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古代「不控制粮价」的救灾故事
┃一时强弱在于力
千秋胜负在于理
四个古代「不控制粮价」
的救灾故事
©文/ 言九林
☄ 惟有超出抚州之外,在这种畸形权力格局影响不到的地方,“不抑粮价”的政策才有可能激活市场法则,才有可能给灾情带来真正的帮助。
王夫之后来在《读通鉴论》里评价说,如果卢坦为了邀取个人名声,响应民意呼吁做了强制管控粮价的事情,便相当于“拒商贩于千里之外”,只会给本地那些坐拥大批粮食的“豪民”提供发灾难财的好机会。市场被摧毁后,这些豪民可以“挟持人之死命以坐收踊贵之利”,结果将是更多的百姓被饿死。卢坦不追求虚名,是宣歙百姓的幸运。
范仲淹出台了许多政策来应付饥荒。比如:(1)官府开仓放粮赈济灾民。(2)利用杭州人喜好佛事的风尚,号召地方富商举办竞渡比赛之类的娱乐活动。竞渡比赛需要雇佣人力,佛事活动有慈善义举,可以解决部分饥民的工作和吃饭问题,“贸易饮食工技服力之人,大增就业者数万”。(3)大兴土木。范仲淹先是劝说各寺庙主持,称饥荒之年劳动力成本最低,正是拿出庙产来雇工修建寺院的好时机。然后又身体力行,大修衙门的官舍、库房和宿舍。这股大兴土木之风让寺院之类的有粮者自愿拿出了钱粮,给饥民提供了很多工作岗位。
最后,黄震只能诉诸暴力手段。他在第七道榜文里宣布:若十日之内,被点名的富户仍不将粮食投放市场,“轻则差官发廪,重则估籍黥配”,不但要派官差去强行撬开他们的粮仓,还有可能要将他们抓起来刺面治罪,发配边疆。此后,黄震便开始利用榜文,不断对富户进行点名,然后由官府派人前去查封粮仓。这场查封粮仓的运动,一直持续到“新稻将熟”的七月份。
首当其冲者,是地方官可能会秋后算账。底层饥民买不起高价粮食,自然得由官府出资去买然后再施赈,这对官府而言相当于受了损失。在官府看来,让自己遭受财政损失的“罪魁祸首”,便是高价卖粮的本地富户。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来源: qq
点击查看作者最近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