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克: 一个改变世界的“孤独男孩”
看点 说起马斯克的事业,你或许已经如数家珍,但你真的了解马斯克本人吗?作为全球引人注目、又富有争议性的创新企业家,他的很多行为,其实在童年里能找到答案。揭开马斯克这个矛盾人物的神秘面纱,也能让我们看到,虽然马斯克的成功不可复制,但他的故事依然能给普通人以启示。
支持外滩君,请进入公众号主页面“星标”我们,从此“不失联”。
文丨Jennifer 编丨May
要说当今世界最引人注目、也最富争议的企业家,非埃隆·马斯克莫属。
埃隆·马斯克
他的任何一项创业成就,都是非凡的:
这个以改变和拯救世界为使命的“狂人”,喜欢思考人类的未来,并坚信不移地认为,如果不能在二十一世纪解决可持续能源的问题,人类将灾难临头。而另一个可能影响人类生存的大问题,就是能否实现火星移民。
他不仅有超凡的想象力,而且真的在朝着使命前进,逐步将天方夜谭变成一个个现实。
但是,在巨大成功的背面,马斯克又有非常不近人情、甚至被形容为“恶魔”的一面。这不仅体现在他和同事、下属的关系,还体现于他在亲密关系中的处理。
最近,由著名传记作家艾萨克森撰写的《埃隆·马斯克传》发布,让他更多的成长故事和细节,被展现出来。这位曾撰写过《乔布斯传》的作家,在两年里,形影不离地跟访马斯克,深度采访了马斯克本人,以及他的家人、朋友、同事、前妻和对手。
在这本传记中,外滩君最感兴趣的,恰恰是马斯克的童年和青少年时期。
究竟是什么塑造马斯克,成为今天的他?这位登顶世界首富、具有超凡创新力的天才,虽然他的成功无法复制,但或许依然能给身为普通人的我们一些启示。
时间回到20世纪80年代,童年时期的马斯克,就被孤独所笼罩。
幼儿园时,他大部分时间都处于恍惚状态,听不进去别人讲话。这是因为,他在思考问题时,好像所有感官系统都会关闭,有一种置身事外、无视外界信息的倾向。
天才的气质,也让他的社交变得困难。他因为无法忍受别人的“愚蠢”,从上学那天起,几乎没有什么朋友,变得孤独而阴郁。
而童年经历中的创伤,进一步加剧了他的孤独感。
他诞生于一个有着冒险基因的家族。父母离异后,从10岁开始,马斯克和父亲在南非生活。
马斯克的外祖父天生爱冒险,除了常自己开飞机到各地旅行,还经常带着孩子们到荒野去探险
他的父亲是一名工程师,一个脾气暴虐、情绪反复的人,并对孩子实行“极其严厉的独裁统治”。
他将12岁的马斯克送去一个名叫“野外学校”的野外生存训练营。在这里,每个孩子都只能分到一点食物和水,鼓励他们为了生存物质大打出手。每隔几年,就会有一个孩子死在这里。
儿时身材矮小、神情木讷的马斯克,没少挨揍。最严重的一次,他被殴打到面部变形,需要去医院接受矫正治疗。
作为校园霸凌的受害者,在父亲面前,他得到的却是加倍的斥责和辱骂,骂他是个一无是处的白痴。
这样的一幕幕成了马斯克童年痛苦的回忆,也给他造成了巨大的情感创伤,影响至今。
马斯克无数次尝试在生理和心理上摆脱父亲的阴影,但却难以逃脱父亲对他的精神影响。这里的影响主要有两方面:
这也是为什么,他的很多行为充满幼稚、甚至挑战底线:
随意发表不负责任的推文、在直播间“公然吸食大麻”;且不惜触犯法律去攻击反对他的人……
他成了“疯王”马斯克。
马斯克曾在采访中表示,自己并不主动寻求孤独,他并不想做一个孤独的人。
为了摆脱孤独,他从青年时期开始,热衷于参加和组织聚会。但是,他往往还是那个格格不入的“旁观者”,甚至有时候会捧起一本书来读。
可以说,青少年时期,对马斯克产生深刻影响的,还有阅读。
马斯克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书虫,最多的时候,一天能看9个小时的书。他很早就开始对宇宙从何而来、生命和宇宙的意义,感到好奇,甚至一度因为生命的无意义而感到沮丧。
这一时期,马斯克阅读了大量的存在主义哲学家的作品,比如尼采、海德格尔和叔本华,期望能找到宇宙和生命的答案。
但是,存在主义哲学却让他更加困惑,甚至绝望。这也是为什么,他后来会说,“我不建议青少年阅读尼采。”
幸运的是,科幻小说拯救了他的“青春期存在主义危机”。他翻遍了学校和当地图书馆的科幻作品,如饥似渴。
罗伯特·海因莱的《严厉的月亮》,是他最喜欢的作品之一。这部小说探讨的一个问题后来成了马斯克的关注焦点:人工智能的发展方式,将有助于保护人类,还是机器会发展出自己的意识,对人类构成威胁?
而他最爱的另一套作品“基地三部曲”,激发了他关于如何让人类在星际中飞行的探索,也成了他后来创建Space X的根基。
在他求知欲旺盛的年纪,对他影响最大的科幻作品,还有《银河系搭车客指南》。这个诙谐幽默的故事,既塑造了马斯克的哲学体系,也帮助他摆脱了存在主义的压抑情绪。
在阅读中看到了一个更大的世界后,马斯克开始不满足于头脑中的旅行,而是寻求在真实世界的出走。
17岁时,马斯克决定离开南非,逃离和父亲在一起的痛苦生活。
他非常有行动力,一个人去了大使馆,申请到了母亲所属国籍加拿大的护照,告别了暂留在南非的母亲和兄妹,单身前往加拿大。
这也是少年马斯克,为自己的人生迎来的第一次转机。
他买了一张去加拿大的单程机票,带着4000美元的旅行支票和现金,以及一份素未蒙面的亲属名单,踏上了去往异国的旅程。
临行前,他的父亲轻蔑地对他说,“你几个月后就会回来的,你永远不会成功的。”
在加拿大乡村搭乘巴士的过程中,马斯克的确遇到了大麻烦。他因为中途下车,没追上车,丢失了装有旅行支票和衣物的行李箱。此时他手边只剩下背包随身携带的几本书。于是,他又花费数周时间去更换旅行支票,过程异常困难。
没想到,正是这一倒霉经历,让他第一次意识到金融支付系统需要一场变革,成了他后来创办pay pal的思想火种。
不得不说,大佬和普通人的思维差别或许就在这里。同样的遭遇,大多数人可能还在抱怨、哀叹,或者总结教训,但是高手却已经站在了完全不同的维度上,思考有没有颠覆和改变的可能。
这样的思维方式,在马斯克后来的成长经历中,还有很多次。只不过,后来他想要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大,从互联网,到电动汽车、清洁能源,再到火星移民计划。
17岁的马斯克,从南非来到加拿大后,就读女王大学。一如既往,他对历史和科幻小说,有着浓厚的兴趣。同时,他也沉浸在桌游和电脑游戏的世界里。
马斯克在女王大学就读期间
图源:《埃隆·马斯克》传记
早在南非生活时,十几岁的马斯克就喜欢各种各样的电子游戏。到了大学里,他更专注于一种策略游戏,即由多名玩家相互竞争,利用高级战略、资源管理、物流供应链管理和战术思维,来建立一个帝国。
这是马斯克十分钟爱的游戏模式:想要克敌制胜,就必须实现复杂的规则,和对资源的竞争性管理。这在某方面也成了他磨练战术技能和战术思维的工具,为他后来的商业竞争做准备。
马斯克并没有完全沉迷于网络世界,内心孤独、不合群的他,却在现实世界里有着强大的“自荐”能力。
女王大学读书期间,马斯克和自己的亲弟弟金博尔,养成了一个很有意思的习惯:每天读完报纸后,各自选出其中最有趣的那个人,由弟弟打电话,尝试邀约对方共进午餐。
有一次,他们选中了加拿大丰业银行负责战略规划的高管彼得·尼科尔森。没想到,这位拥有物理学硕士和数学博士学位的高管,同意和兄弟俩共进午餐。
马斯克在和对方讨论了哲学、物理学、宇宙的本质后,备受这位前辈的赏识,还得到了一份暑期实习工作,直接进入对方的战略规划团队工作。
虽然这段实习经历不长,却让他逐渐清晰自己该走什么样的职业道路——那就是,相比为别人工作,自己更适合创业。
毫无疑问,马斯克是一个雄心勃勃的野心家,但是他的野心,依然是被青少年时所关注的哪些“大问题”所驱动,并在大学期间,逐渐成了他的使命。
1992年,为了寻求学术上的挑战性,马斯克再一次主动求变。他在奖学金和学生贷款的支持下,转学到了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开始了新的大学生活。
马斯克与任宇翔在宾夕法尼亚大学
图源:《埃隆·马斯克》传记
宾大读书期间,对工程问题感兴趣的马斯克,决定主修物理学。他希望能成为工程师,钻研物理学最基本的原理。这也是他后来所推崇的“第一性原理”,一切从本质出发,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与此同时,他还决定读商科的双学位。这倒不是因为他对商科感兴趣,而是担心如果自己不学习商科,未来就得给那些学了商科的人打工。
在这里,马斯克遇到了唯一他承认“物理学方面比自己还强的人”——曾代表中国队赢得第22届国际物理奥林匹克竞赛金牌的任宇翔,后来成为他在上海建造特斯拉工厂的重要搭档。
他们一起做实验,研究各种材料在极端温度下的变化,还会讨论如何将物理定律应用于制造火箭。在这期间,马斯克就一直念叨要做一枚可以飞去火星的火箭。
遥不可及的火箭梦,在这个时候就种下了。
图源:纪录片《回到太空》
大学期间的马斯克,还十分关注电动车。坐在校园草坪上吃午餐时,他会翻阅关于电池的学术论文。当得知加州刚刚通过一项规定——2003年10%的车辆必须是电动车,马斯克的第一反应是,我想实现这一目标。
与此同时,他还相信,刚刚起步的太阳能,是实现可持续能源愿景的最佳途径。
他在毕业论文“打造太阳能社会的重要性”中写道,“人类社会很快就将别无选择,只能专注于可再生能源。”论文的最后一页,他还展示出自己构想的“未来的发电站”的样子。
教授给了他98分的高分,说这篇论文“非常有趣,写得很好,除了最后一张图太突兀,有点儿莫名其妙”。
回头看,马斯克在学生时代所关注的这三个领域——互联网、可持续能源和太空探索,真的一步步塑造了他的职业生涯,并亲自创办了PayPal、Tesla Motors、SpaceX以及太阳能城等一众具有颠覆性的公司。
马斯克不仅仅是一个天才式的人物,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他也是一个被使命感所驱使的野心家。
童年和青少年时期,他思考的那些大问题、痴迷的科幻作品,促成了使命感的形成,并在未来的日子里,进一步发酵、成熟。
甚至,他日后求知学习的动力,也都是被强烈的使命感所驱动,为了实现头脑里的大问题,并在现实世界里产生影响。
图源:纪录片《回到太空》
当一个人怀着改变现实的欲望,去学习知识,知识才会转化为能力和价值。
一个天才儿童,在阅读、行动和使命感的加持下,取得成功,简直是水到渠成的事儿。
然而,这个正在改变,或者说已经改变了世界的天才,却也要时常应对自己的心魔。
正如作者艾萨克森所说,童年时期父亲对马斯克的影响,好像一种黑暗原力。这个坚强又脆弱的男孩,在他史诗般的远征中,随时要与这股黑暗原力展开较量。
图源:纪录片《回到太空》
天才的故事无法复制,但是我们依然能看到,一个人的童年经历,对他的塑造有多么大的魔力。
同时,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我们没有马斯克惊人的天赋,也不一定有他的一些机遇,但是从阅读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从现实世界发现自己能做出的改变,并以一种完成使命般的热情,去生活,去学习新知,应该也是一件不错的事情。
未标注图均来源于网络
关注外滩教育
发现优质教育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