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大热的《逃出大英博物馆》,我却更想推荐这部经典纪录片
姐妹们发现了没!
米粒妈爱分享的所有文章都有音!频!版!啦!
最近有一部特别火的小短片《逃出大英博物馆》姐妹们都看了吗?
米粒妈刚刚刷完了完结篇,马不停蹄地赶来给大家安利了。
片子不长,只有3集,时长也就是10几分钟。
故事线其实很简单,讲述的是一盏收藏于大英博物馆的“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变成了一个少女逃出了博物馆,想要回到故土的故事。
▲就是这盏可爱的小玉壶
小玉壶出逃后,在异国的大街上偶遇了来自故乡的亲人,拜托他带自己回国。
两人历经了种种波折后,终于回到了故乡。
当小玉壶出现在博物馆中,掏出一叠写在英文报纸上的毛笔字家书,在文物之间奔走,一一读出书信的时候,米粒妈已经开始泪目了。
而且剧中还藏了很多小细节和心思,比如说在回国之前,小玉壶跑去买了很多茶叶,这是因为古时候在运输壶、盏之类的易碎制品时,往往会在其中塞上茶叶,一是为了防止运输途中颠簸破碎,二是为了夹带更多货物。
把家国情怀这样一个宏大的题材,浓缩在一盏小小的玉壶上,有种四两拨千斤,轻巧又厚重的感觉。
看得出,主创团队是用心认真了解过文物和历史知识的,并且把这些内容很好地展现了出来。
这也让米粒妈觉得,一直在给孩子们安利历史文化类的纪录片是很有意义的。
在漫长的岁月长河里,我们拥有过、也失落过无数瑰宝,所以让孩子认识它们、关注它们、了解它们,不仅仅是为了学习课本上的几行字,更是为了有朝一日,我们能更好的保护它们,接它们回家!
所以今天米粒妈想再安利给大家这部央视出品,经典中的经典《国家宝藏》。
观影资源还是老规矩放在文末啦,记得拉到页面下方领取哦!
比起传统的纪录片来说,它的表现形式更像是一档综艺,完全没有博物馆的肃穆庄严,而是通过真人实景出演、各种炫酷的舞台装置,为大家呈现精美的文物,还原它们背后的故事。
即使第一次接触文史相关的内容,看这个节目也完全不会觉得晦涩。
想上节目的文物,得先经过“海选”。
从故宫博物院到辽博、陕博等等博物馆,各家都纷纷掏出了镇馆之宝,有最古老的,有最精美的,还有制作工艺最强的文物。
但节目组的选择标准,不是看这件文物本身的物质价值,而是会去挖掘它们本身所参与的历史进程和背后蕴含的人文精神。
就比如说,在辽宁省博物馆选文物时,节目组选中了一件鎏金木芯马镫。
当时博物馆的人极力劝说,他们觉得这件马镫实际并不好看,而且年代久远,马镫中间的木芯早就不见了,只剩下包裹在外的一层铜片。
博物馆方面觉得,这件展品的规格并不能作为辽博的馆藏代表进行展出,所以极力争取更换展品。
可节目组却说了这样一番话:“我们想告诉大家文物的价值并不是它值多少钱、多么精美,它最大的价值是代表了我们民族某一重大历史转折,或者某一文化鼎盛的见证。这副马镫是全世界最早的双马镫,很可能证明就是中国人发明的双马镫,通过丝绸之路传到欧洲,造就了欧洲的骑士时代。这是它的最大价值。”
从这个小插曲中我们就能明白,在这档节目里,文物并不是一个个孤立的展品,节目组已经在背后为我们串联起了一整个文学、地理、历史的大语文宇宙。
除去宏大的史诗叙事,米粒妈还想强烈推荐的一点,就是节目组的神仙文案。
字字珠玑,引经据典,读起来磅礴大气,不自觉地就会让人感受到胸中有丘壑。
我和米粒一起看的时候,都会让他把精彩的文案抄录下来,既可以学习写作风格,又可以给作文积累素材,一举两得。
米粒妈还记得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一位文物摄影师,曾拍到过兵马俑脸上的工匠指纹,当时他激动到哽咽。
他说:“有一天拍着拍着,我一抬头就看见一尊俑的脸上有指纹,那可是2200多年前制作兵马俑的工匠留下来的指纹啊!
当看到那种景象的时候,时间已经消失了,就在同一个位置,他刚刚离开,而我就踩在他的脚印上……”
这样的震撼,我们在文字中也能体会得到。
“秦俑被黄土掩埋两千余年,一经现世,震撼寰宇。他们见证过那个睥睨天下的身影。他们经历过那个铁马金戈的时代。他们捡拾起历史长河中的记忆碎片,拼凑出大秦帝国的煊赫恢弘。
兵马俑的魅力就在于千人千面的军阵,当你置身于军阵,感觉就是和祖先并肩作战,肾上腺素都会迸发。
其实我们每个中国人的底气就是来自于他们, 秦人虽然已经消失,但是他们化为泥土,化作支撑我们站立的土地,但是他们造就的血脉,依然在你我的身体里奔流。
秦的伟大之处,不止是统一了天下、统一了文字等等,最重要的是给了我们一个统一的“家国”概念。 那是我们中国的路标,能让我们自己找到回家的路,寻找本源,知道自己是谁,知道自己要成为谁。”
没有矫揉造作的辞藻堆砌,而是用洗练的语句,三言两语就渲染出了当年的风沙与明月。
再来看看西安碑林,节目组这样描述它:
“大音无声,传云章于千载,妙笔天工,存文脉至万年。
碑林,用无数不朽的石头,倾诉着曾经发生的天命和周遭,物事与人心。帝王的大志,将相的风骨,名士的用心,还有普通人的悲喜。
这些光阴投注,还好并未归于尘土,千年石语,吐露着古人对传承的最大努力。
汉字是中国人创造的奇迹,一片黑黝黝的线条,连结起了全世界人口最多的族群。它们有造型、有节奏、有徐疾、有韵致。这些永恒的线条,推进了中国文化的美学品格。
颜筋铁骨,字如其人! 一千多年前,颜真卿用碑文书写下九州共仰的人格理想,刻画了一个英雄的文人,让盛唐即使破碎也掷地有声。
我们把最强的军功叫勒石燕然,把最美的爱情叫海枯石烂,把前辈们的努力叫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可见石头蕴含了中国人认为的最重要的品质:坚固、坚定、坚强。
这些内涵在我们内心中深深扎根,所以中国人才会把最重要的事情刻在碑上。”
米粒妈深深地感觉到,在这样震撼的文物、建筑面前,再多的溢美之词都显得苍白,反而越是朴实无华的语言,越是掷地有声。
到了舞台呈现上,效果就更加炸裂了。
导演力求“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活起来”,于是节目组直接用先进的技术为大家复原了文物,打造出了百变生动的舞台。
这样既保护了珍贵的文物免于承受搬运、外拍的风险,又能最大限度地让更多人欣赏到它们的美。
用到的AR技术可以让时空瞬间穿梭,在讲述金嵌珍珠天球仪这件文物的时候,舞台上直接出现了28星宿图。
让大家一秒沉浸,随着王贞仪一起去探索浩瀚宇宙。
除了舞台的呈现,节目组还走出录影棚,去实地寻访那些遗址和遗存,比如,苏州博物馆的明星文物“文衡山先生手植藤”。
作为一件“真正活着的国宝”,这株紫藤集名园、名人、名木于一身,其次它是一件历史见证物,无论历史如何变迁,紫藤一直存活了下来,见证了拙政园400余年的荣辱兴衰。
当看到几百年前的一株小苗,如今仍然盘踞在姑苏的一方天地间,透过镜头,孩子们一定能感受得到历史的生命力。
这档节目不仅是给孩子们的文化课,更是一种文明的传承和延续。
就像米粒妈开头提及的《逃出大英博物馆》,短剧的结尾小玉壶送完了信,还是选择回到了英国,她说,“我们是泱泱大国,中国人,不做偷鸡摸狗的事。他们说,总有一天,我们会风风光光、堂堂正正地回家。”
历史不仅属于过去,更承载着未来,而这未来,就握在孩子们手中。
小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和纪录片《国家宝藏》的观看资源米粒妈都给大家整理好啦!
点个赞+在看,戳公众号名片,回复“宝藏”,就能收到链接啦,赶快刷起来吧!
作者简介:米粒妈,美国海归、海淀家长,畅销书作家。专注于学习干货、教育经验分享;著有《影响孩子一生的亲子英文书》荣登当当图书畅销榜!《我是大女主》荣登当当新书总榜第一名!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