通过游戏释放压抑,既可以经由大逃杀游戏之类的暴力宣泄而达成,亦可藉由促使玩家思考而实现,后者的典型代表便是哲学游戏。对它的最简单理解是“哲学的游戏化”——但显然,游戏化绝非简单的可视化过程——绘画,以及电影,都早已完成了可视化的目标。哲学游戏应当至少具有重复性、交互性的特点,以完成表达哲学并进而实现玩家之压抑的释放这一目的。不可否认,哲学游戏必然具有多维的独特属性。但是此处我们将主要聚焦于上述两点,因为它们可谓哲学游戏的重点特征。

重复性意味着哲学游戏应当能够吸引玩家反复体验,回顾其游戏过程,或是探索更多的可能。哲学主题必然是抽象的,游戏则通过将相应的哲学思想可视化、简明化,进而将之传达给玩家,不过即便有所简化,也需要玩家反复体会,才能更好地理解、接受其中的内涵。这也对哲学游戏的游戏性提出了挑战。一部分哲学游戏有意设计成“短命、无法取胜的,且故意令人厌烦的”状况,以引起玩家对于游戏本身的反思。在重复性的标准下,它们只能被认为是对于哲学游戏的探索与实验,是我们在设计过程中对游戏的批判,而非最终的呈现。更加温和、亲切的呈现形式,才能使玩家在感受到游戏之有趣的同时愿意去体悟其中的哲学内涵。在这一方面,《信任的进化》(The Evolution of Trust)便用30分钟的短流程展现了博弈论的精妙,这也使得玩家往往乐意重复体验游戏流程,思考博弈论的核心思想。在游戏完成后提供一个可供继续游玩的沙盒模式,是游戏营造重复性的最常见手法之一。但若是缺乏有效的游戏性设计来保证游戏的可玩性,沙盒模式也只是对游戏内容的单调扩展与堆砌,最终难逃无人问津的窘状。哲学游戏所关注的主题及其呈现方式,是可玩性的重要来源。值得注意的是,自1984年《Elite》发布以来,沙盒游戏至今虽仍有强大的生命力,但无论是《捣蛋猪》(Bad Piggies)的物理引擎,或者《我的世界》(Minecraft)的大型生存电路,都依托于游戏制作技术的进步。沙盒玩法的核心并没有改变——进步只是技术性的。


哲学游戏是旨在邀请玩家在其游戏世界内(和关于)进行哲学式思考的游戏。它们是互动性的虚构,允许玩家参与哲学主题,这使得方式往往使它们与非互动性的思辨性虚构(speculative fictions)(如哲学小说或思想实验)不同。[③]

作为游戏的本质特征之一,交互性使得人类的心智过程得以参与媒介的即时表达,使游戏显著区别于绘画、电影等可视化形式。其另一个意义在于迫使玩家成为主动的中心角色,为自己的选择承担相应的结果,而不是作为被动的观看者。这使得玩家的选择被赋予了道德属性,相应的道德责任也进一步影响玩家的决策。传统媒介通过单向的知识传递实现哲学表达,而游戏不仅如此,还能藉由交互性构建独特的哲学游戏体验,这是电子游戏在哲学表达方面的重大优势。

《寂静岭2》(Silent Hill 2)中,尼利酒吧的墙上写着“这里曾经有个洞,现在没有了。”洞,代表着主角詹姆斯内心深渊的裂口,亦是探索詹姆斯的潜意识,逐渐走向游戏故事之真相的入口 。当玩家到达寂静岭历史资料馆后,“洞”开始不断出现,而詹姆斯需要一次又一次地跳进洞中来探索真相——未能做到如此的艾迪、安吉拉都在拒绝真相后迎接了自己的死亡。酒吧墙上的文字描述、遍布于寂静岭里的洞,皆引诱着那些心理有阴暗面的人们——唯有负罪者才能看到这些通向心灵深渊的入口。[④]直面自我,直面恐惧,是存在于这部恐怖游戏之中的哲思,它为玩家带来更多的“恐怖”之外的体验。由此,我们也注意到游戏传达自我认知的可能性。哲学曾藉由宗教走向万千大众,实现思想的普及。在这一过程中,宗教本身的通俗性、生动性,将抽象的哲学理论具象为故事,进而传播给信徒。游戏在哲学的传达过程中,有相似的作用逻辑。《寂静岭》通过在交互过程中反复强调“跳进洞中”,使得玩家对于这一行为背后的含义产生思考,最终意识到深入内心、直面自我的内涵,实现了对自我认知的进一步构建。


但是,交互性存在着诸多局限——交互叙事在设置选择时,常常产生“毫无戏剧性的悬念”的效果[⑤],也无法实现创造性地进行选择,只能通过由多个小决策替代少数大决策来实现一定范围内的“多自由度”,尽管这事实上和伪随机数异曲同工。换言之,由于游戏制作技术水平的局限性,哲学游戏中的交互仍然是低水平的,不完全的。《底特律:化身为人》(Detroit: Become Human)促使玩家以人工生命体的身份反思自身,但其中的选项设计模式相比20世纪末的视觉小说并无显著进步。设计交互的关键问题一方面固然是技术性的,但更关键的在于数据的冗余问题——如何在保证多种选择可能性的同时,以尽可能简洁的结构呈现主题。

三、哲学游戏的存在逻辑

我们注意到,哲学游戏通过重复与交互,实现了哲学主题藉由游戏的可视化、简明化表达。玩家被邀请参与到哲学主题中,成为哲学命题分析过程的主动构建者。特别地,哲学游戏在促进玩家的自我认知方面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通过游戏空间中玩家所操控的虚拟身体与现实世界的交互,实现哲学主题进入玩家的认知之中,便是哲学游戏在自我认知方面的存在逻辑。

《空洞骑士》(Hollow Knight)中,奎若对主角如是说:“哈,你用斯多葛学派的沉默来回应我的奉承。我喜欢。”游戏前期数小时里漫无目的的探索、圣巢中碎片化的所见所闻以及玩家从游戏中获得的反馈,在这句话中似乎找到了呼应。事实上,游戏中的诸多设计,都与斯多葛主义(Stoicism)相关。斯多葛学派主张“命运是无法改变的,但人可以通过保持内心的平静而不受命运的影响。这正是幸福的来源,也是人自由的表现。”——出世的个人主义在一定程度上也为当代人开出了治愈迷茫焦虑的心灵药方。[⑥]而熬制药的方法则是宁芙化身体与现实的交互。宁芙化身体,或者说游戏中的虚体,不具有魂,在没有人操纵它们的时候是僵硬不动的。一旦玩家通过输入设备控制游戏中的角色,它便获得了灵魂。[⑦]
玩家所操纵的主角被称作空洞骑士,即封印瘟疫的容器——“没有可以思考的心智,没有可以屈从的意志,没有为苦难哭泣的声音。”玩家操纵的虚拟身体便是容器,所容纳的既是瘟疫,也是玩家的意志。玩家将自身的意志带入虚体之中,与此同时,容器的“思维”也进入了玩家的身体。这便是虚拟与现实的交互,实现的是游戏主题在玩家认知中的融入,促成的是玩家对于主题内涵的深入探寻。

进一步考虑,为何玩家会认同、享受这一过程,即认知交互的现实需求在于何处?在《山》(Mountain)中,我们或许可以窥见答案。


“欢迎来到山/你是山/你是上苍。”在玩家创建的山如基督降世一般出现在屏幕中后,这三句话浮现于屏幕之上。《山》的玩法极其简单——将自己代入山的角色,然后静观四季往来,星辰闪烁,仅此而已。尽管快捷键与相应的音符也提供了另一种乐趣,但挂机才是游戏的主体。《山》更像是一次禅宗的修行,提供一片电子空间供玩家静心思考,反思自我。观察玩家社群发现,总游戏时长达到1万小时的玩家不在少数,更甚者,游戏时长早已超过5万小时。诚然有大量的游戏时长是挂机得来——那又如何?“玩,或者不玩,山就在那里,不悲不喜,不来不去。”可以注意到,挂机与否并不影响《山》给玩家带来的超越游戏本身的现实思想。其中或许蕴含了我们选择哲学游戏的游戏目的——游戏空间中的虚拟身体使得在现实世界中被自我所压抑的冲动,在游戏中实现了逃逸。

人对自我的认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存的环境,而环境恰如同一面镜子,影响和制约人们自我认同的途径与方法。[⑧]自我认知本质上仍然建立在从与周围环境的交互过程中获得的反馈之上,亦即依赖于镜子中的映像——“镜中我”。在传统社会中,人们与社会的接触面有限,镜子的总数较少。例如乡村社会中,邻里相互熟识,形成熟人社会的成长环境。于是,为数不多的映像使得人们较易从交互中找到反馈的共性,从而建构起稳固的自我认知。然而网络世代下,人们藉由网络媒介得以跨越国家地区进行交流,与周围环境的交互范围也被极大地扩展。镜子的增广使得人们所获得的反馈愈发多元化,从其中提取共性的过程也逐渐难以为继。网络世代下,“镜中我”的增多带来自我认知的破碎化,建构稳定的自我认同的困难化,这进一步增加了焦虑与不安。

在《山》的游戏过程中,藉由玩家意志与电子的山合二为一,山的思维反之进入玩家的身体里。山这一物象填充了玩家在游戏空间中虚拟化的自我感知,对山的认知从此刻融入玩家的自我认知之中。相比网络社会中形形色色的“镜中我”,对山的认知是同一的,因此得以促进更加稳定的自我认知的构建。网络世代下,自我认知的破碎化与现实社会对稳定个体的要求相违背,这迫使因认知破碎化、差异化而形成的意识冲动被自我不断压抑。压抑的冲动需要藉由游戏角色作为承载而在电子空间中逃逸,认知的交互带来自我认知的稳固与压抑的减少,从而促使正反馈循环的发生。这便是网络世代下哲学游戏之于人的自我认知的存在逻辑。

在电子游戏世代之中,自我对本我的压抑得以释放,超我对自我的严苛要求得以抛之脑后。相比大逃杀游戏、MOBA等“有限游戏”,哲学游戏走向的是另一极,即“无限游戏”,实现游戏中虚体与物象的融合,以及进一步的精神层面与电子游戏空间的交互——玩家操作游戏角色的过程,也是游戏角色反向控制玩家的过程。通过在电子空间中实现精神层面与山的同一化,玩家得以在生活的压力之外寻得内心的宁静。这是自我对本我压抑的释放的平和途径。一部分哲学游戏,如《小贩人生》(Cart Life),通过对现实社会的复刻来实现冲动的逃逸,则更近似一种妥协。无限游戏以延续游戏为目的,而有限游戏则以取胜为目的。在无限游戏中,玩家投身于认知的交互,实现压抑释放-认知稳固-压抑减少的正反馈循环,因此更加持久有效。与之相比,大逃杀游戏、MOBA等有限游戏实现的是暴力的、快速的释放,仅限于压抑释放的单独一环。由此注意到,以哲学游戏为代表的无限游戏,是补足电子游戏世代存在哲学逻辑闭环的更加有效的途径。游戏正在藉由哲学而走向无限可能。


四、结语

世界上有且只有一种无限游戏,那便是生活。而生活,又必然要求优秀哲学的指导。相对应地,电子游戏世代也在呼唤着优秀哲学游戏的引导。哲学游戏可以按照游戏手段大致分为“修辞的”与“辩证的”两类,以重复性、交互性为所要实现的两大核心要素。在这方面,哲学游戏仍然有较多不足——玩家的重玩意愿低,游戏交互程度弱的现象并不罕见。而研究者方面,许多研究也是将游戏作为哲学研究的一种手段,如分析用电子游戏技术构建思想实验,实现哲学的“可视化”。[⑨]然而,这在另一方面上恰恰是那些不甚受欢迎的“实验性哲学游戏”的发展轨迹。同时,电子游戏作为哲学的研究手段依旧是不成熟的,诸多理论设想仍然并非实际操作所能实现。但我们所坚信的是,哲学游戏最终必然能完成现阶段的“设想”,拥有优秀的重复性与互动叙事结构。玩家主动参与到哲学主题之中,并将能构建独特的游戏结果,一个独属于其自身的无限游戏过程。

值得反思的是,哲学游戏的历史远比我们想象中的悠久——早在1984年,充斥着各种垃圾游戏的“雅达利大崩溃”时期,便出现了一款哲学游戏,《机械降神》(Deus ex Machina)。其讲述的是一个有缺陷的突变生命体的故事,玩家需要控制其、引导其在电脑界面内孕育、成长、逃离、进化、死亡。值得一提的是,游戏本体由程序和音乐两张磁带组成,二者在相应设备中需要同时开始播放——这一定程度上也暗喻了肉体与灵魂。游戏不会输,但是会根据碰到的危害程度显示出不同的百分比(degree of ideal entity)。不过,无论玩家多努力,也永远无法以100%的分数通关——因为玩家所扮演的是一个有缺陷的生命体。“机械降神”最早来自于古希腊戏剧手法。当剧情陷入胶着,困境难以解决时,突然出现拥有强大力量的神将难题解决,使故事得以收束,这便是机械降神。尽管它在戏剧中是很不高明的一种方法,但是在那个几乎所有人都认为电子游戏只不过是伴随科技进步所产生的产业的年代,提出了“电子游戏能启发人的思考”的《机械降神》的确实现了“降下神明”的效果。制作者梅尔·库鲁彻(Mel Croucher)希望通过这样毫无铺垫出现的一款游戏颠覆人们对于游戏的认知,并在游戏产业陷入僵局的时候解决所有的矛盾,达到“神兵天降”的效果。[⑩]我们注意到,这与今日哲学游戏的理念相差无几——那么,我们所取得的进步,是否更多来自于技术进步的红利?通过游戏展示哲学,任何的优势都是技术性的。游戏中的身体不断精细化,然而现实中玩家参与交互的意志却没有明显的进步——虚拟世界的壳与实的发展存在明显的不协调。这种发展的不协调是我们必须去面对,并且尽快解决的问题。


宗教将哲学融入构建好的故事之中,传播给万千大众而实现哲学思想的普及;游戏则将哲学作为构建故事的质料之一,邀请玩家参与到故事构建的主体位置,建构独属自己的哲学体验。玩家成为故事的主动书写者,而非教义的被动接受者,创造出的是更加多元绚丽的故事元素。游戏藉由这样的过程走向无限,玩家的认知藉由无限的建构而日趋稳固。自我对本我的压抑在无限的循环之中不断释放,经由宁芙化身体而逃逸于电子游戏空间中,推动着更加稳固自我的构建。哲学游戏的存在逻辑如是,无限游戏的发展逻辑如是。

注释:
[①] 蓝江:《宁芙化身体与异托邦:电子游戏世代的存在哲学》, 《文艺研究》2021年第8期。
[②] 吴一迪:《电脑游戏哲学研究综论: 背景、现状与展望》, 《自然辩证法》2016年第11期。
[③] Stefano Gualeni:《什么是一个哲学游戏》, 叶梓涛译,2022年3月19日,
https://zhuanlan.zhihu.com/p/483569140, 2023年3月5日。
[④] https://silenthill.huijiwiki.com/wiki/寂静岭2。
[⑤] Chris Crawford:《游戏大师Chris Crawford谈互动叙事》,方舟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5年,第51页。
[⑥] 《用游戏为当代人开出治愈迷茫焦虑的心灵药方——〈空洞骑士〉与斯多葛主义》,2022年5月1日,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mU4y1m7vo。
[⑦] 蓝江:《宁芙化身体与异托邦:电子游戏世代的存在哲学》, 《文艺研究》2021年第8期。
[⑧] 谢维和:《镜子的寓意——网络社会与教育变革》,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0年。
[⑨] 薛少华, 王宇轩:《电子游戏如何助力哲学研究》,《自然辩证法研究》2022年第12期。
[⑩] 《这绝对是游戏史上最“神奇”的一天!我愿称它为“机械降神”!!!》,2020年1月3日,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Lv411r7JY。
参考文献:
伯尔纳德·舒兹:《蚱蜢:游戏、生命与乌托邦》,胡天玫、周育萍译,台北:心灵工坊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16年。
詹姆斯·卡斯:《有限与无限的游戏:一个哲学家眼中的竞技世界》,马小悟、余倩等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年。
约斯·德·穆尔:《游戏是哲学的真正官能——游戏本体论与谢林、 赫伊津哈、 博尔赫斯及其他》,《社会科学战线》2022年第11期。
薛少华:《虚拟现实中的黑白玛丽问题》,《自然辩证法研究》2019年第1期。
薄振峰:《人、国家与世界城邦——斯多葛学派的人权哲学及其影响》,《东岳论丛》2019年第7期。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本文责编:龚思量
本期微信编辑:龚思量。
本文为思想市场原创内容,点击“阅读原文”进入澎湃新闻网站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哪一个动词能动员所有哲学问题|“当代中国哲学五人谈”第六季求助!中国女子飞美国约网友在露营地离奇失踪!警察:有犯罪前科!亚当斯:安置无证移民,纽约市将支出120亿!“我们拥有无限的同情心游戏论·青年习作|Key是如何让我们感动的?《夏日口袋:碧蓝回忆》刍议美国费城独立日游行(2011),齐聚一堂图灵奖得主姚期智:大模型有无限的产业应用前景,能影响各个行业5106 血壮山河之武汉会战 浴血田家镇 14山东两所大学走出一个IPO亚当斯:安置无证移民,纽约市将支出120亿!“我们拥有无限的同情心.....”游戏论|拷贝、二手与修改——20世纪90年代首尔清溪川电子市场中街机游戏的地下流通【申报入口】“2023福布斯中国·青年海归菁英100人评选”游戏论 |《无间梦境・来生戏》:玩家能动性与怪诞美学德勒兹《尼采与哲学》| “哲学的作用在于使人悲哀”美国成功销毁化学武器库存:走向无化学武器世界的重要里程碑嘉宾阵容+主题活动公布丨2023北京国际设计周·塑三文创园·青年创意短片交流展短片放映片单丨2023北京国际设计周·塑三文创园·青年创意短片交流展金句重温!这些年习近平总书记对留学人员工作的殷殷寄语游戏论|《隐迹渐现》:电子游戏作为艺术、历史和批评游戏论|当大逃杀遇到后人类:虚渊玄的创作母题之辩惊鸿一瞥风光无限的韩国影视,正在加速崩盘交互隐喻与涉身哲学 ——认知科学新进路的哲学基础游戏论︱平滑的改革者:吉田直树与《最终幻想》的传承和创造2023北京国际设计周·塑三文创园·青年创意短片交流展吴德耀与杜维明游戏论|婚·鬼·情:论《纸嫁衣》系列与“中式恐怖”的流行王德峰:西方哲学锻炼头脑,中国哲学滋养心灵游戏论|电子游戏与“幸福辩证法”——从塔塔尔凯维奇《幸福分析》谈起游戏论|模拟的风格化——探讨JRPG的“不自然”之处无限的权力欲,会毁掉它的所有者暑假阅读刊物《意林少年·习作》,不焦虑不抗拒,轻松提高写作水平历史小说《黄裳元吉》第一百零九章 无言有限与无限的游戏,不断拓宽边界的《王者荣耀》一位志在扭转西方哲学乾坤的实践哲学家纽约市长承诺:出120亿!拥有无限的同情心照顾非法难民!菜鸟2024校园招聘开启, 前景无限的物流行业在等你!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