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学了那么多育儿理论,实际矛盾发生时候,我该怎么做……

学了那么多育儿理论,实际矛盾发生时候,我该怎么做……

教育

点击名片,关注我们

支持童行,请:

进入公众号主页-右上角点击“...”-星标

我们,从此不失联!



本文看点

孩子从四岁多开始学习武术,在五岁多的时候参加了第三次段位考试。因为不是第一次参加考试,考前孩子也没有流露出过焦虑紧张的心理,我事先并没有太把这次考试放在心上。没想到,孩子在这次考试中出现了较大失误,中途忘了动作,老师提醒了两次也没做对,最后补考了一次才通过。


这次经历之后,孩子就患上了“考前综合征”,开始对考试、表演这一类活动产生恐惧感。段位考试之后很快就有一场武术表演,孩子从表演前两三个星期起就开始陷入焦虑:

  • 我要是又忘了动作怎么办?

  • 我学不会怎么办?

  • 我不管怎么练习都做不好怎么办?


在孩子不算漫长的人生中,这算是第一次遭遇自信心上的重大危机,整个人都陷入了紧绷状态。我们知道,一个人在压力面前出现短暂的紧绷,这是一种正常的压力应对反应,这种反应可以帮助我们集中精力调用资源来应对挑战,从而消解压力。但是,如果这种紧绷状态被拉长变成了生活常态,压力之弦时刻拉满,那就对身心健康百害而无一利了。


套用一个流行用语,长期处在压力之下的人,是无法营造出松弛感的。


那么,面对一个紧绷的孩子,我该如何帮助她消除紧张感、建立一种松弛的心态?并不意外地,我在《不焦虑父母俱乐部》的课程中找到了答案。


 周三

思维 🌏

全文共5187字,阅读时间13分钟


🌿🎨🌏


一、紧张感从何而来?


与松弛对应的状态就是紧张。人为什么会处于紧张状态?在父母俱乐部《为什么孩子会大哭耍赖》这一课的学习中,我了解到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勒温提出的动机理论,可以用来解释人在紧张和松弛状态之间的转换机制。


勒温认为,个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会产生心理紧张感,而这种紧张感是导致个体行为发生的根本动机。勒温所谓“紧张感”的本质,其实是一种内在的心理需求。比如:

  • 作业没做完害怕被老师批评,由此产生想要远离老师的心理需求(恐惧带来的紧张感);

  • 看见商场里的玩具想要,由此产生想要拥有玩具的心理需求(欲望带来的紧张感);

  • 别的孩子都会跳绳,由此产生我也要学会的心理需求(比较带来的紧张感)。


勒温指出:

“处于特定生活空间下的个人,其身心需要与发展愿望往往产生一种心理上的紧张或张力。通常情况下个体倾向于不断消除或者缓解自身的心理张力,实现心理平衡。而心理张力的消解依赖于需要与愿望的满足和实现,这就需要个体在紧张性力场下,不断调整自身的身心状态、认知理念、动机水平、行为意愿等,以此更好地实现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达到个体内在心理和外部环境的平衡和谐状态。”


简单地说,就是个体处于紧张状态是因为有某种心理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要消除紧张感就需要让这种需求得到满足。


有些心理需求是短暂的、转瞬即逝的。比如想吃冰淇淋、想玩游戏、跟朋友吵架生气、开学前作业还没做完的焦虑等等,这些需求可以较为快速地得到满足,或者即使一时没有得到满足也不会造成长期影响。


有些心理需求更为长期。比如想要考一所好大学或者完成出国留学的目标,或者需要花费很多时间精力或者金钱完成的一件作品,这种需求就需要长期的规划和努力才能实现,相应实现目标给个体带来的满足感也更为强烈。


还有一种情况是短期需求被长期压制,逐渐转化成了长期需求。比如孩子每天都想玩,但是每天时间都被上学、兴趣班、作业塞得满满的,很难真正满足痛痛快快玩一场这个需求。日积月累下来,孩子的精神状态越来越紧张,这个时候就算让他/她去玩,他/她也不能真正放松下来,反而觉得自己“不配”浪费时间玩而加重紧张感。


除了心理需求之外,勒温提出紧张感的强度还与两个因素有关:目标任务的吸引力和完成任务的自我效能感。前者是指个体对目标的渴求程度,吸引力越强,渴求程度越高,紧张感就越强烈;后者指个体对自身完成任务能力的预估评判,越觉得自己能够轻松胜任,自我效能感越高,紧张感就越低,反之紧张感则越高。



二、拆解孩子的紧张感


根据勒温的理论,可知紧张感与三个因素有关:

  1. 心理需求,即想要完成一个什么样的目标任务

  2. 目标任务的吸引力

  3. 完成任务的自我效能感


用这个理论框架来分析我家孩子现在面临的情况,就可以从这三个方面来拆解她的紧张感:

  1. 孩子需要得到满足的心理需求是什么?是要圆满完成表演。

  2. 这个任务对孩子的吸引力强吗?比较强烈,孩子很希望去参加这个表演。

  3. 针对这个任务,孩子的自我效能感高吗?不高,孩子现在正处于深深的自我怀疑中,不相信自己能很好地完成任务。


再从这三个方面来一一分析如何制定消除紧张感的策略:


1. 这个心理需求可以不予满足吗?


并不是所有的心理需求都必须得到满足。个体有心理调节机制,对于未被及时满足的需求,可以通过调整认知(“我并不是真的需要这个玩具”)、调整期待(“我可以等到周末再去找朋友玩”)、调整行动(“我更努力学习,下次就能考到前十名”)等等方式来缓解紧张感。


那么,针对孩子这次的心理需求,可以不满足吗?


首先观察孩子的心理状态。虽然她对表演有很深的焦虑,但在行为上面并没有表现出退缩逃避,仍然照常认真参加训练。由此我判断压力尚在她的承受范围之内,没有到需要放弃任务的程度。如果孩子表现出紧张感过于强烈,那家长可能需要考虑暂停任务或者取消任务,可以设置其它相似或者相关目标先部分满足需求,等待合适时机再回到当前任务。


其次,判断不予满足的后果有多严重。有些心理需求就算没有得到满足也不会对孩子产生长期影响,比如不想上学想留在家里面玩,这种需求哪怕很少得到满足,孩子也能够很好地进行自我调节,因为他们知道这种是“不合理”或者“不必要”的要求。


而有些心理需求哪怕只是一次没有得到满足,都可能会在孩子的心里留下长久烙印。这类需求往往和孩子的自我发展相关,比如主动示好交朋友被拒绝、努力考了第一名却被父母忽视甚至训斥不要骄傲、认真准备参加比赛却惨遭失败等等。


孩子这次遭遇的情况,恰好就属于后一种。抓住这次机会,也许就能为孩子建立自尊、自信和自我效能感献出关键的一块奠基石。而如果现在放弃,可能需要将来付出很多额外的努力才能弥补回来。


出于以上考虑,我毫不犹豫给出了否定的答案。孩子这次的需求,一定要尽力去满足。



2. 可以想办法降低任务吸引力吗?


任务吸引力过于强烈的话,会加剧孩子“我一定要得到/做到”的执念,从而加剧紧张感。因此,我向孩子说明这次表演只是未来很多次表演/比赛里的一次,就算这次没做好,以后也还有很多机会可以做得更好。


如果想要劝说孩子放弃当前任务,也可以通过降低任务吸引力或者引入其它更有吸引力的任务来完成。其实很多家长早就无师自通熟练掌握这个策略了,比如:这个炸串不干净吃了会肚子痛;这个玩具你已经有类似的了,不如把钱留着买个其它的;某某不跟你玩就算了,爸爸妈妈带你去游乐场玩。降低任务吸引力,就算没有满足心理需求也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紧张感。


3. 如何提高孩子的自我效能感?


前面两个因素都是在认知和情绪方面进行分析调整。最后一个因素,提升自我效能感,则需要家长真正提供落实在行动上的支持帮助,因此也是最考验家长实际育儿操作的因素。具体如何帮助孩子提高自我效能感,以顺利完成任务,最终消除紧张感、达到松弛状态呢?我主要采取了一个策略:调换角色,变学为教。



三、如何帮助孩子完成任务,

达到松弛状态?


首先我向孩子保证,只要她多练习动作,就一定能顺利完成表演。但是在课堂上的训练时间有限,因此我向孩子提出陪她在家里练习,每天放学之后都练20分钟。孩子答应得很爽快,但真正到了练习的时候,却开始各种作妖:

  • 要不磨磨蹭蹭半天不下楼;

  • 要不做动作的时候东倒西歪根本不认真做;

  • 要不站着发呆;

  • 要不直接一屁股坐地上开始摆烂,我多说几句还要开始发火。


刚开始那几天,基本上每一天都是固定流程:催促孩子去练习——孩子不情不愿下楼——开始摆烂——我耐着性子哄着劝解——劝解无效孩子继续摆烂——我忍不住发火——孩子情绪崩溃大哭。


这样过了两三天,我意识到不能继续这个模式,不然只会起到反作用。那么怎么才能激发出孩子的热情,让她愿意认真完成练习呢?


我先试着代入孩子的视角感受了一下,她为什么不愿意认真练习?其实还是因为自我效能感不足。她害怕自己做不好,更害怕自己就算认真练习了还是做不好,这种对失败的恐惧让她不自觉中采取了一种自我防御机制:逃避。只要不去努力,就不用面对努力后的失败;只要不去努力,在失败之后就还能给自己找到一个借口:我只是没有努力而已,只要我努力了也可以成功。


这种防御机制的狡猾之处在于,外界越加给她“要努力才能成功”的压力,她就越会逃避努力以逃避失败。所以我觉得,需要彻底撤除外界加给她的外部动力,然后激发她的内部动力。


怎么才能做到这一点呢?我灵光一闪,想到了以前看过一个妈妈分享的陪写作业经验:不是家长教孩子怎么写作业,而是让孩子教家长——让孩子当老师来讲述出他/她学习的内容,并且要保证让家长理解。


这个方法的好处在哪里呢?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说。



第一,强调了孩子作为任务完成者的主体性。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老师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存在,挑选教学材料、决定教学方式、考核学习成绩,这一系列的过程都是由老师或者教育者一方决定的,学生只是接受知识的客体,因此在学习上就难以产生主动性。


而如果转换角色,让孩子承担教学任务,他们就从客体转变成了主体,需要自己进行规则设定、内容选取、方式调整等等相关的教学准备。这是一个完全主动的过程,会大大提高孩子参与的积极性。让孩子作为教学的主体,这其实也是在PBL课程中贯彻的一个核心原则。


第二,自带内部奖励体系,可以充分激发孩子的内部动机。通常来说,我们都希望减少外部动机的使用,尽量去激发孩子的内部动机。但在很多日常活动中,家长和老师都会不可避免地使用各种外部奖励,比如:“做一件好事就可以得一朵小红花”、“写完作业就可以吃冰淇淋”、“考了第一名就买手机”等等。


外部奖励往往很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因此得到不少家长喜爱,也常常成为他们激励孩子的手段。但外部奖励使用过于频繁有可能导致一个副作用,就是会损害孩子的内部动机。比如学习原本有其自身固有的乐趣,掌握一项新技能或者学会一份新知识,这本身就应该是值得开心的事。而如果过度使用外部奖励(食物、玩具、金钱等)去刺激孩子学习,就会破坏学习本身的乐趣,让孩子感觉自己是在为了那些奖励而学习。


采用教学角色互换这种方式,一大好处就是强化了内部奖励体系。孩子在教家长的过程中就能体会到角色调转带来的无限乐趣,而如果成功“教会”了家长,更是成就感满满。这种快乐将远远大于任何物质奖励。


既然有这些好处,我立马就开始动手实施。孩子一听到这个提议,非常感兴趣,甚至马上给我设计了一套考核体系:我学会了之后就去她那里考试,如果考试通过了就给我发初级的白带证书,但是如果我学得很好就可以拿到跟她一样的绿带。


接下来的过程就非常顺利了。孩子每天主动监督我学习,动作有不清楚的地方还会催促我去找教练要教学视频,最有意思的是她还经常会用我以前的话术来鼓励我:“妈妈,你已经做得很不错了”,“这个动作很难,多练习几次就好了”,“你一定可以做到的”。让我经常内心忍俊不住却又不得不装出一副严肃的模样。


最后的结果也很圆满,她成功完成了表演,我也成功通过了她的考核。从这次经历之后,没有再听她说过“害怕考试”,取而代之常常挂在嘴边的是:“我只要多练习就可以了”。


小结


其实这一类引导孩子完成任务的策略很多家长都会自发使用,哪怕他们不知道什么紧张-放松理论,也说不出为什么激发孩子的内部动机比使用外部奖励更好,仅仅是基于爱和尊重这个基本的育儿前提,很多人也能凭本能探索出一些优秀的育儿策略。


但这一次,我完全依托于一个理论框架来分析问题并寻找解决方案,结果竟然出奇地圆满。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必须把理论作为日常育儿的指导准则,毕竟尽信书不如无书,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才是关键。那么如何才能做到有效结合呢?其实还是老生常谈的两个原则:


第一,  充分了解自己的孩子。要相信这个世界上没有谁比你更了解自己的孩子,只有你才能找到最适合自己孩子的策略。


第二,  建立良好亲子关系。任何育儿策略的顺利实施都依托于良好的亲子关系,如果没有这层关系作为基础,所有的策略都是空中楼阁。



“育儿即育己”,并不是空话,教养孩子,最重要的是和孩子一同成长,并且坦诚相待。


孩子内心的强大,对于生活挫折的自我抗挫力,对于学习的自驱力……都和家长自身息息相关。


如果你还不知道如何和孩子更好相处,不如1元体验「不焦虑父母俱乐部」,让自己从自身到育儿,都得到根本的提升


作者 | 苏薇


发展心理学博士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与孩子在成长道路上共同探索的妈妈


支持童行,请:

进入公众号主页-右上角点击“...”-星标

我们,从此不失联!


互动话题

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你和孩子会时常感到紧张和焦虑吗?对于培养孩子的松驰感,你有什么见解和想法呢?欢迎和我们留言分享!


如何搜索文章

在公众号文章列表页面,点击右上角🔎处,输入关键词,可搜索过往文章。


拓展阅读



✏ 投稿 | 欢迎投递原创稿件,来稿请投邮箱:[email protected]


📖 转载 | 后台回复“转载”,获取授权方式


童行书院

系统性通识教育

长按关注 一起童行


点击“在看”,与好友共享!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案例】代写被抓,我该怎么办?在日本,每年有414万件丢失物品无人认领,警察最终选择了这么做……青浦为什么在地铁沿线做了那么多商业火了那么多年是有道理的!换季有它稳稳过啊!【七绝】球场偶题兼赠沁文兄学了很多育儿方法不管用?孩子还是难管教?你可能忽略了这点~Macy 黑五上新了那么多好东西!拉夫劳伦便宜疯了!老公爱发脾气,婆婆喜欢挑事,我该怎么办?医药代表的真实故事 17 渐入佳境遇到强势婆婆+隐形老公,我该怎么办?用了那么多眼部精华,这瓶封神了!墨西哥饼(Mission Carb Balance Flour Tortillas)换换做法,好吃到舔盘 (视频+图文)【五律】 癸卯仲夏行吟--- 问候兼答沁文兄英国宣布移民新政,澳人却“沸腾”了:学习一下,移民减半,取消配偶签!但现实,不允许澳洲这么做……看看流行的育儿理论:你是老虎,水母还是海豚家长?印了那么多钱,哪去了?谁制造了那么多傻子?【双养日课】口|“咬人”的孩子,我该怎么破?为啥冬天穿了那么多,还是冷冷冷冷冷?【双养日课】敏感期分阶段吗?错过了敏感期,我该怎么办?开庭两年多没有判,是忘了那么多被羁押的被告人吗?得了遗传性皮肤病很自卑,父母还总催婚,我该怎么办?法国小哥表面是金牌育儿保姆,实际是恋童癖,差点杀死7岁的娃!被人拿裸照威胁,我该怎么办?每日原则:当你和别人有意见分歧并处理得不顺利的时候,先暂停争论,重新审视你们沟通的规则读了那么多书,还是写不好,为什么啊?机票:常旅客计划,我该注册吗?该选哪个航空公司?我该如何拿到免费机票?用了那么多款眼霜,还得是它!眼睛又美又灵这二三十年来流行的心理、育儿与教育理论,可能多是错的连岳 | 这二三十年来流行的心理、育儿与教育理论,可能多是错的那些年的军阀们,居然办了那么多大学?【齐风猎作品】有一种离别,叫生存法则渡十娘|华为承受不了那么多遥遥领先的谣言华为承受不了那么多遥遥领先的谣言“我平时生活很俭朴,10多元一件的背心,批发10件穿好几年,吃早餐一个鸡蛋舍不得加,贪污受贿那么多钱,买那么多瓶瓶罐罐干什么?”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