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堡界的“蜜雪冰城”,攻陷一线中产
编辑/三三
塔斯汀这个被一线城市居民好奇已久的“县城汉堡”店,终于开到了北京。
一时之间,人们争相奔到西站南广场打卡,为以发面饼+炸鸡为特征的“中国汉堡”自豪感慨。
据悉,北京第二家店将位于安贞桥东,也要开业了。不过有网友愤而在评论区表示,自己到了地方,没有看到正在装修的塔斯汀,附近只有一家正在装修的贾国龙——另一家以中国汉堡为卖点的快餐店。
中式汉堡不仅扩张迅速,就连“肯德基出没七步之内,必有麦当劳”这种西学精髓,都已掌握。
遍地开花的中式汉堡,当然不仅有这两家。林堡堡、牛约堡、嘉思汀、吉胜克、贝德堡……一众连名字都十分相似的国产汉堡品牌排队开店。
不知不觉间,中式汉堡替代了国潮点心,成了市场的新宠儿。
中国人吃汉堡,主打灵活变通
到底什么才叫“中国式汉堡”?
在我阅尽千堡后,基本可以总结,所谓“中国式汉堡”,指的是两片圆形面包夹肉的普通汉堡形式,结合中国人口味进行的改良和创新。
有的品牌针对“两片圆形面包”发力。
中国汉堡现任扛把子塔斯汀主打的就是“现烤堡胚”。由于手工擀面团过于缓慢,常年在某点评上饱受出餐慢的质疑,店铺评分堪堪过3.5。
不过,这种对速度的舍弃不是没有收获的,现做的堡胚又软又有韧性,据说口感不错。
即便让人联想到早餐档口的烧饼,面皮上洒下的有些刻意的黑芝麻,以及烤出来的面包黄,都能让人坚信它有“纯正西方血统”。
贾国龙中国堡也主打面饼。
这个来自浙江桐庐的“空气馍”,针对爱吃面食的华北人开发,但西贝老板贾国龙没有忘记自己的西北身份,愣是把汉堡做成了肉夹馍。在汉堡中国化的道路上前进了一大步。
贾国龙甚至率先提出中式汉堡宇宙的终极哲学问题:
美国的汉堡和中国的肉夹馍之间,是否存在一条泾渭分明的界线?跨过去是肉夹馍,7块钱一个,不跨过去是中国汉堡,13块钱一个。
线是否存在,不知道,但贾国龙一定选择不跨过去。
不管怎样,柔软又有弹性的面皮,夹上最爱吃的那口家乡菜,确实更对中国胃。
小炒黄牛肉、本帮红烧肉、北京烤鸭、麻婆豆腐、外婆菜、梅菜扣肉、鱼香肉丝,馅料方面,中国汉堡夹住了八大菜系。
塔斯汀刚刚推出新品“闽南风味汉堡”,五香肉饼配鸭翅中。一组怀旧摄影图似乎精准传达了“90年代,闽南普通家庭有吃汉堡度处暑的习俗”。
〓 @塔斯汀微博
有些汉堡口味也不是人人都能接受,比如重庆毛肚汉堡、东北麻辣拌汉堡、荔枝鸡腿肉汉堡,在推出后由于口感过于感人很快销声匿迹。
有的则过于抽象,某品牌曾打出宣传语“一口吃掉平安果”,来推销自己的圣诞节特供——苹果酱和牛堡。融合程度与“圣诞不端饺子碗”并驾齐驱。
但不论如何,“中式汉堡”火了,是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
“中国式汉堡”,一种很新的商业密码
2018年,“中国李宁”登上纽约时装周,将之前就有的“国潮”概念彻底带火。一时之间,不论是服装时尚,还是美妆护肤,都开始往国潮上靠,餐饮业也不例外。
以卖披萨起家的塔斯汀,此时已模仿前辈华莱士改卖汉堡。嗅觉敏锐的塔斯汀很快提出“超级汉堡”的品牌定位,主打“东方味觉觉醒计划”。后来又直接改称“中国汉堡”。
塔斯汀在口味上进行中国化创新,在装修上也尽量往红色上靠,Logo是醒狮,着力彰显中国特色。
迄今为止,塔斯汀已开了4783家门店,半年开店1600家,速度堪称坐火箭。如今在快餐汉堡领域,排在它前面的只剩华莱士、肯德基和麦当劳。
今年4月,西北莜面村创始人贾国龙,也看好“中国式汉堡”,将“贾国龙空气馍”改名为“贾国龙中国堡”。之前默默无闻的西北馒头,一下子抓住了流量密码。
〓 @贾国龙中国堡
今年上半年,多家主打中国式汉堡的品牌完成融资,包括卖鸡蛋汉堡的林堡堡;在汉堡上插根签子,体现西洋风情,却只卖9块9的麦喜堡;以及logo和名字都很像汉堡王的派堡王。
其他知名的中国式汉堡品牌还有熊猫现手工中国堡、楚郑中国汉堡、大大方方中国汉堡、奥丁顿汉堡等等。在小程序里搜索“汉堡”,会搜出一堆logo颜色以红、黄为基础,在名字上对奥、斯、麦、汀、莱等听起来就很“洋”的字进行排列组合的汉堡品牌。
“我们的汉堡也要支持小程序点餐。”——仿佛能听到汉堡创业者的雄心壮志。
另一边,老字号炸鸡品牌正寻求转型。成立于1999年的武汉前进五路汉堡炸鸡,近两年的招牌菜是芝士片放在外面的“正宗芝士瀑布堡”,追求的就是一个热量爆炸。十几年炸鸡老品牌百基拉,最近被人发现,直接把“中国汉堡”几个字加入了自己的Logo里。
就在十几年前,家乡的小县城吃不到麦当劳,80后90后被迫选择“麦肯基”“啃基基”以解炸鸡汉堡之馋。这种店家寄希望于食客眼神不好的努力,在今天有了新的继承者。
塔斯汀已拥有自己的山寨版。
不过,一些东西已悄然发生改变。最明显的就是“中国汉堡”这个宣称本身,消费者的买单与追捧,说明“中国+汉堡”的这个混搭并不违和。
中国制造的汉堡,从肯德基进入中国以来就一直存在,但勇于撕开罩在招牌上的“麦肯基”,直面自己的中国血统,确实是件新鲜事。
美国沙县开始本土化
1987年,肯德基进入中国市场,第一家店开在北京前门。这个肯塔基家乡鸡,在美国本土,或许能够唤起肯塔基州老乡们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在中国大陆,则激发了改开初期的人们,对美式生活方式的全部想象。
彼时中国还远未跨入互联网时代,别说智能手机,人们连手机都没有。即便如此,肯德基进入中国仍然成为了大热门事件,开业第一天就取得了30万的营业额。不久,店铺成了旅游胜地,也成了北京最时尚的青年男女约会的场所。
1990年,麦当劳内地第一家店开到了深圳,至今仍有人能忆起那天的壮观景象:人群从店铺里排队到大马路,把麦当劳的桌椅都挤坏了几张。吸管和纸巾原本由顾客自取,但显然高估了人们的自觉性,不管放多少都被一扫而空……
十几年后,情况稍有不同。“西方麦当劳这类洋快餐,专门朝中国小孩下手。”每个70后爸妈,或许都曾怒其不争地看着在儿童乐园里爬上爬下的孩子,感叹出这句00年代的金句。
当时类似的句子还有“肯德基的鸡有6个翅膀8条腿”“洋快餐都是垃圾食品”。如今这些句子都成了时代的眼泪。
〓 “上次看到这张图片,我还是个无知的小男孩,如今已成了3个孩子的妈了。”
到了2023年,中国人对以汉堡为代表的西式快餐,已不再是仰望的姿态。汉堡中蕴含的“美式现代生活方式”的意象,已经消失。随着从小吃汉堡长大的人群成为消费主力,汉堡已成为一顿很普通的白领工作餐,它代表着“效率与高热量”。
中国人吃汉堡的诉求和美国人愈发一致——单纯就是饿了,想迅速填饱肚子。
如今,“疯四文学”“麦门文学”“V我50”大行其道,炸鸡汉堡的价格相比白领平均一顿20块的外卖,仍然较高,麦肯又始终执着于9块钱配送费。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麦当劳在美国只是填饱肚子的一顿饭,相当于中国的沙县小吃、猪脚饭,为什么在中国还是要贵上一截?
为什么中国人不能以老乡鸡的价格吃上美国人的老乡鸡?
一边是成熟的炸鸡汉堡消费人群,一边是单人工作餐价格范围内,汉堡品牌的缺失,这就给了塔斯汀之流填补空白的巨大潜力空间。
打开外卖软件,搜索“汉堡”,不少国产汉堡品牌的月售,都是1000+起步,可见汉堡消费人群的战斗力,以及大众对汉堡品类的认可。
从这个角度来说,汉堡里夹的是麻婆豆腐还是安格斯牛肉,都不影响年轻人对它的看法,主要看味道如何。
“中国式汉堡”的走红,不是一个民族主义的潮流,只是一个有关平常心的演变罢了。
为什么塔斯汀为代表的“中国式汉堡”火了?究其本质,这来源于消费者对好吃实惠的汉堡工作餐的刚需,以及对汉堡国籍的真松弛感。
毕竟,肯德基在中国已有9000家门店,在老家美国,只有4000多家。昔日肯塔基家乡鸡已成为中国开封菜,并研制出板烧鸡腿堡等菜品(热知识,美国肯德基麦当劳没有板烧鸡腿堡,甚至没有香辣鸡腿堡)。中美两国人民到底谁更爱汉堡,大概已很难说清。
而正在成长起来的05后年轻人,对西式快餐连锁店的态度,恐怕来得更加稀松平常。
今年年初,我带着刚上高中的表妹,吃了一顿必胜客,喝了一杯抹茶星冰乐。我想象中的激动赞叹,那种仿佛穿越到2007年小说《小时代》的兴奋,并没有出现。
她没有拍照,最后星冰乐还剩了一口,理由是,“太甜了”。
为了让「凤凰WEEKLY」出现在您的时间线 星标一下 ★ 为了更好的我们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