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灾难后方,他们在线上合力完成“生命接力”的奇迹
文|张勇
今年7月以来,我国多地遭遇极端强降雨、台风,部分地区发生洪涝。郝南与他带领的卓明灾害信息服务中心(以下简称卓明)作为幕后志愿者团队展开工作,为救援队提供信息支援。在此期间,郝南每天工作时长甚至有20-22小时。
卓明作为国内最早做灾害信息处理的社会组织之一,源于2008年汶川地震,正式组建于2010年的玉树地震,已响应了国内外两百多次重大突发灾难。
在今年的河北水灾救援中,卓明在持续追踪天气的同时,搜集了大量被困人员的求救信息,这些信息被对接给了应急部门和救援队伍,为被困人员提供了更多的求助渠道。
卓明也通过与社交媒体的合作收集更多求助信息。郝南曾在接受访问中表示,“这些(社交)平台能持续地、更加无死角地收集到求助信息,同时它们会把核实信息的工作委托给我们来做;在核实之后,再对接给一线救援队伍。”
郝南也曾在南方周末 “筑梦者公益大会”的现场分享中提到,2021年的河南水灾中,出现了一股新生的救援力量——几万名年轻志愿者首次通过在线文档协作的方式参与了救援工作。在专业救援队还没有到达现场的时候,在线志愿者们就已经与在网上紧急求助的遇险群众取得联系,核实并且分类、分级,将最需要救助的信息传递给正在赶往现场的救援队伍。
包括2023年的河北水灾救援在内,在线志愿者越来越多地参与到生命的接力当中,他们与救援队伍和消防、自救群众等一起,完成了一次次生命接力的奇迹。
如果说专业的救灾公益组织在灾难救援中体现了坚持的价值,那这些自发参与救援的年轻志愿者的身上,我们则看到了公益事业发展中的创新能量。
随着人们参与公益观念的提升、数字技术的赋能、中国首部慈善法颁布实施、社会创新实践的推动等多重因素影响,公益慈善与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近,普通人参与公益的方式也越发多样化。今年的“中华慈善日”也将主题定为了 “携手参与慈善,共创美好生活”。
“人人公益”的时代已到来。现在,公益的领跑者早已没有了特殊的身份限制。在危急时刻,不论是在危急的前线,还是在焦灼的后方,每一个普通人都可以参与其中。也正是因为他们的挺身而出,才让越来越多的人受到感召,主动投身公益慈善事业。
我们正在寻找2022-2023年度中,在公益领域有突出表现的企业与机构:
点击图片,跳转可获取奖项参评表
此外,“南方周末中国公益品牌榜(2023)”调研已于8月启动,南方周末公益研究中心将根据调研结果发布2023中国公益基金会品牌榜、中国公益项目品牌榜、中国企业志愿服务榜。此次的评价工作旨在深入探讨如何建立并维护兼具影响力、持续性、规范性和安全性的公益品牌,以推动公益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关注微信公众号“公益方舟”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