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互联网上的“表演”,别当真

互联网上的“表演”,别当真

公众号新闻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王智远(ID:Z201440),作者:王智远同学,原文标题:《演出来的东西,别当真》,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朋友说,老一辈在家族群里发的视频,让他发恼。

什么样的?看好你的孩子,电信诈骗在国内正批量上演;这种男人,千万要躲得远远的;还有生活中你必须知道的10个小妙招。

他们这么做,无非出于一片好心,想让你过得更好、更安全。但这其中的信息,并不完全精准。有时,还掺杂了不少夸张成分。

现如今,此类信息层出不穷,你可以选择性地吸取有价值的内容。但对于那些未经证实、甚至夸大其词的内容,应该审慎。

信息大爆炸时代,有些“真实”东西,也许仅仅是一场演出,没必要当真。

什么是演出来的东西?举个例子:

你看到一名UP主,短视频平台有几十万关注者,每天,都会发布各种穿搭、吃着美食瞬间,在豪华度假村的日常,以及和男朋友浪漫的时光,看起来非常完美,充满阳光,好像没有任何困扰。

这就存在演戏成分,为什么?

事情B面可能是,她为了拍摄“完美的照片”,经常要换数套衣服,找到最佳角度和光线,重复十几次。

度假村照片,也许是为期两天的短暂之旅,大部分时间,需要忙于工作、处理日常琐事;此外,一个人怎么可能会和另一半天天不吵架。吵架画面,当然不可能发在社交媒体上。

所以,某些内容、行为若与真实场景相悖,那就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刻意制造的。一般来说,表演的东西存在6种常见特征。

最普遍为“一致正负面展示”。

一个人在社交媒体上只展示正面、完美的生活片段,从不提及任何挑战或不愉快,这意味着他们在筛选和修改要展示的内容,只展示负面、困难或痛苦片段,也是同样的道理。

有人为了增强叙事能力,会夸大事实、强化某种情感或制造喜剧冲突,这是“过度戏剧化”的表现。

比如:

吃播。似乎长着超级大胃王;视频中,他们展示着巨大餐盘、堆积如山的食物,配合上特写和夸张的咀嚼声音,确实很吸引观众的眼球,实际上,一些特效、摄影技巧、会让你看着他们吃的很快。

尝试最辣火锅挑战。吃了一口火锅后,立刻表现出极度的痛苦,连连大喊“太辣了!我快受不了了。”

但当你仔细观察,那个所谓“超级辣”火锅只是普通的微辣火锅,而她的夸张反应,更多为吸引观众注意和赢得同情,而非真实体验。

上述并不可怕。我最怕,表演的高门槛“炫耀和强调”。

为什么?

当你在网上看到有人晒名牌、旅游照或高分成绩单,是不是会觉得压力山大?我自己深受其害。这种到处都是的“炫耀贴”让我觉得,仿佛整个世界都在跟我比。

首先,我的价值观慢慢被他们塑造,开始觉得物质和外在的成就才是王道,真实的、内心的成长和价值似乎变得没那么重要了。

然后,我也不禁会和他们比较,觉得怎么就差那么多呢?这样一来,心里就容易产生不满、焦虑,甚至自卑。

为了不输给他们,有时,我可能会买一些自己其实根本买不起的东西,只是为了在社交媒体也能“亮一下”。这不仅会陷入经济压力,还在给社会添一份浮躁和不平等。

更重要的是,炫耀文化下,我们看待别人容易变得批判和冷漠。因为,对那些没办法跟上这种“标准”的人,会心生轻视。

这一切不限于物质成果,还包括情感状况、人际关系或其他非物质的经验。

举个例子:

我身边一些朋友,经常刷到各种知识付费大佬的视频,动不动一个月赚几百万,怎么通过“套路”快速成功。

他们也报过课程,学完后,自己并无法达到宣传中的效果,而且发现课程中的知识,很多是平时常见、甚至不适合自己的。

经历挫败感后,不但不会停下来,反而会复刻套路,希望模仿这些方式取得同样的成功,最后不但得不偿失,还会对做生意、商业法则产生扭曲。

还有那些,一个标题配上无关视频的二次加工新闻,更让人无所适从。

所以,演出来的东西,随时发生在身边。基础内容还可以判断,深层次却防不胜防,然而,这种现象,到底如何产生的呢?

首先,上游失责,知识是一种权利。

人类知识创造依靠什么?那些在一线努力的科研人员、思考人生的哲学家、各种发明创造的人。

他们像“知识工厂”第一个生产线,大家期望很高,认为只有他们提供正确和有益的知识,这个社会才能不断向前发展。

问题来了,被称为黑人中的异类,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思想家之一的托马斯·索维尔(Thomas Sowell)研究说:

这些知识分子虽然有很大的影响,但他们的思想对社会的影响是迂回的,大家看不到直接的结果。

什么意思呢?

提出的理论、观点对社会产生的效用通常不是直接的、明显的。他们的思想可能需要经过一系列的过程和时间,才能真正对社会产生可见的、具体的影响。

举个例子:

远程办公,知道吧。事实上,这个理念是杰克·尼尔斯(Jack Nilles)在1975年提出的,但真要说火起来,是20世纪90年代后,那时,大家家里都有电话,开始用笔记本电脑,互联网也越来越普及。

这是好事。不过糟糕的是,并不是所有的想法都能完美实现。有时,一些知识分子提出不太靠谱的主意,可能会给社会添堵。

他们提出了问题方法,自己反而没事,反倒是那些真心实践理念的人,要吃哑巴亏。这种情况下,知识分子好像有了一个“可以随便搞,不用负责”的金卡。

比如:

速成课程培训。在国内存在各种“速成、培训课程或证书”,声称短时间内,可以提供专业技能,事实上,可能质量残次不齐,给雇主带来很多麻烦。

瘦肉精。一些农场会使用瘦肉精让猪长得更快、更瘦,但后来发现,其对人体伤害很大,容易造成心脏疾病。

食品和饮料中的“塑化剂”,19世纪的薄荷糖补品疗法等等,这些理念、产品、技术在当年可能会受用,长期来看,反倒带来负面后果。

其次,中游混乱,互联网公司垄断信息。

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说,知识即权利,掌握知识,能给人带来无形的力量。如果从传播学角度看,知识获取并不平等,那么掌握知识传播渠道的人,才真正有用权利。

很久以前,教堂是唯一能给人解释《圣经》的地方,有了古登堡的印刷机,情况才发生变化。

没有互联网时,新闻公司掌握发新闻的权利,现在互联网打破这个局面,每个人都可以说出自己的想法,大家获取信息的方式变得更加全面了。

实际上,互联网并不像期望的那样完美。

虽然,我们以为互联网会带来更多的民主和自由,但现实是,大公司的参与,让互联网变得更像一个掩盖事实、压制自由的地方,最重要有三个特征:

其一,数字化带来的特权。

互联网早期,我们都希望它能成为一个让信息自由流动的平台,随着时间发展,特定大公司和资本开始逐渐掌控这片领域,它们占据了大量的数据,变成了数据界的新“贵族”。

然后,大型平台上,哪些信息被优先展示,往往取决于谁给的钱多。这种“付费上位”的模式导致了真实、有价值的信息被埋没。

而那些可能夸张或不真实的内容却霸占了前排,更为严重的是,有些数据为了满足某些人的需要,被故意“美化”或篡改。

其二,很多人忙着当记者。

几乎每个人都可以发声,这无疑是一个双刃剑。这意味着人们可以自由表达意见,但也带来了大量的假消息和谣言。

很多内容创作者,尤其是只追求流量和点击的,往往选择制造和传播那些容易引发关注和争议的内容,即使它们并不真实。

其三,碎片的快餐文化。

最开始,人们觉得互联网就像个大图书馆,什么都可以查。但其实,互联网上很多“知识”都是没经过检验的,就像乱七八糟的消息。

要从这些消息中找出真正有用的知识,就像在树林里找鱼,太难了;真正有深度的文章和书,大多都在要收费的网站里,很多人都不愿意掏钱去读。

以前在爷爷家,没电的时候,我得用个大手电筒照着书才能看。但现在的感觉就像大家在黑暗中点一堆小火柴,虽然周围能看清楚,但看不远,也看不清全景。

这让大家的思考变得很浅,很多东西都看不明白了。

直白点,我们不害怕新技术出现,我们真正害怕,这些技术把人变得肤浅,或者把你当作数字、代码、像机器里的小零件一样对待。

再者,普通人被收割,缺乏长期逻辑训练。

信息、知识被封装、碎片化并不可怕,更严重的,很多人根本读不懂逻辑关系,不会用逻辑思考。一些人常常看什么都容易激发情绪,本等的做出生物反应。

比如:

焦虑、生气、迷失、上瘾、愤怒、打抱不平、幻想、恐惧,阈值改变......

为啥现在很多人放弃思考,喜欢随大流或跟着感觉走?

因为在某些地方,和人搞好关系比逻辑思考更重要,甚至,上面的人也不想让大家自己独立思考。

诺贝尔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研究发现,大脑虽然可以理性思考,但更多时候更喜欢感性行事,这样更省力。

现代商业知道这一点,他们不是跟你讲道理,而是用各种方法刺激你的情感,这种表现具体到结果上,就是,“本能收割”。

什么意思?

大企业、公司、利用个人本能反应,达到自己赚钱,获取权利,影响他人的目的。

以广告为例,大部分市场策略都是利用人对美的追求、对食物的渴望、对社交的需求,来制造购买行为。

停下来思考下,因为本能,你入局多少没必要的东西,改变多少观念?就拿最近爆火的折叠屏手机而言,我一直在思考,到底哪里出来的需求?什么场景下,要用大屏。

本能被影响后,一群人很容易陷入“逻辑诡辩”中。

逻辑很简单,跟人的善良、诚实有很大关系。愿意真实对待事情、公平对待人的人,往往也是摆事实,明事理之人。

如果一个人开始不说事实,只说自己的情绪,那可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是为了公平和正义。

比如:

我经常看到一个成年人,因为工作没做好而强词夺理,以情绪论证,用立场攻击同事,他并不是傻了,而是变坏了。

他不关心普遍共事的规则,所以,眼里只有情绪跟利益,这种人在网络上特别多,上来就认为自己是对的,道德建立在攻击别人上。

想想看,是不是?

说白了,现在互联网信息进入一种新循环,专家不再敢于说真话,传播信息的人有时会故意扭曲事实,大部分接受者也不爱思考。

最终,大家一起共舞,你在演他也在演,他演得如此逼真,你不爱思考也就信了,最终,大部分人失去了对信息的辨别能力。

事实上,新无知时代并没有让人变聪明,还可能让人陷入“群体性孤独”(mass loneliness)中,面对健康危机问题。

看似一切变多了,实则一切表面化。平台无法践行信息过滤责任,至少我们可以改变自己,那么,从自我角度有没有一些解决办法呢?

(1)设定离线时间

离线(Offline),指与互联网或电子设备断开连接,通常,我们会把没有网络、或没有使用数字技术叫离线。

很多人说,每天工作那么忙,怎么离线。其实,离线并不意味着长期远离数字世界,更多提醒我们,忙碌的生活中,找到短暂的平衡,给自己一段没有数字干扰的时间。

这样,可以更好地聆听内心、享受真实的人际交往和体验自然之美。拿我来说,平时下午3点左右会离线。

去干嘛呢?

办公室楼下转一圈,喝杯咖啡,感受一下阳光、微风,找个安静的角落发呆15分钟。有时,我也会选择走到公园里,踩踩新鲜的草地,听听鸟鸣,与偶遇的友人或同事聊聊天。

(2)做点动脑的事

到了六日,我基本不看电脑,去参加一些徒步、阅读纸质书籍,去菜市场买菜,自己做饭等,拿今天来说,清晨5点起来,跟朋友一起去奥林匹克森林公园跑了12公里。

我也会反思整周发生的事,调整心态,为即将到来的新一周做好准备。这种习惯,不仅让我身心得到充分的休息,还提高了工作,生活的质量。

大部分人往往固守在自己的舒适区,很少去尝试新的事物。他们会说,“哎呀,这个我不擅长、那个我不会”。实际上,尝试一些新的手工活动,会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例如:

我以前不会做“设计”,很多基础P图都要找别人。

最近一直在动手学习,开始,从简单的手机软件开始,如Canva、PicsArt,只是为了调整颜色、加入一些文字和滤镜。

逐渐地,我发现自己对设计的兴趣愈加浓厚,现在电脑上下载了Adobe Photoshop,我觉得蛮好用。

学习过程中,我遇到了无数障碍。有时,会为一个图层位置调整半天、或对于如何选择合适的字体感到困惑,但每当我完成一个设计,看到它从一个想法逐渐变为可视化的形式,那种成就感是无法言喻的。

(3)尝试改变心智

你不妨思考下“适应的本质”是什么?

它包括两部分内容:第一,剔除那些过时、无益,有害的事物或观念;第二,在此基础上建立新的秩序和规律。

比如:健身、学习新技能,医学手术,它们都与此原理相符。

所以,“不适应”是重塑第一步。你正在努力摆脱那些旧的、不再适合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

它可能表现为不规律的作息、不健康的饮食、依赖外部娱乐,逃避问题出现的思维观念等。这些行为、思维无疑在干扰和破坏你的身心健康和平衡。

然而,当你有了决心,并勇于尝试新的事物、得到正反馈后,你就已经成功跨越“不适应”的第一阶段。

接下来,你会进入第二阶段:建立新秩序。这个过程中,你的思维模式、行为习惯都将得到全新的重塑和优化。

三条路径,循环下来,不仅提高了适应力,还为生命质量添砖加瓦,要能长期坚持下,你的内心会更加宁静。

总的来说:‍

摆脱信息熵,回归现实。

每当你觉得被困于某种旧有模式时,不妨勇敢地走出来,去尝试、去体验。少接触数字舆论场,那些心照不宣的逻辑方式,也会离你更远。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王智远(ID:Z201440),作者:王智远同学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End

想涨知识 关注虎嗅视频号!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以色列遭遇“百团大战”,中东战争“预演”?54万人意淫她的裸照,现场大尺度“表演”擦边,网友炸了:恶心!卫网君:工信部:推进卫星互联网准入制度改革;马斯克:星舰未来四年去火星;亚马逊发射首批两颗太空互联网原型卫星......年赚11亿!中国最贵“夜间表演”,为何能老少通杀?正式接入互联网,ChatGPT必应联网功能正式上线华为全联接大会首设互联网产业峰会,携手共拓产业互联网新蓝海别当成感冒!这种病能要命,3 种情况快就医!一种难以察觉的色情犯罪陷阱,正在互联网上横行日本警方首次利用AI技术监测网上犯罪相关帖子;英伟达10月15日召开AI峰会,黄仁勋将发表演讲丨AIGC日报男人哄你上床,最爱说的3句“假话”,别傻傻当真互联网上的「发疯文学」,消灭了多少「焦虑」?“别当卡车司机了”!月薪过万美金的好日子没有了,华人司机的真实遭遇...“自导自演”!2人拍摄贩卖淫秽视频,抓!互联网上的“无效沟通”,看完真无语!申请季社死现场:救命!给梦校的“表白”,我写成了其它学校的名字…注意!美签超过2年没更新EVUS将有可能取消签证!过期的抓紧更新!别当大冤种!Lithium battery John Bannister Goodenough oldest Nobel laureate鲁政委博士受邀出席2023全球能源互联网大会并在主题论坛发表演讲在互联网上写诗,比投稿出版还挣钱?第二季度移民数据出炉:各个签证“表现如何”?移民英国的最佳途径居然是……意大利人保存在罐子里的骄傲走出去的老家,在互联网上开花投奔天堂入地下 :一个中国家庭的美国悲剧(6)宝宝睡醒后常有这3个“表现”,暗示智商不会低,父母别盲目阻止“被星探发掘亲爸劝我别当鸭!”哈哈这确定不是在演小品!“我们绝不允许可怕事件重演”别当成普通咳嗽,出现3种情况,快就医,严重恐危及生命!美国再出新规!美签超过2年没更新EVUS将有可能取消签证!过期的抓紧更新!别当大冤种!天涯不再是天涯,互联网也不再是互联网环法第十一站---比利时小哥实力说话英国男女飞机上为爱鼓掌!被发现后居然继续“上演”动作片当我教训了高铁上的熊孩子,才发现网上的爽文是假的老而不死是为蒙【事故】巴黎“上演”现实版地铁跑酷,当事人重伤NZ工党“表功”给护士涨薪,不料评论区“翻车”……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