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致敬一场伟大的胜利!
1945年9月2日
上午9时10分
《大公报》记者朱启平
正在密苏里号上
这是他一生难忘的一幕
就在距离他两三丈的地方
朱启平亲眼目睹了
日本签降代表
向联合国投降
全体签字完毕
朱启平看了一眼表
此时此刻正是
9时18分!
他内心猛然一震
九·一八!
他这样记录当时的心情
“14年过去了
没有想到日本侵略者竟然
又在这个时刻
在东京湾签字投降了
天网恢恢,天理昭彰
其此之谓欤!”
从1931年
日本侵略者悍然策动九一八事变起
中华儿女前仆后继
浴血抗争14载
以巨大牺牲
取得了近代以来
抗击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今天,9月3日
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纪念日
78年过去
这场胜利对于中国人
究竟意味着什么
为什么我们要牢牢记住这个日子
这些普通中国人的故事
或许能给你答案
战斗在长城上的八路军。新华社发
小小年纪的她便心存抗日志向
读书期间一直
积极参加抗日救国运动
敌人用了30多种惨无人道的酷刑
资料照片:李安甫(左一)
据李安甫回忆
在撤离时险些被日军抓获
青年时期的李安甫夫人卞秀兰
“我们的身体、飞机和炸弹,
当与敌人兵舰阵地同归于尽!”
相信全世界
再没有第二所学校
会以这样的文字作为校训
这里是培育中国第一代
飞行军官的中央航空学校
在这里学习的年轻人
有的出身名门望族
有的是归国华侨
有的刚毕业于清华大学
但为了抗日救亡
他们来到了这所学校
每天除了练习飞行与战斗技巧
还要练习“必死”的决心
中央航空学校刻在石碑上校训
他们都是从这所学校
毕业的年轻人:
1937年8月14日
张锡祜驾驶飞机
在抗击日寇的途中
失事殉国,时年25岁
在他牺牲的十二天前
他在给父亲
时任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的信中写道:
“阵中无勇非孝也!”
得知儿子死讯后
张伯苓强忍失子之痛,说:
“我本人出身水师,今老矣,
每以不能杀敌报国为恨,
而今吾儿为国捐躯可无遗憾了!”
张锡祜与未婚妻
仅仅3天后
1937年8月17日
闫海文,来自东北的帅气小伙子
在返航时,座机被敌炮击中
跳伞时,因风向变化落入日军阵地
他宁死不肯投降
立即以随身手枪反击
击毙日军5人,击伤数人
他大喊着“中国无被俘空军!”
用最后一颗子弹自戕殉国
年仅21岁
又过了仅仅两天
飞行员沈崇诲驾机返航时
发现大批敌舰
此时,他的飞机故障已难以返回基地
只有紧急降落或是跳伞逃生
沈崇诲不愿苟且偷生
他从两千米高空极速冲下
与日本军舰同归于尽
当时,沈崇诲年仅25岁
刚刚毕业于清华大学
在清华大学时的沈崇诲(中)
抗战胜利后
照片上这些英俊的年轻人
最后活下来的
只剩下两个人
他们明知道日军战机远优于自己
每一次起飞,都可能是最后一次
但不亡命就是亡国
他们用血肉之躯壮志凌云
击落日军敌机超过1200架
一直到抗战结束
一共有1700人冲上天空
这些年轻的面孔
一个一个变成墓碑上冰冷的名字
而他们殉国时的平均年龄
才只有23岁
中国第一代战斗机飞行员
“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
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
最后一件老棉袄盖在担架上
最后一个亲骨肉送去上战场”
这是沂蒙山区
广为传唱的一支民谣
生活在沂蒙山区的王换于
没有读过书
从小家境贫寒
甚至连名字都没有
因为从王家嫁到了于家
是用两斗米换来的
便取名叫王换于
抗日战争爆发后
年近半百的王换于
在当地党组织的影响下
成为抗日积极分子
1938年11月
她加入中国共产党
是全村第一个党员
入党后王换于成了
八路军的秘密情报联络员
她家也成了八路军一处临时革命据点
1939年,八路军挺进沂蒙山时
曾在她家暂住
跟着一起来的还有不少随军子女
这些年幼的孩子
有的因经常跟着部队转战
导致身体弱小
有的还在襁褓中
父母就牺牲在战场上
王换于得知情况后
主动向党组织申请成立战时托儿所
王换于接手的第一批孩子有27名
最大的十多岁,最小的仅出生三天
王换于一个人顾及不过来
当时,王换于的两个儿媳
张淑贞、陈洪良正在哺乳期
王换于思来想去
决定让她们优先哺育
那些体弱的八路军子女
由于吃奶的孩子多,奶水越来越少
张淑贞她们
就让自己的孩子喝粥、吃粗粮
让八路军的孩子喝奶、吃细粮
“妮啊,不是娘不疼你
是这烈士的孩子离开了娘
他们更苦
等革命胜利了
娘给你做好吃的”
看到自己的孩子饿得一直哭
张淑贞也心疼
但她更舍不得那些
父母投身抗日没人照顾的孩子们受苦
王换于一家
从1939年秋到1942年年底
在王换于、张淑贞
及全村村民的细心呵护下
战时托儿所的孩子们
从刚开始的27名陆续增加到40多名
并且全部健康成长
而她们自己的两个孩子
因照顾不周先后夭折
这是一场伟大的胜利
这一战,中国为什么必胜?
这答案写在坚强的女战士牺牲前
“甘洒热血化彩虹”的微笑里
也写在英俊的飞行员们
誓与敌人同归于尽的诺言里
这答案写在12岁的孩子
为了抗日离家参军的
行色匆匆的夜色里
也写在沂蒙红嫂们
哺育烈士遗孤的奶水里
这答案写在千千万万
中国人心里
这一战,我们必胜
因为正义必胜
和平必胜
人民必胜
2019年八一前夕
久久不愿离去
官兵们特意为老人展开了一面
曾在天安门广场上升起的国旗
国旗在老人眼中
浸透着战友和亲人的鲜血
此刻,他缓缓捧起国旗
1989年,101岁的王换于去世
“沂蒙母亲”的故事
由儿媳张淑贞继续传承
晚年的张淑贞患上了“小脑萎缩”症
有时候犯糊涂
有几次她和女儿于爱梅说:
“赶紧做饭去,八路军一会儿就来了
不能让他们饿着肚子打鬼子
下十斤面条,再蒸十斤馒头
打上二十个鸡蛋……”
于爱梅不敢反驳
生怕母亲生气
一家人忙活几个小时把饭做好了
可张淑贞却不让家人吃
一定要等八路军吃完才让家人上桌
2018年12月20日
105岁的张淑贞在家中安详去世
去世前一天
她拿出珍藏的党徽
和女儿又讲抗战的故事
于爱梅明白母亲的意思
料理完后事,她将母亲生前存下的
18939.8元交了党费
于爱梅和母亲张淑贞
苍穹之上,舍我其谁
那些为了抗日救国而牺牲的
年轻人们
看到今日的中国
和今日中国的战斗机飞行员
一定会倍感欣慰
78年过去
我们为什么要纪念这场胜利?
为了那些没能活着看到这场胜利的人
他们的流血牺牲
为的正是我们今日的幸福生活
为了3500多万伤亡的同胞
为了那些不论男女老幼
不论城市乡野
齐心抗日救亡
付出巨大牺牲和代价的中国人
他们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气节
也正流淌在我们的血液里
今天,我们致敬先辈
致敬那场伟大的胜利
更提醒你我
勿忘历史,珍爱和平
振兴中华,吾辈自强
来源:人民日报微信,综合人民日报微博、《亲历者说:中国抗战编年纪事》、央视新闻、CCTV国家记忆、德州新闻网、津云、新华社、中国民兵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