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来:1800座换电站背后的数字化思考
虎嗅注:本文是虎嗅智库出品的“思享数字化”系列文章第十五篇,呈现中国造车新势力蔚来在数字化方面的思考和实践。
出品|虎嗅智库
作者|张婷婷
编辑|冀玉洁
头图丨蔚来
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但补能问题仍制约普及。
一方面是补能速度较慢,另一方面,相比于燃油车成熟的油站铺设系统,新能源汽车充换电设施覆盖有限。截至2022年底,我国充电站的数量仅40万座左右,换电站仅1973座,而加油站数量约为11.3万座。随着技术的进步,近两年新推出的新能源车型,续航里程基本都能达到500KM的水平,接近燃油车加满油的行驶情况。
但是,续航里程的提升也进一步提升了补能需求。补能方式和补能效率成为产业热议话题。
充电模式是当前主流补能方式。随着宁德时代发布4C超快充电池,理想汽车发布5C充电桩,新能源汽车进入超充时代。当然,具体充电情况,受电网的电力容量、充电桩功率、电池功率三者综合影响,最终取决于三者的最小值。与此同时,高频充电带来的电池损耗,也是快充模式下另一个需要考量的因素。
在充电之外,换电模式,则是近几年蓬勃兴起的新模式。相比于充电模式,换电模式补能更高效且能满足多元应用场景,整个换电流程仅需5分钟。与此同时,换电模式下,电池由专业人员控制管理,高效利用波谷时段进行集中充电,可以降低电池损耗,延长电池寿命,提高储能效率。
蔚来是换电模式的坚定拥护者。“公司成立最初,李斌决定要做智能化电动车,并且希望电动车补能速度跟加油一样快,换电模式就这样诞生。”蔚来能源高级副总裁沈斐对虎嗅智库表示。
从充换电站建设数量来看,蔚来建设换电站和充电站接近4700座,其中,换电站超1800座。相比之下,小鹏建设充电站1000座,理想仅有50座。
当然,这一成果是建立在长期持续的巨资投入之上的,而这种投入,短期又很难在商业上得到回报,但蔚来并不担心。“当前,电动车市场竞争激烈,但仍未迈入成熟阶段,要想最终跑通模式,需要从产业整体视角来考虑问题,进行价值链整合,蔚来在做的,就是这样的事情。”沈斐表示。
换电站是价值链整合的重要一环,蔚来是从用户体验和体系化效率两个维度出发,进行换电站数字化建设和运营。虎嗅智库与蔚来能源高级副总裁沈斐进行了深度对话,希望能通过蔚来的实践,为汽车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带来一些启示。
以下为蔚来能源高级副总裁沈斐对话精华部分:
“上云-用数-赋智”,用数字化思维,打造换电服务体系
三代换电站在细节上有很多迭代跟优化。首先是补能时长缩短了,第三代换电站的换电时长仅需要2分半左右,单次换电的时长缩短了20%以上;其次,电池数量从13块提升到21块,服务能力有所提升;然后,坡道降低100mm,车头的位置往前挪动40cm,用户舒适度提升;最后,还有安全性的提升,比如围绕无人值守和自动换电增加了摄像头数量,帮助用户更精准定位,通过远程控制实现自动复位,像这样的细节优化有100多个。它其实是一整套服务体系。
我举一个例子,比如说用户很在意换电的时长,实际上我们现在最大的压缩空间,其实不在于把机械的换电时长压缩到2分半之类,真正潜力最大的压缩空间,在于前后两位换电用户的衔接,很多时候前面一位用户完成换电,但没有及时离开,又或者后面一位用户在低头玩手机,没有注意到上一位用户已经离开,这些都是我们需要通过挖掘数据来优化换电站运营管理的。
我认为在运营管理优化过程中,80%的痛点问题,应该是我们自己主动对已有数据进行分析,挖掘出大量可以改进的点,把已有数据用活。
第一个环节是上云,通过这套数字化体系实现三个层面的联接,第一个层面是联接资源,这个资源主要是设备资源,包括桩、站、电池等,以及对应的服务人员,第二个层面是联接用户,即时掌握用户需求,第三个层面是联接我们整个组织及流程,将联接到的所有数据上传云端;第二个环节是用数,对上传到云端的大数据进行处理和利用,让数据真正成为一种资产;第三个环节是赋智,也是最核心的环节,即对大数据的分析结果加以利用,赋予换电站智能化,形成数据看板,即时掌握整个换电服务体系的运营情况。数字化和智能化在整个换电运营体系,甚至说在整个企业里是无处不在的,这是原生数字化企业的好处。
回到能源和充换电这个体系来说,我们从2016年开始做换电的时候,就规划所有产品必须要全部联网。以家充桩为例,当时国家没有相关规定,整个行业做的都是最简单的充电桩,我们做的就是全联网的充电桩,给充电桩安装温度传感器,将用户充电时的温度数据回传,依此判断是否存在电芯故障,排除安全隐患。再比如用户也可以根据峰谷价差预约充电,但部分用户其实并不知道存在峰谷价差,我们可以通过后台监控数据,判断用户所在城市,提醒客户在谷价时段进行充电,帮助用户省钱,这也是数字化为用户体验提升带来的好处。
当数字化的手段形成一套体系化的工具时,就会变得非常强悍
对于智能规划,我们会根据每个服务区的流量,包括传统车的流量和我们自己车的流量,结合一些能够获取到的公共数据资源,进行日均单量测算,保证换电站建设和运营效率。
包括电池本身的安全检测和监控,我们也有一套完整的检测流程,通过大数据分析,对电池的健康状态进行监测和干预。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比如换电过程中,我们需要给用户拆装车辆,每一次拧紧扭矩的数据都会回传后台,我们就可以通过分析扭矩数据来判断换电站的健康状态。
蔚来通过能源云的Shield系统,通过安全监控管理模块实时监测电池的安全健康状态,进行电池安全管理,通过续航升级管理模块,实现电池灵活升级、永久升级、跨级换电和电池共享等服务和电池调度,通过BaaS服务管理模块,实现BaaS的订单、账单、风控等端到端的电池租用服务和电池调度。
当这些数字化的手段形成一套体系化的工具时,就会变得非常强悍,很多的问题,这套工具就帮你处理掉了。当然从早期来说,日租政策刚上线的时候会有一点困难,比如一地取、全国还可能会导致局部电池资源过剩的问题,这个时候,除了数字化工具本身,还需要辅以政策手段,比如我们最近出了一个活动,叫电池顺风车,就是让用户帮助我们搬运电池,在这个政策下,我们会以非常优惠的价格将电池租给用户,但前提是帮助我们把电池搬到一个指定的地区或换电站,这里面同时可能涉及到一些算法,肯定是需要一段时间去迭代一轮。
数字化可以激发换电站多重效益与潜力,提升体系化效率
从体系化效率来讲的话,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首先,帮助企业多卖车是一个体系化效率;其次,企业在建设换电站时,电力投资的效率提高了;此外,换电站还可以提高储能效率以及参与电网和电力的互动。
我们假定充电电量相同,那么换电站电力容量就是充电站的两倍,我们可以把它理解成自来水管放水,单位时间内,通过换电站往同一池子里面放水的量应该是充电桩的两倍,但对于换电站来说,充电桩的部分也还能用,所以总的效率是3倍左右。
对于换电站来讲,建设换电站的部分比只建充电站额外多了这一部分投资,假设换电站整站的投资是充电站的3倍,那么从投资回报率的角度去看,虽然投了3倍的钱,但是价值回报也是3倍,也就是投资回报率的效率比较高。这背后的根本原因是,充电桩必须得有车来才能够进行充电,用户充电的全过程也并不是一直以最大功率去充的,到后面的时间往往充的很慢。
A从储能的角度去看,换电站可以利用峰谷价差,实现低充高放(换)。虽然浙江等地也有一些充电站配备储能设备,成本其实跟我们的换电站接近了,但充电时需从储能设备里面把电先放出来,然后再充给桩,这个过程增加了电量的损耗。对于换电站,是晚上充电时把电储存在电池里,到了白天直接换给用户,减少电量损耗。
这时换电站在这个电网体系里就相当于一个秤砣,对电网平衡进行调节,对于这种调节能力,电网是要额外付费的,目前这套机制在欧洲已经比较成熟了。在中国,我们在基础设施和技术上已经做好了准备,比如我们浙江的120座换电站,已经通过虚拟电厂接入电网,接受电网调度。
蔚来的应对方案是通过能源云的PowerEco系统,通过全栈智能化能力,承载全球车网互动业务,具体包括电力交易、虚拟电厂、能量微网、智能充电等能力。通过PowerEco系统对接各地电力交易市场,进行电价管理和电能量交易;通过虚拟电厂分布式调控负荷资源,实现电网需求响应和错峰充电;通过精细化的微网控制负载均衡,提高能量利用率;通过机器智能对电池充放电的行为进行决策,辅以电网互动的商业模式,为用户争取最大化的加电体验,比如职住地V2G,有序充电等。
组织、机制、工具和理念综合驱动,实现换电站数字化运营
围绕换电站体系化运营效率提升,主要是对换电站的建设和上线的流程,运维的流程等进行管理,我们也针对性的设置了组织架构。首先在每一个区域设置一个运营团队,直接面向用户;然后总部设置一个换电站的业务团队,总部运营团队对整个换电站的体验和效率负总责;最后配置一个职能化的团队,负责换电站的技术改造升级、产品开发、电池技术支持等等,形成一个三维矩阵。
首先,业务团队作为数字化的负责人,对于数据和智能化的重视程度还可以继续提高;其次,不管是业务团队还是数字化团队,都需强化对未来的前瞻性思考,比如换电站如何能够更好的参与电网调节,如何跟用户和车更好的联动等,仍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去做;最后,对于整个流程管理,在关键触点是否都留下了数字化的足迹可以追溯,不断的完善,这些都是没有止境的。
我们希望给到同行的借鉴是:业务端应担任数字化转型的主角,一定要懂数字化,且要有动力去用数字化工具,业务端提需求,数字化团队做开发,因为数字化团队对业务的理解有限,这是最关键的一点。核心是这个团队的一把手,比如说在能源这条业务线上,就要求我自己要懂数字化,不断学习研究。
大部分的企业,在数字化建设方面都是两层皮隔着的,业务端的人用传统的思维做业务,数字化团队手上有很多武器,但是不知道该如何给业务端的人使用。业务端的人不懂数字化,就会提一些很零碎的需求,导致数字化团队疲于奔命,解决的问题还很有限。但如果业务团队本身就很懂数字化,开始的时候就把我刚才所说的“上云-用数-赋智”这套体系框架做好,把设备资源、组织资源、用户资源全部连接到一起,然后大家一起日积月累的往里填内容,整个组织的数字化程度就会越来越高,效率也会越来越高。
还有一些战术层面和操作层面的问题,比如说怎样找到既懂业务又懂数字化的人才,如何让数字化的人更懂业务。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有很多日常的操作,比如进行人员轮岗交流,在搭建数字化业务流程时把两个团队的人捏到一起开会讨论,这种细节性的操作还有很多,它是一套复杂的管理流程体系。
扫码加入虎嗅智库数字化交流群
共话数字化话题
关于
致力于推动产业数字化以及以“双碳”转型为代表的可持续发展,为参与这个进程的中国企业高管、政府相关决策服务。我们主要的服务手段主要为:研究型内容(报告、分析文章、调研评选)、数据库、线上线下活动与社群、定制型项目等。
我们提供的核心价值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