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幸的酱香茅台你喝了吗?
今天是Olina陪你的第3079天
第1909章
Olina
持续日更
努力的创业者
陪你一起在路上
9月4日,贵州茅台与瑞幸咖啡推出的联名咖啡“茅台瑞幸酱香拿铁”上架开卖。
随后“酱香拿铁”在朋友圈刷屏,相关话题也冲上微博热搜。
瑞幸咖啡小程序显示,这款新品咖啡零售价38元/杯,使用相关优惠券后到手价约19元/杯。据介绍,“酱香拿铁”使用白酒风味厚奶(含53%vol贵州茅台酒),饮品酒精度低于0.5%vol。
据报道,“酱香拿铁”4日上线后几乎“卖爆”了。北京消费者于先生表示,自己早上9点15分在外卖平台上下单了一杯“酱香拿铁”,提示11点50分才能送到,而往常点瑞幸咖啡的其他产品半个小时就能送到。
不仅是外卖,自取订单也排起了长队。“我早上准备去店里自取一杯‘酱香拿铁’,提示我要一个小时才能做好。以前我来买咖啡,下单完成后,十来分钟就能喝到。”北京的李女士称。在瑞幸咖啡小程序里,上午10点50左右,已有部分门店暂时停售“酱香拿铁”。
不少网友在社交媒体上晒单称,“前半杯每一口都有一点点茅台味”“口感像酒心巧克力”。
还有网友调侃,“整个朋友圈带酒上班”。
喝了“酱香拿铁”后能否开车?
对于一款含酒精咖啡,不少网友发出疑问:喝了能开车吗?
瑞幸官方小程序客服回应称,“酱香拿铁”酒精含量低于0.5度,但未成年人、孕妇、驾驶人员、酒精过敏者不建议饮用。
没想到有一天,去瑞幸点一杯拿铁,居然要排队两个小时。
只能说,瑞幸你是懂联名的。
要说起饮品界如此现象级的联名活动,还是前两个月一杯难求的喜茶&FENDI。
早在上周瑞幸发布联名物料的时候,就吊足了大众的胃口。
红白配色的经典茅台标示包装纸袋,再加上邓丽君的名曲歌词作为Slogan,体验感直接拉满。
一直以来,1499元还要靠抢的茅台酒,是大部分年轻人都高攀不起的名品佳酿。
而这一次的联名,却能让卑微打工人只花19块,就能一尝国酒茅台的滋味,还能顺个茅台包装袋发朋友圈。
图片来源小红书:刘叔叔der日常
一大早,勇于尝鲜的弄潮儿们,已经开始在朋友圈和各大社交媒体为酱香拿铁疯狂刷屏打Call。
瑞幸和茅台,咖啡和酒精,一个是打工人清晨的续命良药,一个是父辈高端饭局中的C位,看似毫无关联。
但今天的酱香拿铁,不但是年轻人的第一杯茅台,也是中年人的第一杯瑞幸。
瑞幸酱香拿铁广告片
不得不说,瑞幸和茅台这波联名属实算是赢麻了,瑞幸靠茅台提升了品牌调性,茅台也靠瑞幸打入年轻人市场。
女婿和岳父第一次见面,用酱香拿铁干杯
网友对这次联名精辟总结为:
茅台说缺乏年轻用户,瑞幸说打不开中老年男性市场,然后它俩今天领证了,全年龄段都随礼了。
美酒加咖啡,一杯再一杯。
根据瑞幸官方海报上的数据,每杯酱香拿铁都含贵州茅台酒,酒精度低于0.5%vol,喝完以后还是能该干嘛干嘛。
但未成年人、孕妇、驾驶人员、酒精过敏者还是不建议饮用。
随之而来的,是神级薅羊毛点单备注:免糖免奶免冰免咖啡,只要满杯茅台。
第一次明白了备注的意义,直接给你赚麻了。
但别高兴得太早,瑞幸官方今天出面对酒精含量做出了回应:
酱酒拿铁的酒精浓度在0.2度到0.3度之间,按照一杯480毫升的酱香拿铁粗略计算,茅台酒的含量约为1.8-2.7毫升。
其实,酱香拿铁并不是大家想象的那样直接加茅台酒,加的是白酒风味的调制厚乳。
好家伙,本来以为是人生中的第一口茅台,没想到是第一滴。
图片来源:小红书
饮料界的联名一向很随性。
在此前,瑞幸和蜜雪冰城一直是网友们心中相爱相杀的官配cp。
这次瑞幸和茅台联名以后,再联想到蜜雪冰城之前和中国邮政的联名;
脑洞大开的网友们瞬间脑补了无数出大戏,有模仿瑞幸给蜜雪写言情小说文的。
还有一个劲脑补双方顶峰相见的,是谁又嗑到了。
但不得不说,论联名,瑞幸毫无疑问是行业里的佼佼者。
比如上周和维密的天使翅膀,时尚话题度不输之前的喜茶&FENDI。
去年四月,它又让34年都从未对外合作过的椰树放下身段,联名推出椰云拿铁。
极具标志化的椰树外包装到了瑞幸这里,也莫名变得高端起来了。
在瑞幸这里,就没有什么不能联名的。
比如它因为何广智的一个段子,推出了带刺玫瑰拿铁,随后又在网友的强烈呼吁下直接请了何广智做带刺玫瑰代言人。
又比如和二次元经典ip jojo联名,让动漫迷们惊喜不已。
甚至就单纯和一个颜色联名。
瑞幸和克莱因蓝联名
没有什么是它不能联的。
自从瑞幸的整活能力火出圈以后,网友们开始纷纷@瑞幸:
什么时候安排藿香正气丸、川贝枇杷膏、另外强烈提名北京豆汁,让南方人开开眼吧……
瑞幸x冯唐联名主题店,墙上写着“我比冯唐更会撩”
那么瑞幸,你还有什么花样惊喜是我们不知道的,尽管使出来吧……
瑞幸x腾讯QQ联名主题店
作为目前中国咖啡界的一哥,瑞幸最近几年算是打了个漂亮的翻身仗。
根据瑞幸财报披露,过去的二季度,瑞幸净营收为62亿元(8.55亿美元),同比增长88%。
今年6月,瑞幸第10000家门店在厦门开业,数量早已超过了星巴克,成为了中国连锁咖啡的大哥大。
常年9块9的优惠活动,算是牢牢把拿捏住了年轻人的心。
和各种最热的名人合作也是瑞幸的营销策略之一
现如今,动辄花30好几去喝一杯华而不实的拿铁,已然不符合当代年轻人的消费习惯了。
一方面再高端的咖啡品牌,也早已不能再让消费者单单为了品牌溢价无脑买单了。
在这个性价比为王的年代,对于大多人来说,要的就是实惠。
有关咖啡的价格战,早在几年前就开启了。
彼时,现磨咖啡领域还唯「星巴克」马首是瞻。
可也只是牌子响,喝的人却没那么多。
星巴克另辟蹊径,转而瞄准“第三空间”的商业模式,在居住和办公环境之外,为消费者提供一个非正式的公共聚集场所。
谁家点了餐饮,没个进餐的座位呢?
与其说星巴克提供了一种环境,倒不如说是在贩卖情绪。
就在速溶咖啡和现磨咖啡分庭抗礼、井水不犯河水的后和平年代,「瑞幸咖啡」的出现搅动了整个市场。
从2018年1月瑞幸的厦门首店开始试营业,到年底第2000家店在上海开业。
野蛮生长的瑞幸,一年时间打下的规模是星巴克足足用了20年才挣到的。
瑞幸的成绩,是耀眼的。
18个月的时间完成从创立到上市,成为中国赴美上市最快企业;
半年后,坐拥四千家直营店,市值从42亿美金冲破百万亿。
而让这部资本神话得以开篇的手段,就是烧钱——
彼时,瑞幸咖啡的操盘手陆正耀、钱亚治,背靠整个神州系,拿出十亿资金下场做咖啡。
“首杯0元”“买一杯送一杯”的活动层出不穷,“一折券”更是漫天狂撒。
他们深谙如何抓住消费者的痛点,也知道怎么讲故事才最合资本的胃口。
瑞幸试图把咖啡从传统复杂的工艺,拉回到流水线上。
剥离掉全部的附加价值,人们喝咖啡,就只是为了喝咖啡。
可创业毕竟不是慈善,一味的烧钱就会直接反映在财报里。
根据招股书披露,瑞幸创立的第一年就亏损了16.2亿元。
消费者也不在怕的,趁着没涨价赶紧把羊毛薅秃,到了收割韭菜的季节不买就是了。
后来,市场上流传出“瑞幸咖啡反向收割美国资本韭菜,给自己人补贴福利”的论调。
“——原来,瑞幸的低价是这么来的啊!”
人们恍然大悟,澎湃的爱国情绪又支撑起了排长队的信念。
至此,瑞幸的故事讲到了高潮,直接拉动起千万杯的月销量。
可这位资本的宠儿,终究没能一路高歌猛进,很快故事出现魔幻般的拐点。
面对“中国人每人每天一杯瑞幸”的大饼和漂亮的数据,美国资本有人深信不疑,大笔大笔地砸钱以求换取后续的高额回报。
可也有人不信。
美国著名的做空机构浑水研究启用了近2000名调查员,在全国900家门店蹲点,拍下近一万小时的门店录像并收集25000多张小票,用人工计算的方式算出成本与利润。
发布的报告里一系列的新鲜数据和瑞幸交给资本的成绩单全不符。
瑞幸自知无法辩解,索性直接摊牌,“自爆”财务造假。
消息一出,美股历经5次熔断,市值一夜蒸发50亿美元。
18个月上市,13个月退市,瑞幸用堪称魔幻的速度搅翻资本。
一部资本神话,就这样结束了吗?
就在所有人都以为瑞幸完了的时候,瑞幸交出了一份利润为正的季度财报。
习惯了亏空的瑞幸,如何在暴雷后“一夜”扭转乾坤?
换掉陆正耀为首的一大批旧管理层,支付掉中美证监会罚款,迅速重新调整业务布局。
失去了资本支持的瑞幸,只好收敛起烧钱的嚣张打法,转而研究起铺面成本和新品开发。
打破“往咖啡里加奶”的旧传统,开创了“往牛奶里加咖啡”的新模式。
从丝绒拿铁再到生椰拿铁,一杯“奶咖”算是保住了瑞幸后来的“荣华富贵”。
退市后的一年时间里,瑞幸推出了77款新品。
这上新速度,谁看了不感叹一句努力。
而翻身后的瑞幸迎来了更强劲的敌人。
前有星巴克为代表的高价咖啡们自降身价试图重揽市场,旁有老主家陆正耀带着一手打造的库迪咖啡贴身肉搏,后面还追着“五元咖啡”为代表的幸运咖们虎视眈眈。
要论瑞幸的对手,其中最有意思的,非“库迪咖啡”莫属。
今年年初,库迪宣布为庆“百城千店”,热销产品全部9.9元起,邀请新朋友还能0元喝咖啡。
而这个时候的瑞幸,早已把价格恢复回正常的每杯20元左右。
一场来自老熟人的背刺,瑞幸显然还没留好后手。
然而极限补贴,很快就把库迪的老本烧光。
不过两个月,库迪就全线提价,又把价格拉回到十几块钱的常规水平。
就在这个当口,瑞幸开启反击战,宣布“万店同庆”,把价格又降到了9.9。
库迪不仅在价格和模式上正面“刚”瑞幸,就连产品都“抄”得明目张胆。
你出“生椰”我也出“生椰”;你研发“燕麦”我也研发“燕麦”;你有“瑞纳冰”我有“库可冰”。
左瑞幸,右库迪
而对于这场你来我往的拉锯战,库迪似乎并不避讳外界的猜想——
库迪的老板陆正耀,这人倒实在是些倔强的。
转头又重返咖啡赛道的陆正耀,试图用瑞幸模式对垒瑞幸。
这最熟悉的陌生人完全懂得瑞幸打法,再加上瑞幸的“复活”,也从另一个层面为库迪做了背书。
短兵相接,倒也没输。
事实上,打价格战,资本根本拿不到利润上的好处,笑得出来的该只有消费者。
只要商战还未完结,总会有无数新崛起的“库迪”会出现。
对于消费者来说,没什么好坚守的。
谁又不想花得少点呢?
咖啡新势力如雨后春笋般冒头、内卷、厮杀,但仍然浇不灭各个品牌想来跨界分羹的美梦。
中国邮政的邮局咖啡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借着情怀作为营销卖点,卖起咖啡倒也不算突兀。
可总有些品牌,听起来和咖啡八竿子都打不到关系。
同仁堂押宝年轻人,推出中药养生咖啡的副本;
李宁注册商标“宁咖啡”,强势入局餐饮赛道
狗不理包子花了3000万元,拿下澳大利亚咖啡连锁品牌在中国的永久使用权;
就连中石油、中石化这些“中”字头单位,都开始布局咖啡赛道。
如今市场群雄争霸,怎么也算不上是咖啡的行业风口,可如何就“框”了这么多猛将入局呢?
数据显示,去年全年国人人均年饮咖啡量仅为11.3杯,远远低于巴西376杯、美国的288杯的数据。
有多大的数据差距,就有多大的想象空间。
关于咖啡,或许还有足够地故事可说。
在上海永康路旁,大爷大妈不必知道咖啡品牌是如何诞生的,喝咖啡是一件和买菜一样寻常的生活流程。
在北京国贸的写字楼,没人会在街边装潢潮流的咖啡馆里拍照打卡,手机下单即拿即走,咖啡只是都市丽人们开启一天的环节。
只是面对已近饱和的咖啡市场,咖啡品牌们绞尽脑汁却也只想出来一个下沉扩张的打法。
然而咖啡越下沉,就越脱离了咖啡的本质。
为了中和掉咖啡的酸涩,使劲地倒入椰奶、果汁。
定价在30块钱一杯的喜茶们,搞联名、玩跨界,附加价值远超饮品本身。
可当他们站在金字塔顶端黔驴技穷之时,才猛然发现这一切都是自欺欺人的好梦一场。
没人买单,玩得再花也不过是自嗨。
30块钱的定价,要比多少人一顿正餐还贵。
销量下降,利润骤缩。
降价,似乎成了他们唯一的通路。
高价茶饮们,终究还是低下了他们高昂的头颅。
最后只想说,加油,瑞幸!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