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后人类” 时代的新影像 ( 下 )|DAF特约放映&嘉宾对谈

“后人类” 时代的新影像 ( 下 )|DAF特约放映&嘉宾对谈

公众号新闻

《  “后人类” 时代的新影像 》
活动策划及主持:柴觅
对谈嘉宾:丁大卫、雷磊
发言嘉宾:曹澍、皮三、高元、沈杰、刘书亮、税源、王之珩、孙逸阳
活动地点:鸣山雅集,敦煌鸣沙山



《  “后人类” 时代的新影像 》这场活动发生在敦煌鸣沙山旁边的鸣山雅集,从傍晚持续到午夜。我们在沙海、星空和阵阵蛙鸣中开始了这场对谈,环境和这几日的经历自然而然的融入到了对话中。在整理这些文字的时候,我意识到我们记录了一段独特的时空,疑问、创想、知识、感触不断地在这里流动和发酵,关于个体也关于这个时代,以及未来人类和艺术的关系。这是DAF的第一场嘉宾交流活动,活动结束后在回住所的大巴上,大家依旧持续了聊天和讨论。(柴觅)
本文根据现场活动录音整理编排而成(由于文字量较大,本文分成上下两篇分开推送)
*《翅膀的背包:现代神话》The Backpack of Wings:Modern Mythology|Hyeseon Jeong|德国 | DAF 特约放映作品

另一种倾向:通过手工与材料,再现人与自然和社会之间的新关系、新观感
丁大卫:其实“后人类”在刚刚被提出的时候是个比较充满希望的一个概念,我最近还经常滥用这个概念,“后人类”这个概念带有一种在这种工业社会已经非常发达,信息交换已经非常迅捷的状态,人以后可以和技术和自然达到一个非常完美的结合后产生的人是“后人类”。所以说我们刚才提到的大部分其实是应该可以叫“后人文主义”的范畴下的去聊的这些事情。然后第二我想说的是咱们在座有很多创作者还有研究者,我想分享一点点我自己的观察,我发现做这个范畴里的现目前主要有非常重要的两种尝试,一种我们今天看到的这种用数字媒介,然后它们形成一种非常光滑的带有讽刺效果,而且又通常是自我解构的自嘲式的一种口吻,然后去捕捉一种飘忽不定的,电子人、赛博人的这种状态,就这种人可能没有实体,或者说是它的数据交换已经达到了一个令人无法理解的,我不能说是非常高级的状态,是一个非常让此刻的我们费解的状态。
还有一种倾向其实就跟我们动画节的大部分作品是非常像的,它强调的是非常天然的,然后非常手工的,然后它甚至有一种抛弃我们称之为高科技的纯手工的创作。比如说我之前看到有一些影片的胶片使用,当然胶片还是很工业了,但是它会用马尿或者说是用海藻去冲洗胶片,然后去做一些非常手动的应用,包括有些定格动画也是用一些自然物,用一些大自然里的原材料去制作,然后并且暗示人们通过这种材质的引用去想象人还有物质和资源的关系,某种程度上,这种手工的决心甚至打算越过这个“赛博”的状态,直接去达到或者去畅想未来的一种共处状态,所以说我现在也在想这两种东西它是不是殊途同归的,或者说是,他们探讨的问题是不是一个问题 ?
*《隧道漫步》Tunnel Wandering |作者:李泽昊|首届DAF评委特别提名奖获奖作品
柴觅:我觉得大卫刚刚这个点特别有意思。在整个对话的中间我一度很想问一下在场的导演,因为有很多导演们的工作方式就像大卫所说的是在使用一些手工式的,如同是反时代性的一种工作方式。无论是从疗愈性,还是个人喜好出发,他们都在尝试和坚持做出这样的作品,而这些作品所传达出的温度感和它内核的那种实在感,我是可以真实感受到的,跟今天这个片单不能说是对立吧,应该说是可以产生对照。今天因为正好也去看了敦煌莫高窟的壁画,我也是第一次进入到石窟里去看,我觉得还是非常震撼的,之前都是在一些图册上看到的,从一个平面的印刷效果来看其实已经非常惊艳了。但是当进入到洞窟的真实空间里,我们看到壁画上的材料的质感,岁月的墨痕,包括洞窟里空气味道,它是一个全方位的体验,它绝对不是说在一个纸张上或者在一个屏幕里本身被压缩后的观看体验。
丁大卫:其实这个东西里面是有政治性的,就是说我相信在座的所有人其实都是过着现代生活的,每个人也用手机或者上网,然后使用很多互联网的东西,但是我不是说好或者不好,但他们在做创作的时候,刻意去规避很多这种东西,然后喜欢用双手和大自然的一些物质,或者是一些有实感的东西去产生这种关系,我能想象中这种过程是可以给人很强的慰藉的,是踏实的。
柴觅:是的,同样我会想到的:因为疫情很多的讨论都是在线上,但是我们有机会就是坐在这里,天气这么冷,大家也没有走,在这里面对面的讨论聊天,这种感受也是很实在、很难得的。
(现场嘉宾们开始主动自由发言,经观望,话筒递送给沈杰导演)

声音主导画面,画面主导声音,散文电影中画面与声音的疏离,是否意味着画面是可替换的
*《死亡是什么感觉》 What Dying Feels Like|Philip Ullman|荷兰|DAF 特约放映作品
沈杰:刚才听到几位嘉宾聊散文电影或是论文电影这样的概念。其实我看这些影片的时候,我有一个感觉:比如说我遮住画面,然后只听声音,我可能可以抓到这个片子的90%,我大概能知道它的核心在哪里;但是如果反过来做,我遮掉声音,只看画面,其实我是没有办法理解这个影片的。所以在当我们谈论散文电影或论文电影的时候,我们是否会考虑这个作品的主干是文还是影呢?它应该被叫做散文电影还是被叫做电影散文?
当我看这样的作品的时候,我不知道我们讨论它其中影像创作本身的意义还有多大。因为这样的影片给我的感觉是,比如我替换掉其中的80%或者90的影像素材,替换成别的,这部电影依然是成立的。因为它的主干其实是旁白或文本,所以有时候会想和大家讨论,如今一部影片中,影像创作本身有何种意义?这是我的一个问题。
然后我看过一些散文电影、论文电影,当然我看得并不多。它们文本写作的方式各有不同。比如有些作者会抓一个点,然后这个点会研究的特别深,或特别偏。而另一些作者会以类似切片的形式创作文本,作者以某个切片为视角,去讨论世界上的所有东西,比如说政治,经济,人和人的关系等等,然后这样可以写出很多内容,但这个切片式的写作手法,这种广泛式的讨论能把一个东西讨论的多深,其实我不清楚。所以我也想和大家探讨一下关于影片中文本创作方法上的问题。
(经观望,话筒递送给刘书亮老师)
*《翅膀的背包:现代神话》The Backpack of Wings:Modern Mythology|Hyeseon Jeong|德国 | DAF 特约放映作品

在“后人类”的语境下,人和机器、人和非人、男人和女人、人和动物没有绝对界限
刘书亮:之前大家提到的这几个问题正好我也自己都思考过,今天看的这几个片子,我其实还挺有感觉的。我觉得各位嘉宾包括大卫和雷磊刚才提的几个话题,还有咱们我们在座的几位提到过的话题,其实都能联系到一起。
首先是大卫提的“后人类”,因为我之前也就是想去专门了解过“后人类”。包括刚才提到Donna Haraway,她写的《赛博格宣言》,让“后人类”和“赛博格”进入到一个比较标准的学术化的视野当中。然后因为本身Haraway是一个女性主义者,然后其实她在文章当中,我自己的理解是她通过讨论赛博格实现了她女性主义的理想。因为她在那里边,我记得有一段是写,在一个后人类的语境之下,人和机器、人和非人、男人和女人、人和动物都没有绝对的界限。这是她想说的,所以我觉得她做的是这件事情,所以她确实是在一个积极的层面去使用“后人类”的这个词,因此刚才好像大卫说自己是滥用,我觉得其实没有滥用。

*早在1915年就已出现的制作技术,转描(Rotoscope)
这是“后人类”,然后刚才雷磊提的就是关于实拍影像和动画,我觉得其实也可以用类似的方式去考虑,以前我们说什么样的东西是实拍,什么样的东西是动画,然后就好像德里达说的那样我们做了好多二元化的东西,但实际上二者的界限是不是那么清晰,或者我们是不是也可以有意地去模糊掉这些东西,是不是还有介于实拍和动画之间的某种形态?
我觉得可能转描影像(Rotoscope)就是这种东西,我上课时会给我的学生讲,我说其实转描影像在我看来是一种化合物,就是它既不是实拍也不是动画,但它同时有两样的基因,是组合起来的一个东西。我觉得不是说只有实拍和动画,而是中间也有模糊的地带,或者说它们之间并不是完全割裂的。

被伪造的身体,以及动画角色的“后台幻觉”
然后这件事其实也会让我想到刚才大家在说的身体的事情,因为我也考虑过这个问题,然后我之前在我的一篇论文里边,从特定的角度去考虑过实拍和动画的区别,我自己造了一个概念叫“后台幻觉”。这个词本身是我从歌舞片拿过来的,早期歌舞片的发展有一类叫“后台歌舞片”( Backstage Musical ),故事里的人物本身就是比如说歌舞剧的演员,他们就是上台表演,然后这个故事就是他们的排练过程和上舞台表演过程之间来回切换的这么一个故事。所以我就把后台这个词提出来,我觉得对于实拍电影来说,它是有后台故事的,就是对于实拍的影像来说,任何一个男演员、女演员,他有他自己的后台故事。我们不光去看他的戏,我们还在想他平时干点什么,他微博又发了什么,他的新动向,粉丝去接机这些东西其实都是这样的,基于他的后台去完成所有的这些事情。但是动画是没有后台的,动画形象背后是没有演员的,但是有一些动画作品会去主动塑造这个东西,比如说华纳的很多作品,什么达菲鸭、兔八哥,他们会把自己塑造成一个演员,还去吐槽这些作品的叙事,导演导得太烂了或者什么,但是这些东西都是假想出来的,所以我管它叫“后台幻觉”:就是动画角色的后台是一个纯粹的幻觉。
*The Backstage Musical |  摄影:  Ahmed Abdlhalim

人工智能加速伪造,成为动画的新制造者?身体性开始被伪造?
更具体地说,动画角色的身体就是一个后台的幻觉,它是虚构的,就是动画本身的这些角色它是不存在身体的,它是我们的想象,是我们的幻觉。但是现在这些这件事好像在一定程度上又被打破,或者是动画又在伪装成自己好像有身体,就好像好多主流动画,视效大片,例如刚才说的《阿凡达》,都是用动画的方式,去把自己伪装成实拍影像,就好像说这是一个真的被实拍摄影机拍下来的东西,所以它是在伪造它的身体性。
然后刚才又提到人工智能(Ai),我觉得这件事也是加速了进程,因为有了人工智能之后,又出了新的伦理问题,就是说可以去伪造一个真人的形象,甚至说去模仿某一个特定的人,它的效果是非常真实的,可能普通的网络用户是看不出来这个东西是真是假的,所以它也在伪造身体,我觉得人工智能可能加速了这种变化。
最后,沈杰提到的声音主导,然后画面为辅的事情,我今年参加费那奇的时候,参与了一场论坛是雷磊讲voice over(画外音)的那场。我觉得雷磊那次给了我很多启发,对我而言 voice over的意思是有了画面,然后我们配了一个独白或者旁白。但是像刚才沈杰说的,现在很多的片子,包括我们今天看到的这些,其实是反过来的,是声音主导,或是语言主导的,有了这些再去配画面,我在想如果要生造一个词的话,可以把voice over(画外音)变成image over(音外话),就是我先有了声音,然后我再去想怎么配画面,可能有一万种画面方式可以去配合声音,那么其实在做叙事的主导的还是声音本身,这个是我对刚才沈杰所说的内容的一些想法。
*《流体力学》 The Mechanics of fluids |Gala Hernández López|法国|DAF 特约放映作品
柴觅:非常感谢刘老师。我的性别意识这几年变得有些强,在此我特别希望在场的女性嘉宾能够也多分享一些她们的感受,所以能不能有请有哪位女性作者或者我们的女性嘉宾多一些发言,我们不希望女性的声音被淹没。
(话筒递送给税源导演,除主持人外的第一位主动发言的女性)

“后人类”与“人类”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税源:我刚刚是听到关于身体方面我很有感触,因为我刚刚一直在看“想想”(小女孩的名字),看她是怎么看这些片子的。
柴觅:我们先抱歉打断一下,我刚刚正好问了一下“想想”,我问她:“你觉得刚才这些片子是动画片吗”,然后她说有老鼠的是动画,然后我问她其他片是不是,她说不是,因为其他片里的都是人。(笑
税源:那你可以问我一下,刚刚什么是动画? 
柴觅:你觉得什么是动画 ?
税源:我觉得刚刚“想想”是动画。我之前不太了解“后人类”这个概念,但是我在想如果此时存在一个“后人类”和人类的区别概念的话,我觉得我们是“后人类”,而想想她是人类。我想从观看方式上来思考刚才的观影。我看见想想的身体一直在动,一直在能动的主导,她可以选择滚着去看,坐着看,跑着看,或者跑到远处玩一会儿,回来抱抱妈妈,然后一边再看一会儿这个屏慕,她还可以从后面去穿过这个屏慕,把它当成一个玩具。
*《死亡是什么感觉》 What Dying Feels Like|Philip Ullman|荷兰|DAF 特约放映作品
恰好刚才听到高老师提到的他的观看方式,他说在看抖音的时候一直着拿手机,用手去刷屏幕,然后停止以后忽然意识到他好像只动了他的手和他的眼睛。而对比刚才想想她的观看方式,我就会觉得她好像是一个人类,而在座的被锁在椅子上的各位是“后人类”。如果存在刚才我新建的这个概念的话,我又在想我们(现场在座的嘉宾和小女孩)——后人类和人类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有区别吗?好像又是没有区别的,可能“后人类”忘记了“后人类”曾经也像她刚刚这样看待屏慕,把屏幕当成一个她的玩具。这就是我从观看方式上面引出的,“后人类”和人类。
此外,我觉得此刻有个很有意思的地方,就是我们面前屏幕上的这片沙漠(指现场的屏保画面,一片沙漠,作者是敦煌主视觉设计师蔡采贝),屏幕好像只剩一个框,因为现在屏幕沙漠正后方恰好就是一个沙漠,屏幕背后的沙漠是什么、屏幕上的沙漠是什么? 他们有什么区别?我想好像它们也是一个东西,取决于我们如何看待你眼前这个屏幕或者说这个框的。我觉得好像也和我刚刚聊到的“人类”和“后人类”有关系,场地后方的沙漠和屏幕上的沙漠分别是“沙漠”和“后沙漠”。
谢谢想想,她一直在动,我觉得她是这里的“动画”。
*活动现场照片  从左至右:柴觅、丁大卫、雷磊
(经观望,话筒又递送给了王之珩导演)

数字制作与手工制作的所具有的相同本质:作者快感、作者本能
王之珩:刚才不是说到,好像这种数字的制作方式和在场各位动画导演的一种非常手工的制作方式,好像是有一点冲突或者说有矛盾的,但是其实我觉得他们本质是很像的。我觉得他们都是非常讲究制作快感的。就是作者在做这样的影像的时候,他肯定有一种“爽”在里面。我想之前沈杰所说就是这样的影像,他在视频上到底还有什么意义?你(沈杰)不是这么说的吗?
沈杰:多少程度上电影发展到现在,它还是有意义的,我不是说没有意义。
王之珩:也不是没有意义。就是说很多画画的人会知道,有些画是只有画画的人才能看得懂的,画画的人他能看到一些绘画的快感在里面,但是不画画的人他看不到。 就像这样的,影片的话我会觉得有一些制作上的快感,是只有懂的人才能看得到的一些非常生理性的东西在里面。 
然后的话对于这样的影片的话,其实我在看的时候,我其实有一种自己走在坟场里的感觉,就是周围全都是一一片的墓碑,他好像是作者抛下来的一些东西,但是它其实你又不知道这些墓碑里的东西到底是死的还是活的,就是这些墓碑里它可能也埋了一些活着的东西。
对于这样的影片的话,其实我在看的时候,我有一种自己走在坟场里的感觉,就是周围全都是一片片的墓碑,他好像是作者抛下来的一些东西,但你并不知道这些墓碑里的东西到底是死的还是活的;这些墓碑里它可能也埋了一些活着的东西。被作者抛下的这片坟场,它的这种死与活其实是在场与不在场之间的某种微妙的平衡,这也是我所感受到的刚才所说的这个散文电影的一种特质,因为其实很多别的影片它也有作者的在场或者不在场, 但是我觉得对于这种影片来说,这种特质他是被拎出来放在台上给你看的。 
并且因为之前不是讲到“后人类”嘛,所以我又想了一下,其实我也不懂“后人类”到底是什么,但是我觉得他或许和这种在场与不在场之间的模糊性是有所关联的。我讲完了。
*《患者的心态》Patient's Mind |王之珩|DAF国际竞赛单元评委特别提名奖 获奖作品
(经观望,话筒递给孙逸阳导演,她是第二位主动发言的女性)
孙逸阳:我想提一下材料性,就是手工影像。电脑本身也是经人手做出来的,我们通过媒介二次传递自己的感知而已。技术本身就是身体的义肢,从这个角度上来讲,材料性本身就被消解了。
我本科学的就是“新媒体”,但我现在用陶瓷,用布料用胶片,还原到“手工”的状态在做逐帧动画影像,我会更本能地从生理角度上来进行媒介的选择。但到底什么是新什么是旧呢?后退的选择也可以是前进。可能是我对现实世界没有足够的满足,而想更多地和现实媒介接触吧,有时候并不会寄托过多希望于虚拟,当我们想用虚拟去弥补时虚拟本身可能就是残缺不堪的。
然后还有一点是前面讲到这些片子似乎是可以闭上眼睛,用耳朵去听的。我一下子共鸣到我在上海RAM(外滩美术馆)观看郑明河影像展览时,我也是闭着眼观“看”的,反之我在用触觉和听觉观影,拿了一张纸在那边“默写”她的文字,因为郑明河影像中的文字在我这儿比视觉影像本身更敏感。
所以每个人都可以用自己不同的感官去看影像,你可以选择关闭自己的一条感官通道,就像我们可以选择用手去接触不同的媒介创作一样。人本身活着就是一场手的创作游戏。对,就是这样。
柴觅:非常感谢所有发言嘉宾和观众。现在已经很晚了,现场还有服务人员和大巴一直在等着我们。那我们今天的讨论就结束了,再次感谢大家。
*《流体力学》 The Mechanics of fluids |Gala Hernández López|法国|DAF 特约放映作品
注释
 Harun Farocki  哈伦·法罗基,1944年生于当时附属于日耳曼的捷克斯洛伐克,是当代最重要的影像作者之一。他在(西)柏林的德国电影与电视学员求学,也是慕尼黑的《Filmkritik》(电影批评)杂志编辑和作者,他的作品曾在世界各地的艺廊与美术馆展出。
 Rotoscope 转描   转描的本质就是逐帧追踪真实的运动画面,然后将其描绘下来变成动画,简单来说就是把视频垫在稿纸下描出来。如今所说的转描早在1915年就已经出现,这种技术被称为Rotoscope。这种技术后来被迪士尼广泛应用于旗下的动画作品中,这也是他们的人物角色在大半个世纪前就如此流畅逼真的原因。中国乃至亚洲的第一部长篇动画《铁扇公主》,同样也使用了转描技术。
 Backstage Musical 后台歌舞片  指将情节摆在以舞台维生的人物身上的一种歌舞影片。如《四十二街》(1933)。
 BISFF "北京国际短片联展"立足中国,放眼世界;我们让全新的影像发生在这座最古老的大都会,在⻓达十天的展期内,各国创作者和艺术家们在北京展示他们最新的影像作品。我们将“短片”的概念延伸至创作的各个领域,在电影和艺术中寻求结合的可能。同时,我们也试图让短片呈现出足够的纵深和张力,将短片置入整个文化生态中考量,试图探寻可能的社会意义延伸。我们摈弃歧视,成⻅和胁迫;力求建造起激发灵感的力场,让表达得到瞩目,让影像得以延续,让艺术可以无畏迸发。
DAF特别放映| 《翅膀的背包》
*该片单由BISFF选送,由丁大卫策划

《死亡是什么感觉》What Dying Feels Like|Philip Ullman |0:09:00 | Netherlands | 英文对白中英字幕 | 2021| 
《坐在我脸上》Sitting on My Face|Liu Guangli |0:14:41 | France, China | 法语对白中英字幕 | 2022|
《翅膀的背包: 现代神话》The Backpack of Wings: Modern Mythology|Hyeseon Jeong| 0:22:20 | Germany | 英文对白中英字幕 | 2021|
《流体力学》The Mechanics of fluids|Gala Hernández López|0:38:26 | France | 多语言对白中文字幕|2022|

作品简介
《死亡是什么感觉》  What Dying Feels Like: 一只老鼠发现她自己在一间枯燥的客厅里吟诵童年的记忆。疏远的过去的碎片描绘了人类生活的画像。当她在成为人和成为老鼠之间,在活着和模拟中纠结时,一种失落感弥漫在空气中。
《坐在我脸上》  Sitting on My Face | 出生于韩国的艺术学生 Jade 在她的日记里讲述了她在法国遭遇反亚裔种族主义、性别歧视和同性恋恐惧症的经历。对来到法国的失望、对种族主义者的巨大愤怒以及他人的不理解致使她希望通过艺术创作来完成与现实的和解。
《翅膀的背包:现代神话》 The Backpack of Wings:Modern Mythology| 影片通过建立地球和动物之间的传感网络,从而推测出未来的一种场景。在这种场景之下,该网络不仅可以用于环境保护及环境监测,还可以用于自然灾害预警系统的商业保险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地球传感器及神谕,野生动物在神话中才能进行的活动,会恢复吗?这部电影是东亚地震神话及科学方法之间的碰撞,透过⻦类学家、黑⻦以及被保险人的视⻆,展现了在其互动和生物学方面可能会发生的变化。这部影片告诫人们要保持技术乐观主义,同时还引发了人们对追踪技术及动物迁移影响的思考。
《流体力学》 The Mechanics of fluids | 2018年,一位名为Anathematic Anarchist的用户在一个网络论坛上发表了一篇关于incels的遗书。Incels是一种异性恋男性的亚文化,他们的顾影自怜、厌女倾向和暴力幻想充斥了互联网的许多⻆落,甚至在一些地方发起了线下行动。Anathematic Anarchist真的自杀了吗? 美国真的像他遗书中所说的那样,该对他的死负责吗? 这是一部关于算法时代的痛苦和孤独的作品,试图在网络最黑暗的⻆落寻找索。
对谈嘉宾
丁大卫:策展人、评论人、制片人,先后从事出版、媒体和电影行业多年。目前他的工作中心围绕着真实电影、档案电影和实验电影;2017 年他创办“北京国际短片联展”(BISFF)并任总策划人至今。他策划参与的展览和放映项目包括“非洲,我对你说”(广东时代美术馆,2022)等;作为评论人,他常年参加柏林、戛纳、威尼斯、洛迦诺等影展,文字已经发表在包括《电影世界》《香港01 周刊》《澎湃·思想市场》等超过50 个杂志、报纸和网站,他还是法国卢米埃协会(L’Académie des Lumières) 的成员。作为制片人参与的电影项目已经入围包括洛迦诺国际电影节,韩国全州电影节,台湾金马影展等多个影展和美术馆展览。他目前生活和工作在巴黎和北京。
雷磊:导演 艺术家 生于中国江西省南昌市,2003年至2009年获得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信息艺术系本科及硕士学位。2010年动画《这个念头是爱》获得渥太华国际动画节最佳动画短片奖。2013 年动画《照片回收》获得荷兰国际动画节最佳动画短片奖。2014年担任萨各勒布国际动画节,荷兰国际动画节评委。同年获得亚洲文化协会蔡国强奖学金。2017年任教于美国加州艺术学院实验动画专业。2018年起,雷磊担任奥斯卡动画短片及长片单元评委。2019年他的第一部电影长片《动物方言》入选柏林电影节论坛单元。2022年他的动画长片《第二个和第三个妈妈》获得鹿特丹国际电影节 老虎奖奖提名奖,及香港国际电影节火鸟电影大奖提名奖。
发言嘉宾 (按发言顺序排序)
曹澍:艺术家 现任教于中国美术学院,工作生活于杭州。创作媒介以3D数字模拟影像装置、电子游戏为主,形成不同媒介关联的意义网络。其工作往往基于某个特定地点或空间展开,涉及历史事件或个人记忆,试图提出开放性的问题导向。他是首届敦煌动画周的初审评委。
三:导演、艺术家  动画行业推动及建设者,中国独立动画电影论坛(CIAFF)发起人,东布洲国际动画孵化创作基地联合创始人,首届敦煌动画周终审评委及产业论坛《如何说好中国故事》发言嘉宾。
高元:生活于青海西宁,从事当代艺术的创作和策划。非营利机构西宁当代、艺术品牌风马主理人。作品涉及现场、行为和影像等媒介。2013年起参与电影制作与拍摄。代表作:《小谢》(美术指导)2013;《老王》(导演)2016;《白夜》(导演)2018。
沈杰:导演,2012年毕业于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多媒体专业。其动画短片曾入围国内外电影节,包括柏林电影节、威尼斯电影节、洛迦诺电影节;也包括昂西、萨格勒布、渥太华、广岛等动画电影节。现工作生活于上海。他是首届敦煌动画周的初审评委。
刘书亮:中国传媒大学动画艺术学院副教授,博士。动画媒体公众号动画学术趴创始人,媒体人。首届敦煌动画周及产业论坛《如何说好中国故事》发言嘉宾
税源:导演 AnyMotion艺术家,围绕动画,视觉设计,现场表演等方式工作。1999年生于四川乐山。2023年发起屏果(AnyMotion Picture)工作室。其作品《坏掉的土豆》入围首届敦煌动画周 国际竞赛单元
王之珩:导演,性别男,浙江温州人。2021年本科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上海设计学院数字出版系,是实验动画爱好者。其作品《患者的心态》获得首届敦煌动画周 评委特别提名奖。
孙逸阳:手工影像创作者,她用陶瓷,布料,胶片等多种媒介进行动画创作,以动画为胶水连接世界。其作品《他她它》和《艾蜜莉》入围首届敦煌动画周邀约展映作品单元。并在影展期间主持了工作坊:普拉辛诺万花筒动画工作坊和敦煌奇石人偶工作坊。
主持/策划
柴觅,艺术家,导演,生活工作于北京和洛杉矶。她的艺术实践涉及多种方式,包括动画、电影、摄影、绘画、实验剧场及策展。其艺术作品及艺术项目曾展出于国内外数个动画节、电影节、艺术节、双年展及非盈利艺术机构。她是本届敦煌动画周的组委会成员及总策划。

录音:DAF活动现场媒体组
文字整理:杨晓琦
编辑:卢川
校对:DAF组委会



关于DAF敦煌动画周
“敦煌计划”数字影像系列—DAF敦煌动画周于2022年11月15日正式启动,并将于2023年4月29日至5月3日在敦煌雅丹世界地质公园举行。DAF专注于展映和展览通过动画技术制作的来自全球各地的独立电影、实验短片和观念艺术作品;为面向国际动画电影领域的探索提出新的语言、方法、技术和美学,扩宽动画电影边界的作品,提供多种扶持和资助机会;支持华裔动画创作者的职业发展和艺术实践。首届DAF试图创造一个独特的沉浸式电影节,一场发生在广袤沙漠雅丹体地貌和宇宙星辰包围下的动画影像艺术盛宴。位于西北部的风蚀地貌的雅丹体,有着独特的自然和文化肌理,它将在动画电影节期间成为一个对话、创造和参与的时空场。当世界成为流动的景框,让我们通过动画,重新想象边界。

The first Dunhuang Animation Festival (DAF) was officially launched on November 15th, 2022, and will be held from April 29th to May 3rd, 2023, in the Dunhuang Yadan World Geopark. DAF focuses on the screening and exhibition of independent films, experimental short films and conceptual art works produced through animation technology from around the world. In addition to providing various support and funding opportunities for the works that propose new languages, methods, techniques and aesthetics for the explora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field of animation films and broaden the boundaries of animation films, it will also support the artistic practice of Chinese animation creators. The first DAF is attempting to create a unique immersive film festival, an animation art feast that takes place in the vast desert Yadan landform and is surrounded by the universe's stars. The Yadan landform, located in the northwest, has a unique natural and cultural texture, and it will become a spatial and temporal field for dialogue, creation, and participation during the animation film festival. As the world becomes a fluid frame, let us reimagine the boundaries through animation.


(按照首字母顺序排列)

出品人
孙晓强

组委会成员
柴觅 杜晨艳 卢川 刘晖 朱雪莲
  
入围评审团
曹澍 柴觅 沈杰 杨静 赵晋

终审评审团
安妮特·辛德勒 陈莲华 戈本·施默 李振华 刘健 皮三

主视觉设计
蔡采贝 刘轶男

鸣谢机构
敦煌丝路戎通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  
敦煌市鸣沙山月牙泉旅游发展有限公司
敦煌文旅玉门关景区运营管理有限公司  
敦煌文旅雅丹景区运营管理有限公司
敦煌文旅沙州夜市景区运营管理有限公司  
敦煌工美文化创意有限责任公司
敦煌智慧旅游有限责任公司  
敦煌丝路风尚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敦煌宾馆有限责任公司

鸣谢名单
安妮特·辛德勒 曹恺 陈莲华 池宇浩 丁炬 丁大卫 端木 冯薇 付帆 何金芳 黄丽娅 胡芮 戈本·施默 雷磊 李振华 李星宇 刘健 刘丽华 刘书亮 刘晨 鲁婷婷 倪镔 宓鑫君 皮三 彭验雅 彭祺俊 Rita 邱甜甜 速达 沈杰 孙欣 沈韩成 文永亮 薛峰 小简 余春娜 杨博 杨城 杨义飞 杨成桦 杨丽玲 倚天 曾嘉慧 张嘉珍 张乐静 朱彦潼

工作人员
池宇浩 刘依凡 李亚男 杨晓琦 杨天然  张乐静
 

DAF组委会办公室
上海市杨浦区长阳创谷G2引力艺术空间 
E-mail: [email protected]
项目咨询
朱雪莲 [email protected]
刘晖 [email protected]
商务合作
杜晨艳 [email protected]
媒体联络
卢川 [email protected]


▲▲▲

推广/合作/活动加微信号:directubeee

▲▲▲

创作不易,感谢支持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UCCA影像艺术交流丨“马蒂斯的马蒂斯”展览系列公共影像:《文明》系列第1-2集麦肯锡董事谢小舟、谷歌法务负责人姚迪、东方航空总法律顾问郭俊秀等23位嘉宾应邀参加智合论坛2023!丨嘉宾动态Love Is Here To Stay ~~ by AP & Tony Bennett【广州】港大ICB嘉宾对谈: 《让人上瘾的产品、广告与创意背后的秘密》——吴文芳先生诗朗诵:迟到的月光夏练三伏数智商业技术2.0时代的新「三驾马车」,阿里妈妈郑波谈如何把握生成式大模型《原神》冰箱贴:神子&宵宫&申鹤&甘雨&刻晴&优菈&莫娜7位角色!第四届“华为影像·金鸡手机电影计划”荣誉作品揭晓,对焦生活传递影像力量吃早茶&生蚝阿里“后合伙人时代”的变革与挑战​2023年7月票房刷新影史纪录;《电锯惊魂10》首曝预告49年以来最真实、最深刻的影像:人的神态反映了时代的好坏美麗阿拉斯加(四)冰川灣 (Glacier Bay)10场影像讲座与对谈,深入城中村创作世界以AI重构医学影像,飞利浦新一代智能影像平台登场容器化时代的领航者:Docker 和 Kubernetes 云原生时代的黄金搭档她看到了什么?美女子飞机上崩溃指控邻座“不是人类”,真相来了(图)20万张珍贵影像重现:那个年代的中国人,太美了!尹烨对谈施展:马斯克是偶然,也是时代的必然(一)王俊凯出任第七届平遥国际电影展特约策展人清华&港大提出LanguageMPC:将大语言模型和MPC相结合的新型类人智驾系统“后人类” 时代的新影像 ( 上 )|DAF特约放映&嘉宾对谈我们等到了!农历新年,纽约放假!国际法学院杜涛、许凯获聘上海市普陀区人民法院涉外商事审判特约咨询专家美国IIHS公布事故死亡率最高(&最低)的车型许准:他亲手创造了“后冷战”时代,却为何走向美国霸权的对立?墨西哥展出“非人类”遗骸CCF C³-24@中电金信:超级算力时代的新格局 | 开始报名华为影像大赛揭晓获奖作品,XMAGE 诠释影像力量【便民】962121热线特约维修服务范围覆盖全市半导体制造技术大会——论坛二:SiP及先进封装论坛嘉宾介绍,重磅嘉宾新亮相,跨越边界,超越未来!减脂营又要开始啦MBB & Big 4对谈贾伟|艺术、商业与AI:数字原生时代的商业美学送票了!国大九十度话剧社十周年特约,年度大戏《死无葬身之地》登陆啦~听证会上出现疑似“外星生物”遗骸!“并非人类”送票了~新国大中文话剧社10周年特约,惊悚科幻剧即将上演!《长相思 第一季》定档7/24,原著&编剧桐华,主演杨紫,张晚意,邓为,檀健次环法第十五站-----继续相爱相杀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5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