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的军阀们,居然办了那么多大学?
1
在中国的诸多军阀里,张作霖大概是最没有文化的一批。
张作霖小时候读私塾,在学堂门后藏了一把红缨枪。老师发现后问他干什么用,他回答:“你如果拿板子打我,我就给你两下子!”
吓得老师赶紧去找张作霖母亲,说这个孩子他不敢教。
几乎没读过什么书的张作霖后来雄踞东三省,富甲一方,但心心念的,还是自己没受过多少教育。
一方面,张作霖让自己的儿子张学良等接受当时最好的教育(张学良有一口颇流利的英语(虽然带点东北口音),后来连飞机都会开),另一方面,他又希望在自己的治下,更多的人能受到教育。
在1918年的时候,张作霖就办过奉天高等师范学校,这所学校是当时东北规模最大的高校。张作霖规定,上这个学校的学生,学费全免,而且食宿也免费,标准还相当高,每周保证大米饭不说,还有鱼有肉。
不过,张作霖觉得办师范学校还不够,他还想要办所最好的大学。
这就是1923年10月24日正式开学的东北大学。
张作霖
2
张作霖倒确实是真心想做好这件事的。
这从他安排的校长人选中就可以看得出来。张作霖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能够成为一代枭雄,肯定是有他道理的,比如他会用人(郭松龄虽然后来出了意外,但郭的军事才能也确实没被张作霖埋没)。张作霖深知,办一所大学最重要的,是要有个好校长,所以他请出的第一任校长,是当时的奉天省省长王永江。
王永江,辽宁大连人,比张作霖要年长四岁,其实是张作霖在东北迅速崛起的重要幕后推手。他在担任奉天省财政厅厅长期间,将整个东北的财政扭亏转盈,深得张作霖信任,对他言听计从。而且最重要的是,王永江此人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也有很高的学术修养。
王永江。他当时亲题的东北大学校训是“知行合一”。
选定了人,张作霖知道,接下来重要的事情就是钱。
张作霖确实还是有魄力的。为了办东北大学,他大笔一挥,批出了500亩土地(后来还批了200亩土地建校办工厂让学生实习),拿出了600万元经费。不仅如此,他每年批给东北大学的预算是160万元。160万元是什么概念?当时张伯苓的南开大学一年经费是40万元,北大一年经费是90万元,而拿到庚子赔款返还的清华大学,一年预算也才120万元。所以,当时北大教授的月薪300大洋已经高到惊人,而东北大学一个教授的月薪是360大洋,像章士钊这种名流教授一个月能拿到800大洋。
当时张作霖对王永江说了一句颇有名的话:
“泯源,我没有读过书,知道肚子里面没有墨水的害处,所以可不能让咱东北人没有上大学深造的机会,办东北大学的事情,一切交给你办,开学越早越好,缺钱告诉我,不管多少,我宁愿少养五万陆军,东北大学非办不可!”
有人有钱有支持,东北大学随即迅速崛起。在王永江的主持下,东北大学的各种教学设备全都从德国采购,从物理、化学实验仪器到各种动植物标本和图书。据1926年统计,东北大学有各类仪器标本13516件,藏书33164册,另有价值86.53万元的机械设备。此外,由于高薪吸引,东北大学的师资也堪称当时一流。1928年,东北大学128名职教员有77人是从国外留学归来,11个博士、37个硕士、29个学士,两年后教授就达到300人。其中还包括著名的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妇,他们受邀到东北大学开创了建筑系。
到了1920年代末,东北大学已经迅速成为国内一流大学,全校拥有3000名学生,而当时北大也只不过有2000名学生而已。
遗憾的是,先是1928年张作霖在皇姑屯被炸死,之后是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东北大学开始进入动荡时期。继任的校长张学良虽然一度也很支持办学,但随着东北军一枪不放撤入关内,东北大学成了当时中国第一所被迫流亡的大学。
之后东北大学一路颠沛流离,复课,停课,合并,迁移,在解放后一度更名为“东北工学院”,最终在1993年重新恢复“东北大学”的名称。
1993年,张学良为东北大学题词
现在的东北大学依旧在沈阳,名列“211工程”和“985工程”,是教育部直属的理工类研究型大学。
3
在中国近代史上,曹锟有一个响当当的名号:“贿选总统”。
不过,除了一门心思要当总统之外,曹锟毕竟还是努力想做好一些其他事情的,比如办一所大学。
曹锟
曹锟是小布贩子出身,本身没有多少机会受教育,所以功成名就后和张作霖一样,也是对教育有一种超乎常人的追求,对知识分子也是比较尊敬的——在不侵犯他利益的前提下。
“河北大学”就是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由当时的直隶督军曹锟合并了一系列农业、商业和法律学校后成立的。成立的时间是1921年6月,事实上比东北大学成立得还要早。
实事求是地说,曹锟还是非常想办好这所大学的,尤其对学校请来的教授都毕恭毕敬,每次给教授们发工资,都要求学校的行政人员用红纸包好大洋,放在托盘里,毕恭毕敬地给教授们送去。有一次,曹锟视察学校,看到有教授用显微镜在做实验,看上去非常高科技的样子,曹锟动情地说:“先生这样用脑子,俺每月才给先生那么点银子,心里太不落忍了!”
事实上,曹锟当时给河北大学教授定下的月薪不算低了,也有2、300大洋之多。但曹锟还是怕怠慢了老师,所以会给学生们训话:“这些教授都是俺曹锟辛辛苦苦请来的,谁对教授无礼,就是对俺曹锟无礼!俺就要谁的脑袋!”
河北大学当时的校门
不过,曹锟虽然有心办大学,但手段却不如张作霖,具体表现之一,就是校长的人选。
河北大学的第一任校长,是曹锟的四弟曹锐。曹锐是从小在米庄学做生意的,后来哥哥发迹了就弃商从仕,当时是直隶省的省长。省长兼这个校长,能有多少心思放在办学上?而且,曹锟还派了一批亲信到河北大学担任学校行政人员,可想而知当时的学习风气是不会好到哪里去的。
而且,相对于东北的稳定而言,地处要冲的京畿一带在军阀混战时代一直城头变幻大王旗,连年的军阀混战让河北大学的校长位置更迭频繁,到后面更是几乎一年一换,并没有一个稳定的学习环境。1924年,曹锟被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赶下台,河北大学更是失去了靠山。
1931年,几经风雨的河北大学办学十年,最终宣告解散。十年办学,河北大学还是给中国培养了一批人才,尤其是在农科方面。当时河北大学农科的“气象观测所”,是河北省第一个用现代科学方法观测记录气象的机构。
而现在我们熟悉的“河北大学”,其实前身是天津工商大学,且一直位于天津,1960年更名为“河北大学”,1970年才迁移到河北的保定。
现在的这所学校和曹锟当年办的“河北大学”,其实是两所大学。
4
张宗昌可能是那么多军阀中名声最差的一个,号称“狗肉将军”和“三不知将军”。
“狗肉将军”据说不是指张宗昌喜欢吃狗肉,而是他好赌牌九,广东人把“推牌九”称为“吃狗肉”。至于“三不知将军”则更有名些,是他自己说的:“不知道自己有多少钱,不知道自己有多少枪,不知道自己有多少姨太太”。钱都是横征暴敛和贪污来的,而姨太太有50多个,据说他自己确实搞不清楚,后来索性就给姨太太们编号了。
张宗昌。
但就是这样一个军阀,却特别崇拜“孔孟之道”,于是在1926年主政山东时,合并了六所当时山东的专门学校,创办了“山东大学”。
和其他军阀办大学一样,钱永远不是问题,张宗昌给当时山东大学的预算每年也超百万元,给教授开的月薪也要达到300元左右。但问题还是出在人才任用上——张宗昌任命的山东大学首任校长,是清末的状元王寿彭。
王寿彭书法绝佳,入过翰林,还考察过日本,按道理学问是不错的。但王校长的那些学问,主要都还是集中在“之乎者也”上,为学校请的老师也多半是那些老学究和老秀才,这对当时希望学习西方先进知识振兴国家的学生来说,是远远不够解渴的。
关键是,王寿彭的观念和张宗昌也是一致的:一切要遵循老祖宗的礼法。比如每逢开学典礼和孔子诞辰,全体师生就要穿着长袍马褂,对着孔子牌位祭拜。这倒也算了,王寿彭还规定见到老师弯腰鞠躬不行,还要磕头跪拜,这就让学生们接受不了了。
王寿彭
于是,王寿彭只做了一年多校长,就因为诸多学生反对,最终“拂袖而去”。那么谁来接替他当校长呢?结果是张宗昌本人。
张宗昌的文化水平,尤其是他的诗作,长期以来在互联网上已经成为了段子合集,试举三例:
《笑刘邦》:“听说项羽力拔山,吓得刘邦就要窜。不是俺家小张良,奶奶早已回沛县。”
《游趵突泉》:“趵突泉,泉趵突,三个眼子一般粗,三股水,光咕嘟,咕嘟咕嘟光咕嘟。”
《求雨》:“玉皇爷爷也姓张,为啥为难俺宗昌?三天之内不下 雨,先扒龙皇庙,再用大炮轰你娘。”
虽然后来张宗昌的女儿曾否认这些诗歌是父亲所作,不过张宗昌的文化水平不高,还是可以确认的。
由于教育水平一般,当时很多有想法的山东籍学生都宁可去外省读大学,这所大学当时还被戏称为“亚历山大”——“亚洲历城县山东大学”。但这还不是山东大学遭遇的最大问题,最大问题是很多军阀创办大学都会碰到的:由军阀创立,随军阀垮台。
1928年,国民革命军的“北伐军”进逼山东,张宗昌一路败退逃跑,山东大学很快也因为经费问题而停办。
张宗昌还有绰号叫“五毒将军”(吃喝嫖赌抽),他最著名的诗作应该是《大风歌》:“大炮开兮轰他娘,威加海内兮回家乡。数英雄兮张宗昌,安得巨鲸兮吞扶桑。”
张宗昌主政山东期间,除了创办山东大学外,在文化层面还是留下了些东西,比如主持重印了堪称当时最好版本的“十三经”,并亲自作序。当然,那篇文采斐然的序言,是杨度事先写好,张宗昌再临摹描上去的。
山东大学后来在国民政府的筹备下成为“国立山东大学”,一度又改名为“青岛国立大学”,经过各种合并和改名,最终在1951年合并了华东大学再度成立“山东大学”。在经历了文革期间被先后改名为“鲁迅大学”和“山东科学技术大学”后,在1974年再次改回“山东大学”,并延续至今。
5
事实上,在军阀混战的年代,出于各种原因和目的,军阀们办大学的热情还是很高的。
如今云南大学的前身,是1922年12月8日成立的“东陆大学”。背后最有力的支持者,是当时被称为“云南王”的滇系军阀唐继尧。值得一提的是,唐继尧作为军阀,为办这所大学确实是费了很多心思,在下野期间仍来回奔走,前后个人认捐近百万元。起名“东陆”,是因为当时的志向是不仅要为云南省和中国培养人才,还要成为东亚学子的求学圣地。
东陆大学
如今河南大学的前身,就是1923年3月创立的“河南中州大学”。在筹办这所学校的过程中,当时主政河南的军阀冯玉祥出了很大的力气,他甚至把当时没收前河南督军赵倜的数十万元资产拿来做教育经费,其中十二万元直接拿出来做筹办河南大学的开学基金。
1942年,河南大学改为国立
如今重庆大学的前身,是1929年10月12日成立的“重庆大学”,首任校长就是当时的四川军阀刘湘。因为刘湘在筹办这所大学的过程中居功至伟。刘湘除了个人捐款筹建外,还发动当地乡绅和地主一起捐钱,甚至还想出了“猪肉捐”的方式——每头猪增加一角钱税收,全部用来做办学经费。所以重庆大学现在的校训依旧是“耐劳苦,尚俭朴,勤学业,爱国家”。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重庆作为抗日战争的大后方,汇聚了很多来自全国的优秀教师和学子。1944年,“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口号提出后,有三分之一的重庆大学学子报名参加了远征军,踏上了抗日的最前线。
抗战期间被炸毁的重庆大学校园
本文主要参考来源:
1、《一个军阀为什么能在民国创办出一流大学?》(“大话民国”,东方网人文频道,2016年4月27日)
2、《张宗昌督鲁往事》(朱文龙,《齐鲁晚报》,2017年8月16日)
3、《冯玉祥与民国时期河南大学的发展》(杨涛,《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52卷第6期,2012年11月)
4、《曹锟与西下关街“河北大学”》(李新,《保定日报》,2016年1月19日)
5、百度百科 “东北大学”,“河北大学”,“河南大学”,“重庆大学”,“云南大学”,“冯庸大学”词条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 ▼
中国国家历史又双叒叕上新啦!
《中国国家历史》邮局征订套装(征订代码:28-474)正在火热进行,一套四本,一次性拥有全年装!
识别下方小程序或点击下方“阅读原文”直接购买!
欢迎转发朋友圈 公号转载须经授权,不得用于微信外平台
商务合作、订购微信号:zggjls01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邮发代号:28-474 QQ群:460382533 电话:13372012240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