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工作中碌碌无为,是因为把事情做反了
借力比用力重要;聪明拒绝比盲目接受重要;提升自己比抱怨环境重要。
富书作者:青青
来源: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原创 收听音频见留言区
万物都是有顺序的,顺序对了,水到渠成;顺序错了,缘木求鱼。
在工作中,有些人卖力苦干,升职加薪永远排不上。
越努力,越无效;越挣扎,越无措。
有句话说:“常制不可以待变化,一涂不可以应无方。”
有时,停下来想想,捋清顺序,也许在职场赛道上能一骑绝尘。
苹果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曾说过:“找一群志同道合的人,然后去改变世界。”
孤军奋战,其力有限,众志成城,坚不可摧。
但很多职场上的人都忽略了这一点。
大部分人高估了自己的能力,低估了事情的复杂程度。
觉得自己做不到的,这事就做不成。
公司同事小A,工作非常勤奋努力。
上司分配给她的任务,只要是目标要求清晰,她都一定能够完成得很好。
为此,她获得了公司领导同事的一致认可。
有一次,上司给了她一个新项目。
一开始,小A非常积极,不断地钻研和跟进,很快项目就有了一定的进展。
但是后来她发现,这项任务要往前有大的突破的话,是超出了她个人能力的。
由于是新项目,上司也没有给她明确的方向。
渐渐地,小A感觉力不从心,不知道要怎么继续开展工作。
由于上司没要求她定期汇报进度,所以小A选择了逃避。
她也想过,找上司汇报遇到的困难,但害怕上司觉得她能力不行。
想找同事协助,又觉得其他人对这个项目一无所知,怕是帮不上自己。
最后,她想着,就先这样吧,争取在其他地方做出业绩,来弥补这一块好了。
虽然她在其他方面做的可圈可点,但是,因为这个项目没有完成,在考核的时候,她被打了一个低分,为此,她难过了很久。
小A只会自己用力地干,却不会调动资源去解决问题,导致任务无法完成。
在工作中,能客观评价自己的能力水平,学会借力去完成工作,才是正确的做法。
真正的高手都善于借力,借力使力不费力。
单打独斗,怎么能够成就大业。
汉高祖刘邦在中国历史上一直以善于用人著称。
他早年没啥本事,又不肯苦干,坐吃山空,常被父亲训斥为“无赖”。
为啥就能打败闻名天下的项羽,最终成就了帝业?
他自己总结说:“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
论抚慰百姓供应粮草,我又不如萧何;论领兵百万,决战沙场,百战百胜,我不如韩信。
可是,我却能知人善用,发挥他们的才干,这才是我们取胜的真正原因。
至于项羽,他只有范增一个人可用,但又猜疑,这是他最后失败的原因。"
刘邦的成功就在于调动身边的资源,利用众人的力量,为自己的霸业开道。
工作上也是一样的道理,要善于借力。
借同事之力,不懂就问;借客户之力,开诚布公,争取理解;
借下属之力,发挥他们专长;借上司之力,争取更多资源。
切记,你千万不要孤军奋战。
如果顺序反了,你干越多,反而越迷茫。
精力错序:只懂苦干,不懂拒绝
职场上有一种人,上司喜欢分派更多的工作给他,同事喜欢找他帮忙,因为他不会拒绝,总能第一时间响应。
这种人被称赞为“能者多劳”。
事实上,每一个人的心力是有限的,用一点就会少一点,“能者多劳”是最大的职场谎言。
一朋友原来是公司骨干,但最近辞职了。
朋友工作能力很强,他们老板很看重他。
公司里的重大项目都会让他牵头去做。
一开始他觉得这是件好事,既能提升专业本领,还能锻炼领导才能。
于是每天加足了马力拼命干,为公司拿下不少新业务。
可渐渐地,项目越加越多,每天晚上没到12点走不出公司。
工作量不断增加,老板却不加人,由于越来越疲惫,最后他都没办法好好想事情,做出的决定也越来越随意。
他每天都绷紧了神经,生怕决策出错导致项目失败,一个月硬生生瘦了20斤。
后来,他去找老板商量加人,老板耐心听完他的要求,只微笑地说:“你这么厉害,能者多劳嘛。”
看着老板没有改变的意思,他回头马上就提交了辞职信。
所谓的“能者多劳”,不仅榨干了他的精力,也榨干了他的脑力。
行为经济学上有一个叫“决策疲劳”的概念,这个概念告诉我们:
短时间内,你做出的决策越多,你的精力越疲惫。
最后,由于缺乏思考,导致决策越来越随意,很容易做出错误的决策。
懂得拒绝的人,知道精力有限,要把心力集中起来。
日剧《风平浪静的闲暇》女主角小凪是典型的“讨好型人格”。
遇事习惯迁就别人,从不拒绝同事和男友的请求,最大的目标是让别人舒服,让别人满意,却唯独忽略了自己。
而当她看清别人对她的轻视和冷漠后,她义无反顾地选择抛下所有,来到陌生的地方开始新生活。
她决定彻底改变,不再察言观色,不再小心翼翼讨好别人,做真正的自己。
慢慢地,自我救赎的小凪学会拒绝别人,重新做回了真实和快乐的自己,开始了崭新的生活。
如果你的生活、工作一地鸡毛,请你对那些,让你焦头烂额、忙的一塌糊涂又一事无成的人和事,勇敢地说“不”。
要学会判断对方需求的合理性,拒绝不合理要求。
要学会聪明地拒绝,拒绝的信息即要传递到位,但又不会让整个场面显得难堪,别再把精力用反了,拒绝琐事牵绊,思考解决那些少而重要的事情,最后往往收获更大。
心态错序:只懂抱怨,不懂成长
雷军在2023年的演讲中,分享了过去30多年经历的几次关键成长和感悟。
总结说:在职场上要有突破,只有成长,步履不停地成长!
职场高手与其他人的区别在于:是否具有成长的心态。
强者把工作视为修行,把困难当成砥砺石,越修炼越成长。
弱者把工作当成差事,把困难当成折磨,越抱怨越消沉。
身边有个同事,工作十多年,工资、职位依然原地踏步。
一开始,我以为他是得罪了领导。
直到后来,我们因某个项目需要,一起工作了一段时间,我才明白这么多年他无法升职加薪的原因。
每当有空闲的时候,他就会开始吐槽公司的各种制度和不公平。
“工作这么多年了,工资基本上没涨。”
“XX有什么水平吗,我和他同一年来的,他怎么职位就比我高了。”
“这领导太不替员工考虑了,总是安排那么多工作,搞到我经常要加班。”
和他聊天,就一个话题:抱怨。
对工作、公司、领导的不满,却从没说过自己做了什么成绩。
王小波说过: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
而抱怨的来源,也是因为期望与能力的不匹配,是才华撑不起野心的时候,情绪的宣泄。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提出的,职业发展底层逻辑思维模型,很好地说明了抱怨的来源。
这个思维模型把职业区分成了4要素:
个人能力(如能力、技能、学历、资源)
个人需求(经济回报、成就感、成长空间)
职业要求(即公司的要求:工作表现、业绩结果、指标达成)
职业回馈(即公司给予的:金钱、荣誉、声望)
当个人的能力与需求,和企业的要求与回馈相匹配时,就会感到满意。
反之,就会产生抱怨。
人职匹配是个人与企业动态平衡的过程。
当你的能力达不到企业要求,但期望的回报又高于企业回馈时,唯一的解决办法,不是抱怨,而是提升自己的能力。
美国巴尔温火车头制造公司董事长——山姆,年轻时,因为家境不佳,初中没上完就辍学了。
他找了一份在火车头公司做螺丝钉的工作。
不久后,他觉得这份工作太过乏味,收入也低,很想辞职走人。
但是,自己没有一技之长,辞职之后又能找到什么好工作呢?
他想,与其怨天尤人,还不如想办法改善,提升工作乐趣。
于是,他就找临近的工友与自己进行比赛,看谁在同样的时间内生产的螺丝钉数量最多。
如果谁输了,下班后请吃饭,为了能够更加公正,他们经常互换机器比赛。
一下子,乏味的工作变得生动而有趣。
后来,很多工友都参加进来。
在车间里,大家你追我赶,大大提高了产量。
老板很意外,同样的条件下,怎么这个车间的产量比其他高那么多?
很快,老板就了解到了这个车间的秘密。
山姆因带头创新而赢得老板的青睐,接连被提拔为车间负责人,工厂技术负责人,副总经理。
15年以后,38岁的山姆,成为了这个公司的董事长。
每个抱怨里都隐藏着一个绝佳的提升机会。
很多时候,你之所以委屈,是因为,你自身还不够强大。
这时,抛弃一切借口,停止抱怨,马上去行动,去提升自己。
工作中的人,如同一辆在路上飞驰的汽车。
如果你方向错了,那怎么也无法到达终点。
永远记住:借力比用力重要;聪明拒绝比盲目接受重要;提升自己比抱怨环境重要。
在工作中不断修炼自己,经过一路磕磕绊绊后,你会变得更强大,命运也将获得转机!
点个在看,与朋友们共勉。
点击 关注富书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富书生活馆,和你一起提高生活质量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