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 述:管清友 经济学家 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长
编 辑:米禾
来 源:正和岛(ID:zhenghedao)
本文为8月27日管清友在由江苏省独角兽瞪羚企业联盟主办的“新十年·新生态·新战略”上市公司VS独角兽创始人战略研讨闭门会上的讲话精编,正和岛经授权发布。
我主要分享三个方面,中国经济中长期的一些运行特点、趋势分析以及外部环境的变化。
如果用三个词来描述,对短期经济我把它总结为“一波三折”,对外部环境可以说是“礼崩乐坏”,从企业层面我还是希望大家“从容应对”。
首先,短期经济的表现确实是一波三折,从这张图可以看出来,我们和美国的经济比重在2023年下滑非常明显,已经到了3%左右。当然这个是简单的宏观比较,但形势已经非常严峻了。接下来再看看短期的情况,确实是一波三折,甚至超出我们的想象。去年12月初疫情防控政策进行调整,正好在春节前那段时间出行恢复,大家都充满信心,很多企业家都讲,我们要把过去失去的3年补回来,信心非常足。所以股票市场大涨,餐饮、旅游什么的都恢复得很好。春节之后又到两会前后,针对疫情之后的恢复等,大家想听一听新的想法,那时候可以说是喜气洋洋,三四月份的情况确实也还不错,除了餐饮、旅游,房地产恢复得也很好。当时有两个标志性的城市,成都和济南,成交量价格都上亿了。那时候我们非常关注高频数据,甚至周度数据,因为这是疫情防控政策调整以后的头一年,我们也不是很清楚未来会怎样发展。当时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认为我们能慢慢恢复,另一种认为可能没那么容易,因为还有所谓的疤痕效应,它不仅仅对资产和经营有影响,还对人的心理有影响。同时出口三四月份表现也不错,因为一二月份相对来讲表现不好,但是三四月份大家的体感差距就很大。一方面很多出口外贸企业感觉非常冷,另一方面出口数据又表现比较好。第一,三、四月份对欧美日的直接出口继续下滑,但是对于俄罗斯东盟非洲的出口起到了很大的支撑;第二,不光是我们不好,韩国、越南也不好,也有专业的一些统计表明,直接的贸易我们确实对欧美在下降,但是如果考虑到中国出口占全球出口比重的话,我们的数还在上升。其中一个很重要的解释是,我们对越南、东盟地区的出口,出现了很大的相当于转口或者加工贸易,最后出口又转到欧美去,这也是现实存在的。这样的间接出口还是不错的,说明中国企业、中国产业链的韧性没有看到,而且我们下游附加值比较低的产业链确实遭受了非常激烈惨烈的竞争,有很多被替代的。因为我们劳动力成本低,但能源成本怎么可能比得过孟加拉国,现在美国在搞“友岸外包”和“近岸外包”,运输成本怎么可能比得过墨西哥。现在韩国对越南的出口也崩盘了,韩国崩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中国需求的下跌,因为韩国太依赖中国的市场,还有就是脱钩断裂确实是在发生。现在美国在搞“友岸外包”和“近岸外包”,欧洲在搞“去风险化”,大家互相之间都不信任,就像两口子闹离婚的状态,再也回不到蜜月期了。这种情况下,其实韩国、越南这些都是处于两个国家外贸关系、政治关系调整的过程中。韩国属于世界经济的金丝雀,它是带有指向的,但这一次我觉得不仅仅是需求下滑,更重要的是处在大的调整当中。至于产业转移的问题,因为我们很多产业确实成本太高了,就转移到东南亚去,这是个好事情。特别是2018年以后,贸易战加重关税对于中国企业影响还是比较大的。也有一部分企业仍然在坚持,前段时间我去佛山、东莞做了一些调研,有一些企业坚信我的团队有足够的精力。像这样的企业越多越好,但是大部分企业关税对它们的利润影响还是比较大,我们国内做制造业还是挺不容易的。尽管中国和越南之间有很强的竞争,但总体上来讲,越南的产业竞争力和中国还有很大的差距,我们现在变成它的上游和中游供应商,这一点还是给我们一些底气。今年在出口体感上,为什么和我们的微观情感不一样,统计局讲宏观微观“温差”比较大,因为大量的中低产业被替代,或者说被迫转移了,所以我们出口的普惠性没有那么强。今年中国面临的环境,和日本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面临的情况做个类比,会发现不仅仅是经贸关系,金融、国家关系的变化、世界科技队伍的调整等都会带来一些机遇和挑战。日本当时也遭遇过美国发动的贸易战,后来到1985年签订《广场协议》。对比当时的日本、德国和现在的中国,会发现这些事不是企业界能左右得了的,它是大国关系的调整。日本在上世纪80年代的增速是非常快的,甚至一度对美国的半导体形成绝对优势,但在签订《广场协议》之后,日元升值,之后出口也开始下降。后来在上世纪80年代末房地产泡沫破裂,1991年股市见顶,一直持续下跌了20年,直到今年东京日经225指数才突破1991年7月的高点。1990年东西德完成统一,对于当时的德国来讲,是背上了一个很大的负担,但1991年苏联解体,它无暇顾及波罗的海沿岸的一些国家,以及一些东欧国家,这些国家正好给德国提供了市场和廉价的劳动力。而日本1991年泡沫经济破裂的时候,1992年小平同志南方谈话之后,我们的经济经历了快速增长,然后过热、治理整顿的过程。现在我们就处在一个比较关键的时刻,无论是内政还是外交,都面临着重大选择,不能出大错,因为一个选择可能会决定国家未来的几十年。我乐观地估计,在新的贸易格局中,因为中国经济的韧性、中国企业家的创新能力以及我们产业升级的能力,在出口方面会形成一个日韩等的高技术密集型零部件、中国的中低技术零部件和设备、东南亚地区劳动密集型加工装配、欧美等地区消费的新全球贸易格局。现在我们也是在赛跑,一方面是产业升级的速度,另一方面是产业转移到外地的速度。我最近也做了一些观察,我觉得中国企业到了改革开放以后的第三次大规模“走出去”的时候,“走出去”无论是被动还是主动,可能都是我们企业的必选项。第一次大规模走出去,是江主席提的“走出去”战略,那时候很多央企、国企都出去,有很多成功的案例,也踩过一些坑,积累了很多经验教训,“走出去”是不容易的。第二次是“一带一路”倡议,从经济上来讲,我认为是完全正确,你总要把产业资本走向全世界。第三次就是在贸易战以后,中国企业要走新的国际化路径,而且这一轮“走出去”可能是以中小企业为主。因为前两次大企业基本都实现了全球化,过去中小企业在国内活得挺好,水大鱼大,所谓的增量经济时代。但现在经济减速,进入到存量经济时代,也有水也有鱼,但鱼没那么大,水没那么大。大企业现在面临的问题是进入了新的“无人区”,能做的基本都探索过,可以说在每个领域都做到极致了,但中小企业不是。我之前去过佛山一个企业,原来在国内做钢结构,做得也不大,然后去了几个非洲国家。我说这是不是要花很长时间,他说前后不到一年时间,半年就准备融资了,在那继续干老本行,非洲人民也需要,另外又开了一个厂给非洲人民生产茅台。所以现在走出去也没有那么可怕,更何况我们还有前面这几十年积累的经验和教训。国内当然也有很多孔隙,现在我们经历了40多年的发展,很多产业确实比较成熟了,没有那么多机会,但还是有很多孔隙的。像今年五一、端午等小长假,大家出游的消费总数是超过2019年的,但是客单价都下来了,关键还得看企业家怎么去引导创造需求。所以,一方面我们肯定要“走出去”,另一方面我觉得还有很多孔隙可以挖掘。还有人说现在很多人开始躺平了,会进入到日本所谓的低欲望社会,日本很多年轻人基本上不结婚不生子不出门,中国现在也出现了职业子女,毕业之后找不到工作,在家给父母提供情绪价值,每个月领工资也挺好的。但是我觉得中国不会真正步入低欲望社会,顶多步入一个中欲望社会,因为我们人均GDP才1.2万美元,很多人还是吃不上饭,很多人吃饱饭才没几天,中国人追求财富的动力依然很强。有躺平资本的是一个群体,还有一个群体仍然在创建创业路径的路上,我觉得这些人是中国经济不竭的动力来源。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经济增长可能会进入到一种新的形态,会分化非常严重。比如说现在做人工智能技术融资多,做制造业的觉得很困难。所以中国的情况和日本差异会很大,很难用一个简单的词去描绘这个事情。企业家要想好自己的价值观,怎么看待你在整个国家、社会、家族当中的角色,然后从容应对。在投资方面,我们再恢复到最高的几个阶段基本上不可能。因为今年的投资情况确实是比较糟糕,无论是基础设施建设还是房地产、制造业,都差强人意。尽管现在下滑得没那么快,但如果不考虑地方债的压力,我们基础设施建设还有很大的缺口,由于过去20年基础设施建设的高歌猛进,大基建时代在未来还会存在很长一段时间。第二个是房地产,从18到13,再到10以下的销售平米数,大数一定是往下的,现在这个行业出现拐点,有点像股票的熊市,你再提振它,总体趋势还是往下走,消化期会非常长。房地产作为一个类金融行业,是个生命系统,不是一个单纯的机械系统。有人说要让房地产软着陆,其实有点不实事求是,房地产现在有点像飞机掉到地上还在往前溜,滑行的过程还没结束,因为惯性太强了,不可能一伸手就让它停下来,消化期可能还比较长,到底用多少年我也不知道。客观上来说我们是第一次遇到房地产高速增长20年,然后到拐点,真的是没有经验。其他发达国家真正能够让房地产高速增长后平缓着陆的也几乎没有,当然不同国家情况也不太一样。高失业率可能是个长期问题,因为处在从增量经济到存量经济的转型过程中,很多地方都在讲所谓新旧动能转换,房地产这么大的体量下来,带动了几十个产业链条下来,影响肯定很大。很多人说用什么能够替代房地产,你得再站高一点去看,用更广的视角去看问题。我觉得德国在上世纪80年代一个比较成功的经验是依然把这个市场变成全球市场,另外它金融管得比较严。日本当时金融监管现在看来可反思的很多,它很大一部分产业是被中国替代的,比如说家电、汽车等。美国当然有全球的地位,还有美元、高科技的优势,但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也相对软弱了,并且实现了新的增长动能。我们今天从中国维度去看,美国、德国、日本有没有度过这个阶段是比较清楚的,就像从区域发展来说,现在江苏也面临新的瓶颈,但是从山东的视角去看,广东、江苏、浙江的优势你就能看出来。所以国与国之间也是这种状态。我一直觉得未来5-10年对中国是特别重要的。很多研究日本的学者讲了很多解释,我觉得有两条特别重要,而且都不是经济学家或者企业家能解决的。另一个是政府和企业要善于抓住某些重要的时间窗口。德国就是抓住了时间窗口,当时它的总统是科尔。日本在过去30年实现了产业和资本的出海,可以说是失去了30年,也可以说是经济奇迹了。所以我觉得高失业持续的时间可能比较久,尤其是年轻人的失业。所以我总结当前经济的三大问题是类通缩、流动性陷阱、资产负债表衰退。现在中国人不买房这个事,从日本的经验来看,预期和信心要扭转,短期之内很难恢复。我觉得企业家也要有耐心,不要焦虑,有什么好焦虑的,你焦虑这个问题就能改变了吗?世界秩序的重构原因是很复杂的,因为我们在变,他们也在变。911事件以后,中美进入到了新的合作状态,美国国内的政治生态也发生了变化。但大国之间的关系就是如此,很多事情你只能适应。本来苏联和美国是盟国,但是二战以后,意识形态、现实的地缘政治利益问题都发生了变化,这也决定了很多人的命运。说实话有点像两口子刚创业的时候在一块,彼此鼓励,然后融资,上市套现,日子过得不错之后反而感情淡漠了,吵架多了,生疏了,隔阂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不是一个简单的做生意的逻辑。我们要坚持信息来源的多元化,客观理性地去看待这些问题。还有几个变化,我觉得现在从原来的中国生产欧美消费变成了中国过剩欧美通胀,当然它通胀一方面跟产业链的调整有关,更重要的跟这一轮量化宽松有关。最近召开的杰克逊霍尔全球央行年会,基本调还是高利率维持一段时间。高利率意味着,一方面大量资本流向这些国家,另一方面对新形势包括我们金融市场影响是比较大的。今天我们看到很多企业暴雷,当然也跟外部环境有关系,一直保持着虹吸效应,资本流出的压力非常大,融资会变得越来越难,高利率持续的时间越久,虹吸效应就越强。现在我们之所以压力比较大,还有一个原因是中美之间的周期背离。原来是你挑水来我浇园,现在不是了。最后我简单说一说,企业家怎么做,因为我觉得企业家群体确实是非常值得尊敬,很不容易的。我们现在面临外部环境的变化,政策相对来讲变化也比较频繁,我觉得能在国内做好企业,在世界上也能做。短期来讲,要稳住基本盘,抓住现金流,然后开辟增长点。对企业家来讲,谈不上乐观或悲观,我们永远要在既定的背景之下去做事情。长期来讲,要坚持广积粮,高筑墙,尽可能地规避风险抓住机会。在这样一个阶段,我觉得最重要的是现在我们面临诸多风险,比以往所经历的困难都要大,要学会管理极端不确定性。过去我们说什么黑天鹅灰犀牛,它们往你这冲是能看见的,但是现在它们往哪冲,你真不知道。比如说,由于全球变暖带来的极端异常天气在增加,今年北京周边的暴雨把中图的仓库都淹了。去年2月24日,俄罗斯直接出兵乌克兰。这种极端不确定不能提前预测,理想状态就是当这些情况发生的时候,我们可以比较从容,这需要我们一系列的调整。过去也有很多企业进入房地产等强周期行业,但在进入泡沫化的时候,你能及时转身吗?所以有时候我觉得企业家不太合群也挺好,要有自己独立的思考。江苏省独角兽瞪羚企业联盟是在江苏省工商联的指导和倡议下,由五星控股集团、惠龙易通国际物流、万帮数字能源等多位独角兽企业家发起成立的,基于国家战略新兴产业的企业联盟,联盟为江苏省民营经济研究会的专题企业家组织。联盟通过打造高成长性企业成长加速平台,助力独角兽、瞪羚企业及其它科技创新类企业实现更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成为政府与企业沟通的桥梁、资本与企业联系的纽带、企业家与企业家交流的平台,为江苏高质量发展、培育新动能提供新支撑!
好文推荐:
排版 | 沈望望
编辑 | 米禾 轮值主编 | 夏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