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留骨灰,不要墓地,不求后人祭拜,他们的追求颠覆传统观念!
传统上,人们追求“落叶归根”,希望为自己找到一个永久的安息地。
但前段时间,小编看到一位老者的评论,让人振聋发聩:
年近八十,我早已做好了准备
第一,我不要骨灰和墓地
进什么山入什么陵园
都是繁琐无用的流程
第二,遇上重病就尽力的治
如果没有希望就果断的放弃
第三,我已经尽量把旧物处理掉了
等我走后
只想留下一个干干净净的房间
有人也回复这位老者:人都走了,无论骨灰是否埋葬在墓地当中,都没有什么意义了。而且,人走了,过几天就会被遗忘,有无墓地,貌似没区别。
这些老者都特立独行,自认已看懂人生真谛,只愿活在当下,享受自由的生活方式。
不留骨灰,不要墓地,不弄仪式,不求后人祭拜,因为他们有这几个追求。
向往自由,回归自由
今年六月,中国国家画院院士,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黄永玉先生逝世。
99岁的他在遗嘱中写道:“我离去之后,任何人不得办理各种类型的纪念活动,我的家人不得去支持或参加其他人组织的纪念活动。”
这个会在自己的作品中写上“他妈的”、“混蛋”字眼的有趣老头,一生向往自由,不愿成为面部可憎的傻大人。
他离经叛道,童稚与天真在他的绘画作品里尽显。
他画自家鹦鹉,配的字是:“鸟是好鸟,就是话多。”
有朋友来家中做客,大家都低头玩手机。
黄永玉就画了一本以猴为主题的挂历,其中有一幅画是孙悟空在花果山开会,旁边赫然写着5个大字:不准用手机。
这样一位老顽童,在世时接受采访时表示早已想好了自己的身后事。
董卿问他:“您以后也会回到故乡吗?”
他笑着答道:“我不是这个方式!我死了以后,我已经写好遗嘱了。
我的骨灰不要了,跟那孤魂野鬼在一起,自由得多!不要固定埋在一个地方,也省得飞机钱,我在上海有一些朋友,他说你应该把骨灰留起来,我说你想我嘛,看看天看看云嘛。”
蓝天是他,白云是他,山川湖海都是人间的一部分,跟故乡没有区别。
摆脱世俗的束缚,让人生的终点归零,获得终极自由。
看透了“一场空”的人间真相
有这么一首《空空诗》:
天也空,地也空,人生渺茫在其中。
日也空,月也空,东升西沉为谁动。
田也空,屋也空,换了多少主人翁。
金也空,银也空,死后何曾握手中。
人活到最后,就会领悟“一场空”的真相,不带一分而来,也不带一分而去,空手来到这个世界,也空手离开这个世界。
活着的时候,或主动或被迫地追求房子、车子、票子、孩子,因无而有,因有而失,因失而痛,因痛而苦。
而这些苦求了一生的东西,在闭上眼睛的那一刻,就会消失不见。
既然人生本是一场空,有何必留有骨灰呢?
人走了,一切都消失了,骨灰撒到哪里,对当事人已经没有意义了。亲人是常常祭拜,或是转头遗忘,都无法改变什么或者影响什么。
让生者释怀
这个土地日益紧缺,房价居高不下的时代,墓地也成了一种稀缺资源,价格不断攀升。
比如2021年四城公墓价格,即使每块墓地按1平方米来算,北京六区及周边各区的热销墓地均价都达到7.5万元/㎡,居四城之首。
为了这一块小小的墓地,孩子可能需要攒钱许久,最后花光积蓄。
除此之外,处理后事耗时耗力,每逢重要日子,子女还需要舟车劳顿地前来祭拜,途中受累,又徒增伤心。
这些虚无的东西,为何不直接放弃呢?生时尽情享受,死后不留麻烦。
周恩来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死后不留骨灰的人。
1976年1月15日下午追悼会结束后,邓颖超就把家属召集到一起,说总理在十几年前就与她约定死后不留骨灰,灰入大地,可以肥田。
不要复杂庞大的仪式,不愿在身后出现什么“僭越”式的悼念。
飞机沿着渤海湾飞临黄河入海口,将那一捧银白的灰粉化入海空,也许就是这一撒,总理的魂魄就永远充满人间,贯通天地。
世人不需要费力去找墓地祭拜,因为在这片土地上,处处都是他的安息地。
点击上方卡片关注我,获取最新全球新闻资讯
领导说了,
您点一个,
小编的工资就涨五毛!
领导说了,
您点一个,
小编的工资就涨五毛!
喜欢文章,给个好看呗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