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对电影《封神第一部》的文本来源、改编策略、人物设定和叙事模式等进行了观察分析;并以此为契机,梳理了中国神话文艺的历史脉络。神话作为不同时代的精神镜像,呈现出不同的形式特点。同时,神话也沉淀了中华民族始终坚守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蕴藏着秉要执本的文化资源,承担了赓续精神血脉的功能;它不仅连接历史,亦指向未来。
【关键词】封神第一部 神话 中国文化
神话指原始的、单纯的、非文学(non-literary)的故事,它最早流传于文字尚未出现的时代,是由无名的故事讲述者复述和发展出来的文本,而不是某位作者个人化的臆造。【1】从古至今,有关“封神”的文本以口述、文字、图像、戏剧等方式分散流传,被不断改写和添加新的内容。《封神第一部》电影的剧本以分别成书于宋元时期的《武王伐纣平话》和明代的《封神演义》两部“原著”为基础。此外,电影创作团队还参考了《列国志传》《尚书》《史记》《六韬》《帝王世纪》等文献。事实上,我们今天看到的所有“封神”文本都并非原创,而是汇集了历朝历代的志传典籍、口头文学、民间传说、说唱戏曲等散落文本的合体,是经过反复重写和改写的通俗文学。有学者发现,细节丰富、情节跌宕的小说《封神演义》的写作素材可能来自宋元明时期的杂剧,经过改编的民间“封神戏”对传播小说也起到了加速的作用。【2】“重写”和“改写”是人类文明进程中最常见的文化现象,也是神话构成中的必然路径。就像导演乌尔善谈及拍摄《封神第一部》的初衷时所讲到的“对自己的传统文化进行追溯、提炼和重新表达。”【3】神话的每一次重述和改编都是对族群记忆的继承、刷新和延展。在神话故事的演绎进程中,不同时代的附加修饰和临时枝蔓在之后的历史洪流中被扬弃,一些重要的叙事内核在千百次的锤炼中得到强化。《封神》就存在这样的内核,比如故事中始终保留着对政治和伦理、反抗与秩序、宿命与选择;家与国、忠与孝、善与恶等重大问题的探究。封神演义.明万历间金阊载阳舒文渊刊本之绣像
正如王国维所说的:“中国政治与文化的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商周之争处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过渡期,矛盾冲突极为剧烈。周武和殷商有着截然不同的意识形态、世界观和价值观。“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礼记·表记》)。殷商人信鬼神,商王殷寿自认为有天佑神助,过着奢靡荒淫的生活。多数民间流传的前文本将殷寿描写为荒淫无道、沉迷女色的低能昏君。电影《封神》没有这么做,而是依据历史文献较有深度地刻画了暴君殷寿。其实古代“史传”类文献对殷寿的描写也多见正面的描述,比如荀子描述的纣王:“长巨姣美,筋力超劲”;司马迁笔下的:“帝纣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知足以距谏,言足以饰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声,以为皆出己之下”等。电影将殷寿塑造为能文善武的一代枭雄,尤其在开篇的几场战争戏中,表现了他勇敢、果决、智慧过人的一面,同时也埋下了他善用心计的伏笔。另外,对于善与恶的界定,影片给出了更具现代意识的设计。乌尔善认为:“现在的观众不接受宿命论的设定,他们把它变成了选择,每个人物都能选择善恶,选择自己的命运。电影也摒弃了‘红颜祸水’的设定,让邪恶回到原点,商朝的灭亡完全是纣王咎由自取的结果。”【4】同时,影片也渲染了殷寿在野心膨胀的状态下被激活的残暴,他弑父、诛妻、灭子、杀兄;伐戮异己,残害忠良;毁宗庙、乱纲纪、无诚信;不仁不义、不忠不孝;视人命为草芥,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分析,殷寿对人伦道德、公序良俗的践踏以及最终的命运可能是其个性使然,但更应该是他作为一个奴隶社会君王的历史局限性造成的。周武取代商纣具有毋庸置疑的政治、历史、伦理的合法性。
历史上,周人推翻殷商,依靠和强调的是“德”,而不是“神”。影片中,以姬昌、伯邑考、姬发为代表的族群表现出高贵的人格和高尚情操,与倒行逆施、罔顾天谴的殷寿形成了鲜明对比。从周代开始,中华民族告别了神话时代,揭开了以“人”为中心的伦理文化。周武“制礼作乐”,以伦理道德为灵魂的皈依,开启了人伦政治的先河。自此,中国人的灵魂不再托付给神灵,而是通过自己的道德修养,努力成为完善的君子或圣贤。“‘上古’是儒家文化的信仰源头,是华夏文化共同体的认同源泉,具有哲学意义上的先验合法性”。【5】儒家文化堪称明代社会体系的精神支柱,当时盛行于世的理学就是儒学的一种历史形态,此时成书的《封神演义》在神话叙述中明显加入了理学思想,并竭力阐释封建制度取代奴隶制度的历史必然性。电影之改编抛弃殷寿的刻板印象,让他的形象更复杂,更符合现实生活的逻辑,这是此片最明智的选择。然而,如果能适当地表现商末社会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以及阶级冲突的一触即发,则会令影片更有历史的厚重感。儒家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中国,中国式发展离不开儒家哲学。儒家立场和观点不仅是民族复兴的精神资源,也成为中国对世界给出的解决方案。中国正在用“和而不同”“道之以德”“仁者爱人”等解决困扰全人类的普遍性问题。诸如《封神》系列电影等文化产品的出现就是儒学再度繁荣的生动注脚。在华夏文明中,神话的崇高地位自殷商后逐渐没落。进入封建社会之后,神话文艺在中国没有繁荣起来,在主流文化中不登大雅之堂,也缺乏完整的体系。鲁迅认为这是由两个原因造成的。一是“华土之民,先居黄河流域,颇乏天惠,其生也勤,故重实际而黜玄想,不更能集古传以成大文”;二是“孔子出,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实用为教,不欲言鬼神,太古荒唐之说,俱为儒者所不道,故其后不特无所光大,而又有散亡”。【6】以孔子为代表的原典儒家向来排斥神怪,正所谓“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殷商之后,神话时代终结,神话转向“志怪”,主要流行于民间。《封神演义》中志怪的成分就很多,甚至可以说很杂乱,但也造就了作品缤纷的奇幻色彩。在散落于民间的文艺作品中,“封神宇宙”是个融合了不同时代神、佛、仙、道、人、魔、鬼、灵、妖的大杂烩。仅就叙事而言,它也不单纯,杂糅了上古神话、道教掌故、佛教故事、巫傩文化、史志记传和市井传说等。相比之下,西方多数是宗教国家,意识形态以神祇为中心,体系完整,脉络清晰,经典文本基本固定下来。比如基督教文化中上帝主宰一切,其社会文明建立在神话基础上,今天依然如此。这并非代表西方文明比中国发达,只是不同文明的历史选择。
“神话”这个汉语词汇不是自古就有的,而是在近现代的文化启蒙运动中被发现、挖掘和建构的。近代以降,西方列强靠船坚炮利入侵中国,西方文化随之而来,其中也包括西方神话。中国人在对西方神话考察研究的同时,发现了本民族古老神话的重大价值。很多神话故事用奇幻的笔触描绘历史上的奇迹,目的是复制一个民族最核心的精神。鲁迅就曾希望通过原始神话的“蛮性”激活中国人的心智和血性:“盖文明之朕,固孕于蛮荒,野人狉獉其形,而隐曜即伏于内。文明如华,蛮野如蕾,文明如实,蛮野如华,上征在是,希望亦在是。”【7】在中国新文学的版图中,神话叙事承担了建构民族性的重任,也成为反抗腐朽的封建主义剥削压榨、抵御帝国主义侵略的精神资源,蕴含着打碎旧世界的原始力量。唐弢意识到鲁迅对神话中“蛮力”的喜爱:“九头蛇,人面兽,浑身通红,载歌载舞,肥胖得像袋子一样的帝江,被割了头,依旧视死如归,以乳代目,以脐代口,挥舞着斧头和盾牌与天帝争神的刑天。这些都使他鼓舞,使他兴奋,使他觉得新鲜和充满希望。”【8】“革命”这个词就出现在商周之际,《周易》的“革卦”中将“诛纣牧野”称为“顺乎天而应乎人”的“革命”。梁启超、夏曾佑、章太炎、茅盾、周作人、吴苾、郑振铎、谢六逸、邓充闾、傅东华、杨晦、罗念生都曾致力于神话学的译介和研究,在近代启蒙者眼中,中国需要回到气韵刚健遒劲的上古神话中去找回自己的文化之根,挺起精神脊梁,获得改天换地的勇气。清代墨绘本《封神真形图》中之殷受绣像
遗憾的是,二十世纪初中国社会精英的神话学启蒙并没有普及于世俗生活。20年代,中国电影界一度流行神怪武侠片,但是创作力量都用在了出“奇”上,形式上的努力远远多于内在精神上开掘,武侠神怪片“一部有一部的变幻无穷”。【9】有些影片标榜发扬民族精神,却徒有其表,粗制滥造居多,很快在30年代民族解放的大潮下销声匿迹。然而,我们仍不能忽视早期武侠神怪片的探索。“武侠电影从最初的野蛮动作,到借助器械和特技摄影,实现平地飞升、飞剑斗法、飞头奇术,再从写实动作发展到胡金铨时代的舞蹈性、文饰性越来越强的、飘逸的具有诗性美的动作,这套形式美学就是把暴力故事从“武”转化为“文”的过程。这是武侠神怪片从“胡闹”转向艺术道路的关键课题”。【10】20年代的神怪武侠片开启了中国电影特技的一次跨越,在早期中国电影发展史上也属绝无仅有的一次,当时的电影人开始认真地钻研西方技术,也尝试开发自己的视觉特效,今天电影特技中仍然在使用“威亚”在当时就已经频繁使用。特技在神话电影中非常重要,视觉效果虽然不是位居其价值核心,却是神话电影必须依仗的类型因素。神话电影中的超现实场面本质是一种媒介。新时期之后,电影中视觉奇观的价值被重新评估,尤其是在中国电影不断市场化,在与西方电影的正面竞争中,视觉特效奇观作为类型电影的常用手段,俨然成为电影精英话语的一种表征。“乌尔善不希望孩子们只知道美国的超级英雄,却不了解中国的经典文化。而眼下他正在做的,是把那些传统有价值的文化变成当代的东西,年轻人也能从其中汲取力量。”【11】《封神第一部》的2300个镜头中视效镜头超过1700个。视觉特效不仅是一种形式,也可以成为意义本身。哪吒和杨戬穿堂飞驰的场面由一个90度角的正侧面拍摄,空间关系清晰,如触手可及,混天绫和风火轮的特效唯美,气韵生动,画面中其他人物、建筑、兵器的细节给人逼真的沉浸体验,已经成为影迷们赞不绝口的名场面。攻打冀州时,殷寿与质子旅穿过火墙的场面刚健遒劲,富有神话史诗的雄壮美感,其视觉内涵已经超越了具体情节和人物本身,也就是说,此刻是谁在穿越火墙已经不重要,它具有的美感才重要,因为它在书写并渲染华夏民族素有的无畏和血性。同时,动作戏没有完全依靠特效场面,演员表演更多呈现出身体的自然魅力。剧组用了一年半的时间从15000人中选角,一些演员第一次拍电影,导演组需要激发他们对表演的热爱,专门设计了为期24周、每周6天、每天近10小时的演员训练营课程,培训演员骑马、武术、射箭、击鼓等才艺,还有表演、塑身、先秦文化史、古代礼仪、影片赏析等课程,也注意培养他们坚毅的品格。所以,《封神第一部》的精彩还因为作品生动且极致表达民族原初的力量,高度接近鲁迅当年所说的“蛮性”。
神话是人类讲述外在世界和内在心灵的方式,通过象征性的人物、事件、场面、叙事结构表达信仰,让观者居今识古。神话的细节通常耐人寻味,充满微言大义。《封神第一部》将两种看似矛盾的风格融合在一起,带给人熟悉的陌生感。第一种是复古感,还原约3000多年前的历史,精细到道具的纹饰;另一种风格恰恰相反,是未来感,不仅因为特效,更是因为创作理念中释放的活力和创造力。中国人走向未来的步伐,总是伴随着回望的姿态。中国文化苏古掇新,文艺创新往往习惯转身到古代去寻找民族精神的魂魄,获取前进的力量。“复古传统构成了中国历史上最主流的乌托邦,由此所形成的向后看的思维模式……”【12】导演乌尔善似乎也在力证某种万古一系的民族精神的存在,他说:“神话史诗不限于年代,它触及的是整个民族世界观、心理结构、人物性格的原型。它不属于历史,它属于心理学的范畴,探讨的主题是关于我们每个个体在生命成长过程中都必然经历的:价值观的选择,善与恶的判断和自我认知的过程。”【13】我们可以感受到影片在着意强调“东方文明的崛起”,并赋予这种崛起近似与生俱来的雄壮感和喷薄而出的生命力。学者梁归智认为《封神演义》小说的核心追求是神仙意境,用更具理论色彩的语言说,则是诗化哲学。这是带有鲜明的中华文明印迹的东方诗化哲学,根基深厚,余韵绵远。【14】用诗学的视角来观察《封神》电影,我们又能发现它并非传统意义上古典诗学,它的节奏、价值观表达以及对戏剧冲突的把握,夹杂着中西方的元素,可以说是一个国际化的神话。乌尔善提出:“如果这个电影没有任何视觉包装,最触动我的是什么?如果没有这么大的投资,我把它拍成一个低成本的片子,甚至是舞台剧,我会保留什么情节?我的选择就是这两对父子关系,因为它和我们所有人的人生体验、家庭关系都能产生共鸣。”【15】故事中对于两对父子关系的讲述是改编中的另一大亮点,且耐人寻味。殷寿和殷郊的矛盾关系具有西方悲剧诗学的宿命色彩;姬昌、姬发和伯邑考的父子关系是东方化的,带有农耕文明特有的和谐感。此外,无论在影片内部,还是在片尾浩荡的演职员字幕,抑或主创的构成和宣发方式,似乎还表达了所有神话最初素有的“多民族性”。《封神》电影可以作为我们反观当下的视角,作为一次对中国神话的最新演绎,作品融入了当下的许多集体意识。“我们应该站在当下,用今天的视角,重新讲述经典的故事,留下我们这个时代的解读。”【16】任何叙事作品都或多或少是有隐喻或象征,都带有神话属性。每个时代的神话,可以映现出那个时代的样貌。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很多民族的核心精神一直没有中断,归功于他们的神话被不断复制,包括电影在内的文艺作品就是复制和承载神话精神的容器。中国神话中有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后羿射日。我相信盘古、愚公、夸父、女娲等等神话中人物是真实存在的,但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当我们的祖先面对无数次生存危机的时候,一群人以无比伟大的勇气和智慧克服了艰难,为了让这些精神财富泽被后世,于是他们的事迹经过代代口传,成为神话,它在不停地复制我们民族中最重要的精神财富。神话叙事几乎复刻在社会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封神》完全也可以有“现代职场版”的解读方式:元始天尊和通天教主等是顶层设计者,负责战略规划,精于长线思维;殷寿和姬昌是处于竞争关系的两方首席执政官,秉持着各自的价值理念,打造各自的“企业文化”,急于笼络人才;姜子牙隐于市井,闻太师身居庙堂,二者都属于企业高管,必须依靠谋略和核心资源直接参与最惨烈的斗争;哪吒和杨戬是身怀绝技的中层技术精英,类似于部门主管兼高级码农;质子旅是遵循底层逻辑的末端执行者,类似于市场一线人员,最可能成为权利斗争的炮灰;纣王身边的妲己是不安全、不正当的竞争资源,却处于左右掌权者决策的核心位置。神话不仅可以重述和改写,还完全允许原创。我们是神话的接受者和讲述者,也在被神话讲述。从广义上讲,神话从未停止。【1】参见G.S.科克《论神话的界说》,载[美]阿兰·邓迪斯编,朝金戈等译,刘魁立主编《西方神话学读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70页。
【2】据粗略统计,封神戏在京剧剧目有98种、秦腔、有31种、川剧36种、山西梆子18种、湖南戏41种、豫剧27种。参见周博《<封神演义>的成书及其在明清时期的传播研究》,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3】乌尔善《神话有温度,电影有态度;愿我们享受电影,感知世界》,豆瓣网,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5364302/
【4】《封神三部曲》导演乌尔善——“封神”的情感种子来自中华传统文化,新华日报,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73812781224293579&wfr=spider&for=pc
【5】谭佳《夏之虚实:以艾兰和陈梦家的夏商神话研究为考察中心》,《人文》,2021年第2期,第7页。
【6】参见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全集》第9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
【7】鲁迅《鲁迅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69页。
【8】参见唐弢《鲁迅论集》,.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年。
【9】泽民《别开生面的十四集》,《幔影》,1930年,国庆日特刊,第1页。
【10】李镇《飞腾的礼乐——20世纪20年代武侠神怪片的古典精神与现代意识》,《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3年第一期,第100-101页。
【11】《封神三部曲》导演乌尔善——“封神”的情感种子来自中华传统文化,新华日报,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73812781224293579&wfr=spider&for=pc
【12】夏静《礼乐文化与中国文化论早期形态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163页。
【13】乌尔善《神话有温度,电影有态度。愿我们享受电影,感知世界》,豆瓣网,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5364302/
【14】参见梁归智《诗化哲学在东土——<封神演义>的文化意义》,《名作欣赏》,2020年第19期。.
【15】乌尔善《神话有温度,电影有态度。愿我们享受电影,感知世界》,豆瓣网,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5364302/
【16】乌尔善《神话有温度,电影有态度。愿我们享受电影,感知世界》,豆瓣网,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5364302/
▼▼▼
扫描二维码关注《电影》
微信号 : dianying2001
新浪微博:电影杂志MOVIE
点“在看”给电影君一朵小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