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在细雨中呼喊》: 内心强大,从悟透孤独开始
细雨纷纷的夜晚,一条幽静狭窄的小巷, 一个女人如哭泣般的嘶哑呼喊……
这样灰暗压抑的开篇场景,奠定了《在细雨中呼喊》这本小说的整体基调。
这是作家余华写的第一部小说,里面讲述了一个爹不疼、妈不爱的少年孙光林,多次试图获得亲情与友情的温暖,却一次次被孤立、被毒打、被羞辱的故事。
孙光林从最初的刻意讨好、假装合群,到最后决然逃离无爱的原生家庭,断然远离虚情假意的朋友,最终与真实的自己和解。
孙光林的故事里,有着无数普通人的影子。
曾几何时,我们都如此渴望外界的温暖与滋养,但往往越到最后越会发现,这人生路上80%的风雨,终究是要自己一个人去穿越。
当你真正读懂了《在细雨中呼喊》,你就会发现:
原来,当一个人内心开始变得强大之时,往往就是他悟透了孤独的时刻。
小说里的主角孙光林,是一个普通农村家庭的第二个孩子。
当他只有6岁的时候,就因为家里贫困,而被送给镇上的一对中年夫妇收养。
养父母就像亲生父母一般照顾着孙光林,给了他一段短暂而难忘的温情时光。
没想到在他12岁那年,养父却因为感情纠葛而开枪自杀,养母受不了打击离家出走,偌大的一个家,就只剩下了孙光林一个人。
在玩伴的经济支助下,孙光林一路打听着重新回到了南门的老家。
当这个12岁的少年历经艰难终于赶到家门口时,他家屋顶上恰好燃起了一场大火。
他的父亲孙广才满怀狐疑地猜测,这场灾难就是孙光林带来的。
这让原本就不受待见的孙光林,更加被父亲冷落。
后来,孙广才的疑心日渐消散,但孙光林在家中的处境却并没有因此得到改善。
哥哥孙光平和弟弟孙光明在父亲恶劣态度的影响下,也不喜欢孙光林。
每当孙光林出现在孙光平身旁时,孙光平就会立刻让他滚蛋。
因为村里的孩子总跟哥哥和弟弟在一起玩,所以他也融不进这个村的孩子圈。
那些日子里,孙光林经常有一种奇怪的错觉,似乎养父母才是自己的真正父母,而南门这个家对他而言,就只是几个熟悉的陌生人。
真正让孙光林对这个家死心的,是一场他和哥哥的“战争”。
孙光平在羊棚里用镰刀割破了孙光林的脑袋,血流了孙光林一脸。
孙光平一看吓坏了,连忙求着孙光林将血洗干净,并且不要告诉父亲。
但满心怒火的孙光林还是赶去告诉了父亲。
他满以为哥哥这次一定会得到重重的责罚,没想到一回家,看到弟弟脸上也有一道长长的血口子,而弟弟和哥哥一致认定,就是孙光林割伤的。
原来哥哥害怕被父亲打骂,就在三弟脸上也划了一道口子,并教唆弟弟栽赃给孙光林。
所以当孙光林回到家中时,看到的并不是哥哥在接受惩罚,而是父亲拿着草绳在门口那棵榆树下等着他。
父亲将他绑在树上狠狠地抽打,这一次挨打,让孙光林终身难忘。
因为他在遭受殴打时,村里的孩子都兴致勃勃地站在四周观看,而他的两个兄弟却神气十足地在那里维持秩序。
哥哥的恶人先告状,父亲的愚昧和暴力,还有母亲的冷漠与无视,都让孙光林心如死灰。
他就像一个局外人一样冷眼旁观着这个家。
热闹是他们的,而陪伴自己的,只有刻骨的孤独。
越缺乏亲情的呵护,越渴望友情的滋养。
孙光林连做梦都在想有一群能陪伴自己的小伙伴。
却没想到,连这个梦想,也终究是一场空。
上中学后,因为长期缺乏亲情的温暖,孙光林特别渴望能有一群和自己兴趣相投的小伙伴。
所以,当他看见班上一个叫苏杭的男同学,每天身边都聚集着大量的同伴时,他没有多加思考,就决定加入这个团体。
这群半大的孩子虽然是学生,但却“痞气十足”。
他们一起抽烟,一起调戏年轻女孩,一起站在操场中央放肆地嘲笑别的同学。
孙光林心中长久的压抑,也在这样的恶趣味中,得到了别样的宣泄。
但后来发生的一件事,让孙光林“坚定跟随苏杭”的决心发生了很大的动摇。
学校的音乐课老师,从不嫌贫爱富,是所有老师中最优雅的存在,她也是孙光林心中的偶像。
但苏杭却在课堂上公然以自己的粗俗嘲弄音乐老师的优雅。
他脱下球鞋放在窗台上,还把双脚架在课桌上,那双尼龙袜子散发出来的脚臭飘满了整个教室。
音乐老师在勃然大怒中把苏杭的球鞋扔到了窗外,而苏杭也毫不示弱地把老师的乐谱扔了出去。
当一群同学围着苏杭欢呼他的胜利时,孙光林却并没有像往常那样也围上去,而是内心涌上了一股难言的悲凉:自己心中的偶像,就这样轻而易举地被苏杭侮辱了。
而真正促使孙光林远离苏杭的,是一次让孙光林终身难忘的羞辱。
一天,苏杭主动邀请孙光林出去,毫无防备的孙光林就来到了操场上。
没想到苏杭突然挥起柳枝,像吆喝牲口一样向他抽打过来,孙光林以为他在开玩笑,就强作笑脸竭力躲避。
没想到苏杭竟然穷追不舍,还用柳枝猛抽孙光林的脸。
很多女同学都惊讶地看着他们,孙光林内心的屈辱油然而生。
而得意洋洋的苏杭不停地回过头去向这些女生吹口哨,同时大声喊叫着命令孙光林趴到地上去。
孙光林并没有趴下,但也没去夺柳枝,而是转身向教室的方向走去,耻辱的眼泪模糊了他的双眼。
自此,孙光林彻底跟苏杭决裂,他又回到了独自一人的孤单里。
但他却惊讶地发现,往昔自己站在苏杭身旁时,所体会到的心情竟和现在十分一致。
原来,自己从来都跟他们不是一路人。
原来,自己的假装合群,换来的只是热闹的孤单。
小说里的孙光林,是不是像极了很多普通人的样子?
最初,因为害怕孤独,我们会热衷于加入各种团体,以为这样就能获得缺失已久的归属感。
最后,我们通常会发现,一味地违背自己的本心去做一个貌似合群的人,往往都会过得特别拧巴。
三观不同,不必强融。
那些“非我族类”的圈子,强拽进去,很多时候反而是一种折磨。
当我们学会像孙光林一样,“不再装模作样地拥有很多朋友,而是回到孤单之中,以真正的自我开始独自生活”时,我们往往会发现,自己的内心反而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释然。
在上次的屈辱事件之后,孙光林跟苏杭的哥哥苏宇成了好朋友。
苏宇和苏杭完全不是同一类人,他性格温和,内向安静。
他们常常在校园里结伴而行,苏宇不但给孙光林带来了他长久渴望的陪伴,还给他讲解了青春期男孩的一些发育知识,让一向懵懵懂懂的孙光林解开了长期困扰在心里的很多疑惑。
孙光林以为,苏宇将会是自己一生的好朋友,却没想到他在19岁这一年,因为脑血管破裂而骤然离世。
无限悲痛的孙光林,再一次回到了一个人的孤单中。
他不再幻想自己还能拥有像苏宇一样的好朋友,也渐渐地习惯了这样的孤单。
他没想到,自己还会和一个6岁男孩成为“忘年交”。
当18岁的孙光林在校门外看到6岁男孩鲁鲁时,鲁鲁正在和另外两个大孩子打成一团。
被欺负后的鲁鲁一边奋力反抗,一边大声叫喊:“我哥哥会来找你们算账的!”
这样的场景,一下就把孙光林拉回到了自己被孤立、被欺负的童年。
所以当这两个大孩子大声嘲笑鲁鲁根本没有哥哥时,孙光林冲上前去一把推开他们,并冲他们大声吼到:“我就是他哥哥!”
从此,孙光林就像当年的苏宇护送自己回家一样,经常护送这个“小朋友”回家。
鲁鲁也因为有了孙光林的保护,而不再被人随意欺负。
但最终,鲁鲁也没能陪着孙光林走到毕业。
他的妈妈因为卖身被抓去劳动改造,年幼的鲁鲁想尽一切办法想要去“营救”妈妈,却都徒劳无功。
被送进福利院的他,偷偷溜走,然后一路打听走到妈妈劳改的地方。
他在监狱外风餐露宿,只为每天可以看到自己的母亲。
知道这一切的孙光林满是心痛,但却对这一切无能为力。
他悲哀地发现,自己无论怎样努力想去拥有一份长久而真挚的友情,好像最终都只剩下自己一个人。
也许,把获得温暖的期望给予外部,本身就会收获无尽的失望。
也许,孤独才是生命永恒的底色。
这样醍醐灌顶的认知,也让孙光林猛然惊觉:
想要跳出这个如泥潭一般的糟糕环境,只有读书一条出路。
通过最后一年不懈的努力和冲刺,孙光林顺利考上了梦寐以求的大学。
他终于逃离了那个令人窒息的环境,迎来了自己崭新的生活。
网上有句话特别扎心:
“孤独是生命自带的黑暗,它不能刺破,也无法穿越,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与其和平共处。”
是啊,与其一生都在不停地和孤独对抗,不如沉下心来坦然接纳。
作家蒋勋在《孤独六讲》中说:“孤独是一种沉淀,而孤独沉淀后的思维是清明。”
初陷孤独时,我们常常无限惶恐,而当我们真正悟透了孤独,通常就是内心变得强大的开始。
《百年孤独》中,有一段非常经典的话:
生命从来不曾离开孤独而独立存在。
无论我们出生、成长、相爱还是成功失败,直到最后的最后,孤独犹如影子一样存在于生命一隅。
纵然世事纷繁,人声鼎沸,我们也终难摆脱喧闹里的孤寂。
既然注定要狭路相逢,那与其刀兵相见,不如与孤独握手言和。
每个人的一生中,好像总有一段旅程,只能由自己在寂静的荒漠中踯躅独行。
无需惶恐,也不必顽抗,咬牙熬过这段艰难的岁月,你终将拥有属于自己的晴空。
作者 | 陌菲,7 年一线期刊作者、 全网流量300 万 + 爆文作者, 公众号:菲常写作
主播 | 应犹,公众号:枕边经典
图片 | 视觉中国,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人生路长,只有身体无恙,
才能把生活过成想要的模样。
十点特创【自愈养生营】,
邀请忠于自己,忠于健康的你加入~
营内每天养生知识放送,
专业养生顾问1对1解答,
每周定期养生课程分享,
与同频养生人一起打卡共勉!
下图扫码添加老师即可进入~
▼点击下方卡片 发现更多美文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