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找对象,找搭子?
“搭子”式关系:“陌路以上,友人未满”
海底捞可以一个人吃,电影可以一个人看,但有些事一个人做,还是会少了点乐趣或是便利。
于是,一种新型的关系悄然兴起——从“饭搭子”到“旅游搭子”,从“演唱会搭子”再到“游戏搭子”、“运动搭子”…一个人不能或不愿单独完成的事情,找个陌生人作为“搭子”一起做,合作结束后双方退回各自的生活。在这一语境下,“搭子”成为一种在快节奏的原子化社会中代偿传统社会关系的选择。
合适的搭子很容易找到吗?
近期,英国调查公司“YouGov”发布的一份“友谊研究报告”显示,八分之一的英国人表示他们只有一位可称得上“密友”的朋友,7%的人声称自己没有朋友,还有51%表示他们认为自己很难结交新朋友。无独有偶,与十年前相比,美国人花在朋友身上的时间呈断崖式下跌。
事实上,“YouGov”调研里,没有说完的部分是,在占比51%的“认为自己很难结交新朋友”的人群中,只有极少部分对这种状态真正满意,大多数人仍希望以某种方式掌握结交朋友的能力。所以与其说选择了封心锁爱,不如说把备用钥匙藏在了更隐蔽的地方,只有有缘人才可以发现。
社会学家齐格蒙特·鲍曼提出的“液态的亲密”这一概念形象地反映出“搭子”这一关系的相处模式和人们的真实心态,即既渴望与人相系,却更恐惧被就此绑死。于是“醒时交欢、醉后分散”的合作式交往成为完美的解决方案。
而“搭子”这种关系看似随意实则并不随便,客观上都满足了以下几个条件:
1、双方有相同的兴趣爱好或共同需求。正如知乎一条关于成年人交友的高赞回答所说,“要在相同的轨道上寻找朋友,而不要把朋友带上相同的轨道”,“搭子”是各自走在相交轨道上,终将谋面的陌生人。
2、基于主动选择和双向“奔赴”。苏轼与张怀民“月下欣然起行”的深厚友谊穿越千年来到现代似乎仍然显得难得,而不同于朋友之间“先定人再定活动”的模式,搭子式交往是“先定活动再定人”,双方在时间安排上具有一致性,内容更为固定,目标也更为明确,因此更容易落地成行。
3、边界感和心照不宣的契约精神。双方对于“搭子”这一关系的定位和边界一致而明确。同时,对于这段交往的投入也普遍少而平均,鲜少存在因为一方付出更多而另一方回应更少而失衡的可能,因此“搭子”式交往也被称为“轻量化社交”。
搭子只是友情的代餐吗?
针对搭子的广泛讨论,绕不开“搭子能否取代友情”这一话题。有人认为“搭子”是亲密关系的平替,反映出潜在的“情感降级”;也有人认为,搭子是亲密关系的提纯版。
牛津大学心理学家罗宾·邓巴的研究提出的“友谊的七大支柱”揭示了让人们容易互相吸引并成为朋友的最重要因素,包括:共同的语言、邻近的地域、类似的教育经历、相似的兴趣爱好、道德与价值观上的契合、持相近的政治立场,以及幽默感和音乐品位。
对照邓巴提出的这些因素,“搭子”似乎和“朋友”具有很多相似性,具备成为朋友的基础和潜在可能。如果说朋友是自己选择的家人,那么陌生搭子更像是数据帮我们筛选出的潜在朋友。得益于“网络一线牵”,搭子这一关系依托成熟的社交媒体和数据算法而存在。
数据为我们进行背景调研,为我们筛选出观点想法类似、兴趣爱好相通、甚至是思想智识能够产生共鸣的人,因此搭子能够玩到一块也就不足为奇。
友情的范式或许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追求德性的古典式友谊在如今也许已不太适用,“当下的友谊往往源于对人性中的脆弱性和依赖性的承认”。不论载体是朋友还是搭子,人们对“陪伴”、“互动”的需求不会真正消失。
《破产姐妹》里的姐妹花一方Caroline决定搬出公寓时,她向Max承诺自己永远是Max的好朋友,而Max却说:“分开后的第一周,我们可能还会挤出时间来每周喝一次咖啡,过几周你就有别的事情不来,我也有事情不来,然后接下来的六十年我们都不会再见面。”从出具日常见面的请假证明到缺席彼此人生中的重要场合,亲密关系的纽带在一次次不在场后松动直至断裂。
事实上,不论是朋友还是搭子,不论是“并肩而坐什么也不说”还是一起进行某项具体的活动,物理意义上的“在场”都是一段关系得以维系的必要条件。
有些“搭子”是一次性的,也有些搭子可能是亲密关系、深厚友谊的开场。这其中的关键在于互动的频次和质量。美国研究人员通过量化研究发现,从熟人转变为普通朋友需要约50个小时的接触,成为亲密朋友则需要超过200小时。更重要的是,人们在一起的时间必须是有质量的。
而人似乎是贪心的动物。遇到步调一致、相处有质量的“搭子”就免不了想要更进一步。这似乎掉进了一个死循环——用心经营的搭子会成为朋友,而一旦成为朋友之后又不可避免会陷入同样的困境。
写在最后
我们无法简单评价逐渐沦为点赞之交的曾经的朋友和当下能够共度时光、创造体验的搭子哪个更重要,但这至少说明搭子和朋友之间的边界并没有那么分明,而更像是一种可以双向过渡的流动状态。与其说“搭子”是友情的代餐,也许将它定义为“辅食”更为客观——它可以是过渡性的,也可以是补充性的,重要的是,它对需要它的人来说是有意义的。至于搭子能不能、要不要变成真正意义上的朋友,也许取决于双方有没有各自踏出那勇敢的一步。
1.“成年人的友谊,为什么越来越难?”,公众号:三联生活周刊,作者:南木
2.“在友谊大萧条年代,找一个‘搭子’作伴 | 编辑部聊天室”,公众号:界面文化
3.“‘友谊衰退’如何成为一种现代病?|读刊”,公众号:新京报书评周刊,作者:谢廷玉
作者:吴佳木
编辑:Wendy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