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这项推动数年的变革,卡卡卡卡卡卡壳了
新款 Apple Watch 已经开订,不少朋友即将拿到自己的新手表。
新款 Apple Watch 仍有“GPS + 蜂窝网络”版本可选丨Apple 官网截图
但值得注意的是从今春起,国内三大运营商陆续暂停了 eSIM 业务。而手表能脱离手机使用,靠的就是 eSIM。
滑动查看各运营商的公告|移动、联通、电信
大家可能关心的几个问题
eSIM 是个啥?
如果业务停办,刚到的手表是不是没法脱离手机用了?那还要花更多钱买蜂窝网络版?
美版 iPhone 已彻底普及的 eSIM,为什么在中国难以落地?
先解答第一个问题:eSIM 就是一张嵌在主板上的,可擦写的 SIM 卡,并不像其他我们常见的 SIM 卡,需要插入机身。前者线上配置一下 eSIM 文件,就能联网了,真正让设备实现无卡化。
面对国内三大运营商陆续暂停 eSIM 业务的消息,舆论猜测这或许意味着 eSIM 业务在国内已被“抛弃”,将成历史。
的确,蜂窝版 Apple Watch 一直没有成为市场主力。即便购买、开通了蜂窝功能的手表用户,也很少因为手表能独立连网,就不带手机出门。这让 eSIM 功能显得有些鸡肋。
但 eSIM 的作用并不只是让手表上网那么简单。包括苹果在内的手机厂商,都希望推动 eSIM 成为新的默认 SIM。美国版 iPhone 从去年开始就已彻底抛弃了实体 SIM 卡槽,仅支持通过 eSIM 注册入网。
美版 iPhone 14 系列已经没有 SIM 卡槽丨TechRadar
eSIM 会是未来吗?厂商推动,运营商抵制,背后隐藏了怎样的利益纠葛?对用户来说又会有什么影响?
eSIM 的诞生
SIM 卡从大变小,从小变无丨Wikipedia
早在 2010 年前后,手机通讯行业就已经在讨论“软 SIM”的可能。当时智能手机正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类似 iPhone 这样轻薄、一体化的硬件设计,得到了市场欢迎。
手机越是轻薄紧凑,机身内部的空间就越是宝贵。厂商自然开始思考,如何削减 SIM 卡及卡槽的尺寸,来节省空间。特别是苹果,不懈推动了 Micro-SIM、Nano-SIM 两代小尺寸 SIM 卡的普及。
对手机来说,物理 SIM 卡槽虽然“碍事”,但还没有到挤不出那点空间的程度。特别是 2012 年以后,手机屏幕和机身尺寸越做越大,留给 SIM 卡槽的空间反而因此变得相对“富余”。
所以到 2014 年以前,eSIM 虽然在技术上并没有什么实现难度,却始终缺一个“必须实现的理由”。
真正令 eSIM 不得不落地的产品,是智能手表。
初代 Apple Watch丨Apple
2015 年,Apple Watch 发售,包括苹果在内的一众厂商都开始大力推动 eSIM 标准的制定、出台,以实现可穿戴设备的联网。次年,eSIM 标准推出,三星发布了第一款搭载 eSIM 的智能手表 Gear S2,又一年,Apple Watch Series 3 首次推出了内置 eSIM 的蜂窝版本。
到这里,eSIM 普及的技术障碍已完全解决。理论上它应当像 Micro SIM、nano SIM 一样,就此走向普及。但就像前面说的,eSIM 的技术从来都不复杂。真正的问题,在于厂商和运营商之间的利益纠葛。
eSIM 的利益博弈
运营商为适配 Apple Watch,搭建了适配 eSIM 的系统之后,苹果进一步显露出自己的“野心”——开始推动 eSIM 在手机端落地。
2018 年,苹果在 iPhone XR、XS 系列手机上首次搭载了 eSIM 芯片,并支持双卡双待。用户只需要在在手机的设置页面操作一下,就能实现 eSIM 注册入网。
相比实体 SIM 卡,eSIM 最重要的特点就在于“快”。以前用户买一张手机卡,要去线下的营业厅签约、购卡、激活,就算是线上操作,也需要等卡快递到家。但通过 eSIM,相当于只需要最后的“激活注册”,就可以完成入网。
这在一些场景下提供了极大方便。比如有服务商就基于 eSIM 功能,推出了“全球漫游”的服务。用户每到一个国家,都可以通过 App 购买服务,为 eSIM 写入一个号码,激活当地的网络服务,不再需要提前购买当地电话卡或随身 Wi-Fi。
eSIM 的技术从来都不复杂。真正的问题,在于厂商和运营商之间的利益纠葛丨Unsplash
但 eSIM 无疑会加大运营商之间的竞争压力。如果用户觉得自己现在手机套餐资费太高,想“跳槽”另一家运营商,需要重新选号、办卡、激活,还需要为了“携号转网”大战运营商。但在 eSIM 时代,一切只要 5 分钟就能搞定。
而且,对运营商来说,比竞争更可怕的是,eSIM 会进一步让渡“获客入口”。
如果 eSIM 普及,用户注册入网的过程全部在手机上完成,那就意味着手机厂商可以向用户“推荐”运营商。
虽然现在并没有手机厂商在手机上“默认推荐”任何运营商的 eSIM 服务,但这件事在逻辑上完全可行。就像谷歌为了成为 iPhone 上 Safari 浏览器的默认搜索引擎,要向苹果支付约 200 亿美元费用一样。
包括 eSIM 催生出的“通讯二级代理商”,也会损害运营商的利益。这种企业能和运营商谈判,以更低的价格批量采购通讯资源,分装后再销售给用户。对用户来说,这可能意味着会有一些更廉价、灵活的套餐可供选择,但对运营商来说,则意味着竞争压力增大,话语权流失。
同样的,各种互联网平台也会成为运营商争夺用户的“必争之地”。用户可能刷着抖音,看到一个广告,点进去注册一下就能从一家运营商转投另一家,各家都需要做更多投放来抢占市场份额。这部分成本最终会转嫁给整个行业。
现在,无论国内还是国外的运营商,都在通过手机捆绑宽带、电视,甚至内容的方式,来增加服务粘性,防止用户流失。但现实依然残酷。相比功能机时代,运营商对市场的掌控和话语权都已大幅削弱,市场焦点早已转移到手机厂商和互联网平台身上。而 eSIM 的普及,或许会进一步雪上加霜。
这就是大部分运营商对 eSIM 有抵触情绪的主要原因。
eSIM 的未来
因为运营商的抵触,目前 eSIM 在全球的推动过程都相对缓慢,除了美国。
之所以 eSIM 在美国顺利落地,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大部分美国用户用的都是“合约机”,这部分用户会和运营商签一个比较大的“合约包”,资费也相对较贵。其中包括手机费、有线电视和宽带,最后再拿一台与合约捆绑使用的“免费手机”。手机与合约绑定了,用 eSIM 还是实体 SIM 自然也就无所谓了。
至今,国行 iPhone 仍有这个卡槽丨TechSpot
而在中国,因为手机资费本身相对偏低,合约机的比例少。大部分用户,特别是大学生和上班族并不会依赖一家运营商。人们买手机、办手机套餐、办宽带电视,都是分开的。运营商很难对用户进行捆绑,自然也就不希望 eSIM 成为主流。
此外,eSIM 在国内也存在一些监管和安全风险。虽然 eSIM 和普通手机卡的激活流程一样,能通过人脸识别的方式进行实名认证。但 eSIM 依然存在“被破解”的可能,也就是说不法分子可能会利用 eSIM 的漏洞,将一张卡“分裂”到多个终端,实现一卡多用、冒用,甚至盗用。
最后,对用户来说,切换到 eSIM 的优势也并不明显。毕竟无论是实体 SIM 还是 eSIM,手机只有在买来的时候需要插卡、激活,其他时候并不需要操作,体验上并无很大区别。包括目前资费整体下调的大背景下,国内抱怨手机资费贵的声音已经相对很少了。
苹果曾希望通过 Apple Watch,撬开 eSIM 普及的大门。但实际上蜂窝网络版的手表一直没有找到实打实的应用场景,更没有走向普及。以至于三大运营商最终决定暂停 eSIM 业务,放下这块鸡肋也为自己掐灭一点“隐患”。
图源:Apple
对 Apple Watch 用户来说,目前虽然三大运营商都暂停了 eSIM 业务,但通过 iPhone 上的 Watch App 入口,依然可以激活 eSIM(各地区情况不一,具体请咨询运营商)。但未来的形势已不再“光明”。
图源:作者提供
此前有国产厂商,针对旗下智能手表无法激活 eSIM 的问题曾作出回应,表示正在与运营商就此问题进行沟通。但在最新一代的产品里,他们基本不再宣传对 eSIM 的支持。
作者:Jesse
编辑:malt
封面图来源:Apple
本文来自果壳,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如有需要请联系 [email protected]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