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秋白x太宰治x鲁迅:《觅渡》背后的文学际遇公众号新闻2023-09-18 12:09在深夜给偶像写同人文?文学名家也干过这事!电影《觅渡》中最“快乐”的段落,当属1923年瞿秋白从苏俄回国后在上海大学教书的日子。这也是他难得和同乡好友张太雷、恽代英做同事的短暂岁月。同年8月,新潮出版社出版了鲁迅的小说集《呐喊》。此时,青年教师瞿秋白读到了鲁迅的小说,激动得不能自已。若以微信朋友圈来比喻,瞿秋白这时只敢深夜在自己“朋友圈”中发文表达对偶像鲁迅先生才华的崇拜之情。这位“留俄归来”的文学青年,在自己的《荒漠里》中写道:“好个荒凉的沙漠无边无际的!鲁迅先生虽然独自‘呐喊’着,只有空阔的回音。”直到1931年12月,瞿秋白才终于打了一个直球。他在给鲁迅的信上写道:“我们是这样亲密的人,没有见面时候就这样亲密的人。”有关这封信的故事也出现在电影《觅渡》中,这一处情节让不少观众潸然泪下。全片瞿秋白和鲁迅只有这一场对手戏,鲁迅问瞿秋白,“我们才见第一面,你之前为什么写信说我与你是亲密的人?”瞿秋白当着鲁迅的面背下了这段文字。“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电影《觅渡》中,当瞿秋白背完鲁迅所写的小说自序后,鲁迅轻微抖动了自己手中的烟。他不再说什么“多余的话”。因为瞿秋白什么都讲了。瞿秋白远不知道,在二十二年后,远隔重洋,一位叫太宰治的日本作者比他大胆多啦!用现在的话讲,太宰治直接在“互联网”高调连载自己和周树人的同人文学!为了更加还原与周君的相处,在《惜别》中,太宰治以第一人称“我”开始了小说创作。这本书写于鼎鼎大名的《人间失格》之前。或许,我们不妨从另一个角度看待《惜别》。青年时代的“大庭叶藏”与“周树人”在日本松岛不期而遇,因乡下口音自卑的日本青年与满腔救国热情,在异国他乡不得志的中国医学生结为挚友。在《惜别》的世界里,“我”和周君同为藤野先生的学生。“我”在周君被日本学生冒犯时为他挺身而出,“我”希望周君实现自己的理想……身临其境般设想自己回到了偶像的少年时代,看着他一步步发出了自己的光芒,笔直坦荡地追随理想前行!该说不说,这就是同人文学的魅力!下面,让我们来讲讲两位“粉丝”的故事。瞿秋白与太宰治。21岁正当时,他们的激荡与痛苦瞿秋白与太宰治,这两位鲁迅先生的“粉丝”,身上有太多相似性。他们同样出生在一个克制守旧的封建大家族。日本作家太宰治出生于日本青森县一个声名显赫的贵族家庭。他是家中第十个孩子。在日本传统的家庭制度中,长子为尊。也因此,作为家中六男的太宰治常被忽视。电影《觅渡》中,少年瞿秋白在双十节挂白灯笼,为袁世凯的倒行逆施愤怒不已,却得到了母亲不怒自威的训斥,“不谈政治”。同样体弱多病,同样怀揣着真挚的政治理想,面对事情常常优柔寡断……用现在的话说,这两人就是“世另我”。实际上,瞿秋白在很小的年岁就体会到了封建家族中的精神窒息。他在《多余的话》中提到,“文人”是一份很坏的中世纪遗产,他相信再过十年八年中国再没有这种知识分子。前段时间,“孔乙己脱不下的长衫”一度成为社会热议。数万年轻人为自己“脱不下的长衫”而羞耻。殊不知,脱长衫多难啊!鲁镇受尽众人嘲笑的读书人孔乙己宁死不脱自己的长衫。出身世家名门自幼接受传统士大夫教导的瞿秋白,即使无钱给母亲下葬,为安亡母心愿,还要被迫穿着那件买来的可怜、脆弱的长衫,其痛苦可想而知。电影《觅渡》中,宋洋用旁白来交代了瞿秋白这段时日的心路历程。“母亲选择了自杀。我自知要永远失学下去了。于是拼命读书,甚至彻夜通宵。想不到,肺病又悄悄找到了我……”青年的瞿秋白与太宰治从禁锢保守的思想中挣脱出来时,对于新生激荡的政治潮流则充满着渴望。电影《觅渡》中,21岁的瞿秋白以《晨报》驻俄记者的身份奔走着莫斯科街头,誊写着激荡的共产主义思想。他彻夜翻阅俄文字典,逐字逐句翻译俄文。21岁的太宰治在上大学之后,则积极参加左翼运动,并对自己出身富豪家庭而感到羞耻。而瞿秋白与太宰治的青年时期同样困窘交加。瞿秋白在母亲去世后北上,寄居堂兄家的他因交不起北大膳食费转而投向不要学费的俄文专修馆。太宰治则因上大学后参加左翼运动被家族中断生活费。这位日本的“罗亭”在很年轻的岁月中便深陷于爱欲与无法控制的自毁中。从《人间失格》中,多少可以看出太宰治的自负与自卑。他敏锐察觉到自己与众不同的文学天赋,他是辗转在不同情人怀抱的情场浪荡子,他是被家族父兄嗤之以鼻的津岛家“败类”。值得一提的是,瞿秋白牺牲于1935年6月18日。而太宰治,则在1948年6月13日这天,和情人山崎富荣在玉川上水投水自尽。命运兜兜转转,这两位文学大师竟都在春暖花开的六月与世长辞。瞿秋白“认可”过自杀?1935年6月18日,瞿秋白在福建长汀给鲁迅写下了最后一封信。“先生:我来信和你分一个梦,一条你也行过的山径,你也举手指点过的夕阳,乱山在梦中,未能捋平……心挖出原本的沟壑。上面漂着一艘载酒的漏船。这是你也写过的塔和船,依稀你也和我分过一个梦……”鲁迅曾为瞿秋白写下对联。“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当电影《觅渡》放映到瞿秋白于长汀倒下的那刻,电影院的观众无不屏气凝神。观影中有观众现场数度落泪。观众似是为当下瞿秋白等人牺牲的故事而哭,又似是在为远方那群赤忱可爱的五四青年们而哭。《觅渡》导演宁敬武谈及创作初衷时说,“他们的精神还在我们每个人身上,在我们精神基因的记忆里。每个普通人活着的某一刻,都有可能激活。拍摄这部影片,也是为了鼓励一种相信,相信我们有可能成为某种纯粹的,更有精神追求的人。”瞿秋白做战士死在了他的“战场”上,他守住了五四青年们镌刻不灭的理想信仰之光。1919年“五四运动”尾声,北大学生林德扬自杀。武昌大学生李鸿儒跳江自杀。在一众“教育大师”认为林德扬不爱惜生命,过于激进之时,瞿秋白从他身上看到了青年的另一重品格。瞿秋白认为,青年的自杀是有良知的,青年在以另一种方式“呐喊”。《觅渡》把瞿秋白对自杀的思考表现为一场感人至深的自省——瞿秋白或许并不是一位果敢坚毅,极具魄力的共产党领导人。他身上有着文人“多愁伤感”的天性。然而这位“不够坚定”的领导人,在历史重重迷雾中,以文人瘦弱身躯拨云见日,守住了誓言与理想,把这方天地交予后来者。在电影《觅渡》中,少年瞿秋白觅渡桥上立下“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的誓言。“如果丢掉一条性命,能让这历史的倒车回过头来,我愿意。”这位从觅渡桥上走出的少年,践行了自己的初心。▲▲▲推广/合作/活动加微信号:directubeee▲▲▲创作不易,感谢支持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来源: qq点击查看作者最近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