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困在肥胖里的年轻人

困在肥胖里的年轻人

健康

近日,一项被称为“中国肥胖地图”的大型研究冲上热搜,让中国超重和肥胖的严峻真相再次浮出水面:几乎每两个成年人中就有一个超重或肥胖。与之形成对照的是,绝大多数人并非十分清楚,除了不美观,肥胖到底还会造成什么健康危害? 


当我们走近肥胖症患者,才了解到亲身历劫给他们所带来的“痛的领悟”:原来“死胖子”不是玩笑,而是活生生的现实。当减重的目的回归为生命健康,在专业医疗的指导下,“自律”才不会是遥不可及的神话。


刘思博从未料到,自己会因为肥胖失去左眼,一度双目失明,与死神擦肩而过。


三十出头的她,曾是一位小有名气的特型喜剧演员。她用了十几年时间走出因肥胖而自卑的阴影,在职场上重拾“无可替代”的自尊和成就感,却偏偏忽视了肥胖本身对身体的危害。


“老天爷给我一次次打电话,我都没接。”刘思博心酸地回忆,第一次是大学一年级时意外骨折,确诊2型糖尿病,却自认只是“血糖高了些”。后来,每次身边人聊起糖尿病,她都岔开话题,不当回事。一晃十年过去,她心安理得地做着“鸵鸟”,减肥偏方没少尝试,就是不去医院就诊。


直到四年前的某天早晨醒来,视野里出现了几条黑线,她知道“这次电话不接不行了”。但为时已晚,一年四次眼部手术没能逆转眼球的萎缩,大量服药和错误的减肥方式,更让她出现全身多项并发症。医生警告,再不控制体重,“只有半年能活”。


在中日友好医院普外科代谢减重中心主任孟化教授的全面治疗下,刘思博如愿以偿地从260斤减到了180斤。对于身高1米78的她来说,BMI(体质指数)28.41,略高于中国的肥胖标准。


BMI可以用体重(kg)除以身高的平方(m2)计算得出。按照我国标准,BMI≥24 kg/m2属于超重,BMI≥28kg/m2属于肥胖——了解这一点,你对肥胖的认知就已经超越了87%的超重和肥胖患者。根据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今年8月新发布的一项针对1580万中国成年人的研究显示,参照这一诊断标准,中国成人(≥18岁)的超重率为34.8%、肥胖率为14.1%——相当于每两个成年人中就有一个超重或肥胖。


1997年,肥胖症首次被世界卫生组织定义为疾病,但据调查,46%的肥胖症患者都不知道“肥胖是一种病症”。统计显示,仅有约三成肥胖症患者会积极治疗。大多数人更愿意相信自己只是超重或身材走样,而不是肥胖。


“肥胖是名副其实的‘万病之源’,和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某些特定的癌症、代谢综合征、非酒精性脂肪肝、多囊卵巢综合征等各种疾病密切相关。”在代谢减重中心,孟化教授每周都要接诊50个左右的肥胖病人,可能需要综合处理的并发症种类多达200余个。他斩钉截铁地说,“不存在健康的胖子,所谓健康,只是自己还不知道(有病)。”



天生易胖,

逃不开的宿命?


很多后天不良习惯会导致代谢紊乱,助长“易胖体质”:高糖高盐高油饮食、熬夜、睡眠不足、压力大、过劳肥,俨然是老生常谈;开灯睡觉、甚至家里灰尘太多,也是鲜为人知的“帮凶”。而各类慢性病患者又比普通人更难,长期服用降压药、降糖药、激素类药物或抗焦虑抑郁药物,都可能导致发胖。


刘思博不知道的是,从娘胎里起,肥胖的“印迹”就已附着在她身上。她一出生就有11斤,母亲差点难产大出血而死。医学上称之为“巨大胎儿症”,根源就在母亲所患的妊娠期糖尿病。母体的高血糖,不仅刺激胎儿过度生长,还在基因层面影响其后天代谢能力,成年后更容易患上肥胖或2型糖尿病。


刘思博出生时就重达11斤


这类孩子在出生时,胰岛素调节和食欲调控就可能会有缺陷。这或许能够解释,为什么幼儿园时的刘思博就能一口气吃下六个大包子,还嚷嚷着“没吃饱”。超重或肥胖的发生率确实与出生体重呈正相关,2002年发表的一项针对近一万名北京一到两年级小学生的调查便证实了这一点。


现有研究表明,BMI的个体差异有40%~70%可归因于遗传。对于这些“天生易胖者”来说,尤其需要及早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均衡饮食和适量运动,降低肥胖风险,否则很容易积重难返。


可惜天意弄人,刘思博偏偏生长在一个殷实的家庭,纵容她从小“胡吃海喝”。那是上世纪90年代,中国城市化正高歌猛进,西方快餐文化浸润,一代独生子女受到“小皇帝”般的娇生惯养,许多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还认为“能吃是福”……整个社会环境远远谈不上对于控制体重的健康认知。


刘思博家有两间仓库,分别储存食材和粮食,在她眼中堪称“神奇屋”。肉禽论个数,鱿鱼、海参之类的海鲜管够,“天天就跟吃婚宴似的,酒席没断过。”纵使家里有成箱的方便面、饼干、火腿肠,她依然止不住“一天四趟”往小卖部跑,所有衣兜里永远装满了零食,一度喝水就喝汽水——那是叔叔所在工厂发放的高温福利,每天都能背回灌得满满的四大瓶。


正常情况下,大脑通过“稳态进食系统”和“享乐进食系统”共同调节人体的食欲和进食决策。由于先天的遗传因素,刘思博大脑中的两种系统可能出现了失衡,使得她更难以抵挡“美食的诱惑”。


不出意外地,六七岁起体重直线飙升,十几岁体重突破两百斤,无正确引导的刘思博没能避开从超重到肥胖的“宿命”。这样的悲剧,也周而复始地在其他孩子们身上重演。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在2019年,中国有3800万名5岁以下的儿童超重或肥胖,6岁以下的儿童超重肥胖率达到10%,6~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又翻了一番,接近20%。


进入青春期,“肥胖”成了刘思博不愿承认的软肋。父亲的冷淡、同学的嘲弄、包括她的“讨好型人格”,统统都被归咎于肥胖。


青春期的刘思博,“肥胖”成了她不愿承认的软肋


“胖子很难交朋友”,所以她成了“买单王”,零花钱都用来给同学买零食,还得跑腿,同学们笑称那是为了让她减肥;“胖子仿佛天生就是脏的”,于是她不敢当人面擤鼻涕,必须偷偷跑去墙角;班里有东西被踩坏、压扁了就“怀疑”她,有喜欢的帅哥传出去就被笑话,她渐渐感到习惯;曾经锥心刺骨的一句玩笑,也被她接过、化作自嘲,在为朋友打抱不平时脱口而出,“是不是想让我坐死你!”


“所有胖子都是流着血在跟你开玩笑,真的。”刘思博说。第一次去看孟化教授的门诊,她夸张地形容“巨好找”,“所有的胖子都穿黑衣服,为了显瘦。还都用老长的头发把脸盖上,显脸小。黑压压一片,肯定是那屋。”



减肥半生,

归来仍是胖子


刘思博一讲起话来滔滔不绝,自带喜感。一副仗义直言的热心肠,令她在事业和生活中收获了一众好人缘。即使在后来遭遇病痛的日子里,她也坦言“没有时间抑郁,所有的时间都在想着如何让大家都快乐。”


在演艺圈摸爬滚打的十来年里,她是不少综艺节目和电视台晚会的常客,参演了30多部影视剧。她骄傲于在演员休息室里拥有一把“写着自己名字的凳子”。此前,她一直觉得,“胖子好像没有独立人格。没人记得胖子的名字,我们要么是‘胖胖’,要么是‘胖妞’。”


刘思博曾是一名成功的特型演员


很多人没能像她一样摆脱肥胖污名的阴影,反而受其影响,陷入增加暴食行为和减少身体运动的恶性循环。研究表明,体重歧视对年轻女性的影响最为突出,会增加64%~66%的超重和肥胖风险。


刘思博并非没有努力过。相反,从初中开始,身边人都一个劲催促她锻炼,令她备受压力:老师在体育课上逼她跑三圈,比别人多一圈;叔叔曾盯着她每天按计划锻炼,左右脚各踢腿一百下,伸手举高再触地一百下,跳绳每天五百个,不做完不让进屋吃饭。有一阵父亲还搞来了食疗土方,水煮五种蔬菜,只放一点盐。最后都禁不住奶奶心疼“喊停”,一边隔三岔五投喂三个大鸡腿,一边应她要求买来电视广告里的减肥茶。


事实证明,仅仅出于外表美观和社会评价因素的“被动减肥”,很难有真正的紧迫感,而减肥路上又遍布巨坑,极易走上歧途,结局无外乎屡战屡败。


“但凡知道能帮我减肥的项目,他们都给我报。”刘思博回忆,13岁时,奶奶曾把她送进私营减肥中心,妄想用贴片仪器“震碎”脂肪排掉。最让她后怕的则是几年前网上爆火的泰国“神药”,买来后发现连外包装都没有。一个小袋子里装着各色药片,吃完后她睡不着觉,心跳过速,“120救护车直接给我拉走了。”


在手术前为了减重,刘思博还尝试过生酮饮食——以高脂肪食物为主,配合适量蛋白质和少量碳水化合物。她没能坚持,体重迅猛反弹,而且比之前更胖了。更糟的是,这样的饮食加重了她的肾脏负担。


40岁的重症医学科医生林峰也不推荐生酮饮食。他将其视作“非常规手段”,只在自己体重“超过标准体重20斤及以上”时用过,一个月掉了12斤,但和脂肪一起掉的还有肌肉和头发,他直言“非常后悔”。不到30岁就查出高血压的他,常年需保持低盐低脂饮食,但“中途崩了”的情形数不胜数。


如今的林峰是健身房的常客


和刘思博一样,林峰也是天生的大胃口,正常一顿可以轻松吃下六七个汉堡。健身期间,他会给自己设定“放纵餐”,最近的一顿,吃完海鲜后,他还干掉了满满三盘甜品。2021年,他参加了一项为期一年的药物临床试验,在试验期间他结合饮食控制和运动健身,成功减重50斤。


社会公众普遍把肥胖归咎于不自律。然而研究表明,作为人类进化历程中一种“节能”的保护机制,机体会“不择手段”地抵御体重减轻,一边增加热量需求,一边降低代谢以储存能量。也因此,超重和肥胖患者会深陷“越胖越容易饿、比常人吃得更多才能感觉饱”的怪圈,很难通过饮食和运动来维持减重成果。


在超过17万名英国肥胖患者中进行的一项长期随访研究显示,体重减轻5%的患者中,至少一半人在两年内反弹回了原来的体重。此前还有文献称,大约 80%有意减重10%及以上的人,会在一年内发生体重反弹。


现在,遇到有人问她减肥的事,刘思博坚决不说那些“车轱辘话”,“什么管住嘴、迈开腿,绝大多数人都坚持不了,尤其是两百五六十斤以上的朋友,求求你们,去正规医院看吧,了解自己的身体到底发生了什么。”



肥胖是慢性疾病,

需系统治疗


“很少有人会把肥胖跟疾病直接关联起来,人们想象不到肥胖的危害有多大。”孟化教授解释,2型糖尿病、高血压确实有遗传因素,但肥胖或许可以使得患者的发病时间比其父母提早十几二十年。


孟化教授和团队在巡房


但刘思博懂得这个道理时已经太晚。2021年1月,第一次去看孟化教授的减重门诊,她一直等到最后一个才进去,开口第一句话就是求救,“我真的特别特别需要您帮助我……”孟化教授让她先测身高、体重,她说“不急,您能看出我有一只眼睛是假的吗?”


孟化教授瞬间怔住了。他很清楚,这是糖尿病引起的视网膜病变。通常出现明显症状时便已到晚期,多数人此前不知道自己患病。每年全球约有100万人因此失明,年仅三十多岁的刘思博很有可能不幸步他们的后尘。


刘思博淡定地指指自己的左眼,“塑料的,昨天刚戴上的义眼,今天就来找您了……我在别的医院看糖尿病,跟您说就已经鼓起很大勇气,以前我从不承认自己有糖尿病,但是今天我毫无保留地告诉您……”


原来,为她治疗的内分泌科医生下了最后通牒:再不减重,别说保住0.7视力的右眼,连活命的机会都不到半年。当时的她已经出现肾脏、心血管、腿部多项并发症,在此前的一年多里,她每天要吃一百多片药片,“身体比80岁的老太太还差”。


“怎么会这样呢”“怎么不早治呢”,孟化教授听后连连哀叹。此时,刘思博的血糖水平仍然很高,意味着手术切口很难愈合,大出血风险极高。孟化教授找来会诊的医生,大多不建议手术,但他还是顶着极大压力,最终成功将刘思博从鬼门关拉了回来。


在死亡边缘徘徊的病人还有陈明。体重最高时达到520斤的他,是孟化教授在门诊中见到的最胖的病人之一。1米89的腰围,比身高还多出7厘米,衣服只能穿定制的9个“X”L型号,肥胖令他患上重度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曾被监测出一整晚睡眠呼吸暂停的次数多达311次。有整整一年时间,他每晚都不得不坐着睡觉,“躺着我出不来气”。


接受治疗前的陈明


之所以这么胖,也和激进、错误的减肥方式有关。随着体重的反复起落,陈明的代谢系统被彻底打乱,患上代谢综合征,体重飙升完全不受控制。他送过外卖、快递,做过保安,但都因“大块头”的身材被辞退,无法在社会立足,以至于几乎不再出门、自暴自弃。


到了这个地步,他更加讳疾忌医,总想着再等等,“反正也能慢慢减下来”。有时,一想到陌生人的侧目和家人的唠叨,他会赌气说,“或许我一觉睡过去吧,这些痛苦就都结束了。”最终,在家人的连哄带骗下,他才走进医院。孟化教授苦口婆心的科普,让他看到了改变的希望,决定接受治疗。


“想象一下,正常人去潜水,憋气两分钟是不是就不行了?而他们长期都活在这种两分钟里。家人在边上每天心惊肉跳,要随时把他摇醒,摇不醒就死了。”孟化教授形象地描述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可怕之处。令他痛心的是,就在今年五一,一位节前预约治疗的31岁小伙子没有如约出现,“也是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一问人已经没了。”


如果不加干预和治疗,肥胖者有太多条通往死亡之路。尿毒症、心梗,还有“癌王”胰腺癌在内的二十多种肿瘤,这些令人闻之色变的疾病,都与肥胖有着密切关联。据统计,在2019年,中国11%的非传染性相关疾病死亡都由肥胖引起。


如今,在肥胖人口数量上,中国已成为当之无愧的“世界首胖国”。肥胖会对社会和经济带来极大的冲击,预计到2030年,中国在超重肥胖相关的卫生支出上将达到4180亿元人民币,约占全国医疗费用总额的22%。


目前,肥胖在我国尚未作为独立慢性疾病进行重点防控、诊治与管理,患者疾病知晓率和治疗意愿匮乏。但医疗卫生界已经行动起来——2020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提出,超重肥胖的控制必须坚持预防为主,贯穿全生命周期,要从女性备孕、母亲孕期开始,从儿童青少年时期抓起。为此,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在内的六个部门联合发布《儿童青少年肥胖防控实施方案》,强化家庭、学校、医疗机构和政府四个层面的责任。


在治疗方面,孟化教授主张成系统地进行治疗,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他所在的减重中心,也配备有内外科大夫、营养师、康复师等不同职能的专业医护人员,治疗时不仅对患者的体重进行管理,还要治疗肥胖症引起的各类并发症。“不是以疾病为中心,而是以患者为中心,把健康作为目的。”


患者在减重中心听营养学讲座


经过这样系统化的治疗,陈明有望在近期将体重降到180斤左右,他还有一个“终极目标”——减到150斤,是基础体重的三分之一。他觉得,自己的生活“各方面都变好了”,现在他坚持每周游泳2到3次,吃得也少了。


和最胖的时候相比,刘思博已经减掉了近100斤。如今,她强迫自己规律作息,并改变了饮食习惯:不再大鱼大肉,过年时连饺子都不敢吃。最近的一次检查显示,血糖也控制得很好。


孟化教授强调,肥胖是一种需要终生管理的慢性病,“学会聪明地吃、聪明地运动,前提是改变对肥胖的认知和‘失败者’心理。”


对刘思博来说,随体重而去的,还有戏约。但她也有了新的生活:转型拍短视频当主播,还上了电视节目,科普肥胖症、糖尿病的危害。


“以前,好几次老天给我打电话,想告诉我肥胖的危害,但我都没有接。现在我要做那个打电话的人,去告诉大家,别成为我今天这个样子。”她说,“不能演戏的遗憾肯定有,但人生自有另一番风景。我觉得我做肥胖症科普,比单纯让大家哈哈一笑更有价值。”


(文中陈明为化名)


参考资料:

1. 果壳:《“中国肥胖地图”出炉,你知道哪里的人最容易胖吗?》

2. China Obesity Insights 2022

3. 世界卫生组织:“健康主题”之“肥胖症”4. 世界卫生组织:“肥胖与超重” 

4. 世界卫生组织:“肥胖与超重” 

5. 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中国的肥胖”系列文章

6. 复旦大学官方微信公众号:《Nature发文!黄荷凤团队和徐国良团队研究揭示雌性配子源性成年疾病的重要机制》

7.  李辉、于洋、夏秀兰等:《出生体重与儿童期肥胖》[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2年第3期

8. Hall KD, Kahan S. Maintenance of Lost Weight and Long-Term Management of Obesity. Med Clin North Am. 2018 Jan;102(1):183-197.

9. 段文杰、冯宇:《体重污名:对肥胖的歧视与偏见》[J],《心理科学进展》, 2018年第26卷第6期

10. 国新办就《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实录全文)

11. 国际防盲协会“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12. Chen K, Shen Z, Gu W, et al. Prevalence of obesity and associated complications in China: A cross‐sectional, real‐world study in 15.8 million adults[J]. Diabetes, Obesity and Metabolism, 2023.



策划丨三联.CREATIVE

微信编辑、设计排版丨沈艺超

作者丨暮里

图片来源丨视觉中国、受访者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漂在洪水里的图书,困在暴雨中的出版人反向旅游的年轻人,带火了这个小渔村2023回国 为什么中国的外国人越来越少?(图)减肥困难的原因找到啦!Nature研究揭示肥胖损害人类海马体中的促食欲神经网络,或为极具潜力的肥胖治疗新靶点!裸辞的年轻人,困在「数字游民」里中国肥胖地图发布!超40%男性超重,北方肥胖率高过南方,发达地区超重/肥胖率低渴望GAP的年轻人,去海底捞当服务员困在实习里的大学生,倒贴3万打“黑工”逃离北上广的年轻人,再次逃跑困在暴食流量里的“电子小猪”:连吃102个馒头涨粉百万不生孩子的年轻人,正在另辟蹊径当妈被困在“VC梦”里的年轻人困在时间里的「刑二代」21到26岁,她被困在考研考编里的五年一无所有的年轻人,还配谈理想吗?| 杜素娟 一席第993位讲者困在“考公上岸”执念里的年轻人:再考不上,我就要被迫跟女友分手移民观不生孩子的年轻人,越来越“厌童”了不换新手机的年轻人,在维修点扎堆为什么现在这帮年轻人都开始反季捡漏了?年轻人:你说呢在唐人街上雕刻未来的年轻人随不完的份子,避不掉的陋习,竟然还有8成年轻人想办婚礼?|2023年轻人理想婚礼报告困在限贷里的人,不着急逃跑困在暴食流量里的“电子小猪”:连吃102个馒头涨粉百万,假吃掉粉20万书识(五)5108 血壮山河之武汉会战 浴血田家镇 16芯片行业里的年轻人,能在风口待多久?听说现在的年轻人都在用书本社交 | 共读,共情,共友三座大山,压垮这个国家的年轻人985毕业的年轻人,正在流行去写剧本杀困在线下动销里的品牌,如何改变传统货架思维?朋友来做客/看文化如何影响你现在的年轻人怎么比老太太还爱攒钱?想逃离的年轻人,盯上二手金杯车毛绒玩具,拯救发疯的年轻人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