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后人类” 时代的新影像 ( 上 )|DAF特约放映&嘉宾对谈

“后人类” 时代的新影像 ( 上 )|DAF特约放映&嘉宾对谈

公众号新闻

《  “后人类” 时代的新影像 》
活动策划及主持:柴觅
对谈嘉宾:丁大卫、雷磊
发言嘉宾:曹澍、皮三、高元、沈杰、刘书亮、税源、王之珩、孙逸阳
活动地点:鸣山雅集,敦煌鸣沙山



《  “后人类” 时代的新影像 》这场活动发生在敦煌鸣沙山旁边的鸣山雅集,从傍晚持续到午夜。我们在沙海、星空和阵阵蛙鸣中开始了这场对谈,环境和这几日的经历自然而然的融入到了对话中。在整理这些文字的时候,我意识到我们记录了一段独特的时空,疑问、创想、知识、感触不断地在这里流动和发酵,关于个体也关于这个时代,以及未来人类和艺术的关系。这是DAF的第一场嘉宾交流活动,活动结束后在回住所的大巴上,大家依旧持续了聊天和讨论。柴觅)
本文根据现场活动录音整理编排而成 由于文字量较大,本文分成上下两篇分开推送)
*《流体力学》 The Mechanics of fluids |Gala Hernández López|法国|DAF 特约放映作品
柴觅:这个放映单元是一个特别的邀约,我很早就知道北京独立短片联展(BISFF)这个活动,应该是2017年,我有一部叫《梦雀》片子受邀在活动上展映。BISFF一直都是一个非常具有实验性先锋性的影展,已经成功办了这么多届了,选片的品类和质量也一直保持的非常好。这次我很高兴能够联系和邀请到丁大卫先生,请他来帮敦煌动画周DAF影展策划了这个放映单元。我最早提出的是:你能不能从BISFF往届的片单中选一些你觉得非常好的动画短片,之后他就给了我这样的一个片单。当我看完这个片单以后,我立刻意识到:对于动画的理解,对于这种艺术在当代的认知,我们应该是相同的。虽然我觉得可能在座会有一些观众可能对于刚才所放映的影片否是动画,存在疑问。之后我们很快聊到要给这个活动选定一个什么样的名字会比较合适。“后人类”这个策划主题是由大卫提出的,我也觉得非常的恰当。从我个人的观影感受上来说,这些片子是生产于当下的,他们使用到的媒介、手法、制作方式也是基于这个时代,甚至影片讨论的一些问题,也是因为这个时代而产生的。我想两位对谈嘉宾对此都会此有一些想法。那就先请大卫先和我们聊一聊吧,谢谢。

在充斥着“赛博”“后人类”等新兴概念的时代,关于“动画”的认知与技术的当代变化
丁大卫:很感谢大家能够一直坚守在这儿,然后陪我们大家又再一次把这几个片子看了一遍,然后很感谢柴老师能够提供这么一个机会。最早的时候柴老师让我选几个片子,然后我本来其实想找一些非常“动画”的电影,但是后来我想就是这里敦煌动画周,是一个更专业的,更集中地展示动画的地方,我就不班门弄斧了。所以我就选了一些数字作品,这样的话一方面也能代表最近这几年一个比较重要的创作方向,然后可以邀请大家来一起观察、一起探讨。另外一方面我觉得也很想听听大家的意见,看看大家对这些作品的一些反应,以及这些作品在一个动画电影节里面,能够产生什么样的火花,然后同时我刚才讨论到是不是动画的一个问题,我觉得这个其实很难讲,其实我认为它某种意义上是动画,但是我们经常说的是数字艺术或者说是多媒体艺术,但当然最后一个片子它肯定不是动画了,不过他用了很多数字的方式,然后再加上一些互联网的素材,然后这样的一种 Video Essay(视频文书 / 散文电影)的方式,然后去论证一个观点,然后去循序渐进地推动自己的探讨。
*《赛博伊芙》CYBER-EVE|卡蒂亚·米基娃|DAF国际竞赛单元  数字体验奖 获奖作品
我觉得这四个片子,总的来说它基本上是围绕在一个框架里面;然后之前我们在邀约的时候,我们把的策划的主题定义为赛博时代的后人类。其实还是想借这个概念,虽然这个概念的确很大,然后仅凭四个片子也是没有办法给予一个很明确的答案,但我们可以借题发挥,看一下我们能不能就这个方向,以及无论是从片子的主题也好,还是从创作方式上也好,有一些推进。大家可以来多聊一聊,我们一会可能乱谈一下,对大家有什么想说的,欢迎随时打断。
柴觅:我能先打断一下么。(顿)请问如何来理解“赛博”、“后人类”这几个字的呢 ?我个人愿意把“后人类”理解为一个标签,是这个时代的产物,在很多艺术机构一直在被提及和用来形容一些艺术作品的一种概括语。你也是自己选择使用这些词语的,请问具体怎么想的 ?
丁大卫:我对“后人类”的理解肯定是从“后现代”延伸过来的。这四个片子,我刚才又看了一遍,觉得四个片子放在一起我觉得还是挺有探讨的这个语境的。首先让我想起的是比较著名的一个学者,像Donna Haraway,她谈到了这个“赛博”的概念,就是说她首先是一个把之前的二元论结构的东西,男性女性,人和动物,人和机械把二元已经解构掉了。
包括Andy Clark说并不是说是你大脑里面放进了一个芯片,你就是赛博人了。其实我们现在都是赛博人。赛博人他提出的是一种人和技术相处的状态,其实后人类状态其实跟我们完全不遥远,因为我们都已经在这个路上了。但是大部分时间上我们还处在一个中间状态,至少我自己就处在一个中间状态,就是我喜欢去进行一种非常缓慢的凝滞的这种对于知识的消化,或者说对于自然物的非常古典的这种观察和处理。但是实际上我们看到自然已经早就不是自然了,看到的文化也早就不是文化了。就是说我们听到蛙声或者看到后面的沙漠,这些自然物完全携带了一种文化的东西,我觉得是我们很好的一个思维出发点。
*活动在露天举办,现场一直充斥着青蛙的叫声,放映及交流的地方背靠着月牙泉旁边的鸣沙山(活动现场照片 )
柴觅:谢谢大卫,我觉得说得特别好。雷磊导演这边又是怎么想的呢?
雷磊:因为我本来是从动画的语言出发进行工作的。我就记得在Locarno Film Festival(洛迦诺电影节)的时候,我去参加一个Summer Academy(夏季学会),当时放映了Douglas Gordon的一部电影《I Have Nowhere To Go》。电影里面就用了非常多的黑场,很少的图像闪动,大部分的时间电影院是没有视觉元素的,电影讲了艺术家 Mekas的一个故事,非常震撼。
*Douglas Gordon: I had nowhere to go 在苏黎世Eva Presenhuber画廊 展览现场
其实我当时就会思考一个问题,今天和皮导(皮三)聊天的时候其实也提到了,就是为什么在影展中放映的动画或者是进入到了这种动画的语境,好像主题上可以讨论的范围就很狭窄,有的时候是模式化的二次元动漫作品,或者我们经常看到学生作品是在讲自己的一个小情感或者小思维,无法像《I Have Nowhere To Go》一样延展开,谈论图像和声音的关系……回到这个单元的时候,它虽然是用动画的技术或者是一个动态的技法,但电影讨论的层次其实非常多,可以非常理论化或者学术,但同时也可以讨论到非常多私人的一些情感的概念,同时这些作品都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日记或者是自说自话的状态。
记忆中,我是在那次的Locarno(洛迦诺)参加了电影节的过程中,看了非常多不同文化背景导演……比如非州的,北欧的导演,还有白俄罗斯导演的作品以后,我发现大家虽然用动画的技术,但是如果跳出动画的这样的一个语境,可以讨论很多话题和很多影像的可能性。所以,其实就在那次洛迦诺电影节回国之后,我就开始制作我的实验电影《动物方言》,还有《公园日记》,这一系列的作品。我觉得,今天再一次看这样的电影,会给我非常多的启发,也会打破非常多在动画创作中我对自己的束缚。大概这样,我就先分享就到这。
*《公园日记》A Bright Summer Diary |作者:雷磊 |首届DAF非叙事动画奖 获奖作品

新时代的先锋影像反映着:当代人精神状态的描述,携带着难以描述的状态
柴觅:我刚看完这个片单的时候感受还是比较强烈的,最早想到的一个词是“寂寞”,但是很快我就觉得这个词可能不合适。后来想到“疏离”可能是更合适一点的词,来形容整个单元给我的整体印象。近些年这类影片很多,今天的片单也很有代表性。就像刚才雷磊导演提到的,这些影片大都涉及个体经验和私人情感。很多时候这类影片都是围绕着非常个人化的情绪和情感叙述和表达的。与此同时,这些片子也使用了当下非常新鲜的媒介和手法——某些属于时代和技术发展下的影像生产的易得方式,这会使我联想到某种对自我过度关注的状态。有些影片同时使用了多种媒介,呈现出了非常多元的手段和丰富的视觉,在我看来甚至是有些华丽的,但这些华丽的视觉包裹在影片的表皮,同时影片的内容却又指向了某种空洞和空虚感。
丁大卫:其实我觉得你说的做电影包括长片也是,故事片也是,做这种互联网对人的精神造成了什么样的改变?最近很多年当然一直都在做了,但是给我一种很强的感觉,就是说这个东西就是我没有看到非常有启发性的,大部分就是一种非常强的东西压在一个个体身上,表现这种失控、陌化和窒息等等,然后包括一些新技术,包括这种我们说的短视频也好,然后影片里这种交友聊天软件,约会软件也好,它给人带来这种精神上的trauma(创伤)。
*《坐在我脸上》 Sitting on My Face |Liu Guangli |韩国|DAF 特约放映作品
这种对人精神状态的描绘,这几年其实非常多,但很少见特别有启发性的,或者从根源上有一些反思的。比如第四个片子《流体力学》讲到了一些,就是说告诉这些厌女症的人说,不要轻易地再去怀疑自己,或者说是约会软件这个算法模式根本是不公平的吧。我觉得还是稍微有点启发性,因为它能努力从根源上梳理一下这件事情,但是我认为很多故事片其实并没有消化这个题材。
提一个比较直观的,我觉得在这种互联网时代,人的状态是非常难以琢磨的,而且它不像过去就是说我在一个公共场所放一个电影,大家可能就是在同一个点被感动,或者说最后看完电影大家都感觉到同一种激情或者说同一种澎湃或者同一种伤感。现在就是说我们大家每个人都面对自己的屏幕,所有人接触的信息是不一样的。它很有可能也是被经过筛选过的,但是它大体还是每个人形成的经验产生了很直观的差异。就好比两个人生活在同一个房间,他们互相刷了不同的手机,所以很可能形成的状态是非常不同的两种精神状态。

散文电影、论文电影、档案电影:时代风向?当下潮流?为什么近年来这类电影会越来越多
柴觅:这个放映单元特别先锋新锐,新的东西就意味着是可以被讨论和质疑的,这次也是特意邀请各位嘉宾来体验这场活动,非常欢迎更多的在场嘉宾参与讨论和分享感受。
丁大卫:对我们就开放,大家可以聊自己想聊的。
柴觅:雷磊导演近年来也是在这个方面(散文电影)的创作比较多,也在国际上获得了很好的声誉。我想继续追问一下雷磊导演,关于我上面所提及的问题,是不是因为这些片子使用了Essay Film、Video Essay、Archive Film,这类形式所造成的呢?我理解的这类电影其实是并没有围绕着一个故事主体或者一个人物主体展开叙事的这样一种方式,我刚才也分享了一下,就对于这个片单,个人感受是“疏离”,有一种外围的华丽和内核的空虚这样的一种对撞。然后我的问题是:这是文本形式造成的,还是时代背景造成的?这个其实是在我看完片子之后最先想到的问题。
*《流体力学》 The Mechanics of fluids |Gala Hernández López|法国|DAF 特约放映作品
雷磊:我觉得是两个部分,首先关于散文电影的概念,最近好像特别的火热,或者很多电影节的展映中都会包含散文电影的形态,我发现一些学者好像都用散文电影去写自己的专业论文。其实散文电影的形式我觉得早在 Chris Marker 那个时代就非常普遍了,包括“电影是自来水笔”这样的概念,已经把电影很模式化的故事给打碎了。很多的导演就直接把自己想要说的话写在胶片上,或者是就像戈达尔的作品,变成非常大的字卡,可以就写在屏幕上。所以,我觉得散文电影不是一个最近几年火热的一个东西,只是由于最近几年的疫情,或者是因为我们生活状态的改变,包括孤独和疏离,好像个人可以很简单的用桌面电影或者是用散文电影这种方式去表达,不用一个摄制组外出拍摄,在最近几年成为了最可以被操作的工作方法。
其次,回到这个“疏离感”,刚刚大卫提到的这种我们对于媒体的一种新的观察状态,我觉得这是一个电影观看方式演变的过程。原来我们在电影院,因为电影设备是非常昂贵的,只有电影制片厂有权力去制作电影,少数人可以有权利发行电影。电影院的屏幕让所有人都共情,在某个观点笑,在某个观点哭。但是,当电影发展到近代之后,电影变得和大家会产生一个距离或者有一个空间,这就是很多导演或者是很多的艺术家在讨论的电影院这样的一种装置感。因为电影的权利正在消失,电影不再是“奇观”。在电影院里观众不再受制于图像,而是每个观众对于图像都可以有一个自我的理解,电影院内形成一个想象中的共同体。这个共同体其实是现代电影院最有魅力的地方。
*Chris Marker(1921–2012) 摄影作品  KOREANS Untitled #47,  1957

“赛博时代” 到来之后,电影背后的灵魂在哪儿,我们共情的是什么 又是什么带来了不安与疏离
然后,到了这样的影像(散文电影)的出现了以后,或者是刚刚大卫提到的赛博以后,我个人的理解是观众的权利又再一次被放大了,由于媒介的观看方式,被多屏幕瓦解了,每个人都可以有更多的权利去选择自己的屏幕,选择暂停加速、回退等等的方式。然而,这种瓦解有的时候也反而会变成一种暴力,或者是也会让人困惑。因为说“想象中的共同体”,至少还有一个共同体在,好像大家共同认同一个建筑空间,只是在空间中选择自己的路线。然而,在共同的建筑瓦解了以后,那我究竟是谁?我对话的是人还是机器?还是一只狗?这个会让我们觉得这种疏离感被无限放大,可能会感觉非常不安,所以,我觉得这个片单明确地就会给我们一种这样的不安感。
最后,我觉得回到“动画”,因为动画的英文Animated是赋灵的一个过程,是“赋予灵魂”的一个过程,问题是,看到这样的电影,我们就不知道这个动画的后面它是不是有一个灵魂?比如说迪斯尼,动画在赋灵的办法是那些动画师对着镜子去画自己的脸,其实是试图把自己的表演,自己的表情,赋灵在米老鼠或者唐老鸭这些角色身上。那像《阿凡达》或者三维电影的动态捕捉,其实是把动态演员的灵魂赋在虚拟三维动画角色身上。但是,问题是到了赛博,如果屏幕已经被瓦解了的话,那角色背后是一个AI—包括现在AI都可以自动生成一些动作,对吧?它可以自动去学习。那我们共情的灵魂到底是什么?观看者面对的又是什么?这其实是让我们非常不安和惶恐的一个东西。
当然,很多人还会觉得AI根本没有自己意识,它还没有到一个可以和人对话交流的程度,但是,只要我们面对……包括有一个网站是每天会生成一张虚构的脸,我们看到这个东西我们会思考我们究竟在面对的是什么?我们情感到底应该寄放在什么地方,我觉得这些困惑,可能是这些影像背后在讨论的问题。我觉得在当代艺术领域,或者是先锋电影的这种语境下,它可能会很快地被讨论,艺术家会提出激进的问题……但是如果回到一个电影工业或者是动画工业里,可能它还会滞后一点点时间。
*Ai生成动画 《在我眼中》Inside my eyes |俞悠洋|DAF国际竞赛单元 入围作品
丁大卫:前两天看一个影片,它是使用AI生成口吻的旁白,然后就有一个观众提了很有意思的问题,他说AI的时间观念跟人有什么区别?我觉得这个问题特别有意思。就是说这一部分涉及到AI产生的媒介和我们人工所产生的媒介,它带给人的时间感的不同,比如说你让它写一个文本,或者说是你自己写一个文本好像区别并不大。但是我相信很快的AI开始可以生成动态影像了……当然我说的是更“高级”的,不是大数据式的那种。Ai生成肯定以后会有一种更平滑的,我们可以说是更富有“欺骗性”的存在,这种方式生产的东西,它带给人的这种时间感也好,或者这种“媒介温度”也好,是不是一样的?我们现在已经到了一个可以用一个非人的媒介去温存,或者说是去自我满足的一个阶段。在这个话题上曹老师你要不要说两句?
柴觅:请把话筒递给曹澍老师。

图像并置和讨论传播正在发生的,无法预估发展走向的事情被链接了起来
曹澍:其实我们很多同学、朋友之间也会在讨论这个问题,他们也会感叹现在Essay Film(散文电影)为什么会那么多?然后刚才雷磊提到,包括戈达尔早期那个时候,有很多电影作者也在做类似的工作,可能和作者电影的低制作成本有关,也可能和电影运动的即时生效传播也有关。我也在想这个问题,当代美术馆的影像领域,很多人在做Essay Film,当然也有很多朋友旗帜鲜明地表示反对和不理解。我觉得这种争论挺好的。
刚才雷磊也提到 Animate 的词义里有赋予灵魂的这个功能。我觉得其实散文电影呈现给我们很多东西恰恰是暴露了不能够被赋灵的后台,也就是某种极其现实的尴尬,或者是一团乱麻的状态。所以它扮演的角色,也有点像布莱希特(Brecht.Bertolt)戏剧的感觉,呈现一种反沉浸。不是说让大家去进入一个想象的共同体,也不是让大家感受到一种所谓的虚假的相互理解,而是真正的把这种一地鸡毛的后台来暴露给你看。我觉得这个也是它的一个特别重要的作用。有很多类似哈伦法罗基(Harun Farocki)的作者,他们调研的资料,横跨了历史、过去和未来,各种学科,也包括很多科幻想象,甚至也给出一些超越人类世的不同视角,包括一些我们很难关注到的领域的知识,前期都是大量详实的工作。当然也不排除一些作者的目的就不是做一部影像作品,影像只是副产品,Ta们本身就是跨领域的研究者。那么这些工作中的材料,用影像的方式在一个时间流动中去表述的时候,它又不是一个用文字书写的逻辑去推导的过程,而是说让你去看到了某些并置的图像,而产生了一些化学反应,或是一些属于 image(图像)带来的 imagination(想象)。刚刚我听到屏幕旁边的池塘里,很多青蛙在叫,然后刚刚放映到的也是第二部,有关地动仪那个片子中蟾蜍的片段,那个青蛙叫声突然出现的时刻特别好。我大概就想说的是,Essay Film它在一定程度上也带来了一些这种开放性,比方说突然出现的叫声和图像相遇的巧合,然后和他虚构的这个用动物来预测大数据的一个事情中间,有一些超越论文逻辑推理的感性部分。
*布莱希特(Brecht.Bertolt 1898-1956)戏剧作品 《四川好人》(The Good Person of Szechwan)摄影: Kevin Berne
刚才放映中这 4 位导演其实都用到了3D扫描或数字媒体的技术,我现在突然想到的是哈伦法罗基(Harun Farocki),他的《平行》那个作品,在里面他提到,“计算机图像的创造者不想吸引成群的希腊鸟儿,他们的天堂应该由他们自己设计的造物所居住”,好像是这样的一句话,我可能记得不太清楚。其实给了我一个提示,计算机技术它带来的一些感知模式,可能是会很大的区别于,我们在古典意义上的共情方式。计算机技术和物理世界的交界处,可能也会带来另外的一些新的梗……我想说什么来着……忘了,昨天睡的时间太少了哈哈。
对,另外我突然想起来,前几天那个新闻里,斯坦福大学用AI造出了一些类生命体,然后他们之间形成了一些对话,它们在一个类似《西部世界》里的环境中,仿佛产生了自我意识,这些 Ai 相互之间有了记忆,它们记得相互之间昨天的交互,是在一个AI的小世界里培养出来的。很多新的技术正在发生,新的问题正在出现,动画它可能不一定非要被我们以往理解的那种,所谓的制作方式给绑定住,还是可以有很多新的链接方式。一些正在发生的,现在还没法预估发展走向的事情,它们可以通过Essay Film的方式被链接起来,进行图像并置和讨论传播。
柴觅:感谢曹澍,哪位嘉宾想继续分享?(观望后,话筒递送给皮三导演)

技术焦虑、技术迷失,困惑来自时代 还是来自我们自己 
皮三:我是来给论坛捧场的,但我刚刚看片有点看困了。可能这两天累,敦煌太好玩了。但是这个困意让我在想:这些片子为什么不在被窝里拿手机看。我想到我在2000年,零几年我忘了。当年巫鸿做了个展览,应该是某个首届三年展,然后当时我的作品是一个游戏,那个时候就比较早了,是用一个网页做的这个游戏作品,是和安旭一起做的。当时收到美术馆邀请,我就说为什么要在美术馆做?我说我们的作品应该在网吧里做,要让每个人都能在电脑上玩这个游戏。再想到刚刚看的这些作品,会觉得在电影院里看其实是很奇怪的。所以你理解我说的意思吧,就应该躺在被窝里像看网络小视频一样,我觉得这么放在电影院是一种退步,很奇怪,我觉得他们应该改变场景,为什么在美术馆也可以理解,但是放在电影院或者说未来的包括美术馆,我都觉得有点问题,未来所谓这些“赛博”的东西,材料这东西我也觉得是很怪,这是我的个人观点。
*《流体力学》 The Mechanics of fluids |Gala Hernández López|法国|DAF 特约放映作品
说回来当时我也没能把网吧的想法实现,因为没获得支持,我原来想的是我可以有个展是在网吧里做,因为我当时很多作品都是用这样来看的,我觉得是不需要在美术馆的。这是从接受和观看的角度来讲。在十几二十年前互联网刚出来的时候我就在使用新技术,我用网站、QQ聊天记录、网页,做过很多这种奇怪的作品。我觉得影片其实表现的困惑就是当新技术出来那种困惑,其实是很明显,就是技术焦虑。所以我觉得内在的东西其实没有变,你知道吗?我看以前的人和我现在的想法它是没有变的,但是后来我觉得我是不是没有必要用这么那么猛的方式去做作品,我还是回来我再想想我自己的问题到底是啥,这是我的个人路径。但是我不知道未来AI这块能不能干出啥更奇怪的事情。当年那一波技术冲击带给了我感受,我觉得这是新技术,玩玩就玩玩。关于技术迷失我跟安旭(已故导演)也讨论过,特别容易让人迷失在那种新技术的发展中,给你带来某些焦虑。有些情绪本就是存在的,比如说年轻人的空虚,青春期我们都有,你在只有几本书的知识量的时候你会有焦虑,媒介时代到来了也会有焦虑,只不过它可能会被包装地特别复杂,你知道吧?我感觉这里有很多没变的东西,但是他们必须要用这个方式来做,因为觉得顺手。我就从观看角度来简单说一下,说完了。
柴觅:感谢皮导的分享,高老师(高元),作为影像创作者和当代艺术及机构的助力者,您有没有什么想说的 ?(观望后,话筒递送给高元老师)

身体性的逐步消失。没有实体,我们在滑入一个令人费解的状态么
高元:我觉得大卫的这个片单特别好,包括他提出的“后人类”的主题,然后我想说一下最后一个片子,因为这两年我见过好多这样的片子。我在反思,在想这个片子我的观感为什么非常不舒服,我会觉得它特别契合刚刚大卫谈的那个问题,就是“后人类”。然后我有时候在想“后人类”,跟“前人类”或者跟古典时期的人类,最大区别是什么?
从我的角度来讲,我觉得人的身体性是在一步一步地被剥夺的。无论我们所看的是电影也好,动画也好。第一部老鼠讲述死亡的那个片子,我能感觉到它里面有一些镜头的身体性很强,老鼠在那个房间当中穿梭,比如当镜头对准老鼠的时候,那种因为呼吸产生的身体微微地发颤。我在看这样的片子时候,是能感觉到身体性的。但是看到第四部片子的时候,观感就不是很好了,但我又觉得它其实跟我们今天的日常生活非常接近。比如我很密集的在刷手机时,会有突然停下来的时候,然后发现:好像只有我的眼睛和我的手是有感觉的,然后在某一刻,会觉得整个身体都是麻木掉的,思想被非常庞杂的,破碎的,各种各样的信息堆叠起来,身体确是一步一步被简化掉了。
*《坐在我脸上》 Sitting on My Face |Liu Guangli |韩国|DAF 特约放映作品
为什么我会强烈抵触的同时又觉得特别的熟悉呢?我在看片的时候会想这个问题。我觉得从我的角度来讲就是那种身体感的丧失,通过电影的方式,身体一步一步,一点一点地被剥离出来了。这是对于大卫称为“后人类”的这个片单,我个人的一点点感受吧。
雷磊:我想接着刚刚高老师谈的关于身体的话题,我记得之前《看理想》做了一个节目,就是谈论AI有没有自我意识,节目中提到AI之所以觉得它没有自我意识,是因为AI没有身体性。AI会觉得自己是无处无所不在的,无时不在,无刻不在的。我在想,有可能最早这种特别说教,特别霸权的一种电影,你会看到一个人站在屏幕前,比如说就像一部特别纳粹的电影,电影要推销自己的观念,是一个很强势的身体,站在屏幕前讲话;然后到戈达尔,画外音可能是一个艺术家,诗人,作家……躲在屏幕屏幕之外,然后到现在这种散文电影,后人类影像,似乎作者的身体已经消散在互联网中了,无所不在了,可能最后,电影确实会带给观众一种作者身体,或是说作者身份的消失……这种观影体验,它是不是一种迎合现在短视频或者是互联网的一个观影状态,我觉得非常有趣。
另外,在《看理想》的节目中谈到,Ai没有自我意识,一方面是因为Ai没有一个身体,它没有办法和人共情身体的作用。另一方面是它没有办法像人一样去做复杂的反思,有可能20次的自我反思,Ai可能会非常快地经过计算,得出一个准确结论,这可能和刚刚说的……身体感好像有一点关联。
*《流体力学》 The Mechanics of fluids |Gala Hernández López|法国|DAF 特约放映作品
注释 
 Donna Haraway 唐娜·哈拉维,是一位美国哲学家,主要研究后现代女权主义。她最重要的作品包括“赛博格宣言(The Cyborg Manifesto)。
 Douglas Gordon 道格拉斯·戈登,1966年出生,是一位世界知名的英国多媒体艺术家,通过包括电影、影像、摄影、文本、雕塑等多种媒介手段进行创作,他的作品一直探索着一些普遍存在的二元性,如善与恶、真实与虚假、记忆与忘却等。自乔纳斯-梅卡斯离开立陶宛的村庄以逃避纳粹迫害以来,已经过去了70多年。当时他22岁。今天,他是流离失所的一代人中最后幸存的成员之一。他也是人类经历的最伟大的记录者之一。
 Chris Marker 克里斯·马克,1921年出生,是20世纪60年代最典型的法国知识分子,除了导演、编剧、摄影、制片人等身份外,他的活跃性还展现在:政论、幽默时事文摘、翻译、音乐评论、实绩、短篇小说、游记,当然还有和巴赞一起在《电影手册》(Cahiers du Cinéma)上写影评。
 Brecht, Bertolt 布莱希特,贝托尔特,1898年出生,是德国剧作家、诗人和戏剧理论家,从他的创作生涯一开始,他就是一位热情奔放、富于创造的“被诅咒的诗人”,他喜欢写美国的事情(见《关于可怜的B.B.》、《太阳神》、《城市丛林》等作品)。
 BISFF "北京国际短片联展"立足中国,放眼世界;我们让全新的影像发生在这座最古老的大都会,在⻓达十天的展期内,各国创作者和艺术家们在北京展示他们最新的影像作品。我们将“短片”的概念延伸至创作的各个领域,在电影和艺术中寻求结合的可能。同时,我们也试图让短片呈现出足够的纵深和张力,将短片置入整个文化生态中考量,试图探寻可能的社会意义延伸。我们摈弃歧视,成⻅和胁迫;力求建造起激发灵感的力场,让表达得到瞩目,让影像得以延续,让艺术可以无畏迸发。
DAF特别放映| 《翅膀的背包》
*该片单由BISFF选送,由丁大卫策划

《死亡是什么感觉》What Dying Feels Like|Philip Ullman |0:09:00 | Netherlands | 英文对白中英字幕 | 2021| 
《坐在我脸上》Sitting on My Face|Liu Guangli |0:14:41 | France, China | 法语对白中英字幕 | 2022|
《翅膀的背包: 现代神话》The Backpack of Wings: Modern Mythology|Hyeseon Jeong| 0:22:20 | Germany | 英文对白中英字幕 | 2021|
《流体力学》The Mechanics of fluids|Gala Hernández López|0:38:26 | France | 多语言对白中文字幕|2022|

《翅膀的背包》作品简介
《死亡是什么感觉》  What Dying Feels Like: 一只老鼠发现她自己在一间枯燥的客厅里吟诵童年的记忆。疏远的过去的碎片描绘了人类生活的画像。当她在成为人和成为老鼠之间,在活着和模拟中纠结时,一种失落感弥漫在空气中。
《坐在我脸上》  Sitting on My Face | 出生于韩国的艺术学生 Jade 在她的日记里讲述了她在法国遭遇反亚裔种族主义、性别歧视和同性恋恐惧症的经历。对来到法国的失望、对种族主义者的巨大愤怒以及他人的不理解致使她希望通过艺术创作来完成与现实的和解。
《翅膀的背包:现代神话》 The Backpack of Wings:Modern Mythology| 影片通过建立地球和动物之间的传感网络,从而推测出未来的一种场景。在这种场景之下,该网络不仅可以用于环境保护及环境监测,还可以用于自然灾害预警系统的商业保险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地球传感器及神谕,野生动物在神话中才能进行的活动,会恢复吗?这部电影是东亚地震神话及科学方法之间的碰撞,透过⻦类学家、黑⻦以及被保险人的视⻆,展现了在其互动和生物学方面可能会发生的变化。这部影片告诫人们要保持技术乐观主义,同时还引发了人们对追踪技术及动物迁移影响的思考。
《流体力学》 The Mechanics of fluids | 2018年,一位名为Anathematic Anarchist的用户在一个网络论坛上发表了一篇关于incels的遗书。Incels是一种异性恋男性的亚文化,他们的顾影自怜、厌女倾向和暴力幻想充斥了互联网的许多⻆落,甚至在一些地方发起了线下行动。Anathematic Anarchist真的自杀了吗? 美国真的像他遗书中所说的那样,该对他的死负责吗? 这是一部关于算法时代的痛苦和孤独的作品,试图在网络最黑暗的⻆落寻找索。

对谈嘉宾
丁大卫:策展人、评论人、制片人,先后从事出版、媒体和电影行业多年。目前他的工作中心围绕着真实电影、档案电影和实验电影;2017 年他创办“北京国际短片联展”(BISFF)并任总策划人至今。他策划参与的展览和放映项目包括“非洲,我对你说”(广东时代美术馆,2022)等;作为评论人,他常年参加柏林、戛纳、威尼斯、洛迦诺等影展,文字已经发表在包括《电影世界》《香港01 周刊》《澎湃·思想市场》等超过50 个杂志、报纸和网站,他还是法国卢米埃协会(L’Académie des Lumières) 的成员。作为制片人参与的电影项目已经入围包括洛迦诺国际电影节,韩国全州电影节,台湾金马影展等多个影展和美术馆展览。他目前生活和工作在巴黎和北京。
雷磊:导演、艺术家,生于中国江西省南昌市,2003年至2009年获得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信息艺术系本科及硕士学位。2010年动画《这个念头是爱》获得渥太华国际动画节最佳动画短片奖。2013 年动画《照片回收》获得荷兰国际动画节最佳动画短片奖。2014年担任萨各勒布国际动画节,荷兰国际动画节评委。同年获得亚洲文化协会蔡国强奖学金。2017年任教于美国加州艺术学院实验动画专业。2018年起,雷磊担任奥斯卡动画短片及长片单元评委。2019年他的第一部电影长片《动物方言》入选柏林电影节论坛单元。2022年他的动画长片《第二个和第三个妈妈》获得鹿特丹国际电影节 老虎奖奖提名奖,及香港国际电影节火鸟电影大奖提名奖。
发言嘉宾 (按发言顺序排序)
曹澍:艺术家,现任教于中国美术学院,工作生活于杭州。创作媒介以3D数字模拟影像装置、电子游戏为主,形成不同媒介关联的意义网络。其工作往往基于某个特定地点或空间展开,涉及历史事件或个人记忆,试图提出开放性的问题导向。他是首届敦煌动画周的初审评委。
皮三:导演、艺术家  动画行业推动及建设者,中国独立动画电影论坛(CIAFF)发起人,东布洲国际动画孵化创作基地联合创始人,首届敦煌动画周终审评委及产业论坛《如何说好中国故事》发言嘉宾。
高元:生活于青海西宁,从事当代艺术的创作和策划。非营利机构西宁当代、艺术品牌风马主理人。作品涉及现场、行为和影像等媒介。2013年起参与电影制作与拍摄。代表作:《小谢》(美术指导)2013;《老王》(导演)2016;《白夜》(导演)2018。
主持/策划
柴觅,艺术家,导演,生活工作于北京和洛杉矶。她的艺术实践涉及多种方式,包括动画、电影、摄影、绘画、实验剧场及策展。其艺术作品及艺术项目曾展出于国内外数个动画节、电影节、艺术节、双年展及非盈利艺术机构。她是本届敦煌动画周的组委会成员及总策划。

录音:DAF活动现场媒体组
文字整理:杨晓琦
编辑 / 校对:DAF组委会



关于DAF敦煌动画周
“敦煌计划”数字影像系列—DAF敦煌动画周于2022年11月15日正式启动,并将于2023年4月29日至5月3日在敦煌雅丹世界地质公园举行。DAF专注于展映和展览通过动画技术制作的来自全球各地的独立电影、实验短片和观念艺术作品;为面向国际动画电影领域的探索提出新的语言、方法、技术和美学,扩宽动画电影边界的作品,提供多种扶持和资助机会;支持华裔动画创作者的职业发展和艺术实践。首届DAF试图创造一个独特的沉浸式电影节,一场发生在广袤沙漠雅丹体地貌和宇宙星辰包围下的动画影像艺术盛宴。位于西北部的风蚀地貌的雅丹体,有着独特的自然和文化肌理,它将在动画电影节期间成为一个对话、创造和参与的时空场。当世界成为流动的景框,让我们通过动画,重新想象边界。

The first Dunhuang Animation Festival (DAF) was officially launched on November 15th, 2022, and will be held from April 29th to May 3rd, 2023, in the Dunhuang Yadan World Geopark. DAF focuses on the screening and exhibition of independent films, experimental short films and conceptual art works produced through animation technology from around the world. In addition to providing various support and funding opportunities for the works that propose new languages, methods, techniques and aesthetics for the explora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field of animation films and broaden the boundaries of animation films, it will also support the artistic practice of Chinese animation creators. The first DAF is attempting to create a unique immersive film festival, an animation art feast that takes place in the vast desert Yadan landform and is surrounded by the universe's stars. The Yadan landform, located in the northwest, has a unique natural and cultural texture, and it will become a spatial and temporal field for dialogue, creation, and participation during the animation film festival. As the world becomes a fluid frame, let us reimagine the boundaries through animation.


(按照首字母顺序排列)

出品人
孙晓强

组委会成员
柴觅 杜晨艳 卢川 刘晖 朱雪莲
  
入围评审团
曹澍 柴觅 沈杰 杨静 赵晋

终审评审团
安妮特·辛德勒 陈莲华 戈本·施默 李振华 刘健 皮三

主视觉设计
蔡采贝 刘轶男

鸣谢机构
敦煌丝路戎通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  
敦煌市鸣沙山月牙泉旅游发展有限公司
敦煌文旅玉门关景区运营管理有限公司  
敦煌文旅雅丹景区运营管理有限公司
敦煌文旅沙州夜市景区运营管理有限公司  
敦煌工美文化创意有限责任公司
敦煌智慧旅游有限责任公司  
敦煌丝路风尚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敦煌宾馆有限责任公司

鸣谢名单
安妮特·辛德勒 曹恺 陈莲华 池宇浩 丁炬 丁大卫 端木 冯薇 付帆 何金芳 黄丽娅 胡芮 戈本·施默 雷磊 李振华 李星宇 刘健 刘丽华 刘书亮 刘晨 鲁婷婷 倪镔 宓鑫君 皮三 彭验雅 彭祺俊 Rita 邱甜甜 速达 沈杰 孙欣 沈韩成 文永亮 薛峰 小简 余春娜 杨博 杨城 杨义飞 杨成桦 杨丽玲 倚天 曾嘉慧 张嘉珍 张乐静 朱彦潼

工作人员
池宇浩 刘依凡 李亚男 杨晓琦 杨天然  张乐静
 

DAF组委会办公室
上海市杨浦区长阳创谷G2引力艺术空间 
E-mail: [email protected]
项目咨询
朱雪莲 [email protected]
刘晖 [email protected]
商务合作
杜晨艳 [email protected]
媒体联络
卢川 [email protected]



▲▲▲

推广/合作/活动加微信号:directubeee

▲▲▲

创作不易,感谢支持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吃早茶&生蚝听证会上出现疑似“外星生物”遗骸!“并非人类”诗朗诵:迟到的月光减脂营又要开始啦麦肯锡董事谢小舟、谷歌法务负责人姚迪、东方航空总法律顾问郭俊秀等23位嘉宾应邀参加智合论坛2023!丨嘉宾动态容器化时代的领航者:Docker 和 Kubernetes 云原生时代的黄金搭档我们等到了!农历新年,纽约放假!美国IIHS公布事故死亡率最高(&最低)的车型半导体制造技术大会——论坛二:SiP及先进封装论坛嘉宾介绍,重磅嘉宾新亮相,跨越边界,超越未来!UCCA影像艺术交流丨“马蒂斯的马蒂斯”展览系列公共影像:《文明》系列第1-2集墨西哥展出“非人类”遗骸20万张珍贵影像重现:那个年代的中国人,太美了!以AI重构医学影像,飞利浦新一代智能影像平台登场Love Is Here To Stay ~~ by AP & Tony Bennett阿里“后合伙人时代”的变革与挑战她看到了什么?美女子飞机上崩溃指控邻座“不是人类”,真相来了(图)“后人类” 时代的新影像 ( 下 )|DAF特约放映&嘉宾对谈美麗阿拉斯加(四)冰川灣 (Glacier Bay)10场影像讲座与对谈,深入城中村创作世界华为影像大赛揭晓获奖作品,XMAGE 诠释影像力量送票了~新国大中文话剧社10周年特约,惊悚科幻剧即将上演!环法第十五站-----继续相爱相杀数智商业技术2.0时代的新「三驾马车」,阿里妈妈郑波谈如何把握生成式大模型《长相思 第一季》定档7/24,原著&编剧桐华,主演杨紫,张晚意,邓为,檀健次王俊凯出任第七届平遥国际电影展特约策展人尹烨对谈施展:马斯克是偶然,也是时代的必然(一)【便民】962121热线特约维修服务范围覆盖全市MBB & Big 4国际法学院杜涛、许凯获聘上海市普陀区人民法院涉外商事审判特约咨询专家对谈贾伟|艺术、商业与AI:数字原生时代的商业美学清华&港大提出LanguageMPC:将大语言模型和MPC相结合的新型类人智驾系统送票了!国大九十度话剧社十周年特约,年度大戏《死无葬身之地》登陆啦~第四届“华为影像·金鸡手机电影计划”荣誉作品揭晓,对焦生活传递影像力量许准:他亲手创造了“后冷战”时代,却为何走向美国霸权的对立?夏练三伏CCF C³-24@中电金信:超级算力时代的新格局 | 开始报名49年以来最真实、最深刻的影像:人的神态反映了时代的好坏【广州】港大ICB嘉宾对谈: 《让人上瘾的产品、广告与创意背后的秘密》——吴文芳先生​2023年7月票房刷新影史纪录;《电锯惊魂10》首曝预告《原神》冰箱贴:神子&宵宫&申鹤&甘雨&刻晴&优菈&莫娜7位角色!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