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医生要度假,13岁女孩死在了当地最好的医院!更离谱的是,事后医生居然升职了!
最近,全英都在热议一项新规则——“玛莎法则”。这个法则的背后,是一个13岁小女孩的生命……
摔伤之后,13岁小女孩死在了当地最好的医院
2021年的夏天,玛莎与家人度假期间不小心发生了意外,她在骑行时不慎摔倒,自行车车把的一端重重撞到她的腹部,留下了一块“O”形的瘀伤。
被紧急送往当地医院的急诊科后,医生发现玛莎的胰腺破裂。随后,玛莎的父母把她转到伦敦国王学院医院,这里是全英最好的、也是治疗儿童胰腺伤最专业的医院之一。
然而就在这个最好、最专业的医院,发生了一系列让人追悔莫及的事情。
玛莎住院几周之后,开始感染,医生给予抗生素治疗后,情况愈加恶化。玛莎手臂和腹部的管子上开始血液倒流,另外血液还从绷带里渗出来,浸透了睡衣和床单,同时,玛莎还出现了发烧、心率加快、呼吸急促等症状。
其实这个时候医生已经知道她患有败血症了,但他们并没有告知其父母,而是宽慰说
对此,值班护士已经意识到了玛莎情况危急,认为她应该被转入重症监护病房,不过这一想法并没有实现。一是医院里的层级制度就意味着,这里的资深医生不会听取护士的意见;二是病房里的医生认为将孩子从这里转入重症监护病房的话,则代表自己能力不足。
就这样,玛莎还是留在了普通病房,而她的情况却愈发严峻。按理讲,这个时候医生该更加尽心尽力才对,然后他们的操作再一次惊呆众人。
面对这样一个“危在旦夕”的患者,医生却表示要推迟治疗,原因是马上就要进入周末假期,医生们要放假……
在那个周日,玛莎出现了低血压、发烧、心率过快和
到了周一的清晨,玛莎开始抽搐了,躺在床上的玛莎对妈妈说,她感觉自己就快要走了,她已经被抛弃太久了……
最终,病危的玛莎还是被送进了重症监护室,可为时已晚,哪怕转到大奥蒙德街儿童医院做最后的努力,也无力回天。
周二凌晨,玛莎去世了。这时距离她14岁的生日还有几天,可她却永远停留在了13岁。
而据报道,事后医生并没有受到惩罚,也没有人道歉,甚至当初错诊的一个初级医生升职了,另一个顾问医生在玛莎死后去豪华酒店度假。
对于女儿的去世,父母痛心疾首、深深自责。为了避免更多的患者重蹈覆辙,玛莎的父母致力于推动在整个医疗服务系统实施以她的名字命名的“玛莎法则 ”(Martha's Rule)——即如果患者及其家属认为有严重关切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时,他们有权询问其他高级医生,得到第二医疗意见。
目前,NHS(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正在引入玛莎法则,以确保患者有权听取第二意见。
对此悲剧性事件,我们深感遗憾的同时更受震惊,因为英国医疗被公认为是全球最为完善的医疗体系之一,怎么会犯这种“低级错误”?
抛开医生本身可能存在水平较低或责任心不强的主观情况,从客观情况出发的话,这里不得不提那个从辉煌走向困局的全民免费医疗。
走入困局的全民免费医疗
75年前,英国成为第一个实行“免费医疗”并由集体纳税支付费用的大国。
然而,现如今受经济停滞、通胀高企等一系列因素影响,该制度正面临筹资不可持续、员工不满薪酬罢工频现、获得免费医疗需要长时间等待等困境。
据央视新闻客户端报道,今年以来,英国高级医生进行了三次罢工,初级医生进行了六次罢工,导致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已有约90万次预约因罢工而被迫取消。
显然,频繁罢工之下表达的是对工作的强烈不满,而对工作的强烈不满最容易引发的便是消极怠工,这一点英国民众已经强烈感受并发起猛烈抨击。
而一旦把消极怠工的情绪带到临床上,结果就是灾难性的。
就好比上文中的事例,哪怕玛莎情况危急,医生们想的却是推迟治疗,因为他们要放假,而且每天治疗玛莎的也都是处于学习阶段的初级医生,经验丰富的顾问医师鲜少露面。事后伦敦国王学院医院发起的一项调查中也承认,在治疗玛莎的过程中存在“大量令人震惊的错误”……在全英最好最专业的医院却发生这样的事,实在是令人难以置信。
在这难以置信的背后,小编深知这是国内医疗给予了我们足够的安全感与底气,才会在一番对比之下产生这样的心理。
当前,在越来越频繁的罢工行动中、在越来越长的就医等待下,据《泰晤士报》称,近2/3的英国人对免费医疗制度不满。英国《每日电讯》《经济学人》等刊物开始反思免费医疗制度。而这一切都显示着这项建立了75年且曾被引以为傲的免费医疗制度正逐步走向难以为继的境地。
国内医疗体系给予的安全感
相信大家与小编一样,看到这个新闻的第一反应都是难以置信。
为何?
因为在大家的认知里,这样的事情在国内基本不会发生,所以在一番对比下,难免有些接受无能。
上文中提到玛莎之所以没有及时转入重症监护病房,一是因为资深医生不会听取护士的意见;二是因为病房里的医生认为将患者转入重症监护病房的话,则代表自己能力不足。
这种情况在国内基本不太可能存在。首先国内的医院,医生比护士更了解患者的病情,他们不会盲目到发现不了问题,甚至在被护士发现问题提醒后而置之不理。另外专科病房转ICU这事,一般只要达到了ICU收治标准,病房医生都愿意病人转走,一是从病情考虑,ICU的软硬件设施和人员配置更利于患者的治疗,二是当前医患关系紧张,救治重症患者医生更是压力巨大,从私心的角度而言,何尝不是转走了一个“烫手山芋”。而且在如今专科精细化发展的背景下,有些时候如果医生想过于展现自己的“六边形”能力时,对病情复杂的患者也是潜在的隐患。
另外,从管理层面来讲,国内一套套监管体系、一个个考核指标之下,也束缚了一些“胡作非为”的想法。
好比近日再度引发热议的“住院15天必须出院”的话题,医保局虽否认了此说法,但它还是成为了医院里的“潜规则”。因为“15天”和各大考核指标(平均住院天数、病床周转率、均次费用等)息息相关。为了不让整个科室的绩效都会被拖下水,医生只能加快节奏、拉高效率。
因此,在中国是断然不会出现因为医生周末休假而对患者不管不顾的情况。
而对中国这种工厂流水线似的就医流程,许多人嗤之以鼻,觉得与国外相比,国内的就医体验太差。但是1400万医务人员 VS 141178万国人健康的悬殊对比之下,这种快节奏、高效率的医疗模式已然是最符合当下国情的医疗模式。
小编记得情歌曾写过一篇带娃急诊看病的文章,他说:“3个小时时间,我带着娃完成了抽血出检验报告、拍片出影像报告、两次诊室看诊、缴费和取药。这效率,我说世界第一应该不过分吧?”
他表示,在我国,在这种医疗需求巨大的现状面前,医生能做的就是把效率拉满,尽可能多的去救治更多的患者,而在这一过程中,可能会有一些不合理诊疗、牺牲一些主观感受,但不得不说的是,这可能是目前最适合国情的一套体系了。
而在这个“效率拉满”的动作中,我们最不能忽视医务人员的付出。因为正是他们的无私奉献,才使得在医患供需极度不平衡的情况下,依旧做到为14亿国人的健康托底。
而英国NHS为全国6600多万人口服务,雇员达到160万,在这种情况下,候诊时长却在不断增加。
当然,这里并非彰显我们的优越,而是想告诉大家,我们此刻的安全感离不开全体医务人员的默默付出,我们应该看到他们的可贵之处。
最后:在查资料时,小编发现了另一个法则——Ryan's rule,这是澳洲的一个小男孩Ryan因为误诊和病情延误,最终导致死亡的悲剧故事,而Ryan's rule建立的意义在于:只要患者在医院说出Ryan's rule 这两个单词,就代表真的病的不轻,需要立即治疗!
又是一个以生命为代价换取的“法则”,殊不知每一个之于后人称为“教训”的背后,都是前人无尽的哀叹。
唯愿这样的“法则”少些,再少些吧!
责编|亦一 米子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