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顶尖的服装设计学院中央圣马丁曾以“爱人”,“传统的边界线”,以及“你对艺术的思考”为题举办白秀。以复刻三者为始,以探寻并建立三者之联系,赋予秀场以叙事性为终,9月24日下午,“破晓Daybreak”秀场于上海EKA天物成功举办。本次秀场由常熟UWC主办,本校时装设计知行与上海世外中学GI社团、上海中学国际部Look Fashion社团的学生共同发起,“HalloWorld你好世界”团队协办。上海戏剧学院六位专业舞者受邀助演。本次活动的全部利润将捐赠于由高中生主导的公益项目“HalloWorld你好世界”,用于贵州乡村卫生干预项目和重庆小苔花图书室项目,构架起城市与乡村连接的桥梁。秀场座椅已悉数捐赠运送至小苔花图书室,用于改善学生的图书室使用体验。
Daybreak不止于考虑设计上的美观性,更是一次闪烁着人文主义光辉的破晓,以设计语言将具有哲理性的概念带入现实,同时突破人们对于时尚“追求纯美观”的刻板认知。
“每当跟别人提及热爱时尚这件事,常有人投来不解或是质疑的眼光。时尚似乎早已被贴上了‘上等社会的玩物’,‘无用’,‘奢华’,‘肤浅’,‘浪费’这样的标签。可是在UWC的知行,我找到了这样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一群有着赤诚、源源不断的表达欲望、和想要在一件衣服背后寻觅更多力量和痕迹的执着的时装爱好者。”时装设计知行的一位成员在参加完一学年的活动后如是说道。
策划和筹备Daybreak是时装设计知行2022-2023学年最主要的任务:成员们严格按照设计周期(design cycle)发展设计理念,制定设计并衡量可行性,完成一到两件成衣制作并反思评价。以深度挖掘设计力量、建立与人文主义之间的连接为出发点,Daybreak分为三章呈现出承载叙事性的愿景:第一章 传统边界线
设计师们聚焦于身边充斥的各种“边界线”:有形的法律条文和无形的社会期望将我们面对的事物划分为了“该做”与 “不该做”二者,为“该做”之事戴上“好的,正确的”的冠冕,为“不该做”之事 扣上“坏的,错误的”的帽子。Daybreak的第一章节试图引发观众对于社会准则的反思,追溯“是非对错”概念以及规范性的来源,诠释当我们不假思索地接受这些指令时,我们是如何在一定程度上亵渎了自己作为主体的自由。外校设计师通过上身现代职业装束所独有的西装和领带与下身为大体积的带有裙撑的欧洲蓬裙的结合,挑战人们对于两性衣着的传统认知以及标签化背后道德准则的来源;通过裙摆繁杂的机器元素、外包过的大面积镭射材料与纯白色布料的矛盾感,隐喻在传统社会变迁下的如今的现代社会中的快节奏科技对个体主观本质情感甚至自由的束缚。“传统边界线”走秀在此基础上,我们同样理性考量了踏出传统边界线的后果:人们都讨厌束缚,但我们很少考量到正是这些“束缚”引导着我们过往的行为。将其抛下的那一天,我们是否有能力承受蜂拥而至的自由?同时,假如人们空有自由,而不承担责任,拥有行使一切的权力而不受道德束缚,一切是否会美好?面对生命的轻盈带来的潜在虚无危机,我们又该如何抉择?
“传统边界线”走秀不为边界线所困,却也要有承担相应后果的意识。通过这场秀,我们试图归还人们作为个体独立思考的能力。
第二章 生命艺术
本章,我们试图探讨艺术将怎样成为对抗虚无主义的新解。这里的艺术不仅仅指传统语境下的艺术,而是以人为本的生命艺术。设计师用光盘象征着艺术的记录意味,用裙子的扬声器状态强调了艺术的发声性,通过胃的廓形传递自己直面过往胃病痛苦的勇气——尼采倡导极致的酒神精神(陶醉、非理性、沉浸),而我们认为唯有日神精神(理性思考、冷静)和酒神精神的交织才能成功唤醒人们最原始的生命冲动,让我们得以与同样身处痛苦(尼采认为的世界本质)的他人建立联系,探寻新的希望和生动活力。
“生命艺术”秀场第三章 荒谬当道,爱拯救之
加缪认为,爱同样可以对抗虚无主义。承袭他的观点,一位设计师利用纯白色的面料,珍珠,荷叶边等追溯爱最纯真的一面——褪去个体对于爱的差异性理解,我们认为爱的共性在于重建边界线:其不仅仅指向爱情、亲情、友情,更是宏观地指向热爱与激情。当我们意识到这个世界对我们的生活没有意义时,正是激情使我们能够押下赌注,为自己创造意义、搭建未来。
另外一位设计师的上半身左肩灵感来源于僧侣的传统服饰,与之形成反差的是下装象征反叛的丹宁面料和上装右半部分象征随机性的的立裁褶皱——爱可以作为一种呼唤,引导个体有意识地踏出既定身份,审视内心最裸露的部分,唤醒自我追求。在消费主义盛行的当下,也正是我们对设计艺术内涵的热爱引导着主创,透过光鲜的表面,挖掘这一艺术与人文主义结合的可塑性。
“荒谬当道,爱拯救之”走秀“万物同根生,
媒介不该成为表达的束缚”
除了传统的走秀形式之外,我们以舞剧的形式弥合章节间的隔阂。不同的媒介释放的能量是极其不同的。服装、装置、舞蹈,诸如小说里的三要素。从廓形的设计到面料的选择,服装是承载着设计师思想的主观产物,最终也与肌肤建立直接联系,或许外表夸张,输出的却是刻画人物的细腻力量;对于装置而言,则是试图搭建一个“能量场”,强调人与周遭一切的关系,构筑起叙述空间;舞蹈作为流动性的语言,是故事性极强的艺术手段,对于概念的阐述能达到更为显性的效果,赋予人物以生命。在得知邀请专业舞者和制作装置无论是从经济还是时间上都会给我们带来更大的压力时,我们仍然决定坚持这个选择,投入了更多的精力琢磨如何表现三者的交融。因为我们相信时尚的生命本源和其他的艺术形式一样,在于感知、思辨、创造、表达。三者相辅相成,能够指数倍地放大对于主题的叙述力量。
装置艺术上戏的五位舞者通过“行走”塑造社会群像的运动,另一位舞者饰演“个体”角色并游离于“社会”中观察、审视,通过与社会的肢体接触隐喻人随着长大所面临的越来越多的“社会期望”,借助动作的“被动性”传递出一种被控制、被引导感。随着剧情推动,“个体”被“社会角色”推出群体之外,试着走回去,最终却又转身逃离,决意放逐“社会”的存在。独舞舞者呈现了个体失去了社会引导的“沉思录”:通过轻盈的动作,她时而塑造出无形的一股力量拖拽其去特定方向,时而主动对周围环境进行摸索。二者的交织展现了个体内心的挣扎以及沉溺在虚无中的状态。舞者试图诠释那些看似为“约束”的社会准则在无形之中已然根植在了我们的价值观中,成为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当我们将其抛之脑后我们也将面临迷茫和无所适从。上戏舞者诠释“传统边界线”章节概念,刻画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常熟UWC的两位舞者(Lena,Angela)侧重呈现了Daybreak对于这一部分的进一步思考。Lena所饰演的习惯传统准则的个体一度蜗居于狭小的空间之中,当外界的诱惑(Angela角色的象征)最终将她拽出传统边界线,Lena利用机械式的动作表现出个体面对新事物的手足无措:自由和新鲜感席卷而来,失去标准和限定的她无法做出选择,终究被“诱惑”控制,被指引着去顺从一切欲望。她在被操纵中旋转至不可自控地摔倒,最后陷入摒弃规则后的虚无危机—— “不可承受之轻”。个体被引导着踏出边界线生命不可承受之轻——自由超载后个体倒地诠释酒神与日神艺术的交织如何对抗虚无主义时,她们首先演绎了二者最初的冲突。深受古典芭蕾熏陶的Lena立于长方形的框架边沿,动作以平直为主,象征日神阿波罗的理性与秩序,而倾向现代舞学习的Angela则穿梭在不规则的弹性面料之中,以大幅度地旋转、跳跃和身体的摆动传递酒神狄俄尼索斯的沉浸、狂热和自由。最终,Lena和Angela在框架内的纯白弹力布喷溅上各种色彩,酒神与日神精神的交融使得白纸一片的虚无人生被赋予意义。
日神酒神之间的对抗张力二者最终的交织与共生
舞者们同样利用肢体语言诠释“爱”如何对抗虚无。上戏的两位舞者一人饰演“给予者”的角色,一人饰演“接受者”角色。他们借伞的传递视觉化主体与客体之间给予与接受的“爱”,深化爱在个体生命中的积极作用,即赋予我们辨别真、善、美的能力。最后的群舞试图与开头呼应,回归社会母题。舞者们试图表现与热爱、激情共存的状态,创建属于自己的“法则”。
爱的关系中给予者、接纳者的角色
Daybreak特邀的一所苏州国际学校的舞者们尝试在街舞的基础上结合现代舞的自由性。舞者们试图通过最后的齐舞展现激情与爱的张力——在看清世界的真实面目后,依然拥有去建构自身,建构现实的勇气。苏州国际学校舞者诠释激情如何对抗虚无
我们的项目从一开始仅仅为了展示设计,到后来容纳“秀场内容”,“观众”,“媒体”三个方面,这样的转换带来了极大的压力。
从秀场内容的角度上,我们需要协调服装、音乐、舞者三个元素。如何邀请到上海戏剧学院的舞者?如何平衡部分服装廓形对于动作的限制与舞蹈所要求的肢体自由性?如何满足走秀音乐所需要的“节奏”,却不破坏舞蹈音乐的“故事性”?这些都是极大的挑战。从观众的角度上,考虑到我们合作的两所上海的国际学校的观众,我们决定不在校内举办活动。可这也带来了更多的问题——如何将常熟的观众们带至上海?如何支付上海场地的昂贵费用?如何让模特和舞者们在场地彩排?
我们团队内部也出现了不少分歧:“我们不需要非常好的场地,请舞者也是非必要的,能够完成大概十分钟的服装展示即是成功。”然而对于我们而言,UWC 价值观中很重要的一点便是理想主义。理想的城堡再过宏大,如若不能落地,便是纸上谈兵——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理想主义本身便是在意识到现实的挑战后依然去坚持,只因为对于理想的坚信。Flush乐队秀后和模特互动
我们很幸运,遇到了愿意支持我们的场地方,他们不仅免除了我们所有的场地费用,也愿意同意我们施行那些冒险的方案。但幸运不是偶然,是Daybreak团队努力换来的结果:或许我们不能支付场地的费用,但是我们可以用这场活动本身的价值来作为“交换”。从最初只确定了“活动时间”,罗列了部分服装作品,提出现代舞融合走秀的设想,到最终完善了“章节概念”,
“活动流程”,“现场动线”,“门票售卖”,“目标观众”等等细节,经过了许许多多个周末的付出,我们让场地方看到了这个项目的可行性和专业度。幸运的背后,是在上海的浦西与浦东之间来回穿梭,赤脚踏入水池确定合适的水深,从而实地收集场地的具体信息并制定更合适的方案。幸运的背后,是对于方案的来回调整:主装置原被设定放置在水池上方。为了给观众提供近距离观察装置的机会,我们决意铺一条石道出来。秀开始的前一天,我们却遭到场地工程师对于这个方案的质疑——“你们有没有想过石块这么放下去会造成对于水池地面的严重破坏?”于是大家连夜买了防护垫,修剪至合适的大小,固定在石块的角落下,最终获得了来自场地老板的许可。水池石路联通装置
当很多人问起我们的秀为什么这么注重“人文性”时,我想这确实是UWC的教育在无形之中造就的。在哲学课上,我们并不局限于了解过往哲学家们的观点,而是学着运用多重视角去认知自我与世界;在语言课程上,我们关注文本如何联系到全球性话题,赋予文字与现实连接的意义;在设计科学的课程学习中,我们从用户需求出发,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在电影课上,我们将动态影像视为特定文化的产物,从经济、政治等角度分析制片者的意图…...记得一节UWC的中文课上,老师一直在强调两种连结性:首先,是文本与文本之间的(“互文性”)。其次,便是不同学科之间的。UWC的教育不仅仅局限于学科知识,更注重不同学科对于学生思维的共同培养。
雨天工作的装置组更重要的是,UWC的环境本身便是“以人为本”的。今年外国学生的数量大量增多。文化交融的同时也导致了更多冲突的诞生。然而也正是在这样的冲突下,我们意识到个体的差异性,个体之渺小与世界之宏大,连结与共生的力量,以及作为社会公民的责任。没有UWC的大家,没有这场秀。学校的支持是我们践行理想主义的最大底气。面对这样一场前所未有,很容易被外界质疑“没有意义”,“不值得花这么大精力”的活动,EL(Experiential Learning)团队的两位负责老师(Ciaran、Tingting)看到了美学背后的人文性、跨学科性,愿意给“未知”一次机会。从不断地提出现实性的问题挑战我们,到引导我们自己找到解决的方案,再到最后亲身来到现场看秀——他们给予我们从始至终的陪伴,更深刻践行了何为体验式学习,带领我们在过程中提升能力。曾经不懂得拒绝的我,在他们的引导下明白在必要的情况下坚持原则的重要性;愿意什么事情都亲力亲为的我,在他们的提醒下终于明白个体的精力是有限的,而真正的领导力在于如何去调动你周围各有所长的人,在无形之间提升每一个团队成员的能力。模特们为设计师呐喊
UWC的魅力在于当你做的事情真的有意义,一定会有人愿意相信你:模特们愿意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彩排,也愿意在凌晨五点起床赶上高铁早点抵达现场;视频剪辑师提早一天赶到上海因为酒店没信号便在便利店待了一宿;临场差一个模特,妆造团队的一位成员在没有任何走秀经验和彩排经历的情况下直接顶上;Flush乐队提前两天收到通知演出一口应下,最终为我们点燃现场…...而当一群UWC的社区成员汇集之时,这种力量是足以感染他人的,我们对所有在过程中愿意相信我们的人致以最真挚的感谢:无论是场地方EKA天物,还是与我们所合作的两所学校,在暴雨天运输钢管的装置组,开场临一个小时前还在搭建的HalloWorld公益团队,现场到访的所有媒体朋友……今年,时装设计知行将更深入地探索时尚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收集UWC社区成员不需要的面料,根据需求进行改造,在过程中制作服饰档案——我们致力于重新定义“废弃”的概念,赋予服饰故事的温度,并在过程中筹备下一次的秀场,传承理想与热忱。秀的前一周恰逢UWC day,这一切都似乎在印证那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