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网又又又又被监管锤了!
围绕知网的争议还在持续。
近日,国家网信办发公告称,针对知网违法处理个人信息等行为,处以5000万元罚款。
这并非知网近年首次被处以巨额罚款。
去年末,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作出行政处罚决定,认定知网构成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对其处于罚款8760万元。
一系列巨额罚款背后,是社会对知网运营模式以及商业模式的质疑,包括上游作者权利未获保护、著作权被廉价收割;下游定价机制不明、数据库订阅费用高企、买方议价能力薄弱,甚至还涉嫌垄断。
巨额罚款虽然意味着针对知网的审查开始慢慢落地,但对于这个经营饱受争议的平台来说,它面临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9月6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官方微信公众号“网信中国”发布消息称:
9月1日,国家网信办依据《网络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行政处罚法》等法律法规,综合考虑知网违法处理个人信息行为的性质、后果、持续时间,特别是网络安全审查情况等因素,对知网依法作出网络安全审查相关行政处罚的决定,责令停止违法处理个人信息行为,并处以5000万元罚款。
公告表示,经查实,知网主要运营主体为同方知网(北京)技术有限公司、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三家公司,其运营的手机知网、知网阅读等14款App存在违反必要原则收集个人信息、未经同意收集个人信息、未公开或未明示收集使用规则、未提供账号注销功能、在用户注销账号后未及时删除用户个人信息等违法行为。
知网随后回应,针对上述处罚“诚恳接受,坚决服从”。
此前,网信办对知网的网络安全审查已持续一年多。
2022年6月23日,为防范国家数据安全风险,维护国家安全,保障公共利益,依据《国家安全法》《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按照《网络安全审查办法》,网络安全审查办公室约谈同方知网(北京)技术有限公司负责人,宣布对知网启动网络安全审查。
网信办称,知网掌握着大量个人信息和涉及国防、工业、电信、交通运输、自然资源、卫生健康、金融等重点行业领域重要数据,以及重大项目、重要科技成果及关键技术动态等敏感信息。
而近日网信办对知网罚款的官宣,似乎也意味着针对后者的网络安全审查落地。
值得注意的是,这并非知网首次被国家机关重罚。在接受网信办审查期间,知网还受到垄断相关的调查和处罚。
2022年12月26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作出行政处罚决定,认定知网构成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并处以2021年度中国境内销售额17.52亿元5%的罚款,共计8760万元。
当日下午,知网官方同样表示对该处罚决定“诚恳接受、坚决服从”,并发布整改方案,从整改独家合作模式、完善数据库定价机制、完善著作权授权链条及稿酬支付办法、强化公益属性等方面提出15项整改措施。
接连巨额罚款背后,是社会对知网经营模式的质疑。包括上游作者权利未获保护、著作权被廉价收割;下游定价机制不明、数据库订阅费用高企、买方议价能力薄弱,甚至涉嫌垄断。
2021年末,年近九旬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退休教授赵德馨起诉知网未经许可擅自收录其百余篇论文并全面胜诉,累计获赔70余万元。
这单官司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继赵德馨之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退休教授苏少之、湖北作家陈应松、湖南作家蔡建文等纷纷与知网打起了官司。
到了2022年4月,中科院多个研究所停用知网,表示考虑到高昂的订购费将转向使用万方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再次使知网陷入争议。
事实上,作为学术传播的重要渠道,知网如今影响着传播率、论文被引率等评价数据,已然成为学术评价体系中的重要一环,甚至间接影响着职称评审。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的行政处罚决定书显示,知网提供的相关文献引用率、转载率等数据,是评价学术影响力的重要依据,学术期刊出版单位普遍表示对知网依赖度高;机构及个人用户普遍表示,转向其他平台将面临学术评价、职称评定等多方面障碍。
正是由于对知网高度依赖,当学者和研究机构与知网发生争执时,可能会面临“维权即下架”的风险,进一步加大了维权成本,导致不少作者无奈被“廉价收割”。
此外,知网还通过签订格式化独家合作协议等方式,限定与其签约的学术期刊出版单位、高校只能向知网提供学术文献数据,不得授权其他竞争性平台使用。
同时,知网采取多种奖惩措施保障独家合作协议实施。根据是否独家合作,知网向学术期刊出版单位支付的版权使用费有差别。
签订非独家合作协议的学术期刊出版单位,仅能按销售额的11%左右获取版权使用费,年收入多在万元以内;签订独家合作协议的,则能获得数倍以上版权使用费,收入大幅增加;如果签订个刊合作协议,合作费用会更高。
为要求合作单位停止与其他竞争性平台合作,知网还通过自有网站检索等方式,监测独家合作协议的执行情况。
如发现学术期刊出版单位在其他竞争性平台发布相关学术文献,知网则要求其停止与其他竞争性平台合作,同时向相关竞争性平台发函,要求删除相关数据。
对此,市场监管总局认为,知网的独家合作模式限制了学术资源的传播渠道,影响了学术期刊获得更多市场机会,不利于行业规范健康发展,该行为不具有正当性,排除、限制竞争的主观意图明显,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国家和社会都是亏,你一个公司赢”
对上游的“廉价收割”,导致了知网形成了行业垄断。
随着系列数据库、软件产品的开发,知网目前已成为集数据库与各种衍生服务于一体的知识服务平台,包含学术期刊、博硕士论文、会议论文、年鉴、统计数据、图书、标准、专利等各种电子资源。
同时,知网也成长为国内最大的数字出版平台、数据库商,大幅领先于万方、维普等同类竞争对手。
从数据库服务收入看,2014-2021年,在中国境内中文学术文献网络数据库服务经营者合计服务收入中,知网所占市场份额分别为59.95%、58.62%、63.27%、66.91%、66.99%、65.22%、68.03%、69.38%,均超过50%。
从文献下载量看,用户通过知网数据库服务平台实现的全文下载量由2014年的7.69亿次增加到2021年的17.4亿次,超过76%的中文学术文献全文下载来自知网平台。
此外,知网数据库收录了95%以上正式出版的中文学术文献,数量最多、最全。截至2022年5月,知网拥有机构用户2万多家,个人注册用户1.23亿人,覆盖90%以上的高校用户,其他类型用户覆盖率均在60%以上。
但获得如此厉害的市场支配地位后,知网也开始“飘”了。
有机构用户订购数据库时普遍希望与知网开展长期合作维持价格基本稳定,但知网基本以一年为限签订合同,并在续签合同时提高价格,也体现了知网对市场具有很强控制能力。
根据行政处罚书披露,知网在与用户的商业谈判中,议价能力很强。
比如,知网数据库服务价格虽然明显高于其他竞争者,且连年大幅上涨,但大量用户仍购买其数据库服务;部分用户在停用后,又只能再次续订。
2014-2021年,在知网数据库服务持续涨价的情况下,机构用户数量仍保持年均2%的增长。
市场监管总局经调查发现,2014年以来,知网为获取超额利润,滥用市场支配地位,通过连续大幅提高服务价格、拆分数据库变相涨价等方式,实施了以不公平的高价销售中文学术文献网络数据库服务的行为。
证据显示,知网学术文献版权成本年均仅增长1.50%,但销售方面,知网数据库连续多年涨价,年均涨幅达10.06%;2014年以来,用户采购知网数据库服务年均价格涨幅超过30%的有66家,涨幅10%-30%的达622家。
更有部分用户2021年数据库采购价格达到2014年的数倍。其中,高于4倍的有91家,高于3倍的有157家。
与此同时,同行业竞争者数据库服务价格平均涨幅均不超过4%,知网数据库的毛利率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市场监管总局在行政处罚决定书中表示,由于购买知网数据库服务的主要用户为高校、科研院所等财政拨款单位,用户对知网数据库服务为刚性需求且议价能力弱,只能压缩其他费用支出,以高价购买知网数据库服务。
值得注意的是,知网还通过不公平的手段持续推高数据库价格。
比如,知网将学术价值较高的期刊拆分为个刊进行单独销售,用户购买“期刊库+个刊库”相当于变相涨价。
此外,知网将数据库服务价格与并发数(同时在线使用数据库服务的用户数量)关联,并设置较低的并发数,导致频繁出现数据库无法登陆、无法下载、下载掉线等问题;高校、科研院所等用户为满足数据库基本需求,不得不增加并发数,接受知网涨价要求。
多位学者表示,知网建立的初衷在于知识分享,但发展至今其公益性和营利性已经失衡。
更有学者认为,知网前期建设依靠国家投入,目前系统稳定,也不应“借鸡生蛋”。“国家把你的路修好了,你现在就收很高的费用,合理性在哪里?这对于国家和社会都是亏,你一个公司赢,这肯定是有问题的。”
一系列罚款落地后,知网这家饱受争议的平台,也走到了命运的十字路口。
参考资料:
财新《网信办责令知网停止违法行为 罚款5000万元》
财新《知网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被罚8760万元 ,怎么看?》
财新《知网的十字路口》
出品人:卢桦
主编:姜中介 责编:柯基的基
版式:伊妍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