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地尽其力,仓备饥馑——中国古代备荒救灾的历史经验

地尽其力,仓备饥馑——中国古代备荒救灾的历史经验

公众号新闻


全文共3968字 | 阅读需9分钟

纵观中国历史,“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治国理念影响深远。有作为的统治者重视民生,劝课农桑,不断完善粮食仓储和救荒保障体系,力求百姓能丰衣足食。广大民众也积极垦荒引种,精耕细作,互助互济,共同应对各种灾荒和饥馑,保证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

“民以食为天”。中国古代灾荒记载之多,世界罕见。邓云特《中国救荒史》统计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自然灾害达5258次,其中,排名前两位的分别是旱灾(1074次)和水灾(1058次)。研究还表明,历史上中国人口长期占据世界人口约1/4,北宋末年人口超过1亿,至清道光年间更是突破4亿。那么,中国传统社会如何应对自然灾害造成的饥荒,又怎样应对人口急剧增长带来的粮食危机呢?

积谷备荒 灾蠲赈济


为应对频繁的自然灾害造成的粮荒,中国很早就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减灾救灾思想和措施。除兴修水利工程外,还注重储备粮食,遇灾时积极赈济灾民。积谷备荒是古人在长期与粮荒的斗争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正所谓“仓中有粮,灾年不慌”。中国古代仓储体系建设较发达,自汉代以来建立的常平仓,旨在通过国家掌控粮食的买卖,利用粮价的季节差异,发挥调节粮价和救济民众的作用。

宋元时期,除常平仓外,以士绅为管理主体的社仓开始推广,官方还倡导民间自发组织建设义仓。明清时期,“民捐、民管、民用”策略使得义仓、社仓在乡村普及,在备荒救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清代继承明代之法,充分发挥社仓、义仓的功能,各地社仓、义仓数量激增,全国仓储储量在乾隆初年高达4000余万石。当发生重大灾荒时,仓储的赈济作用便凸显出来了,如嘉道时期安徽水灾频发,义仓储备“救济灾黎数百万人”。

灾蠲赈济也是救荒活民的重要举措。秦汉以来,国家层面就构建了蠲免、赈济与安辑等灾蠲制度,形成了一套灾害救助和保障体系,具体包括雨雪粮价奏报制度、报灾检灾制度等。明太祖要求各州县每月上报雨水情况;清代更是形成较完整的雨雪、收成、粮价奏报制度。

朝廷还对报灾制度进行了规定。明初不拘时限,灾害发生随时申报。清代则规定夏灾限六月终旬,秋灾限九月终旬。在报灾之后,明清两朝都规定各级地方官府必须及时前往现场踏勘灾情,将受灾情况逐级上报,勘报时限一般为40日。检灾勘灾之后,进入灾蠲环节,朝廷一般根据受灾民户原有财产状况和实际受灾程度,将其分为极贫、次贫、稍贫三等进行赈济。除减免赋税外,官府还通过赈给、赈粜、赈贷、煮赈、工赈、劝分、安辑等一系列措施来恢复民生。

除官府的各类灾蠲救助政策外,民间往往也积极施粥捐赈。宋代以后,士绅及民间组织成为施粥主体。如明朝天顺时期,京师周边受灾无米,顺天府民江聪自出米豆于崇文门外,“日为粥以食饥民,凡四月得济者八万七千五百余人”。清代民间粥厂设置已有相应章程,应对粮荒也更为有效。如嘉庆十八年(1813年)至十九年河南大灾,大量地方官员捐俸及绅商捐输建立粥厂,河南巡抚称,大量灾民连续5个月靠领粥存活。可见,施粥不仅解决饥荒,还安抚流民,避免灾民大规模流动造成社会动荡。此外,朝廷还劝导、鼓励富商士绅报捐赈济。乾隆帝说:“救荒无奇策,富户能出资赈粜,足以助官赈之所不及,于闾阎殊有裨益”。

增辟耕地 劝课农桑


从战国到清后期,中国人口逐渐由3000万左右增加到4亿以上。能养活这么庞大的人口,得益于农耕技术的进步、亩产量的提高和耕地面积的扩大。这意味着人地矛盾始终是传统社会面临的巨大压力。

战国时期,随着铁犁牛耕的出现,大批土地被开垦,人口开始加速增长,但也带来了“地狭而民众”,“其土不足以生其民”的问题。战国初年,李悝就认为“农事害则饥之本也”,于是主张“尽地力之教”,努力提高粮食总产量,并推行“平籴法”以应对饥馑水旱。

宋元时期,南方人口增加迅速,人地矛盾日益紧张。于是出现了与山争地、与水争田的局面。圩田、柜田、架田、湖田、涂田、沙田以及梯田大量涌现。“梯田”之名首见于南宋范成大《骖鸾录》,该书称袁州(今江西宜春)仰山“岭阪上皆禾田,层层而上至顶,名梯田”。在宋代,梯田广泛分布于今四川、广东、江西、浙江、福建等地丘陵山区。圩田、湖田在宋元时期迅速发展,这是人们与水争田的主要方式,对江南沼泽地区的开发发挥了关键作用。此时期,圩田主要分布在长江下游、淮河流域南部、太湖流域和浙东钱塘江一带,由此有了“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梯田”之名首见于南宋范成大《骖鸾录》。梯田的开发使丘陵地带大面积种植水稻成为可能。图为广西桂林龙脊梯田  视觉中国/供图

明清时期,人口空前增长,与水争田和与山争地的范围进一步扩大,主要区域已由长江下游发展到长江中游,甚至于长江上游和陕西地区。这其中最有名的当数湖广一带垸田的开垦。在清代,两湖平原垸田得到充分发展,以沔阳州为例,根据乾隆元年(1736年)清丈的结果,全州共有堤垸1350余座,面积达400多万亩。垸田的开发,使得两湖地区成了新的谷仓,以至于在明中期就有“湖广熟,天下足”的说法。

土地垦辟面积的扩大,一方面是民众为了生存不断由“狭乡”向“宽乡”迁徙耕垦的结果,另一方面也与历代朝廷不断招抚流民、鼓励垦殖和劝课农桑的政策引导有关。西汉时期,朝廷就意识到农业问题就是衣食问题,即“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汉文帝建立“孝悌力田”制度,并用“帝亲耕、后亲桑”的仪式劝农。五代十国战乱频仍,人民流离失所,对此,宋太祖招抚流民返乡,自由耕垦,朝廷承认农民垦辟荒地的土地所有权,并规定免征3年税。清乾隆年间,随着土地垦辟日臻饱和,乾隆帝允许零星土地自由垦种和小片土地免税开垦,并对官员垦荒奖惩作出具体规定,还采取由官方借贷耕牛、种子、资金等方式鼓励百姓垦辟荒地。

两千余年间,中国的耕地面积从汉代的4.8亿亩左右,扩大到清后期的9亿亩左右。但耕地面积的增长远远赶不上人口的增长,而且人口快速增长形成的粮食和能源危机,使得人类对天然植被的破坏达到灾难性的程度。特别在人口激增的清代,人地矛盾最为尖锐,许多地区的人均耕地面积已经低于当时的温饱常数,全国至少有1/3以上的人口处于饥饿和半饥饿状态。雍正帝也认识到,“户口日增,生齿日盛,而地土所产如旧,民间食指愈多,所入不足供出,是以米少价昂,此亦理势之必然者也”。

为解决温饱问题,统治者采取禁酒禁曲等措施,以减少粮食消耗。此外,还严禁粮食出口,鼓励粮食进口。如严格限制出海商渔船所携带的口粮,规定每人每天只准带食米1升、余米1升,多带即治罪。往返外番的船只必须带回一定数量的大米,以资民食。在灾荒时期,朝廷还对过榷关的粮食予以免税。

由此可见,为了在有限的耕地上养活众多的人口,中国历代统治者普遍采取重农政策,尽可能开垦土地,不断增加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以满足社会对于食物的基本需求。

引种作物 扩充食源


面对粮食危机,古人从域外引进新作物,丰富食物来源。美国学者劳费尔曾指出,中国古人“采纳许多有用的外国植物以为己用,并把它们并入自己完整的农业系统中去”。

中国古代主要有3次引种高潮,即秦汉时期、唐宋时期、明清时期。由于不同时期社会需求、国际秩序等因素的差异,引种的侧重点和引入路径亦不同。农史学家石声汉曾以域外引种植物名称为切入点,用胡、海、番、洋进行概括:凡是名称前冠以“胡”字的植物,大多为两汉两晋时由西北引入;凡冠以“海”字的植物,大多为南北朝后由海外引入;凡冠以“番”字的植物,大多为南宋至元明时由“番舶”引入;凡冠以“洋”字的植物,大多是在清代乃至近代引入的。

秦汉时期,中国从域外引入了胡麻(芝麻)、胡瓜(黄瓜)、胡桃(核桃)、胡豆(蚕豆、豌豆、豇豆)、胡葱(葱)、安石榴(石榴)等20余种植物。唐宋时期又引入了无花果、西瓜、海枣、柰、杨桃、槟榔、莴苣、菠菜、甜菜等。宋至明清,随着人口压力加大,引种域外粮食作物成为应对饥荒的重要策略。其中较有成效的是宋代占城稻的推广和明清时期玉米、红薯的引进与推广。占城稻由宋代商人从占城(今越南)带回,并在福建地区种植,具有耐旱、生长周期短、产量高的特点。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江淮两浙地区因旱灾出现饥荒,宋真宗为缓解灾情,将福建的占城稻分拨给两浙地区种植,进而在长江流域推广,促进了长江流域水稻种植的革新。明清时期,可供开垦的荒地已所剩无几,高产、适应性强的美洲作物的引种和推广为应对粮食危机发挥了重要作用。玉米根系发达,抗旱耐寒耐贫瘠;甘薯适应力强且产量高。二者很快成为仅次于水稻、小麦的主要粮食作物,这使得大量人口在山区垦殖成为可能。

面对粮荒,除依靠救济外,民众也通过采集野生植物扩大食物来源。民众利用野生植物救饥的经验,成为宋以后大量救荒书籍编撰的主要依据。如明初藩王朱橚所编《救荒本草》,广泛调查、总结民间救饥的经验,收集草木野菜414种。清代,救荒活民书的编撰进入鼎盛时期,如清代顾景星著《野菜赞》、张能麟著《荒政考略》、万维翰著《荒政琐言》等,对野生植物救饥的记录更加详细。还有部分地区民众引种、补种新品种及栽种代食品充饥。如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大水,大量农田被毁,柏乡县引种籼谷,取得丰收,并从福建引种甘薯、芜菁作为代食品,大大缓解了粮荒。又如清代江汉平原民众在灾年时,种植茭米、荞麦等生长期较短的速生植物代替水稻,“暴干炒作以当粮”;江汉—洞庭湖区的民众大量采集水蒿、菱角、莲等水生植物作为荒年的重要食物。

纵观中国历史,“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治国理念影响深远。有作为的统治者重视民生,劝课农桑,不断完善粮食仓储和救荒保障体系,力求百姓能丰衣足食。广大民众也积极垦荒引种,精耕细作,互助互济,共同应对各种灾荒和饥馑,保证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

中国国家历史又双叒叕上新啦!

《中国国家历史》邮局征订套装(征订代码:28-474)正在火热进行,一套四本,一次性拥有全年装!

识别下方小程序或点击下方“阅读原文”直接购买!


北京地名,怎么又“土”又“洋”的?

一战定千年,史书却只写了31字

中国唯一的海上民族:京族,为何从越南迁移到广西生活?

人民日报发图:历史将这样记录今天

他山之石 l 土耳其历史教育与历史教科书概况

欢迎转发朋友圈
公号转载须经授权,不得用于微信外平台

商务合作、订购微信号:zggjls01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邮发代号:28-474
QQ群:460382533
电话:13372012240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未读」涿州库房受灾的相关回应【广而告之】原来留学生自食其力这么简单,freshman就可以开始?涿州,京津冀水灾的新战场走入华裔长者的世界:他们靠捡拾铁罐瓶子为生,拾荒老人自食其力亲历水灾的单向檀谷店员们,想和你一起做些事一本伟大的漫画《中国古代科技史》!!!由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馆员王光越审定!!!太恶心!华人肉类批发商,仓库鼠患成灾,肉被鼠粪盖着,然后卖给华人……深陷雨灾的河北姐妹们,加油!一点绵薄之力,愿雨过天晴中国古代逻辑与“正名-用名”论证辽博“放大招”了!尽览中国古代如画江山,一本就够!太恶心!华人肉品批发商,仓库鼠患成灾,肉被鼠粪盖着,还在卖...我的精算生涯(三)在中国古代,拐卖人口该当何罪?尺度大到打码才能播!这部影史经典,该拿出来说一说了…华人肉品批发商,仓库鼠患成灾,肉被鼠粪盖着,还在卖...四个古代「不控制粮价」的救灾故事腾讯再捐1亿元驰援防汛救灾;百度调拨3000万支援抗汛救灾;142家中国公司上榜最新世界500强……地中海邮轮行之十四宋朝军队在中国古代有多另类?​商鞅:中国古代历史长河中游荡的恐怖幽灵吹尽黄沙不见金(六十): 大流士[第五届书房Show活动]——by magni:中年人退而筑城,仓储空间兼开放式书房可怕!30万支电子烟、18万罐笑气被查!澳洲这个地区,仓库破全澳纪录!吹尽黄沙不见金(五十九): 谁是朋友,谁是敌人中央汇金出手,罕见同时增持四大行!A50指数直线拉升,分析师连夜紧急开会…A股怎么走?历史经验全复盘→中国神话文艺的历史脉络——基于《封神第一部》的梳理美国SEC通过比特币现货ETF?疑假消息,行情猛涨猛跌,价格还在,仓位没了 涿州水灾的消息在朋友圈看到真的严重,求神庇佑绝版书复活,豆瓣9.7分神作!30年前风靡中国的历史读物,把五千年历史“画”出来~2023了,养生野中医还在骗“中国古代不喝牛奶”吹尽黄沙不见金(五十八): 零距离?损失3亿码洋,仓库水深2米!数百万册书还在水里,“简直是灭顶之灾”没有任何丰功伟绩,却是中国古代最好的四十年畅销80年的中国史经典之作物尽其用——千里迢迢来黄海演习的美军,怎能轻易放走?!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