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二聚体该如何检测和应用,中国专家共识给出解答!
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的降解产物,是凝血和纤溶系统激活的重要标志物之一,已在多种疾病的诊断及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为解决D-二聚体在实验室检测中面临的关键问题,给D-二聚体的临床合理应用和正确解读提供参考,相关专家商讨并制定了《D-二聚体实验室检测与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现摘录部分要点,以飨读者。
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的降解产物,但其只在交联纤维蛋白降解时产生,因此D-二聚体可作为机体凝血活化和继发纤溶激活的标志物。
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s)是纤维蛋白原和(或)纤维蛋白被纤溶酶降解后大小不等片段产物的混合物,D-二聚体是否包含在内,取决于是否有交联纤维蛋白形成和被降解(图1)。
图1 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生成示意图
推荐意见1:
(1)同一医疗机构应采用同一种D-二聚体检测方法(强推荐);
(2)不同检测系统间D-二聚体检测结果难以相互比较,连续检测建议使用同一检测系统(强推荐);
(3)检验工作者应熟悉本实验室D-二聚体检测的方法、检测敏感度和阴性预测值等(强推荐)。
推荐意见2:
(1)D-二聚体检测的批内精密度:正常质控品或血浆标本CV应≤15%,异常质控品或血浆标本CV应≤10%;日间精密度CV应≤15%,当D-二聚体用于VTE排除诊断时,应设置质控靶值水平在cut-off值附近的室内质控,且cut-off值检测结果的日间精密度CV应≤7.5%(强推荐);
(2)D-二聚体在cut-off值浓度水平处的敏感度应≥97%,阴性预测值应≥98%(可信区间的下限≥95%)(强推荐)。
推荐意见3:
(1)实验室应根据所用D-二聚体检测系统的方法学、制造商声明和自己的验证结果来确定标本的拒收原则(强推荐);
(2)解读D-二聚体检测结果时,应始终考虑样本因素、生理状态及药物的影响(强推荐)。
推荐意见4:
(1)实验室应使用来源明确且经本地验证的正常参考区间,同时标注当前检测系统用于VTE排除诊断的cut-off值(强推荐);
(2)使用μg/L或mg/L作为D-二聚体的测量单位,FDPs测量单位应与D-二聚体统一(推荐);
(3)D-二聚体报告应提供的要素包括:正常参考区间、VTE排除诊断cut-off值(如已验证)、报告方式(FEU或DDU)和计量单位(μg/L、mg/L)(强推荐)。
1. D-二聚体用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排除诊断
推荐意见5:
(1)对于无明显血栓发生诱因、临床症状和体征不典型、Wells评分为低度临床可能的患者,高敏感度D-二聚体定量检测阴性的结果可排除DVT,阳性者推荐进一步行血管超声检查;对于血栓发病因素明显、症状体征典型、Wells评分为中、高度可能的患者,首选血管超声检查(强推荐);
(2)D-二聚体应满足推荐意见2中的要求(强推荐)。
图2 DVT诊断流程图
2.D-二聚体用于肺栓塞(PE)的排除诊断
推荐意见6:
(1)应基于临床经验或临床可能性(Wells评分或校正的Geneva评分)联合D-二聚体检测进行急性PE的筛查。临床评估中、低度可能的患者,高敏感度D-二聚体定量检测结果阴性可除外PE,如D-二聚体阳性,建议进一步行确诊检查,如CTPA(强推荐);
(2)D-二聚体应满足推荐意见2中的要求(强推荐)。
图3 血流动力学稳定的疑似PE患者的诊断流程图
3.D-二聚体用于VTE诊断年龄校正的cut-off值
推荐意见7:
对于年龄50岁以上的低度VTE临床可能性患者,应采用年龄校正的cut-off值(年龄×10 μg/L FEU),低于cut-off值者为阴性(推荐)。
推荐意见8:
(1)临床低度可能性患者D-二聚体阴性可以排除AAD;而临床高度可能性患者,应直接进行CT血管造影,D-二聚体结果阴性不能排除AAD(推荐);
(2)D-二聚体升高可用于AAD的辅助诊断,与其他检查联合用于胸痛患者的鉴别诊断和指导下一步诊疗(弱推荐)。
1. D-二聚体阴性用于低度临床可能AAD的排除诊断
基于AAD的发病机制,假腔内血栓的形成可使D-二聚体显著升高。有研究发现在急诊胸痛的患者中,D-二聚体>1600 μg/L对AAD诊断有一定的提示价值,尽管D-二聚体水平升高不能区分AAD和PE,但可以帮助快速判断是否需要行紧急胸部CT扫描,以确认或排除这两种疾病。
2. D-二聚体用于胸痛患者的快速判断
AAD患者容易误诊为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对有胸痛表现的患者,心电图+肌钙蛋白+D-二聚体有助于进行快速鉴别,并判断是否需要进一步进行影像学检查。例如,有报告显示对伴有主动脉夹层征象的胸痛患者,正常心电图+正常肌钙蛋白+D-二聚体水平升高的组合,高度提示为AAD,而不太可能是ACS。此外,临床低度可能性患者D-二聚体阴性可以排除AAD;而临床高度可能性患者,即便D-二聚体测试结果阴性,仍然不能排除AAD,应直接进行CT血管造影。
推荐意见9:
(1)不建议D-二聚体单独用于DIC的诊断,应结合其他凝血指标和血小板计数联合评估(推荐);
多种病理生理因素均可导致D-二聚体升高,单独D-二聚体检测并不适宜用于DIC的诊断,但正常的D-二聚体可以排除DIC。
(2)建议实验室评估或验证其所用D-二聚体检测系统相应的诊断DIC的cut-off值(推荐);
目前D-二聚体的检测难以标准化,不同检测系统的结果间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每个检测系统应评估其相应的诊断DIC的cut-off值。
(3)连续动态监测DIC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可为临床管理提供依据(推荐)。
推荐意见10:
(1)建议将D-二聚体作为COVID-19患者入院常规筛查项目之一,入院时的D-二聚体水平有助于评估疾病严重程度和预后(强推荐);
(2)建议定期监测住院COVID-19患者D-二聚体水平,显著升高的D-二聚体(如>3 000 μg/L)提示VTE风险增加,需考虑排查VTE及给予血栓预防措施(推荐);
(3)对于 D-二聚体升高、出血风险低的非危重型COVID-19住院患者,应用治疗剂量低分子肝素或普通肝素优于预防剂量(推荐);
(4)COVID-19住院患者出院后,仍有D-二聚体升高者应用30 d预防剂量DOAC(如利伐沙班)优于不给予抗凝药物(推荐)。
推荐意见11:
(1)D-二聚体可用于评估口服抗凝药治疗患者的预后(推荐);
(2)D-二聚体可用于判断VTE患者是否需要延长抗凝及是否需要恢复抗凝(推荐)。
1.预测口服抗凝治疗患者的不良预后
抗凝治疗可降低D-二聚体水平,VTE患者急性期后抗凝期间若D-二聚体阳性,其后续血栓复发风险是D-二聚体阴性患者的2~3倍。
对于房颤患者,D-二聚体可以预测口服抗凝药治疗过程中的心血管事件。多因素回归分析证实D-二聚体水平是抗凝期间血栓或心血管事件的独立预测因子。因此,D-二聚体可以预测口服抗凝药治疗过程中的不良事件。
2.指导VTE患者口服抗凝药的停药与延长治疗
研究显示,VTE患者在接受3个月抗凝治疗后,D-二聚体水平正常患者的血栓复发风险低,可以安全停药;水平异常患者则建议继续抗凝治疗。
VTE患者抗凝治疗的最佳时限目前尚无定论,相关指南建议抗凝治疗3个月后根据血栓和出血风险高低,决定是否延长抗凝,而D-二聚体检测可以为此提供更加个体化的信息。此外,D-二聚体指导下的抗凝治疗获益或存在一定的性别差异,在女性人群中的获益显著高于男性,男性无获益。
3. 指导VTE患者停药后是否需要恢复抗凝治疗
PROLONG研究提示,VTE患者停药后1个月检测D-二聚体,若结果阳性,建议恢复抗凝。
随后的PROLONG Ⅱ研究进一步发现,VTE患者停药1个月检测D-二聚体,阴性患者此后应每2个月检测1次D-二聚体;如果D-二聚体结果异常,血栓复发风险依然高于持续阴性的停药患者,建议恢复抗凝。
推荐意见12:
(1)由于排除效率较低,不提倡将D-二聚体常规用于肿瘤患者VTE的排除(推荐);
(2)D-二聚体与其他临床因素结合,可用于肿瘤患者VTE风险的评估(推荐);
(3)肿瘤治疗前,D-二聚体结果有助于实体肿瘤患者的预后评估(弱推荐)。
妊娠期D-二聚体的正常参考区间不同于正常人群,有部分研究建立了针对不同妊娠周期的D-二聚体参考区间,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目前尚无广泛接受的妊娠期D-二聚体正常参考区间。
研究显示,妊娠期间VTE风险增加4~5倍。多项研究应用YEARS算法结合D-二聚体的检测来排除妊娠期PE,若YEARS算法中各项均不符合,D-二聚体<1000 ng/ml可排除PE;即使YEARS算法临床评估1项及1项以上符合,但D-二聚体<500 ng/ml也可排除PE,且使用YEARS算法结合D-二聚体可以减少影像学检查和辐射暴露。但目前由于D-二聚体水平在不同检测系统中存在较大的差异,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应谨慎。
因D-二聚体尚未实现标准化,在临床应用过程中,检验部门需与临床医师紧密沟通,使其了解所使用D-二聚体试剂和检测方法的性能及局限性,并在特定临床背景下对检测结果进行解释。
D-二聚体除在上述疾病中具有重要的检测价值之外,在其他疾病和临床情况下如溶栓治疗、重症、ACS等的风险评估中也具有重要意义,但需要未来更多的循证医学证据支持。
信源: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血栓与止血专业委员会. D-二聚体实验室检测与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 [J] . 中华医学杂志, 2023, 103(35) : 2743-2756. DOI: 10.3760/cma.j.cn112137-20230721-00066.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