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大厂后,一个男生在街头「冒犯」陌生人
文丨邹帅
编辑丨陶若谷
北京是一座步履匆匆的城市。工作日地铁每天的客流量超过900万,这是去年的统计数字,在写字楼、商场、超级小区集中的区域,仅一个地铁站早晚高峰进出站的行人就有几万。戴紧口罩,看不到表情,耳机里放着音乐、广播、相声,如果周围没有出现大的响动,他们的脚步会一直持续到候车。
地铁站进出口前的空地,穿过它,只需几秒。这里能和陌生人发生的对话,要么是问路,要么是推销。除了赶着上班的人可能会在进站前吞咽完一个包子,没有人会在这里进食。如果有个陌生人突然邀请你吃饭,那多半会觉得他疯了,或者是不怀好意。
一个年轻人决定打破这一切。工作日的傍晚六点,望京南地铁站A出口前,他搬来白色的小长桌,铺上深红色桌布。向日葵、红酒,音响,餐盘和叉子,摆好这些东西后,他在椅子上坐好。
年轻人的打扮并不寻常,头发、衣服、鞋子,甚至袜子,都是一半黄一半蓝。这是当下最常见的两种外卖品牌的配色,融为“一体”后,怎么看怎么扎眼。想用这种方式引起围观?那还不够。大部分人的脚步依旧稳定向前,最多脑袋转过来,眼神驻足两秒。终于,一个西装革履的大哥停了下来:“这是要做什么呀?”
“等会儿在这里吃牛排,邀请您,吃吗?”
“抱歉,我等不及了”,穿西装的大哥说。他转身准备走,又没忍住继续发问,“这是推荐牛排呢,还是推荐餐具呢?”
外卖员把牛排送到,年轻人用大菜刀而不是西餐刀,一点点划开,主动跟路人打招呼,“吃吗?现切的特别新鲜!”“别着急啊,吃点再走”。没人理他,年轻人自己开始吃,吃得怡然自得,好像这件事如此顺理成章。
终于开始有人接受邀约。首先是地铁站门前的清洁大叔。左手提着袋子,扫帚和簸箕,右手接过年轻人递过来的牛排,“太大了,没吃过。”吃完又去扫地了。
戴着头盔,全身裹得很严实的一个中年外卖员,放慢脚步走了过来。这个时间也是送餐高峰,他另一只手始终举着手机,随时可以看到点餐动态。吃完牛排,外卖员用手比划出杯状,和年轻人碰杯。
太阳慢慢落山,巡逻的保安在周围走来走去,没有任何上前阻止的意思。再回忆起那天,年轻人没有什么刺激的感觉,好像在餐厅吃了顿饭一样平淡。但在网络的另一端,从视频里看到这件事的陌生人,心里却被猛烈触动了一下。
一个大厂白领等待开会的间隙,在厕所刷到了这个视频,他经常加班到深夜,早起上班更是一路狂奔,但在看视频的那一刻他是松弛的。那位穿西装的大哥虽然急着去工作,没有接受邀请,但那句“抱歉,我等不及了”,让人感受到了善意和礼貌。
这一幕也治愈了一个社恐女孩。她平时发条朋友圈都要字斟句酌,生怕说错什么话出丑,而视频里年轻人的自在令她羡慕,可以不在意他人的眼光。
视频里的年轻人叫冯小岗,今年27岁,他做过的“奇怪”的事情不止这一件。还是在人来人往的地铁站,他突然拦住50岁左右的陌生大叔,“我一个人不敢坐电梯,您能抓住我的手吗?我害怕。”大叔愣了一下,还是伸出了手,在扶梯终点处,给他示范脚该怎么落地。
去年从一家互联网大厂离职后,冯小岗时常在街头和人搭讪,有时早上吃了饭就出门,在路上逛几个小时,看看人,看看店,灵感突然来了——问广场舞大妈要不要组个女团,问买菜的大爷,能不能去对方家里洗个澡。看到车子停在路边,里面的人把脚翘出来,他走上前轻轻挠一下。他喜欢用这种“冒犯”的方式,观察陌生人的反应。
大多数人拒绝,或是无视,有时他也觉得身心俱疲。今年年初,有一天下着雨,他买了份鸡爪,给街边一家房产中介送去。天已经黑了,又很冷,看到还有工作人员没下班,冯小岗就想到了个主意——假装成“总部来慰问的”,手机里同时开着直播。鸡爪递了过去,对方问,需不需要写个回执?
冯小岗觉得很有意思,他说“你写个感谢信吧”。写的过程中,对方发现不对,打电话叫来店长。冯小岗反复解释,自己没有恶意,就想送他们一份鸡爪,只是带个搞笑的由头逗大家开心。他关了直播,删了回放,但店长还是报了警,调解后事情才结束。
但一个特别的回应又让冯小岗信心倍增。可能是意料之外的幽默,一个外卖员在街头躺坐在自己的电瓶车上玩手机,冯小岗突然上前把他的头盔面罩拉下来,说天冷了,帽子带好。外卖小哥看了他一眼,又把面罩扒开,模仿宇航员说了一句,“我已出舱,感觉良好”。
有时是陌生人的善意。有一次,冯小岗拿着一个几米长的橡胶管,问在胡同里遛弯的大爷,“您的水能给我喝一口吗?”大爷立马脱口而出,“我给你买一瓶不得了?”这个回答让冯小岗愣了一下,“不知道是我小气还是什么,反正挺意外的”,他后来自嘲。
他拦住了要去买水的大爷,继续“冒犯”,说要用橡胶管插进大爷的水瓶里喝。对方一脸困惑,但还是按他意思办了。
●冯小岗在街头。讲述者供图。
这些让冯小岗感到意外的互动,他都做成短视频,传到了网上。23岁的北漂女孩王雨涵是他的铁粉,几乎每期不落。她去年夏天大学毕业,只身来到北京,在一家公司做会计。从这些视频里,王雨涵读出了意义和价值,有些是冯小岗自己都没有想过的。
在这座一线城市,她认识的人屈指可数,倒是还有个同学,本来说好一起租房。但最终,一个人的工作地点在西二旗,另一个在东三环,距离跨越大半个北京城。她们也想过找个中间点再努力一下,还是因为通勤时间太久放弃。
和大多数年轻人一样,王雨涵最终住在了长租公寓的一个房间里。三室没有厅,室友是陌生的一男一女,她甚至不知道对方的全名。尽管住在一起,生活却没有交集,每天下班回来,大家都在各自的房间里。
通讯工具几乎消除了一切需要面对面讲话的需要,交电费、水费,衣服忘记收了,大家只在微信群里发个消息。有时出来拿外卖碰到了,彼此会说声“嗨”,但也就到这里了。有时可能连这句也不说。
这种距离感仿佛成了一种约定俗成,打破它需要很大勇气,有几次王雨涵想着跟对门的女生聊聊天,但最后还是没去敲门。
白天,王雨涵和城市里的工作族一样,早起挤地铁,脚步匆匆。忙起来晚上要加班,就算准时收了工,她也只能待在房间里看剧。她的那个同学,因为距离远,时间又总难对上,两人半年只见了一次,一起看了场电影。
●资料图。源自视觉中国。
认识新朋友好像也很难,同事们还算和善,中午有时会一起吃饭。但王雨涵总觉得彼此之间有一条线,到了周末,她想约同事出来一起玩,对方的回应总是很冷淡。
“冷冰冰的”,她这么形容在异乡的感觉。后来,王雨涵在网上刷到冯小岗的视频,一开始觉得“有点尬”,呼吸一下子屏住了,脚趾头也蜷缩起来,总觉得下一秒,等待冯小岗的就是对方的一句骂或者白眼,她差点就关掉了。但再往后看,陌生人的反应同样给她带来惊喜。
王雨涵最喜欢的一期视频里,冯小岗先是跑到服装店要买“隐身衣”——当然没有这件商品,他掏出一卷透明胶,让店员帮他打圈缠在身上。随后,他又跑到大街上,拦住了一个女生,让对方给他“穿”一下。女生的反应是,“这么酷吗”,还跟他一起缠胶带一边跳着转起了圈。
胶带缠完之后,他来到超市,看到想买的食物,跟一位陌生顾客说,“能帮我粘在身上吗?”最后,冯小岗带着一身食品去结账,收银员“噗嗤”笑出了声,她先拍了张照,再把商品撕下来结账。
“又神经又暖”,王雨涵看到有人这么评价。她笑着笑着突然哭了,自己也觉得莫名其妙。一开始她以为自己是被冯小岗打动,后来才意识到,陌生人也是关键的一部分。
城市里的人也没有想象中那么冷漠,还有点可爱,她说。疫情期间居家隔离的那段日子,她好多天都不能跟人面对面讲话,这些视频她看了很多次。就算知道是筛选过的“好的结果”,但现在走在路上,她还是觉得周围亲切了一些。
这种带点黑色幽默的街头“冒犯”,冯小岗已经做了一年多。在这之前,他在大厂做运营分析,每天加班到两三点,计算每个新上线的节目数据,分析用户年龄段,用什么机型,多少分钟退出,为什么看不下去了……
在父母、同学眼里,这是一份光鲜体面的职业。冯小岗老家在山西一座小县城,从一所普通大学的编导系毕业,接到大厂offer的时候,他也享受那种光环。
但这份工作让他越来越痛苦,好像身体被压榨得一分不剩,人也变得消瘦。每天盯着数据,没有跟人互动的机会,这不是他喜欢和擅长的领域,对生活的热情也在渐渐消失。有时脑子也会灵光一现,想跟同事开个玩笑,但想到繁重的工作,一下子就泄了气。
●冯小岗。讲述者供图。
好像又回到了读大学以前。那时候,他成绩普通,在老家一所评价体系单一、只看分数的县中,冯小岗没有自信。他曾把自己包装成一个中规中矩的“好学生”,埋头做题,不苟言笑。高二时,他想去读文科,但因为一百多人的大班级几乎没有人这么选择,最后也放弃了。
可以轻松谈笑、显露自己的人,在他眼里只有两种。要么成绩很好,要么成绩很差但有个不错的家庭,他都不是,觉得自己没有这个资格。当个语文课代表,在走廊上发卷子收作业,他都紧张到流汗,感觉被很多人盯着。
现在被看成“社牛”的技能,是读大学后才慢慢习得的。相比县中,大学里的评价体系变得多元,现当代文学的第一节课上,留学回来的老师让做自我介绍,怎样都可以,最好幽默一点。冯小岗加入了家乡方言,押了韵,还调侃了老师当天的样子,把全班都逗笑了。
那种感觉冯小岗太喜欢了。之后的课堂上,他总在钻研,怎么不过分影响课堂秩序,又能回答问题把全班逗笑。来到陌生的城市上学,没有一个认识的人,好像真的可以从头再来。加入社团,组织晚会,拍视频节目……自信在慢慢建立,他发现自己实际是外向的,只是以前被压抑了。开心的时候,他想和门口的保安大叔拥抱,看到地铁安检员也想击个掌。
每天中午12点下课,电梯里人会特别多,冯小岗和另一个男生在三楼,虽然知道挤不进去,但他们会按下电梯按钮。等到门开的时候,两个人站在门前像兵马俑一样一动不动,突然表情夸张地笑一下,把所有人逗笑。后来,他决定辞去大厂的工作,做搭讪路人的尝试,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怀念跟“人”的互动。他现在更愿意花时间去做一期“看似荒诞,细品又有味道”的节目。
●冯小岗邀请清洁工人吃牛排。视频截图。
同在大厂工作的赵阳经常看这些视频解压,时常想起疫情前在美国湾区出差的日子。作为一个程序员,赵阳不太会社交,没有几个朋友。但早上出门总会遇到一些晨跑的人,经过的时候会对他微笑,会很自然地说“hi,Morning”。这些简单的瞬间,让赵阳感到心情舒畅。
国内很少有这样的文化,而视频里陌生人之间的互动,让赵阳觉得好像城市变成了一个彼此连接的大社区。他尤其喜欢冯小岗展示出来的轻松,自洽,“如果他自己都畏首畏尾,那可能就看不下去了”。
他把节目推荐给同事,同事总会质疑,这是不是演的?是不是摆拍?赵阳喜欢“蹲”他的直播,在那些即时播放的画面里,他看到这个男生确实经常在街边和陌生人搭话。冯小岗说,他不喜欢事先想好要表达什么,只要在合理范围内制造冲突和矛盾,人们总会读取出意义,可能是某种生活方式,也或许是人的豁达。
赵阳的小儿子去年出生,患上了一种基因导致的罕见病,会影响他的身体发育。孩子现在一岁多了,连头都抬不起来。赵阳和妻子跑了好几家大医院,医生明确说,没有治疗方法,只能日常做些康复训练。老家的父母还不知道这件事,他们一直在瞒着。妻子没有工作,平常在家照顾孩子,赵阳在公司拼命赚钱支撑家庭。今年初有段时间,他夜里睡不着,一直在看冯小岗的视频。
看到那些疫情下店铺倒闭的老板,躺在街边休息的外卖员,他又哭又笑。觉得大家都很不容易,但又很豁达,自己心里好像也没那么憋了。尽管儿子生病的事仍然压在他身上,但赵阳想,人的一生几十年,生物技术也许会有大的突破呢?
●地铁口吃牛排的视频下的网友评论。
还有些故事在视频记录之外。有个在路边平板车上躺着的大叔,视频里只有十几秒,大叔说他累了,冯小岗接了句“你从来不是我的累赘,你是我的宝贝”。“我是你的宝贝吗?”冯小岗问。大叔缓慢说“是”,抓了下他的耳朵。
那天,他们聊了很多大叔的生活,大叔是收废品的,每天要喝很多酒。一个人在大城市很孤单,但他不想回老家去,让孩子们把自己当成个废人。
冯小岗喜欢听这些故事,尽管它可能不会带来什么。这种“冒犯”在现实中还是有些另类,很多人不能接受。私信里总有人骂他哗众取宠、弱智。被骂多了,冯小岗总说,自己做的事情就是没有意义,“简单低级的快乐就足够。”
不过这没有影响他的街头行动。最近他想做一个“离婚仪式”:很多人觉得离婚是遗憾,但对一个豁达的人来说,也可能是第二个春天。他蹲守在民政局门口,看到走出来的人就上前询问。不停地被拒绝,又不断走上前。
(文中赵阳、王雨涵为化名)
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著作权归属极昼工作室,未经书面许可,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形式使用,另有声明除外。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