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土楼:家就是最后的避难所
地球是一个奇迹
福建土楼,或方或圆,密布整条山谷,形成绵延10余千米的土楼长城。2008年,正式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Wikipedia
生逢乱世的客家人只能以各自的血缘为纽带聚族而居,族人们发起盟誓同仇敌忾、保卫家园。居所也在一次次迁徙中改造升级。
福建土楼最早的“防卫盟约”《济安楼会盟立约序》|Wikipedia
“聚居”与“防御”
徽派建筑|Wikipedia
福建全省现存的土楼约有3000座,主要分为3大类:方楼、圆楼和五凤楼,此外还有一些变异的形式。
福建土楼建筑群中的承启楼|Wikipedia
如何防御?
“大门一关,土楼就是一座封闭堡垒。”
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首席总建筑师黄汉民介绍,土楼布局规整,外墙通高16米,埋入地下的墙基深度至少1米,宽度则超过3米;底层和二层多为厨房和谷仓,基本不留窗户,三层以上是卧房。
“传统的攻击方式,挖地道、火攻、攻城楼在土楼前统统失效。”
挖管用吗?
土楼外墙所用泥土就地取材,掺入一定比例的细河沙或者石灰,进行搅拌发酵,这样的泥土粘性极强。“将卵石的大头朝内小头朝外,挖墙的人看到卵石小头的一端或许会窃喜,但挖下去就会发现石头越来越大。”黄汉民说。
炮击行吗?
1934年,永安县当地农民起义军退守裕兴楼内,国民党中央军挖墙失败后,动用平射炮轰击,19发炮弹只将外墙打了几个小凹坑,土楼岿然不动。
土楼大门选用耐火性能极好的槁树木或梓木,厚度达13厘米,均由实心木板拼接,双扇门板后面用横闩杠顶门,门框用条石砌筑。
火攻行吗?
除了木料耐火之外,大门外层还包裹上铁皮,并在门顶置有“水槽”,与二楼的水箱或竹筒联通,这样从中灌水,水就通过门顶的水槽或过梁均匀地沿木门外皮流下,形成水幕迅速浇灭大火,抵御敌人的火攻。
围困是否可行?
答案也是否定的。土楼二楼的谷仓每年都会存满收获的稻谷、地瓜干等粮食,还有自制的咸菜、凉粉等,楼内饲养家禽家畜,柴草充足,每座楼院内都有水井。
为平民提供容身之所
客家人营造了世界级的平民防御堡垒。
从全球来看,不乏抵御入侵的的防御工事,如:中世纪欧洲、中东地区、北非、印度北部和日本的“城堡”。它们集合了要塞和宫殿两种功能。
但这里有多少能成为平民的栖身之所?
建筑最初的功能是什么?
让人们不受外界威胁的侵扰,有一方安全的自留地。不论技术如何发展,建筑始终离不开这个基本命题。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无论寺庙、宫殿、台楼多么宏伟,民居才是这片土地上最常见的形式。
谁不需要一个乱世避难所呢。
伸出小手
点赞和“在看”吧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