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追求一种更能疗愈自我的居住空间。
▲
▲
如同回到了童年的梧桐树之家。
“这是我们心中最好的一个家。”
▲
“空间利用到了极致。”
编辑:冰芯、邹雯敏
2018年,制作人黄澜和设计师张萍相识,恰逢电视剧《我的前半生》热播。当时黄澜在筹备一部讲家装行业的电视剧,女主角是一位室内设计师,便找到该群体做调研。“最初我是采访对象,跟她分享了所观察到的住宅对人的影响,聊着聊着兴致来了,她干脆托我装修北京的新房子,也许是觉得我思路清晰。”张萍回忆。
▲
如果说北京的家干练、便捷,上海的新家则是慵懒、柔软的,恰恰是黄澜的另一面。
说到这,设计师不由感慨道:“我们都是40多岁的女性,经历过婚姻、养育孩子和忙事业的阶段,精神紧绷,不太有时间发呆。现在孩子们渐渐长大,我希望她能放松下来。”
这对好友一起在上海看房时,一眼便相中这个70㎡的房子,周边浓郁的生活气息让黄澜瞬间梦回童年。黄澜是杭州人,自小跟奶奶生长在江南水乡,后赴上海读大学,又因工作长期待在北京。家乡让她时时梦萦回想,上海老街区的生活好似又能与印象中的幸福童年相重叠。▲
房子周边
这间小小的城中度假屋是典型的单身公寓,整体呈长条三角形结构,越往里越窄。怀着对老房子的依恋,设计师尽量保留住宅原貌,不用硬隔断切得太碎,使其兼有旧时光的韵味和现代的舒适。整个改造历时一年多,空间被一分为二,前一半兼具客厅和餐厨功能,既能会客、做饭,又能看书弹琴,后半部分是一位职业女性光鲜亮丽后的休憩:卧室、浴室和衣帽间。
▲
玄关温馨而热烈,深浅有异的地板以人字形拼接,设计师考虑到:“原本她住在大家庭里,有孩子或家人陪伴,希望独自来这儿度假也不孤单。”
▲
玄关
再往里走是厨房,这儿光线不好,便做成开放式设计,引光入室。设计师用深蓝色柜体和鲜红色墙砖进行鲜明对比,营造热情、奔放的氛围,加强心理暗示。地砖沿用雅灰与素白的马赛克造型,这种拼贴手法充满岁月感。
▲
客厅低饱和度的色彩奠定了温润清透的调性,最难得的是有一个外扩的窗台,黄澜可以透过老上海的古旧格子钢窗,观察这座城市里的鲜活景观。它也模糊了室内与自然的界限,让人忘却面积上的局促。▲
搬进公寓后,黄澜感觉生活变得更有人情味,坐在窗台前或窝在沙发里 ,抬头便能望见街上摇曳生姿的梧桐树叶,绿意触手可及,不似从前那么焦虑。
晚上甚至不用开灯,路边昏黄的路灯就能照亮窄小的房子,氛围感十足。这个窗台1米高且很窄,原本只能摆放些花花草草,人无法走上去,更别说放家具。
设计师只好将窗台稍稍拓宽,并将细碎的楼梯改造成4个大台阶,用实木包裹。台阶下方空间充分利用,藏一个小书架,搬张椅子摆上美酒佳肴,就变成了一个吧台。“每次去她家,我都坐在窗台上,爱看城市的人群来往、骑自行车,年轻人谈恋爱或阿姨们买菜,很有生活气息。我还特别喜欢把鞋子袜子脱了,实木地板能激发人的天然触觉系统,让人状态松弛。”
由于房子小,考虑到屋主经常会碰到墙壁,设计师铺上了暗灰色壁布,触碰时就像摸到衣服般,很有安全感,不似白墙那么有“刺激性”。
家具的布置疏朗简单,用手摸上去仍有原木的质地。“我抗拒材料的工业特性,尤其是涂上厚厚一层漆的,更喜欢木头的纤维感。木地板和石材用久了会越来越润,产生的包浆满满都是岁月感,还能再用100年。”房子深处是主卧套房。卧室呈现出优雅素白的法式风格,而细节最丰富的要属卫生间,是深受朋友欢迎的“打卡地”。
为了淋浴和如厕时能望见窗外的梧桐树,窗户采用清爽利落的百叶窗帘,与柜体复古的风格更搭,既有隐隐绰绰的美感,也能保证私密性。▲
张萍直言卫生间容易做得太碎,因为折弯位置较多,且要满足马桶、洗手台和浴缸等功能。为此,她先是摆放一张长桌子占据视觉中心,用直线延展空间,浴缸则顺应着空间斜放,并增加壁龛用于收纳盥洗用品。▲
在城市的另一侧,黄澜还有一个4㎡的画室,空间纯白干净,挂了几幅她自己的画作。这儿最早是个库房,两人起初没想明白它的用途,后来设计师灵机一动:“黄老师平日很乐于分享,做一个迷你画廊最合适不过。”每逢来这个家度假,黄澜的生活方式都变得健康,从出门离不开车到爱上了步行,时常沿着种满了梧桐树的街道漫步,在路上发现新乐趣。
入住第一天,她就给张萍发信息:“今天我走路去买早点,感到特别开心,好像回到了大学时代。忽然发现原来让自己幸福的东西,这么轻易就能得到。”▲
这儿也上演着一幕幕有趣的故事。前房主是三姐妹,房子装完后,黄澜又邀请她们回来做客,并说道:“我这个家永远为你们开放,随时都能来玩。”
她们都是五六十岁的老人,欣喜看到旧居焕发新生命,跟黄澜一起弹琴唱歌,其乐融融。▲
张萍欣喜地看到好友状态日渐松弛:“她变得柔软,多了些力量。”
“这个房子的意义就是,当我的孩子慢慢长大后,我是可以放手的,我自己也能过得很好。当我不害怕孤独,我还害怕什么呢?”
王拾贰和太太陈翀都是90后。王拾贰是一名职业乐手,陈翀曾经做大型演出执行,全国各地跑,工作上24小时待机。
几年前,他们回到老家湖州定居,这两年做出了一个让家长们集体反对的决定:从200㎡的精装房搬到60㎡不到的“老破小”。▲
原本的200㎡精装房,是夫妻二人的“婚房”,两层楼,空间很大。但他们很快发现,住在大房子里和住在一个小公寓里几乎没有区别:夫妻俩很重视孩子的成长环境,但在那个小区里,少有小孩被家长带到公区玩耍,邻里之间防盗门一关,几乎不打交道;家里有咖啡机,可他们想出门找咖啡店,有正对着一片树景的落地窗,很适合坐下发呆,但他们还是想出门;王拾贰是一名职业乐手,家里刚好有一间书房可以作为编曲工作室,但主卧足够大,完全放得下工作台,于是书房又闲置了……用王拾贰的话来说:“房子很大,我们真正需要的面积其实很小。”
▲
▲
夫妻二人决定换房。在一个建于1988年的老小区中,他们找到了这支“潜力股”:房子在一楼,带院子,室内是传统的两室一厅,60㎡不到,部分区域没有直接采光、非常狭小,整个房子几乎没有收纳功能。
▲
他们花3个月跑遍了湖州大大小小的设计工作室,寻找可以改造新家的设计师。一个凌晨,王拾贰看到了“一条”在2021年的报道:设计师夫妻吴状、付仕玉一同改造他们在南京的“老破小”住宅,依照自身的居住和办工需求,在46㎡的房子里创造出9个空间。“没有夸张,就是一见钟情、一眼看中。”王拾贰立刻发了私信给设计师吴状。
▲
邻里之间可以互相沟通,小孩不用一直待在家玩玩具、看电视,有机会认识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房子不需要增加面积,也没有一处是多余的。
▲
▲
吴状夫妇的改造重点,是经过大改后,彻底优化房子的功能布局,不浪费1㎡。经过梳理,王拾贰一家需要的功能区,至少有9个。除去院子,不到60㎡的面积内,要装下儿童房、卧室、客厅、工作区、猫和狗的空间……加上收纳,如果一一对应,解决所有成员的起居问题,可能需要100㎡。
▲
客餐厅区,窗洞像一个框景。书柜等都是设计好后,师傅现场制作的。吴状夫妇在施工过程中利用钢结构做了很多二次加固的措施极小空间,如何赢得更多“面积”?吴状夫妇分了几步来实现。▲
褐色区域是为猫和狗打造的栖息之地,其中靠左的褐色“大家具”,置入了多功能区,串联起厨房、家政间、mini吧台等▲
▲
从家政间看向厨房,图中用麻绳缠成的猫爬架,前身是卫生间落水管,猫可以通过水管爬到Z字型的柜体上方▲
前期考察时,吴状夫妇发现,房子的四面都有门洞,空间利用率极低。于是他们决定,在多功能区置入一个“Z字型”装置,这个装置就像集合了mini吧台、酒柜、厨房、家政间等等的大家具,不仅分隔、组织了生活空间,其内部大大小小的窗洞、门洞也使整个家更通透,同时又争取到了更多的收纳区域。部分柜体没有做到顶,留出“通道”,方便猫咪活动。
▲
第二,过道空间很重要。吴状认为,再狭小的空间,想要张弛有度,关键是在住宅内部创造出让风与光流动、让人轻快通行的区域。“对于小户型而言,过道仅仅作为交通要道是非常可惜的。”在他们看来,如果能同时赋予住宅以游览性,那么就会让家多几分情趣。
▲
▲
在这个家里,过道上的矮墙和猫爬架形成新的“几何构成关系”,通过这组构成,家显得更有层次。矮墙被设计成吧台的高度,台面很小,却满足了王拾贰日常在家小酌的需要。
第三,对于收纳的问题,吴状认为,“可能有不少人会说,空间太小了,可以有一些特殊机关实现,比如做一个翻折床。但事实上,这种设置往往比较鸡肋,而且在后期使用中也会不方便。”而对于小户型来说,在有限的面积上,做一些功能延伸,也许是更可取的办法。
▲
吴状夫妇在不同功能区做了地面高差的设计:儿童房做了榻榻米,卧室做了逐级的踏步和抬高,削弱了因空间狭小、高耸带来的消极影响,制造人在视觉上的游览感,而抬高的部分,又可以作为收纳空间。此外,家政区做了内嵌式收纳柜,厨房也有吊柜、地柜等等,一些靠窗区域的层板,也适当留了收纳空间。
▲
起加固作用的结构部件,缠上麻绳后,成为了猫咪玩乐的猫爬架▲
逃离商住楼,搬去“老破小”,在吴状的记忆里,王拾贰夫妇还是第一对。“并不是对生活品质的要求降低了,恰恰相反,与其在大房子里过着一种大而乏味的生活,他们宁愿在1㎡都不浪费的小房子里,过的舒服自在,充满幸福感。”他觉得,未来可能会有越来越多年轻人像王拾贰夫妇这样,不是为了工作,而是放大内心的需求,主动追求一种更能疗愈自我的居住空间。让吴状最欣慰的,大概是夫妻俩搬进去后,王拾贰告诉他,“如果可以,我们希望能一直住下去。”
武嘉仪在博物馆工作,先生相建康是一名历史老师。来上海的这些年,他们租过两个“老破小”。一个建于1950年代,“条头糕”户型,采光不好;另一个整体很敞亮,只是厨房小。领证之后,两人决定置办婚房。
▲
他们发现了一间位于坡屋顶建筑顶层的公寓,58㎡,阁楼划分出5个独立房间,底层带露台,下午两、三点的阳光刚好能洒在阳台与客厅。夫妻俩找来了设计师陈茜茜和傅翀,决定改造这间“老破小”。
前期考察中,陈茜茜和傅翀发现,房子的主要痛点在于,底层相对舒适,但阁楼的5个房间几乎都没有自然采光,比较闭塞;连接上下层的楼梯也被压缩到极限尺寸,上楼时人无法正常站立,必须手脚并用。▲
夫妻俩的需求很明确:
书与猫优先。三只猫可以在家自由穿行,希望将楼下的主卧改成书房,有尽可能多的放书空间,书房同时作为客卧,方便朋友留宿;
改造楼梯,并将整个阁楼打通成集洗手间、卧室、衣帽间、小起居室于一体的“套房”;
每个区域都能“嵌套”一个小收纳区。
陈茜茜和傅翀的解决办法是:一区多用,通过“叠合”,让小户型拥有大平层的空间感。
▲
首先,设置悬浮楼梯。“悬浮楼梯能减少楼梯实体的占比,很简洁;而且独立的踏步更有利于融入家居空间, 方便制造‘气口’,让光线、空气流通,也让视线穿透和延伸。”
▲
▲
楼梯下方放置餐桌,餐边柜台面延伸到楼梯一侧,形成踏步。低处的踏步,成为摆放猫窝和喂食器的置物架。悬浮楼梯的间隙,也为它们提供了穿行通道和观望台。如此一来,楼梯叠合了餐边柜、书架、猫咪生活区的功能。▲
▲
第二,在阁楼做局部挑空。
阁楼层高最高的区域,设置一处小起居厅,连接卧室、衣帽间、卫生间。阳光可以通过小侧窗照射进来,为整个阁楼带来自然采光。从小起居厅下一级台阶,就到了微微“下沉”的卧室区域。从床头还能望向底层。▲
▲
小起居厅的另一侧,是一排书柜。书柜旁做了挑空,使得书房贯穿了底层与阁楼。
底层的书房,除了书桌,还设置了一个融合了书架、折叠床的组合柜。折叠床放平后,书房也可以作为临时客房使用。上下层书架足够承载夫妻俩的藏书需求。带轮子的爬梯平日可收纳在墙边,不影响底层通行。跨层取书时,通过爬梯上下,也为阅读增添了仪式感。▲
第三,最大化收纳空间。楼梯下藏着一个储物间,阁楼衣帽间和洗手间内的坡面空间,也做成了储物区,足够夫妻俩存储大件物品和不常用物品。
改造后,整个家就像一个巨大的猫爬架。大猫喜欢呆在餐厅窗台,二猫喜欢电视柜和吧台上层,小猫是楼梯的忠实粉丝。搬进新家的这半年里,来做客的朋友都赞不绝口,家中长辈也感慨:“空间利用到了极致。”夫妻俩的生活,慢慢安定于这58㎡的家:工作的时候,可以不受打扰地在书房待很久;做饭不再畏手畏脚了,也不再担心,买来的东西放不下,以至于出游在外,夫妻俩也常常惦记:“还是家里舒服。”
这些年,大大小小的案子,陈茜茜和傅翀经历了不少。在他们看来,中小户型是中国户型体系和家庭结构中最典型的空间类型,设计的意义在于,“理解居住者的空间需求、性格、工作、习惯、理想甚至困扰和矛盾,并给出解决方案。”图片由受访者提供,分别为尚层设计院张萍设计事务所;DONG建筑影像、MOU建筑工社;栖斯设计(摄影:吕晓斌)道路| 人生| 沉默| 真实| 觉醒| 尊严| 使命| 本质智慧 | 年轻|自白| 友谊 | 大自然| 雄心 | 谦和 | 怀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